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 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亲近。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3.七颗钻石课文句子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整体视角;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是一个序列复杂、层次严谨的系统工程。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一个系统而有效的抓手,常常在不同层面的散点内容中不断地重复。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将小学阶段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了统整编排。因此,教师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精准定位目标、科学研制内容、合理提出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整体性统整,制定体系化学习目标

(一)言意兼得,整体协调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整体视角下制定目标,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又要辨析解构表达密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精妙,以达到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效果。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轻松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显然,这一目标与课文所反映的情感主题息息相关,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为语文课程,仅有主题的洞察是片面的,因此要有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层面的言语形式、表达策略的目标等。在言意兼得的整体性架构下,语文教学要在感知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聚焦文本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萧红率真的语调、诗意的描写、清新的语言,从中习得表达的营养,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言思并进,隐显辉映中厘定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引领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而且要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一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城市街旁的丁香、月光下的丁香、春天的丁香和雨中的丁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揭示了文本表达的主题。“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一步步写出来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内在的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理性的思考,透过语言文字理清作者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表达思路探寻的过程,正是学生基于语言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紧扣语言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整体性统构,研制体系性教学内容

(一)从单一到单元,在分层设置中研制内容虽然统编教材还是以文选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整个单元设置了单元导语和训练要素,每篇课文的后面有习题的照应,同时有着《语文园地》的保驾护航,这样使得原本散落的单篇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整体思维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聚焦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关联中让课堂教学彰显出1+12的教学效果。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依循这一语文要素,编者选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几篇典型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平均用力,更不能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以相同的标准落实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中,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端重复。为此,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标准与对应的文本联系起来,展开有层次的教学。如,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典型语段中了解什么是关键语句;从《海滨小城》中理清关键语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而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加上关键语句,并运用关键语句进行练笔。这样,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既有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在关联,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从课内到课外,在拓展链接中研制内容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载体。整体教学视角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将关注点局限在一间教室里、一本教材上,而要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通过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拓展文本内容,形成课堂内外相得益彰的教学局面。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所选编的四篇课文。这个单元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学习了单元的课文后,将习得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快乐读书吧》内容的阅读中。为此,教学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从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入手,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然后相机拓展《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安徒生童话》,以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链接。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找准课内外之间的关联,在整体思维的观照下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整体性统筹,设置活动性教学任务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一、综合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其实,教师的指导功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全体学生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的优生或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结果来代替了其他同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合作的成果。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它不应让小组内的极个别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结果。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2)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因人因地制宜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的不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当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民间的工艺、可以是民族的艺术,也可以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种民间工艺也可以。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的效果。这些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繁杂、重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超出当地教学资源实际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时间、精力花去了,效果出不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家长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学生自我动手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低下,依赖性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缺乏阅读后信息迁移的能力,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用的数学信息;缺乏从现实背景提炼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缺乏通过阅读,归纳、提炼数学方法的能力。

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认知和阅读能力的差异,然而阅读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策略一:建构框架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和任务,教师可以提出相应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比如新书的阅读,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节新课笔者先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这学期将学习哪些内容,有几个单元,最喜欢哪几个单元,这些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相关联……

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也阅读目录。这学期,“我”学会了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归为一类(低年级可以让他们随便说,高年级可以给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类),哪些内容自己学得比较扎实,哪些内容还不是很懂,复习课上要专心听。这样几次训练下来,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年级高了,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复习时他们还知道这个内容在哪一个单元,甚至会说在哪一页。这样举一反三,他们拿到任何一本新书就会先去翻目录,先去了解大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从整册书到一个单元。在学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笔者让学生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这样,在学习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问:根据以前学法的经验,你猜测一下,两位数乘法可能会学些什么内容?

策略二:咬文嚼字

对于概念性的文字阅读,要求学生先“读”再“品”。“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概念要说明什么,有哪些关键字句,是哪些知识的积累或是迁移。“品”就是力求品出问题,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策略比较适合概念的教学。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教学面积的概念时,通过大量的操作、演示等活动,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对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认为什么叫面积?(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师:请阅读课本第71页,课本里是怎样定义面积的?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阅读,配合学生的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策略三:勤思多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思考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学生在阅读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搞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1页的一道题。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需要弄清楚周长与面积各自的概念,而且不提倡学生拿到题目就做。首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该怎么解决;周长指的是什么,该怎么解决。求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描一描,再列式计算。求出面积后,让学生观察计算的结果,发现剩下的面积是一样的,然后问:在这个正方形上随便剪去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那剩下的面积会怎么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吗?等全部计算完毕,在全班校对完以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做了这道题后的感受。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笔者教学过两个不同的班级,根据上课的不同情况,给两个班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了能力的发展。

策略四:触类旁通

灵活地转化阅读内容,把抽象的阅读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单的数字、符号;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图题结合,边读边理解,边画图。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7页的一道题。

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图,这样就会降低解题的难度。三年级有些学生还没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图的帮助下,学生解题就方便多了。其实,一边在画图,一边也在理解题目,这也使阅读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策略五:手眼并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首先,培养学生在阅读数学时随时动笔的习惯,运用一些阅读符号圈圈点点。如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上“?”,重点内容画上“”等。其实这与语文的阅读方法是相通的。另外,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判断题中,发现有错误的,就把错误的圈起来并改正。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将数学阅读中概括归纳的观点,如数学方法、知识结构框图等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体验文本的意蕴,借助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拼成长方形,通过剪、拼,形象直观地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几何事实。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