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专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5个春秋后的今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已不再神秘――在甲亢、甲亢性突眼、甲状腺癌、皮肤血管瘤、骨转移瘤的治疗中,他们成了家喻户晓的“妙手神医”。从“无名”到“闻名”,25年来,那些关乎人民健康的点点滴滴所映射出的,是以科室主任韦智晓教授为首的核医学人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怀揣梦想,勇攀高峰
1964年,韦智晓教授出生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古称“龚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郁。生于斯长于斯,他深受读书风气的熏陶,自幼刻苦读书。
在青少年时期,韦智晓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怀揣发展核医学的梦想,他调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回首往事,韦教授不胜感慨:“以前的核医学力量很薄弱。虽然1959年就已建科,但因缺乏专业核医学人才,科室只有几名工作人员和简陋的仪器设备,仅能开展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简单的检测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那时,他本可以选择到别的大科室工作,但出于对核医学的热爱和浓厚的使命感,他最终选择了核医学专业。他深信,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小学科会有大发展。
在当时,韦教授查阅文献得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核射线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而我国在这门新兴的学科领域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核医学研究无疑像一块有强大磁场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干出一番事业!“要想强专业、强科室,先要强自身。”韦教授说。通过努力,他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核医学,站在了专业最前沿。
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核医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谈“核”色变,对核医学的安全性存有疑虑。“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后者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碘-131既可用于检查甲状腺功能,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核医学诊断、治疗的药物对人体辐射剂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韦智晓教授如是说。一直以来,他致力于利用核素治疗甲状腺疾病,对完善核医学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
由于韦教授学术成就突出、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2014年当选为广西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成为广西核医学的学术带头人。自2015年起,韦智晓教授担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从那以后,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新技术研究,加强临床宣传、科研教学,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广西核医学发展的新路径。在韦教授的带领下,如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门诊、病房、实验室齐头并进,“医、教、研”全面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科室。
学科发展,比肩一流
这些年来,韦教授经常受邀参加全国大型的学术会议做专题讲座或会议主持人。2016年6月30日至7月3日,素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迎来了一场医学盛会。“第十七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年会暨2016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年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如期召开。
那次会议邀请了海内外多位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与病例讨论,可谓群贤毕至。韦智晓教授受邀在会上做了“云克治疗Graves眼病的若干问题”的专题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那次会议上,韦智晓教授当选为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这既是核医学行业对韦教授在国内核医学学术影响力及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带领的整个学科团队的充分肯定。
成就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韦教授深知,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因此,一直以来,他积极强化学科建设,使优秀医生担纲的学科快速成长,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特色专科和优势学科。在医院的多项评比中,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科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韦智晓教授说,少数患者不了解核医学科,误以为核医学科就是拍X光片。其实,核医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核素显像、体外分析以及核素治疗;其中,核素显像应用范围涉及人体所有器官,可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骨骼、内分泌、造血、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检查,反映器官的功能和代谢,是现代精准医学的重要内容,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核医学的方法具有“明察秋毫”的作用,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鉴别的诊断。
曾有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之前在外地医院被诊断为左臂骨肿瘤,让一家人陷入痛苦之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做了一次核素骨显像,最终被确诊为“异位骨化”,并经病理确诊为良性。韦智晓教授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核医学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很多患者慕名前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就诊。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27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8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2]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3]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4]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等.医学院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2):45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肿瘤学研究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各地高校纷纷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开启了一场教学方式的新革命。肿瘤学研究生作为未来肿瘤学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1肿瘤学研究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专业学位型(又称临床型)和科学学位型(又称科研型)。专业学位型是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专门设立的一种复合型、高层次肿瘤学人才培养形式,也是目前大多数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行临床专业学位硕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以完成构建“5+3”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目前我国现有的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均强调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研究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缺乏规范化学术训练,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偏低。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形成完善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展现新时代肿瘤学研究生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创新性的医学研究的新风貌。
2“停课不停学”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2.1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洞悉学科新进展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肿瘤学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专业知识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内容。在学科交叉领域更容易找到新的突破点、激发创新思维和灵感。肿瘤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知网、万方网、pubmed等阅览大量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掌握各类癌种诊疗指南。这对于促进研究生创新思想的萌发,培养科研创新敏感性,捕获专业发展方向等大有裨益,以便在日后的在临床实践中对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和见解。
2.2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疫情期间可以利用腾讯会议、钉钉、抖音直播、中国大学慕课、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以科室或者某个亚专业为单位定期举行文献抄读、科研组会、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指导老师根据研究生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提供意见和建议,进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这不仅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培养研究生分析、总结和汇报的科研实践能力。
2.3畅通师生沟通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与导师缺乏面对面交流,此时可通过微信,QQ,钉钉、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软件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定期、密切且有效、有针对性的交流。实时沟通和积极交流既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研究动态,又能够及时解决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4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
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检验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各大高等医学教育学府都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出了明确的创新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少研究生只把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进行创新。在疫情防控期间,导师可通过网络软件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仔细分析指南及共识,发掘部分临床争议点,推动课题设计思路的创新;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由学生提出书面科研设计,导师对科研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创新性及可行性做出分析评价。
检验科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发挥着过渡作用,也是各级医院中的关键部门[1]。检验科工作中,最关键的即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其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效果[2]。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检验科的医疗质量控制,以有效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水平和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整体满意度[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检验科的所有事物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将检验科质量控制活动开始的前一年的相关数据设为对照组,将检验科质量控制活动开始的后一年的相关数据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数据中研究指标的差异。
1.2方法 本次质量控制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的是我院检验科当前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检验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最终实现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有效提升。本次质量控制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包括:
1.2.1科学合理的调配人才 医院检验科中,许多工作都需要在多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协作下才能完成[4]。①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检验的实际操作中,给检验科中经验较少的检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机会,以使这些检验人员能够更熟练的掌握相应的检验技能。②定期举办一些医学技术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参照我院检验科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③加强检验科的内部交流,帮助发现各自的薄弱点,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
1.2.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在检验科内部进行质量管理小组的组建,组长由科主任担任,小组成员囊括生化、免疫、血液、细菌等专业负责人[5]。同时在检验科内部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各岗位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分工细致,责任到人。在检验工作中出现疑问,可进行小组讨论,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检验科各成员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协作。
1.2.3注重每一个检验环节 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对检验的每个环节进行把握,并能够充分的了解各环节之间存在的相应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7]。规范检验程序,具体的检验程序步骤为:申请检验项目收集受检标本检验处理受检标本写报告。注意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
1.2.4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控考核 对检验科所有成员进行每月质控考核,实施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位成员均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在检验高峰期,妥善处理好每个环节,并可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保养。
活动开展后,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的主要指标为服务满意度,将两个阶段统计的数据对应记录入两组中。其中,临床科室的满意度由我院各科室每月汇总提供,门诊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则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对比两组之间的患者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科室、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检验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基层医院实际的清下,我科在进行质量控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秉持着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方针,以国家相关质量控制要求为依据进行检验工作[8]。规范化质量控制实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都有了相应的提升和加强,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质控的目标、程序、标准,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检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①检验人员需要由良好的品德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可通过必要的学习培训来实现。实践工作中,可组织检验科全体成员进行《医院检验科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先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和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②进行相关工作素养的培训,以帮助检验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及时了解相关知识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③在专题报告中增加人文项目,注重检验科检验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并进行相应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实现检验科内部的规范管理。④进一步完善检验科质量控制的考评指标体系。
由表1可知,经过为期1年的质量控制后,临床科室的满意度由85.04%提升至93.17%,门诊患者满意度由78.24%提升至86.54%,住院患者满意度由87.78%提升至93.84%,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患者整体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P
参考文献:
[1]邓素贞.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科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吉林医学,2014(06):1344.
[2]赵丙喜.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及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597+598.
[3]王学燕.检验科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248+249.
[4]郝秀珍.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与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24):62+64.
[5]刘盛强.浅议如何做好基层医院临床检验科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84.
[6]朱丹,赵红霞,李未今,钱林利,林雪峰.PDCA循环在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29):121+123.
获得青年科学家临床医学奖
有些人做了梦却为梦而惋惜,有些人却能把梦变成现实,创造一个惊人的奇迹。比如王成波……
王成波首次开发出了长弥散时间超极化气体核磁共振弥散测量技术,证明了氦气的弥散与弥散时间紧密关联,首次证实了被动吸烟引起肺部深层组织病变,首次证明了哮喘疾病可以诱发类似的结构变化……
他涉猎多个不同的核磁物理和临床医学领域,每一次总能够掌握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给出简单而精巧实用的测量技术,在核磁物理学、肺部疾病诊断和核磁共振序列开发等方向取得一系列世界领先的重要成就。
2008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医学核磁共振学会年会上,王成波被授予青年科学家临床医学奖(W.S.Moore Award),学会主席薇薇安・李博士(Dr.Vivtan Lee)介绍道:“今年的青年科学家竞赛尤其激烈,学会收到了创纪录数字的申请,王成波博士的工作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出色的科学汇报脱颖而出。”
这次获奖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此外,王成波还获得过北美放射协会“研究员研究奖”、国际核磁共振学会论文展报竞赛第一名等众多奖项。
从山东农村到首都北京
事业上的创新进取、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话语、为人处世的乐观和机智、洒脱和亲切……这些体现在王成波身上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1975年,王成波出生于山东胶州,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体弱的母亲身患重病,王成波有1个哥哥2个姐姐,勤劳的大姐承担了大部分农活儿。王家4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乡里乡外都小有名气。王成波自小喜欢读书,哥哥姐姐们的高年级课本作业也成了他的课外读物。那时候,他最喜欢的杂志是《世界博览》,广泛的阅读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上小学的时候,王成波学习并不算努力,他还迷上了武侠小说,上课的时候在桌下偷偷看小说,经常被老师们抓到。那时候晚上自习的时候经常点蜡烛,武侠小说加上蜡烛烟熏,让王成波在六年级的时候就戴上了眼镜。
上中学之后,王成波开始懂事了,出生在农村,考大学是跳出“农门”的最好途径。从初中开始,他就开始住校,自己洗衣服,管理伙食,过早的独立生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从初中到高中,6年的时间,大大小小考试,他从来都是学校总分第一,最高的时候可以超出全校第二名80多分,他连续获得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竞赛的多个全国奖。他高中的班主任曾经说过:王成波以后肯定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就是这位老师成为他人生转折点的指路人。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他的班主任亲自家访,说服了家里人,让他报考了清华大学。他选择生物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是个孝顺孩子,看见母亲身患重病,他就特别注意看医学书籍,想着从哪里能找到治疗母亲疾病的药方。那时的他把家里一本厚厚的《赤脚医生》给翻了个遍,竟然喜欢上了医学。上了中学,他又迷上了生物和计算机。
1994年,王成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胶州实验高中第一位考入清华的学生。
5年的清华大学本科学习,给王成波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培养出了他对医学成像的爱好,在实验动手环节上,他总是排在班级的前几名。在大三的时候,他选择了微循环成像作为他的第一个研究方向,本科毕业设计,他自己编写了一个微循环图像处理软件,这也帮助他拿到了优秀毕业设计的奖励。本科毕业时,他选择了免试直读研究生。
独立研究的起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01年,在和留学美国的本科同学返校畅谈时,王成波恍然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仅仅1年的时间,国外的同学已经在知识结构、科学眼光上远远超出了自己。这大大刺激了王成波,他开始有了出国的想法。他用半年的时间考完了托福和GRE,加入了申请留学的行列。2002年,他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并且获得多家北美大学的邀请。最终,他选择了弗吉尼亚大学,把梦想的舞台从祖国延伸到大洋的彼岸。
出于对肺部疾病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兴趣,王成波加入了氦气核磁共振肺部成像中心,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最为重要的核磁物理学的学习,并且研读了本领域相关的几百篇论文。广泛的阅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让他对于这个领域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肺部成像和肺部疾病诊断长久以来远远落后于身体其他部分的成像研究。其主要技术难点在于:1.肺部充满空气,大部属空腔组织,成像信号弱;2.频繁的呼吸和心跳,运动干扰大;3.大量的组织与空气交界,信号衰减快。目前临床标准肺部成像采用x光片和x射线CT。x射线对人体有极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和儿童。另外,X射线成像敏感性依然很差,对患上很多肺部呼吸疾病的诊断无能为力。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近20年来肺病仍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国内的统计数据,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是中国农村地区第一致死疾病和中国城市地区的第四致死疾病。肺部疾病与吸烟和空气污染有着紧密的关联,中国有超过3亿人在吸烟,是世界上最大的烟民群体,还有很大一部分非烟民处于被动吸烟的环境。保守估计,中国已经有1500万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该病,因此而致残的人数每年达500~1000万。吸烟引起的肺部损害是一个慢性且长期的过程,可以预测,10~30年,当前的烟民群体进入中老年之时,肺部疾病的发病率会大大上升。最新科研成果表明,超过25%的烟民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短促,轻微活动就会引起气促、咳嗽、咳痰,一旦病情加重,很容易引发心脏、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肺病已经给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和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而出现明显增长。
对这些知识的深入了解,给了王成波极大的研究动力。弗吉尼亚大学在氦气核磁共振技术上全世界领先。氦气,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惰性气体。在这里,他们使用了一种类似的气体氦气-3作为核磁共振成像的介质气体。氦气核磁共振成像在1994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成像方法已经成为新兴的科学领域。在采片激光极化之后,氦气3在磁体之外即可使其核磁共振信号增强上万倍到
上百万倍,然后让病人吸入这种气体,高强度的信号克服了气体低密度的障碍,肺部成像一下了变得简单而直接。因其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美国和欧洲在此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
王成波选择了一个当时最困难的研究方向――长弥散时间氦气弥散成像。弥散成像是核磁成像中最为成功的成像技术之一,其基木原理是使分子自由地弥散,当分子弥散受到局部结构限制时,相应的弥散会变慢。使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可以测量分子的弥散速度,从而间接估计局部的微结构信息。氦气弥散成像技术与此类似,如果肺泡(肺部最小的气体交换组织,其直径大概只有0.25毫米)的壁被吸入的烟雾破坏,如产生穿孔等,测量到的气体弥散速度就会加快。以前的氦气弥散成像技术所控制的弥散时间限制在1毫秒左右,敏感度不够高,而高敏感度是早期肺病诊断的关键。2002年,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使用条纹调制的方法,观测条纹的衰减速度,他们宣称该方法大大提高敏感度。这种方法引起了很多研究中心的关注。王成波因此将研究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方向上。世界上陆续有不同的研究团队对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提出改进方法,但是一些基本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即使使用了大剂量的氦气,结果仍然不稳定。这些改进方法不能精确确定弥散时间,不能做真正的点阵成像。
在重复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王成波陆续发现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他独立科研能力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成波的实验技术、序列开发技术都逐渐成熟起来,并产生了被以后研究证实是准确无误的科学假想:氦气的弥散速度是取决于弥散时间的。在此期间,王成波获得参加当年的国际医学核磁共振学会年会的机会。在美国迈阿密与同行的交流中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智慧的火花。王成波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一个新发现的门槛上。
事业的腾飞
从年会回到实验室之后的1个月里,王成波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研究工作。确定了新的研究思路,在1个月的时间内,王成波独自编写了接近100个计算机仿真程序,建立了十几个不同的序列,试图找出最好的序列,完成了计算机仿真和模型试验,并且在紧接其后的3个月中完成了一系列的人体试验。这项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西雅图国际核磁共振学会年会的论文展报竞赛第一名。
这个成果也使王成波作为第一和主要作者获得一项美国专利。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中心都开始追随他的研究。
2007年,王成波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放射科聘为核磁物理师,在这一年中,他致力于把该核磁成像序列推广到临床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王成波多次在健康的吸烟人群中检测出吸烟对肺部的损害,证实了新方法的敏感度。鉴于新方法极具敏感度,王成波设想使用新方法也可以检测被动吸烟对于肺部微细胞结构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首次证明了被动吸烟可以诱发肺部结构损害,实验证实了新技术的可靠性,具有成为一种新的肺部疾病诊断评估平台的潜力。
毕业之后短短半年的时间,王成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毕业的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决定,加强他们这个方向的领先优势,王成波被聘为医学院成像中心的助理教授,开始了新的研究历程。
在肺气肿疾病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王成波开始使用新方法形容哮喘疾病。他首次识别出了哮喘病人中的深层肺部结构损害,在2008年的国际核磁共振学会年会上,他公布了这个结果,并被授予了W.S.MooreAward(青年科学家临床医学奖)。
目前,王成波正在加快对于这个新技术的研究,一些大学的研究中心也开始追随这项研究,并已经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默克(Merck)和葛兰素史克(GSK)等世界大制药公司都已经邀请他们做专题报告,正讨论如何开展合作。他们认为,这种新方法会对于新药物治疗效果评估和新药设计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项研究也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
心怀祖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考虑到中国的3亿吸烟人口和严重的空气污染,肺部疾病的高发病率已成现实,王成波认为如果该项新技术能够在中国获得应用,无疑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于普遍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氦气核磁成像技术中的氦气信号极化是在磁场外完成的,其信号不依赖于成像磁场的强度。因此,在低磁场上,氦气成像应该同样具有很好的成像效果。而低磁场核磁共振成像仪正是中国核磁工业的拳头强项,两者结合,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会极大促进中国肺病治疗药物的快速发展。
国际的核磁共振成像市场主要被三个大公司把持,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在1.5T以上的高端市场,磁体主要采用超导磁体。这三大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大部分市场,中国本土也有20多家厂家在开发核磁共振产品,但是主线产品基本都在0.5T以下,这种永磁体磁场是中国的强项。但是这个市场的70%也被西门子在深圳的“迈迪特”占据。对比国外三大公司,中国的主要强项在于永磁体的制造,弱势在于软件开发,操作序列的开发。三大公司资本雄厚,具有极强的市场操作能力和技术储备,他们和世界大多数主要的医学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建立了的合作关系,外部产品很难进入他们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