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浅谈过程控制及其应用 目前工程造价控制现状及造价的全过程控制分析 浅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现状 浅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趋势 浅谈过程教学 浅谈过程教育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实验装置液位模糊PID控制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在高速线材生产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两级网络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解析电机保护控制节能装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工程造价管理及过程控制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0万吨/年污水汽提装置过程检测及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芳烃联合装置制造的过程控制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探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现状及发展 浅谈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现状及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实验装置较简单、功能单一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工业以太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从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出发,开发基于两级网络的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的意义。 关键词:过程控制,教学实验装置,现场总线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为使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锻炼,建设具有实际工程环境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一直是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过程控制是指对连续性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物理量(液位、压力、温度及流量等参数)的自动控制和管理。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是根据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结合实验室建设项目,模拟生产现场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目前流行的结构形式开发的,它集PLC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监控技术为一体,可以开设多个自动控制原理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除包含常见的数字PID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外,还增加了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算法的实验。
开发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兼顾了教、学、研三方面的要求,旨在构成一个基于以太网和Profibus现场总线的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为有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软件包含了广泛的实验内容,每一个实验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学生对过程控制系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过程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控制系统不断发生变革。与此同时,作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控制网络,也不断地向前发展[1]。
1、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正如劳动工具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工业仪表设备也反映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工业控制系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并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
1)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模拟信号在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抗扰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工业生产过程要求控制系统既能处理大量数据,又能实现高级控制,于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以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用计算机代替模拟调节器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由于当时的数字计算机技术不发达,价格昂贵,往往用一台计算机取代控制室的几乎所有的仪表盘,形成集中式的数字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可靠性低,风险高度集中。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控制、监视和操作将无法正常进行,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全局性的重大事故。
2)集散控制系统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可靠性的提高,成本的大幅降低,出现了数字调节器、可编程控制器,以及由多个计算机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集散控制系统DCS。DCS将生产系统的信息集中显示和管理,而将控制功能适当分散,从而将危险分散,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典型的DCS可分为操作站级、过程控制级和现场仪表3级。这种控制系统的特点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其基本控制功能在过程控制级中,工作站级的主要作用是监督管理。分散控制使得系统由于某个局部的不可靠而造成对系统的损害降到很低的程度,加之各种软硬件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而迅速成为工业自动控制的主流[2]。
DCS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的,首先其结构是多级主从关系,底层相互间进行信息传递必须经过主机,从而造成主机负荷过重,效率降低,并且主机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其次它是一种数字与模拟混合系统,传输可靠性差,且成本较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底层现场设备信息通信的现场总线技术得到空前发展,这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又出现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以太网控制系统。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由于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将由DCS向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发展。现场总线实际上是连接现场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双向串行、数字式、多节点通信网络,也被称为现场底层设备控制网络(INFRANET)。和Internet、Intranet等类型的信息网络不同,控制网络直接面向生产过程,因此要求很高的实时性、可靠性、资料完整性和可用性。
为满足这些特性,现场总线对标准的网络协议作了简化,省略了一些中间层,只包括ISO/OSI 7层模型中的3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3]。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 VCS)综合了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仪表等多种技术手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点对点”式的模拟信号或数字――模拟信号控制的局限性,构成一种全分散、全数字化、智能、双向、互连、多接点的通信与控制系统。相应的控制网络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
三、过程控制实验室控制系统现状及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简称PCS)是模拟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或对连续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物理量,诸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对其进行测量、控制、观察过程参数变化,研究过程控制规律的一类系统。其任务是通过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来完成的,大致包括:确定控制目标、选择测量参数(被调量)、选择操作量、控制方案的确定、选择控制算法、选择执行器、设计报警和连锁保护系统。在当前高校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中,过程设备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过程设备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而且是专用于某种控制来实现特殊生产目的的,不能适用于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作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过程控制实验系统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开放性差等缺点,一般只能针对单一的被控参数如液位或温度等进行过程控制实验,并且不利于二次开发。目前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基本都是DCS(集散控制系统),学生很难接触到日益流行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这制约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若要控制系统能够做到数据采集、数据记录及通讯、实验状态监视,实现数字P1D控制及各种智能控制算法的实验教学,开发出一套基于以太网及现场总线的模拟工业生产过程现场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己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殷红.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概况和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5):73~74
[2]李好文,郑岗,余健明,冯鑫.计算机多级网络控制技术[J】.重型机械,2002(2):16~18
[3]贾东耀,汪仁煌.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趋势[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2(5):12~1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控制设备 可靠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已经成为我国生产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与此同时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对设备影响重大,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生很大影响和损失。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才能使得企业设备安全运转,使控制设备发挥其功效,促进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1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必要性
1.1提升产品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质量,随着全球化发展,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重中之重。控制设备可以通过其科学的控制和运转,对设备的运转进行有效控制,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设备在生产时如若产生问题则会对企业将产生重大损失,只有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才能使得企业的设备得到保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产品得到质的飞跃。
1.2提升企业效率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其由于其科学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转,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能够保障设备有效运转,保障企业生产高效运转。
2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因素
2.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本身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自身如果存在一定问题,必然会影响其正常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者对于经济效益的过于追求常会造成其部分元件的质量不过关,导致使用过程中控制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对生产企业造成损失,设备生产厂商的质量把控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2环境气候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影响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保性有很大影响,在低温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在控制设备上凝结成霜,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而高温环境会使设备温度过高,使设备的零件老化变形,从而造成元器件发生短路,设备不能运转。空气的湿度过大会腐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元器件,造成设备损坏。同时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的环境里,还有其它设备器材产生的大量电磁波。控制设备在运行中受到电磁波的干扰,不能稳定的运行,严重影响了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2.3管理因素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影响
在企业的运行中,管理人员的失误也会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一方面是在控制设备的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技术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型号,盲目选择技术先进功能繁多却不适合自身企业生产的设备。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选择质量没有保障的控制设备,这些设备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所使用的元器件稳定性差,都制约了设备的可靠性。另一个就是企业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管理,使设备操作不当或者进行超负荷的运转,造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损害。同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后期保养维护不够,设备的元器件老化,造成短路。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3 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建议
3.1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性,加强其重要性的认识。当前企业往往重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忽视了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性。只有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管理人员才能在设备的运行中对其可靠性进行重点的关注,在对控制设备进行选择时则会充分从企业需要出发,选择符合企业成产需要的设备。同时企业对于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设备的后期维护和管理跟进。只有充分考虑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才能使得设备更高效的使用,减少故障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2做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测试
为了使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有良好的可靠性,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测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由于质量问题而影响其可靠性。一般的测试分为如下三种。
(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其生产过程中,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做全面的安全检测,并且要让生产企业出具检测报告。全面的检测能够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保证其质量以及出厂之前的运行情况。
(2)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实验室检测也同样十分必要,实验室对控制设备进行检测更加的专业和准确,对大批量设备进行检测可有效节约成本以及时间。
(3)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进厂使用后,还要进行设备的模拟运行测试来检测设备的可靠性。模拟运行测试是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融入企业的整个生产体系中进行测试,找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修正。模拟运行测试可以对设备的运行提前进行排查修正,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3.3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后期维护
在实际的运行中,不能忽视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维护工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需要有效提高其维护管理水平。在平时运行中要定期的进行检测,对于运行的关键元器件要重点检测与故障排除,对于高负荷使用的元器件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对于设备的维护要做好维护档案,每一次的维护和检测都要进行记录,为将来的科学分析做好数据基础。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将面临着全球化的大竞争,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使用异常的重视,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已经在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让其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功效,让其为社会进步产生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群英.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研究[J].煤炭技术,2012,04:52-54.
[2]张文英.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0:29-30.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各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点培养模式,以某校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为例,从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两大方面浅谈河南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大类培养的模式和一些经验。根据查阅相关文献指出目前高等学校大类招生的现状、利弊,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论文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现状;利弊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指以电气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则,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方面兼顾的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为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本大类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据人才需求、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情况分流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不同专业进行培养的方式。
一、大类招生现状
大类招生培养是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举措。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正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阶段部分高校已逐渐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施中期专业分流培养,从而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模式,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加强其对学校学科专业以及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明确了解。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以满足社会生产和学生志愿需求。
二、具体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建于1938年,原名电机工程学系,历经机电工程系(1958年)、电气工程系(1986 年),2005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并于2010年秋季以电气信息类进行本科生一本大类招生,有效提升学生生源的整体质量。
目前,我院分设6个系室、10个研究所,电气信息大类共开设5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现拥有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三电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控制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学院现有教学办公用房16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0多万元,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实验中心,实验用房9000多平方米。以上合理的系室专业设置和优越的实验条件为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从2010年开始以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入学前三学期进行全校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从第四个学期分流于以下五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我院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整体优化;紧密结合电气信息类行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达到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优质课程体系,结合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电气信息大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采取讨论式、研讨式和报告式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采取以下一系列教学方式:
(1)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并实行“教学与科研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互帮”的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开放的实验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获得虚拟、仿真和模拟结果,课内外实验,科技制作与竞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学期伊始,为促进我院2010级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的顺利开展,我院结合学生专业分流培养分配情况,对2010级男生宿舍进行统一调整。此次学生宿舍的调整是学院针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交流和专业学习,有助于统一学生作息时间。因此,此次我院2010级学生宿舍搬迁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学院在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类招生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相应的不利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其有利于学生自主理性地按照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但是一部分学生也认为加强基础教育的大类学习削弱了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因此,大类招生培养对专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在加强基础教育而减少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大类基础课实行合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学设施的优越性,使更多学生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享受优越教学设施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积极性,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按大类招生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电气信息类入学按大类招生、后期实施不同专业的分流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性,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1)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受到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
(2)学生所选专业的不确定性和学院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性的矛盾。虽然按照大类培养招生时,大类内的专业已经确定,但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定性,同时会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对大类内已有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性。
(3)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例如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量学生都想分流于该专业,使其与其他四个专业造成冷热不均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各专业的具体情况。
四、总结
大类招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发展口径,但是不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自愿选择专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得招生培养和就业能够有机结合。但是大类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设计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促使人们要求社会的信息化、工作与生活的自动化、居住环境的舒适化与安全化。从而,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
一、智能化建筑设计思想
充分认识和理解智能化楼宇的概念,是设计高品质智能化楼宇的前提。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承包方是建筑物的三大关联体。业主方因对智能化楼宇的概念理解不够充分,往往会忽略一些可以智能化的项目。设计院则因依靠以往的设计理念,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可操作性,或因对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预估不足,而将系统的功能设计得偏低。施工承包方则往往从方便施工操作和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向业主方提出修改设计图纸或建议使用昂贵材料和设备部件,而忽视了业主方的工程造价成本。因此,业主、设计和施工三方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应围绕下列几项原则去协调和统一设计思想:智能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建设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必须与建筑物主体相配合,尽量做到同时设计和同步施工建设;明确各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及各自的责任;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的相关标准;系统设计不仅要满足业主方当前的各种使用功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以便业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动与扩充。
二、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
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规范,如电气、消防、计算机、接地等专业的规范,智能建筑物的设计首先必须要遵守上述规范,否则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在现有国家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的情况下,然后再进行补充或修订,认真论证,再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智能建筑设计规范。
三、智能化建筑设计内容
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建筑物内所有机电装置和能源设备通常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以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多台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来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监测、保护与控制。集散型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直接数字控制器、执行器、通信网络和中央管理计算机构成。
2、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 如数据网、计算机网、卫星以及广播电视网) 相连,向用户提供快捷、有效、安全及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通信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电话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视讯通信系统、电视通信系统、电子信息显示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同声翻译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办公人员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借助于先进的办公设备,实现办公活动的科学化、自动化,即计算机取代人处理办公业务。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和改进办公质量,减少或避免各种差错,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服务类别有: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文字与文件处理流程自动化系统、专业管理系统( 酒店、商场、图书馆、停车场、银行、证券等)、仓储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
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且含有丰富的管理软件和节能程序,对建筑物的空调、新风、给排水、冷热源、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管理和控制,并根据设备运行的记录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最终达到节能降耗、方便管理、减少人力、安全舒适的目的。
5、安全防范系统包含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根据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和业主的使用需求,构成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防范体系。它的作用是防止非法入侵,记录事件过程,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和财产受到损失。
四、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解决的问题
设计是基础是前提,施工是过程是关键。因此,对外协调和配合工作极为重要,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都必须要求有一定的业务素质,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优良,安装施工阶段应重点强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和配备高水平的施工管理队伍,要求项目经理具有丰富的弱电系统工程的现场管理经验,对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负责,并负责与业主方及其他相关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要求技术总监具有大中型弱电系统工程项目设计、实施经验,技术知识全面,负责组织本工程项目的技术交流和现场技术指导;要求质量管理工程师熟悉弱电系统工程的工程特点、技术特点及产品特点,并熟悉相关执行标准及验收标准,负责协调系统设备检验与工程验收工作。
2. 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具体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应注意与房屋建筑、室内外装修以及空调安装、消防设备安装等相关专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
3、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安全。就需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普及教育,使工程的施工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操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在拥有大量的从业经验时,但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努力做到施工现场“零事故”。安全工作是项目施工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任一环节之中。在任何一项环节的作用过程中,若忽视了安全,将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企业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影响公司和企业的形象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同时,企业领导者应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且将安全生产作为工程施工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提高企业领导对智能化建筑安全生产的认识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完善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奖罚制度,将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三项有机结合。落实安全教育,加强工人的技术培训。
智能建筑是人类、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它已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尽管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能够可喜的看到这个行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中国智能建筑充满着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相信智能建筑在我国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何发祥.浅谈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8)
[2] 韩守杰,王玉雅,郭红喜,丁爱侠.浅谈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 价值工程. 2011(19)
[3] 王福华.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4)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人才培养 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王保华(1979- ),男,河南太康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刘敬平(1975-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开发;卢杉(1969-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河南 焦作 454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28-01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而机械制造已发展到新阶段,在信息技术等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学科,已经基本形成新的概念和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产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顺势而为,及时加以调整。
一、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约为60万。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全国每年机械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50万人左右。可见,机械制造类人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有较大需求,培养高素质机械制造实用型技能人才是迫切的、必要的。
在技术快速更新的今天,制造行业迅猛发展,所需人才在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已经不再是只靠专业知识。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应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娴熟的工程经验,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效能性。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这类人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常用的读识图、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常用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还应掌握机械零件的检测与分析能力、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力等。同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情商的训练、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企业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增多,机械的英文说明书阅读能力也考验着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数量庞大,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对其最终需求,因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人才素质有较多的欠缺。(1)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差异较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联系不够紧密,校内学习的知识能力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岗位技能。同时,CAD/CAM、数字化制造等现代制造技术发展迅速,而学校对学生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比较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可是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情商、思想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毕业学生可能因轻浮自负经常跳槽,无法获得连续的长期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持续提高发展。(3)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而培养目标不准确。近几年,高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没有以工作任务与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行业企业参与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质量造成较大影响。(4)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中,具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教师不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较少,师生比例相差显著,这样的教学队伍不能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5)校企合作机制不深入。良好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协作很多是表面上的,实质性、系统长期性的校企合作尚未全面建立。实习时学生大多做的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工作现实认识不深刻,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专业培养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最终需求。
1.依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与方案。由于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更新,所以应适时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生产、管理人员一起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依据工作岗位结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现代制造行业的需求,并将适应性和先进性的人才质量观贯彻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以专业岗位调研为基础,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精英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探讨专业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以能力为本位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满足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2.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1)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加强建设专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技能人才,要坚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即可。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等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要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分析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设置,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可建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职业能力本位”或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本位”等多个专业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增强理论与实践一体,淡化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在增加实践课程数和学时的基础上,同时也应对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训学时进行增加。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实践课程技能的通用性,同时增加现代制造技术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岗位群内能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
3.强化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以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或者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应能熟练传授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所以有必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制订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或进修,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对担任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搞好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等相关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
4.校企协作开发教学项目。紧跟企业生产与技术进步的趋势,探索开设极富工程实践色彩的机械制造类综合性课程设计、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性实验。开发的实验教学项目要有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一种务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强化与制造企业的实质性深度合作,实践教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也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5.践行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培养,以校内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主,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知识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第二阶段为第三、第四学期,主要是职业技能培养,校外实训基地辅以校内实训基地,施行“任务载体”驱动模式,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第三阶段为第五学期,此阶段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前两个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依托,完成“任务载体”设计、加工、装配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或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际的生产任务,使岗位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国俊.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
[2]苏嘉玲.浅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