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82-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要求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强化案例教学,而且规定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作为专业学位点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解决本专业领域范围内生产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该门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环境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案例设置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本土环境案例,如2011年绵阳涪江水污染事故、5・12地震后期龙门山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等教学案例,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步骤
1.师资培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还处于启动阶段,《环境生态学》的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案例教学法能否够达到期望的效果,显然《环境生态学》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方面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培训任课教师撰写《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一份优秀的《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教案的框架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成功案例。同时,基于教师个人经历可以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教学案例来使用,甚至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环境事件编写虚构的教学案例。如“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编写可以模拟川西地区草原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修复措施。撰写了优秀的教案,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展案例教学。而大多数从事传统理论教学《环境生态学》教师没有从事过生产实践锻炼,因此,案例教学实施需要具有生产实践经历的教师才能发挥教学效果。所以师资培训过程中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年青教师到实践基地和相关企业单位去锻炼,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尤其是本土教学案例,将这些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汇总,归纳到《环境生态学》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充实到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2.调整教学内容。大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内容偏少,尤其是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章节明显不足,这对案例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现行教材中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分别为独立章节,虽然这些内容对后面学习群落生态学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章节划分太细,许多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和压缩,需要精简和压缩。把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三部分内容合并为生态学基本原理,理论内容可以减少10课时。同时,环境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联系紧密的应用技术需要加强讲授。
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要,《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教材需要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内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防治、华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东北地区湿地保护和西南地区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防治等,都是国家需要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知识、措施和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投入到环境建设工程中。
3.案例库建设。虽然早在2015年6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案例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就已完成并开始运行,教学单位可以共享优秀的《环境生态学》教学资源,但培养单位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环境生态学》案例库。由于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差距,全国教学案例库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自身的教学培养需求。而且,培养单位的《环境生态学》案例库建设应该依托地方发展需要,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本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突出体现,才能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研究生。
4.组织实施。(1)课前准备:教学案例开课前一周教师告知学生们案例内容及教材内容对应的相关章节,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案例材料预习与分析。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本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个人准备,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等,这样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陌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复杂,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小组规模,任课教师组建兴趣小组,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总之,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个人能力展示和知识水平表现。(2)课堂开展:教师把教学案例讲述结束之后,如果需要把问题列出,尽量详细地列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灵活方式,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辩论,也可以通过技术模拟。对于具备野外教学条件的案例,安排在校外实际场景中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们更能掌握教学案例内容和精髓。工作之后遇到类似的案例就可以仿照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方法进行解决。(3)课后总结: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简要撰写教学案例报告(如污染场地修复调查报告、修复技术方法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撰写完成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尽快评阅并对学生撰写的教学案例报告开展讨论、点评报告撰写过程中优缺点,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案例。至此,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才算完成。
5.教学评价。制定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非常重要,评价体系包括:一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方法由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考核领导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主要来自环境工程专业教授、校外导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但真正做到客观评价确实不容易,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大家对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也不熟悉,导致教学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割裂,所以任课教师就需要向有经验的研究生教学案例教育的学校学习交流。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和分析报告的评分。每当案例教学结束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报告的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给出相应的分值,综合成绩=课堂表现×30%+分析报告×50%+团队协作×20%;根据公式得出综合成绩既可以表示公平,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实施,既突破了理论教学壁垒,又创新了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应了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因此,《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需要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广。同时,《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继续整理补充教学案例库,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校外专家合作,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敏慧,叶长兵.环境生态学本土环境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8):52-55.
[2]王应密,张乐平.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Explore of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 Mode on in Environmental Ecology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LIU Quan,HUANG Wen-jun,HUANG Tian-zhi,DONG Ting-x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096-02
1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意义
水利工程与生态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会产生两方面的威胁,即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自然河流的连续化。通常情况下利用水利工程将天然河流改成直线或是折线型人工河流,同时利用筑坝将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相对静止的人工湖,这样就导致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在水利工程学设计时,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从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对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健康需求相互权衡的基础上,在确保水利工程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要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进行有效的重视。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地域性差异导致生态水利工程的标准不够明确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这就需要生态水利工程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并以此对实际构建标准进行确定。但当前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水利工程不仅需要在防洪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方面具有较好的抵御能力,而且还要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需要及时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不断对实际操作标准进行完善,从而有效地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能够与生态修复的耐久性相符合。
2.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技术人才匮乏
生态水利工程是充分地将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需要与水利工程学的原理相符合,而且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发展规律。这就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具备大量的工程设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生态保护学和生态学的理论。这就对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较大的挑战。当前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综合知识水平不高,对生态工程设计常识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之设计经验不足,这就导致在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生态标准和生态效益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而导致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2.3 生态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协调运作不及时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立要以生态水利系统进行正常运行为原则。在一个系统流域内,新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立要在原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造,生态水利设施的建立参考原有水利设施,使原有的水利设施和生态水利设施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和传统水利工程相比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服务功能的不同,这就可能造成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建立使原有的水利设施失去服务功能,还会使原有的水利工程无法正常运行。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发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使传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结合在一起,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和传统水利工程设施的协调,是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缺少维系生态平衡的意识
由于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在我国进入研究很晚,造成了生态科技难以融入到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科技人员和水利工程构建人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现今很多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时缺乏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的不全面、不规范,是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生态水利研究工作相对落后。
2.5 观测和监测资料不能满足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水的生态节能设计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和研究,现今环境监测站的建立和观察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如运行的水文监测站点都是按照传统的水文观测设计的,如对重要的河流、湿地进行保护,缺乏适应的水文观测点,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考虑到河流湿地等因素。
3 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措施
3.1 研究并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等相关的技术流程,有助于生态水利系统功能的发挥
编制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流程和实施规范是十分迫切的,虽然目前为止水利工程实践案例不是很多,还没有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传统的水利工程的技术规程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指导水利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
3.2 加快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培养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保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很重要的,要把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放在战略性位置,并且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常识和原理,积累生态工程设计经验,这是当今社会对生态水利设计师提出的要求,也是设计人员要注意的素质,所以在生态水利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人才的建设,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对设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要建立奖励机制,使优秀的设计人员得到更多的进修机会。加强生态水利人员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对水利工程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3.3 建立完善和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的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对传统的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模式进行改变,积极采取生态系统的服务评价功能,进一步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有效地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4 补充和完善生态水文的检测项目
在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发展的需求下,我国现有的生态水文监测站点越来越无法满足生态水利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水文监测工作中,不仅需要增加生态监测站点,同时还要补充生态监测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得到生态水利设计的方法和参考数据,从而为我国生态水利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有效地提高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5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
在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从生态设计结构出发,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进行了解,从而找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方法,同时在生态系统施工时要对水文修复问题进行重点考虑。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还需要对生态系统环境和周围水系统之间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注重建设材料和设施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4 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生态性和规范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生态水利工程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和安全性。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技术和经验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意识,协调好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滨水城市;水系;坪山河
1 滨水城市特色规划建设设计理念
在我国,很多传统的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人们认为依山傍水风水极佳之地。如今,滨水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化的现象。从马来西亚 kcching市的“开发海岸”到日本“复兴大阪”,或者从英国伦敦“再造牛津港”到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将滨水城市的建设列为重头。其核心建设理念就是:用滨水之便,升城市品位,促经济发展,造全新风貌。另一方面,今天的城市对周边水系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城市与水系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滨水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再次成为重点。通过总结,可将滨水城市特色规划建设设计理念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水系功能完整原则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传统水系抗旱、防洪、排涝的功能的基础上,应满足改善城市周边水域环境和优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目标,使滨水城市更加环保,周边环境更加生态,市民生活更加舒适。
1.2 水系生态丰富原则
水系生态的建设对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注意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首先,应该保持滨水水系的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其次,对滨水水域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合理的自然化设计方式,按照生态学理论进行布局。最后,在滨水护岸方面,应采用非可视化护岸方式,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护岸结构。
1.3 水系环境优化原则
一方面,应该大力控制水系污染,从源头防范污染水系的发生,禁止一切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水体,从根本上优化水系环境。另一方面,在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尽量将城市内部水系与外部水系想连结,使死水变活水,为城市水系营造一个流动的循环体。
1.4 水系文化延续原则
在滨水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在滨水城市建设中应发掘滨水区资源,保护特有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明。二要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水域的存在,建设近水、亲水的环境。
2 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滨水城市建设动态
国内外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对水系的规划设计进行着不同的实践。国外优秀案例有:英国的伯明翰市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以运河作为目标,充分利用运河提纲的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建设。欧洲的莱茵河流域通过对滨水城市的治理优化了当地水系建设,为市民提纲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加拿大的多伦多滨水城市合理调整工业化流程与水系的建设,充分利用水系实现了城市多元化价值。在国内,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通过“环城水系改造两江四湖工程”建设,合理规划水系与城市建设,不但促进了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展现了地方特色。在沈阳,通过多年的努力,沈阳市实现了“春有水,夏可游,秋可观,冬可戏”的目标,建成了城市良好的生态骨架。天津通过修复水系工程,恢复了天津的生态系统,使天津成为“北方水都”[2]。
2.2 坪山河流域规划
坪山河作为深圳的主要河流之一,自西向东贯穿坪山新区。此次坪山河流域规划范围主要为坪山河流域核心地区,包括坪山河干流和南部支流流经的区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图1为坪山河流域规划范围图。
坪山河流域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到建设生态示范区,合理布局坪山河流域水系与城市的发展,进行资源重构,建设理想社区中心的空间模式。为此,坪山河流域规划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以塑造城市滨水气质——建立坪山河开放空间体系、营造滨水生活方式为规划目标。主要内容是以坪山河为城市肌理,自下而上进行城市空间重构,通过城市特色的营造,体现城市价值。规划重点内容有:水体治理、绿色生态城市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文脉延续、特色城市景观塑造、城市价值营造等方面。
对坪山河流域水体治理,主要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重点是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构建生态、自然的滨水地区意象。改变目前坪山河两岸工程设计思路,结合两岸的公园、湿地,将人工化驳岸转变为具有野趣的自然生态岸线。
绿色生态城市构建首先建立“滨水生态安全格局”,确保最大限度地共享坪山河滨水资源。然后根据滨水地区生态敏感性划定城市“滨水生态界限”,即“滨水核心区、滨水缓冲区和城市建设区”。在防洪工程、市政管网、场地环境建设中融入低冲击开发理念,尤其是需要规划必要的城市空间,将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统筹考虑,建设低冲击生态示范区。采用低碳城市的理念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并在社区内建设慢行系统,满足各功能区相互之间的可达性,构筑慢行社会生活体系,共建低碳理想社区,共享低碳宜居生活。
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具有滨水气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地区-社区三级服务系统,强化城市基本结构单元-社区的建设,构建理想城市社会的空间组织模式,强调社区的地域、社会、服务、交往、认同感等特性的建立,以及居住、工作、休闲、购物等多功能的综合平衡。
城市文脉的延续主要针对坪山河周边深圳客家建筑的聚集地区,沿线分布有三十多处客家建筑,是坪山历史文化遗产廊道。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结合客家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创造有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城市文化场所,带动城市文化发展。如图2所示为坪山河流域客家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特色城市景观塑造结合坪山河流域的景观特征,建立“一横两纵主轴线、三类景观风貌区、四大公共服务空间核心、四大绿化核心”的滨水城市意向。构建坪山河滨水空间景观和南北核心区景观主轴线,串联各类景观区和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形成坪山河流域树状景观轴线体系。
城市价值营造城市价值体现的核心内容为滨水地区的土地潜力挖掘,原则为:城市滨水核心地区,即水面、公园系统,需政府收回进行公共服务空间塑造,包括水面、滨水空间、城市公园、城市各级服务中心、公共场所等;城市开发地段,是城市经营价值直接体现,结合现状特征,加大力度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城市景观建设的附加值,整合后土地可以用于拍卖、拆迁安置等,功能以居住、商业、办公、商务、公寓、酒店为主
3 结束语
“水为无物之源”,在城市建设中水系关系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随着城市的建设扩张,很多城市水系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自然水系生态,当城市发展到今天,需要重新重视水系对人、城市的重要性,水是城市的灵魂,重新构建滨水城市的自然生态特色。
参考文献
全市文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继续巩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势头良好,重点行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名人、名企、名牌引进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企业和人才培育力度加大,两岸四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会展活动再创佳绩,统筹发展的工作合力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XX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其中将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我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由杭州的地方性战略升格为国家级战略,历史机遇倏然而至。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改善。
近年来,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区域性文化差距及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从资产上看,20XX年末,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以下简称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资产450.15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3.5%;从收入上看,县域全年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410.3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8.2%;从从业人员上看,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9.6万人,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34.2%;而20XX年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实现gdp总量达3057.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1.4%,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而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县域丰富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此,农工党XX市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特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参加,以五县(市)为重点,围绕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分析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杭州文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升级产业,即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重力量来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是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将不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2、融合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
相对于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科学技术、产品载体、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杭州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尝试以各种形式挖掘开发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出了竹木文化产品、丝绸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湿地文化产品等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创意良渚基地、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等等开启了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的实践。但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多层次,我市的这些实践仅仅停留在单一层次中,真正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弘扬生态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过程中,一些地区常常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商承包经营大规模的土地。工业化、规模化的布局和思维,一方面造成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原生态的人文环境,使得鲜活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逐渐丧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以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代单一的经济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发展,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的建设,弘扬和发展生态文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4、实现城乡互融互动,推进城乡统筹。
当前,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成为摆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实际,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农村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农村,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使得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政府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内容,强调城乡互动,通过缔结城乡共生体,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使其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大有可为。尤其对拉动农村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农民的素质培训提升到新的层面,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型农民的培育,以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现代农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和统筹城乡夯实基础。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一)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文化理念、创意智慧和技能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和新媒体手段等多重力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创造提升,依托产业运营模式实现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元素和创意经济效果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显著特征:
1、以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
不同于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整合提升与创新创造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2、具有新生态化特征。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基于文化创意融合了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具有新生态化特征。新生态化 (nascent state)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新生态化是指生态文化创意从创意理念到创意产品再到创意服务的运行系统输入了生态的基因,产生出高附加值生态型产品或生态文化服务,实现生态文化传播,实现和谐可持续产业链。
3、富含创意,附加值高。
富含文化理念、创意智慧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体现的是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根据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应具有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生态附加值。
4、产业融合度高。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它是一二三多种产业的融合,具有多个产业的特征,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产业间的界限更模糊。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国内外发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初已在全球蓬勃发展。当今世界,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只是一个理念,而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在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成效显著。
日本:日本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多功能致富型的典型特征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2004年,大分县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7万美元,不仅在日本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日本着重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使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德国:德国的社会生活功能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在满足都市居民的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英国的旅游环保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源自英国最悠久的工业史。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而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休闲旅游的先驱国家。英国的乡村休闲旅游,至今引领世界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结合荷、日、德、英等国实践,可发现发达国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如下成功经验:
1、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并给予多方扶持。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成效显著,是与各国政府的直接推动分不开的。在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是一种在政府直接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德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方案都是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民们直接商定的,并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付诸实践。如慕尼黑郊区实施的绿腰带项目,其中的若干方案,如干草方案、森林方案、菜园方案、骑术治疗项目等都是当地的农民们在慕尼黑政府的直接帮助下开辟的创意项目。在英国,中央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自1991年以来明确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按计划向通过发展旅游使农业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这些政策对于推进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注重多功能开发。将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人文生态资源通过创意转化为推动农业与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资本,这是各发达国家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出发点。
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荷、日、德、英等国在本国特有的农业品种及农耕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创意构思,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休闲生活区及相关文化节庆活动,使农业生产功能之外的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教育等众多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比如德国、英国的休闲旅游业等都是源自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了多个唯一性的创意产品及活动。
对人文生态资源的利用。各类地方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荷、日、德、英等国均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风车、木屐、奶酪、郁金香被誉为荷兰四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北方的风车村,人们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而且能够切身体验 17世纪以来的风车文化、木鞋文化、乳酪文化以及郁金香文化。当地的农户们开设了木鞋作坊和乳酪作坊,现场演示木鞋加工及乳酪加工,依托乡村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全方位展示地方文化。
创造多元复合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功能。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提高农居生活品质为目标。在日本,由政府倡导并推动的通过开展绿色休闲活动、设立都市菜园、建设美丽乡村和优良田园住宅、鼓励都市居民到农山渔村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劳动体验等城乡交流的活动,使日本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经济生态文明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还原当地的社会生态,大力拓展其社会功能。由此所吸引的人流和资金流又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3、产业高度融合,价值乘数效应显著。发达国家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组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业和衍生产业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位于产业链价值高端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品牌等)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它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价值。
在荷兰,就花卉业而言,其核心产业是以花卉农场为载体的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荷兰目前有花卉农场1500余家;花卉的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创意花卉的研发、生长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会展、节庆等)的策划企业以及金融、广告等企业。在荷兰,几乎每种花卉都有专门的育种公司,每年进行成千上万个组合的品种杂交,从而造就了高质量的园艺产品。
花卉的配套产业则是指为花卉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培训等。荷兰每年的郁金香花展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花卉的衍生产业是指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生产企业。在整个花卉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开辟了新的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虽然国内对正在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都采取积极支持态度,但尚未有正式的法律法规支持,所以政策驱动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乏力。目前。土地流转不畅成为制约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5、培育创意人才队伍。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如果没有建设丰之国学校培养的大批领军人才,一村一品运动可能根本不能够得到普及,更不能够持续几十年。创意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和有力保障。目前,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把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任务。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注重生态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成都XX区依托花卉资源优势,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推动了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而成都XX区将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传统农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圃及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模式,其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千万元。
厦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出更新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在南普陀、观音山、鼓浪屿菽庄花园、中山路商业街、园博苑等景点,开辟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闽南皮影戏、闽南语歌曲等表演场所,同时开展保生大帝信仰、送王船习俗、风狮爷信仰、池王爷习俗、中秋博饼等活动,进一步深挖内涵、提升品位、塑造品牌,将经济要素融入民间习俗活动,使这些活动更加深入民众、乐于参与,其中厦门的中秋博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其热闹程度、参与程度都超过了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
乌镇古镇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镇保持了原生态的古朴风格。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旧、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开发创新,为全国首创,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
三、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在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其基本路径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来发展创意农业,保护利用古村落乡土文化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县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尽管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五县(市)已经开始了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实践。
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千岛湖一流的生态,赋予千岛湖鱼文化的概念,成功跨过品牌渔业发展阶段,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创意产业上,提出了 渔产业文化化,鱼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文化改造现有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淳鱼艺术品业、淳鱼文化休闲旅游业。在成功地把有形的鱼变为创意的鱼,把吃的鱼转成文化的鱼之后,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品牌营销过渡到文化营销,从传统渔业、品牌渔业到文化渔业的升级转型,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集养殖、管护、捕捞、销售、加工、烹饪、旅游、科研为一体的完整渔业产业链,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鱼文化创意产业完整了渔业产业链,使千岛湖渔业年经济产值接近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以鱼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加工、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社会综合效益高达10亿元。
桐庐民间剪纸:虽然在经过抢救、保护和开发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如何让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草根艺术走入市场,体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近年来,XX县在探索剪纸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通过创新产品、联姻旅游、培养人才三把金剪子做活剪纸文化产业,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金名片注入了更加鲜活的内涵。 一是创新产品。先后举办了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共涌现出6200余件剪纸作品和创意作品。剪纸元素被广泛融入到服装、玩具、饰品、瓷器等领域,并与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时尚性和科技性,创意与创新成为剪纸创作的主基调。桐庐非遗保护中心(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致力于开发剪纸文化创意系列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剪纸创意茶具、剪纸箱包、多用剪纸贴垫等创新产品。二是联姻旅游。桐庐剪纸借力旅游,开发出风情旅游系列剪纸产品,内容有富春风光、桐庐名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如民间剪纸艺人华金娟创作的《富春山水》、《江南民俗》,章维勇与王德林联合创作的《潇洒桐庐》、《桐庐风光》剪纸团扇等,既生动地宣传了潇洒桐庐富春山水旅游品牌,又使剪纸形成产业,获得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在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外婆家等特色景区,剪纸产品销售与现场剪纸表演、剪纸艺术体验、剪纸时装秀等民俗活动相结合,使民间艺术走进群众,走近生活,提升了景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三是培养人才。依托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劳技、美术课中开展剪纸特色教学,并以此为阵地,传承剪纸艺术、培养剪纸人才。通过书籍、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对广大市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剪纸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为平台,联合县文化馆、剪纸艺术馆、非遗中心,聘请剪纸名家、非遗 传人、专家教授等开展培训讲座,促进剪纸艺术的普及和技艺的提高,构建剪纸艺术培训基地。
XX市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2007年起,XX市启动了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将新叶古村保护视为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市、镇、村三级保障机制,按照基础工程先行、先易后难、从外围入手等要求,基本完成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村庄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古建维修和民居改造,初步完成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古村风貌。该景区于20XX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由市国资公司下属的新叶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一)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目前杭州的创意农业尚属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短,规模经济尚未出现,创意元素融入不多,呈现以下特点:
1、有创意,但缺乏创新。过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模式变成了今天的人有我有的跟风模式。杭州各县(市)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朝着推出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同一方向迈进。大同小异的创意模式,使得由创意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渐缩小。
2、有创意,但缺乏美感。在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中,人工打造的痕迹明显,天然雕琢的风景不多;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外观改造为主,功能开发缺乏;举办各类农业节日,文化含义不深,商业味道浓厚。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正在日益加重。
3、有创意,但缺乏文化底蕴。临安有吴越文化,建德有农民画,余杭有径山禅茶,原本极富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的各种创意思路,没有得到真正的系统开发。如当人们提到法国普罗旺斯,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片薰衣草的海洋,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浪漫一词,而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开发,在杭州目前的创意农业中还少之甚少。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意农业认识模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无法确切把握创意农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未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土地、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意人才,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
截止20XX年底,杭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项,有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三批123个项目,XX市级名录249个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有131人被省政府评为省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XX市、XX县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XX区等8个地区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西冷印社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杭州世界级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当前,杭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不够。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宣传、认识不足和保护手段不够等原因,杭州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些口头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民间技能后继乏人。
2、开发不足。对梁祝文化、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经济价值高、产业优势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大;五常龙舟胜会、余杭滚灯、径山茶宴等演艺类、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演艺业等产业结合得还不够深入;利用剪纸、剪刀锻制、竹纸制作、纸伞制作等手工技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产业,利用楼外楼、知味观等传统餐饮老字号弘扬杭帮菜饮食文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开发不当。还有一些传统非遗项目在不成熟的情况下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破坏性的保护,过分的商业化使非遗项目变成时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意义。如XX市龙门古镇的竹马因旅游服务的需要,由原先的逢年过节才跳竹马,变成了一个经常性演出的常规节目,失去了跳竹马原有的意义,发生了异化。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
据统计,五县(市)及余杭、萧山两区共有乡土建筑遗产7784处,其中属于宅地民居的有4118处,还有1331处属于坛庙祠堂之类。这些古老的乡土建筑经历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破坏,各县、区的许多历史文化镇村惨遭损坏,总体上名存实亡。曾是江南雄镇之首的塘栖古镇,在乡镇城市化过程中不断遭受建设性破坏保存相对完整的龙门古镇、深澳古村、新叶古村等仅存极少;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也处在许多参差不齐的新建筑包围之中,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区、县(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使残存的文化遗产碎片被较大限度、较有制度保障地保护下来。但是,还存在着文保单位、文物建筑不适当利用,违反文物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定位功利性旅游的商业开发过度变味等问题。
四、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立足本地,加强结合,锐意创新,差异发展
1、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由于各县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等差异,各地发展条件、行业分布、发展优势各具特色,要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相统一,对比分析两区五县市与主城区节点的优势与劣势,确定杭州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实现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全面对接。同时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税收给予倾斜,逐渐形成各县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要加强结合。以发展生态文化创意来推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风情小镇创建、生态建设、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推动共同发展。
3、要注重产业链延伸。目前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在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有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在发展思路上,应该跳出区域和行业的限制,主动构建主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县域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桥梁,推动产业分工和协作,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借鉴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各区、县(市)比较优势,注重挖掘区域特色资源,通过创意创新,寻求差异发展。各区、县(市)要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人文生态资源,并对此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创造提升,突出一村一品: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强调的是根据资源禀赋和特点,一个区域至少要开发一种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在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该区域的特有文化点,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品可以是一种产品,也可以是几种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民间节庆,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要成为一村一品,应该满足几个条件:最能体现当地优势;最能占领消费市场;质量优异;经济效益优;能使产品获得相当程度的声誉。
(二)保障措施
1、编制专项规划。针对目前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缺乏顶层设计、各区、县(市)出现无序发展的情况,为挖掘特色资源、整合有限资源迅速形成竞争合力,杭州应出台《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规划要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标和理念,把杭州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置身于全国乃至国际竞争的背景之中,审时度势,对各区、县(市)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配置、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从中长期的尺度进行科学谋划。
2、加大政府投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初期不确定因素很多,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扶持。杭州应加大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能否拿出相当于过去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财政资金,帮助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中能够加大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则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一产业领域。
3、构建服务体系。以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为重点,建议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杭州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专题研究;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沟通、协调、自律与助推作用。建立信息、技术、人才、交易、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创设生态文化创意活动周、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加强区域交流和扩大对外宣传;加强与日本、韩国、台湾、欧美等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提升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国际化水平。
4、大力培养人才。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没有创意,就谈不上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人才,创意就无从谈起。市、县两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培养、引进及聘用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有关高校开设创意开发设计、营销策划、品牌建设管理及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年轻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者;努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关于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及指导。
5、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加强地方行政立法工作,尤其要重视立法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特定行业知识产权利用链条形成中的促进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促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工作;完善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针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同时注意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
6、促进产业融合。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度高,是一组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只有建立城乡互动互融的推进机制,加快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才能发挥生态文化创意的多种功能。
(三)政策建议
总结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当其冲。在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应更多扮演引导和助燃推的角色,从政策上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予以积极支持。
1、土地政策: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促进土地流转,为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探索以农民携地入股的形式,加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列。此外,农民也可以将承包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由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紧密合作。在用地性质的认定方面,建议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的道路、水利工程和温室占地,可视为农用地范畴;积极组织深度调研和科学分析,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道路、水体、各类工程的可占地面积比例,给予明确的规定。
2、财税政策:对生态文化创意园区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与过去财政支持农业园区修建道路、温室等基础设施不一样,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资金,可以有较大的比例用于园区的知识产权投入和研发费用的补贴。此外,还支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参加会展,举办会展。
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链中非农环节的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建议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农业环节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关人员知识产权的转让收入,视同于农业技术转让予以税费优惠。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对有关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专利申请与保护发生的费用建议给予必要的补贴。
同时,进一步拓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机制。
3、人才与教育政策:依托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356培训工程等现有政策与载体,细分行业分类,加强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评判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甄别筛选。进一步鼓励杭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4、金融政策:用足用好《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出台扶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以质押等方式盘活存量与本地生态文化创意企业的无形资产。建议在定期发行的文创债权基金中,把生态文创企业纳入到政策资助范围之内,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条件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拓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渠道,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上市融资,增强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