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健康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身心素质。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和人生,发展健康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文本品读、课堂讨论、作文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而开展。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学科,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将心理教育寓于其中的优势。这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有趣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许多课文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照与智慧感悟,之中洋溢着健康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而且,教师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材中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素材,可以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语言,可以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这样的语言会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亲切,受到激励。

3.教师要经常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借助有利的教材内容,经常开展益智活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使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如可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加工、演绎的过程中,将他们更深入地去感受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精神。教师还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4.对于教学效果要进行合理评价。教师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可以对学生近期的表现进行恰当、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表现不足之处提出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素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征.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5).

[2]白虹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0(9).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氛围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 ,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依据这一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挖掘课内外有效教育资源,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创设好奇乐学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彩纷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内容,创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情景再现课文,改编课本剧,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来。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二、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

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心理教育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三、 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r//48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认识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与补充,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知识活动、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磨炼他们的人格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目的和效果。

五、充分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写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提升自我认识 ,克服心理障碍。语文老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 ,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通过所写的内容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筑起一道“预防线”。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溺爱有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给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烦恼的平台,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烦恼,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维持心理平衡。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实施“单班复式”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

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稳定乐观的积极心态,既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有益于个人身体健康。所以有人提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教学中,我把复式班教学的经验引进课堂,实施“单班复式”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

1、同质编组,使每个学生都有位置。

我把班级内的学生按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分为A、B、c三级同质组,但分组是动态的,即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借以激励学生向高一层次迈进。

2、授课分类,使每个学生都有喜悦。

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授课。在课堂提问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问层次的学生思考和回答。在课堂指导时,我多给后进生以板演、表达的机会,多给他们以鼓励;对中等生,我注意加强思维方法上的引导;而优等生,我重点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上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逐步扩大知识领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分档,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齐步走”式的作业,使部分学生望“×”兴叹,见“订正”发晕,时间一长,学生丧失了可贵的学习信心和兴趣,甚至自暴自弃,引发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我都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档布置。对后进生多布置基本题,通过加强练习,逐步感悟,提高能力;对中等生、优等生则多安排技能题、开放题等,让他们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增长智慧、培养能力。

4、考查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

考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也是树立学生再学习信心的举措。为此,考查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拟定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可分卷考查,亦可同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对象考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考查获得成就感,获得来自自己、家长、教师的肯定,从而产生再学习的不竭动力,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运用赏识、激励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

性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特性和行为风格。性格的核心是自信心。老师对学生期望过高,管制过严,特别是负性评价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上也很难有幸福感。实践告诉我们,对小学生而言促使其不断发展的不一定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赞赏往往就是激发其努力奋进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我运用赏识、激励教育,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学习语文从兴趣发展为情趣,进而转化为志趣。

l、捕捉闪光点,欣赏学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欣赏学生性格中积极的、优良的一面,对学生有缺点的不如意的表现,不应该表现出无望与愤怒。在教学中,我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一旦被发现,学生将会在暗示这一心理作用下,使优点成长起来,真正成为显著的优点,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班级内有一学生常少做作业,我对他并未大加训斥,或令其重做,而是对他说:“你已经完成了不少,但没有全部完成,如果你不放弃你的学习的话,应该很快地把作业补上。”那位学生从此以后作业没少做过。这就是欣赏的教育效果,它有着无穷的力量。

2、赏识性评价,激励学生。

当学生把兴趣作为基点,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完成任务时,成就感必将唤起他们内在的巨大潜力,学生对学业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志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富有激励性、赏识性的评价带进课堂,力争使每个学生心情愉悦地上好每节课。我经常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用优美的语言去肯定他们:“你真棒!”、“你考虑问题真周密!”“你进步真大!”……在作业批改时,我采用“等第十激励性评语”办法进行评价。对于作业中的亮点,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当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时,我写上“字迹真工整!”“你真聪明,这作业完成得多好啊!”“你的文章棒极了!不妨可以投稿。”;当学生不小心做错作业时,我写上“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摔倒了不要紧,爬起来,迎头赶上,胜利一定属于你!”;当后进生不能正确答题时,我写上 “别灰心,先复习课本第×页,再订正,你一定能做好!老师相信你!”现在,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见作业就担忧和恐惧,而是获得一种成功,一种兴奋,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必胜的信念。

三、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指课堂教学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心理学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在教学中,我积极主动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让他们都能轻松。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基础,它也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解决。课堂上,我充分理解、信任、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尊重他们的发言意愿,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实现了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心理负担明显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得到增强。其次,在检查提问时我创造条件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使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乐于回答问题。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优化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是师生情感的交互场。课堂气氛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理智碰撞的过程和人格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创设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微笑带进课堂,把期盼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舒畅、宽松、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心理潜能,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各种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2.培育积极的课堂心理情境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的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就应具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曾说过: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知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有满面春风地走进课堂,精神饱满、情绪高昴,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反之,如果教师自己一脸怨气,无精打采,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挖掘教材内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合乎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规律的人类智慧的表现形式。其智力、伦理的心理价值是内隐的、潜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以兴趣吸引学生学习,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培养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如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我把讲解的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我问学生:“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玩具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吉娅爱心的可贵,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给予的快乐,与人交往多“给”少“拿”,建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针对少数学生自卑心强,对学习厌倦的心理,我结合台湾作家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一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以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两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坚持不懈,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树立“没有最好,但求更好”的信念。

三、把握课堂细节,优化学生人格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1.巧用导语,创设体验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序曲,精妙的导语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老师要关于找准文本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心理体验的情境之中。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有因为小伙伴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嫉的心理,进而与他争吵的事吗?”“如果有,你打算如何向你的小伙伴道歉呢?”这本来是课文中的“我”面临的道德难题,我把它转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经历一次在错误发生以后能否保持健康心理的考验。学生沉思了一会儿,心中有了答案。我接着说:“《争吵》中的“我”遇到的情况跟我们刚才设想的一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读得很投入……我相信文中“我”的收获也是学生们学完后的最大收获:对待友谊,对待朋友以及对待妒嫉心理,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及时引导,揣摩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