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7-02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麓,地跨东经105°58′~106°57′,北纬35°34′~36°38′。全区总面积2 756 km2,辖7镇4乡5个办事处,153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32万人,占72.4%。地势呈西南高,北部低,海拔1 470~2 100 m。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5%。境内全年日照时数、年均气温、年积温、无霜期分别为2 527 h、6.5 ℃、2 263 ℃、103~148 d,年均降雨量400 mm(多集中在6—9月),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1-4]。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1.5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其中有林地1.36万hm2(公益林0.83万hm2,商品林0.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9%;疏林地0.1万hm2,占0.9%;灌木林地3.19万hm2,占27.6%;未成林造林地2.64万hm2,占22.9%;无林地4.25万hm2,占36.8%;森林覆盖率为12.7%。
1 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概况
生态移民是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山川互济、具有宁夏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可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将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再用5年时间把宁夏建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1-4]。
原州区计划对中南部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涉及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等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 655个自然村,规划县内、县外分别安置2.84万、5.04万户,安置人数分别为12.11万、22.49万人。规划移民安置区274个,其中分别设生态移民安置区、劳务移民安置区234、40个,分别安置移民5.87万户25.95万人、2.01万户8.65万人[1-4]。“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将每年补助3亿元,5年累计补助资金15亿元,用于宁夏中南部地区345万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大大地支持了该区生态移民工作,使生态移民建设能够更加顺利的实施。
2 移民搬迁区生态修复措施
以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刘家沟移民迁出为例进行阐述。刘家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村,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区相接,距固原市区30 km,与滴水崖、黑刺沟、凤凰蛋相连,原有住户62户228人,于2012年已全部搬迁至宁夏引黄灌区红寺堡区弘德一村。该区共有土地面积901.33 hm2,其中耕地面积213.33 hm2,退耕还林8.00 hm2,有林地66.67 hm2,未成林地166.67 hm2,封山育林266.67 hm2,荒山180.00 hm2,耕地213.33 hm2。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调。
为尽快恢复区域内生态环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移民群众参与生态恢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集中整治、综合治理、全面恢复[5-7]。三是在生态移民搬迁时边搬迁边拆除,对搬迁户的院落进行全面彻底的拆除,共拆除房屋62户190间,恢复土地6.33 hm2,并断水断电,收回移民承包土地,切断了移民两头跑的后路,为生态恢复奠定了基础。四是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部门联动,乡镇负责具体实施,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苗木供应和技术指导,采取“封、造、育、管”4项措施,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进行大搬迁、大绿化,做到全面治理[8-9],采用鱼鳞坑、反坡带子田共整地399.67 hm2,栽植樟子松、油松、山桃、刺槐等各种苗木超过100万株,使移民迁出区生态得到全面恢复。
3 整地技术措施
3.1 鱼鳞坑整地
要求口径为100 cm×80 cm,在鱼鳞坑中间50 cm处挖宽、深分别为30、40 cm的坑,将挖出的死土进行培埂,活土回填入沟内。深翻30 cm,反坡15°,坑间密度2 m×2 m[1-4],栽培密度为2 505株/hm2,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图1)。鱼磷坑整地方式适宜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造林整地及东北部干旱黄土丘陵区25°以上的坡地、地形破碎地段造林整地。
3.2 反坡带子田整地
要求沿水平线挖宽1.2 m反坡带子田,里低外高呈反坡状,带间距为4 m(图2)。此整地方式适宜东北部干旱黄土丘陵区地形整齐地段及25°以下的坡地地块整地。
目前,成活率达到90%以上,耕地内苗木生长量达25 cm,由于进行了彻底搬迁,没有人为破坏,植被覆盖度达95%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在2013年遇到30年来未遇的特大降水量情况下,没有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并且是当年治理当年见效。
4 参考文献
[1] 坚决打赢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战[N].宁夏日报,2011-04-12(8).
[2] 陶文科.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 韩天芳.固原市原州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 张久园.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建设规划及预期效益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 薛新乐,柳智平,田国江.宁夏隆德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及管理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4):53-54.
[6] 马旭霞.固原市生态移民现状及建议[J].科技资讯,2011(34):220.
[7] 余会军,陆小明,岳晓霞.固原市原州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81-183.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艺术;应用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较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2 生B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2.1 生态修复技术与现代园林艺术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我国园林艺术逐步提出“城市园林生态化”这一理念,但是随着资源过度地开发和环境破坏程度的增加,使得现代园林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2.2 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同步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修复生态水平。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CO2转换为O2,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面积。
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时,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2.3 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前,首先应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特点,使得其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3个:
2.3.1 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种植铺地植物,降低水流速度,更加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2.3.2 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
2.3.3 设置道路方面。一般选用多种防护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混栽,可以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以更好地保护路面。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关键字: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修复是以生态系统自身为基础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或者同人工调节、控制相一致的综合能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确保生态系统回到原始健康状态。然而其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则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与控制,以及在人工辅助作用下确保一些生态系统回到以往的状态,使土壤修复到生态状态,地表植被有所改善,水土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整个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有所改观。
一、生态退化与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原因
第一,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生态退化
中国是一个广域的大国,大部分处于温带环境,例如:东北与华北地区,因为经常受到季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降水较为集中,干湿分季明显,这样的气候特征非常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在一些地面土壤较为松散、抗压能力低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盐碱地。特别是在地表不平、起伏丘陵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得很多地方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第二,不合理开垦所导致的生态恶化
很多农业偏远区域的农民由于常年以农业种植为生计,面临着人口密集、人均耕地稀疏等现状,这样很多农业工作者为了吃得饱、穿的暖,不惜以环境为代价,不按照科学规律垦荒开地,毁林毁草,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地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区域内生态系统不断地退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一些林业种植地域,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大规模地垦荒原始林草种植经济林,很多的农民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地表自然植被的巨大破坏,甚至出现土地沙化现象,这无疑为水土流失带来了巨大隐患。
此外,不科学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盲目毁坏自热植被,占用原始土地也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一大原因。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与相关技术
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治理,根据当地自然退化的原因来采取对应的修复措施,例如: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对水源进行科学的调节与应用。
2、不科学的垦植与采伐应该利用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度开垦、种植与采伐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可以采取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或者梯田维修技术,依据我国相关的政策规定,高于二十五度的坡地一概应该退耕还林,要大力控制农田的开垦,封山育林,维护生态健康。小于15度的坡地则要根据坡地附近的自然环境状态,实行坡地改造,例如:坡改梯田,但是在耕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水土,在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上保证人们的收入,这样就达到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双方利益,要尽量控制化学肥料,多施有机肥,提供绿色农业产品;也可以通过实行轮作、套作与间种等种植策略。要全面控制化学物质对自然的破坏。如果出现由于过度采伐而造成的林地退化或者草地沙化现象,就要实行封山育林,或者封禁政策,而且要在封禁期间添加树木、草地以及其他自然植物的种植,以便改善和优化地表植被类型和质量,同时也要大力改造居民的日常生活能源利用结构,改变以往以薪柴为燃料的生活方式,转向使用节能炉灶,以此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为了有效控制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可以在农业区域推广现代化科学技术,例如:大力开发沼气、太阳能-----这些能源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清洁、方便,其中的生态意义深远。
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要大力控制影响河流生态退化的因素,确保河流能保持自然状态,发挥河流原本的生态通达功能,要维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也要加强对河岸的保护,可以通过使用鱼巢、混凝土等方法来维护岸堤结构,为了护坡也可以在岸边上种植一些自然植物,例如:芦苇、柳树---在植物下方布置一些鹅卵碎石,以此来维护岸堤的牢固度,又能够美化、绿化环境,而且这些自然植物本身就能够起到对污染的防护作用,防止来自于外界的污染,提高了河流水流质量。
4、经济建设所导致的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对于经济开发建设自然生态破坏过度的地方,需要首先停建停挖,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植物,来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特别是一些土石覆盖区域更加需要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以此来控制水土流失。
总结:
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地方要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特征,结合各方实际,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需要科学地选择科学的、适合自身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积极改善当地环境,为人类重新创造一个完美自然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庆媛,涂建军.廖和平国外土地整理:性质、研究领域及借鉴[J].绿色中国 2004(12)
[2]王瑗玲,赵庚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滨水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民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户外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水体、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面对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滨水景观的建设应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实现局部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作用
滨水生态修复是指对湖、江、河、湿地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憩和绿化美化等方面的修复治理,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规划设计,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带及滨水绿化、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群落等一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与途径。
1.原理
在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工浮岛本身具有适当的遮蔽、涡流、饲料等效果,构成了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的良好条件;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为了吸引某种鸟在岛上搭窝,根据该鸟的筑巢习惯在人工浮岛上进行特殊布置,为该鸟创造筑巢的条件;此种设计有利于恢复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当地特有物种。
2.作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水质
良好的滨水堤岸带能捕获流失的土壤和营养物质,减少岸坡上的营养物质流入河流,使水质得到提高。
(二)稳定生态系统
良好的滨水堤岸带是岸上和水体之间的廊道,能够担当起两者生物间季节性迁移的任务,可减少甚至避免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吸收营养物质
滨水堤岸的植被能够吸收利用人为排放和地下水中的很多营养物质,降低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的风险。
(四)改善小气候
滨水堤岸植被改善了小气候,能够降低新生体的死亡率,并通过对温度的调节来促进动植物的生长。
(五)降低水面
深根系的滨水堤岸植被在一些情况下能降低河流沿程的水面,减少地下水中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入河流。
(六)控制藻类生长
滨水堤岸带植被能够减少进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光照并降低水温,控制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生长。
(七)增加水生动物
健康的滨水堤岸带植被能维护水生动物(包括昆虫和以他们为食的鱼类)的栖息地,并为水生动物提供重要的食物,包括掉落于水里的树叶、果实等。
(八)增强景观的宜人性
草木丛生的城市滨水堤岸在沿水带构建出的绿色风景,与周围的景色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舞台层次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等活动场所。
三、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受水陆生态系统共同影响,滨水带形成独特的生境类型。发育良好的滨水带具有一定的结构,而退化滨水空间带来的却是生境破碎化,不仅使滨水生境面积减少,同时使各小生境间产生一定空间距离隔离。滨水带生境的消失和破碎是人类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因此,滨水带生境恢复技术,为滨水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是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恢复的前提。
1.基底改良技术研究
为防洪防汛与经济开发,我国许多滨水带已被建立成近直立人工护岸、鱼塘滩地及农田,这对滨水带的基底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且致风浪经护岸岩壁反射形成驻波,浪高增至两倍,更不利水生植物生长,导致植物对基底作用减弱,破坏程度进一步恶化。基底是水生植物扎根的基础,淤泥底质特征、有机质和营养盐限制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水岸带基底的突出特点是水分多,土壤肥力较高,空气湿度也较高
2.驳岸改造技术
驳岸设计形式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影响较大。现今由于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多数城乡的滨水带以混凝土近直立式人工驳岸为主,隔断了水陆生态交错带,且其地面污染物经雨水冲刷后直接进入水体,加重水质污染。因此,驳岸改造也是退化水岸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型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具有增强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成本小、工程量小、环境景观协调性好、适应性好等优点。
3.水文恢复技术
水文情势(HydrologicalRegime)是水生生物群落重要的生境条件之一,水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对于水文过程的变化呈现明显动态响应。反之,生物过程对水文过程也产生重要反作用。Poff等早在1997(就提出自然水流范式(NatureFlowParadigm,NFP),认为未扰状况下的自然水流对于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支持土著物种多样性具有关键意义。
四、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1.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滨水景观设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滨水生态系统建设,涉及水体、水陆交错地带与近水陆地。滨水生态系统修复应考虑多空间尺度:从水体及流域的整体观出发,重视来自上下游、左右岸和水域、流域的影响;而在实际中,滨水环境整治常常由于用地权属而限于河流或湖泊的某一区段,生态环境整治往往从局部入手。生态修复的前提是控制和治理从水体周边至流域范围内的污染,包括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等各种点源和面源污染。
2.滨水景观设计建设的生态修复思路
滨水景观环境治理通常指特定的水体和滨水地带的环境修复和重塑,应积极坚持和采取生态化的方向和途径。当前景观生态学理念正逐渐影响着各种行业发展的主流,生态城市、生态工程和生态景观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景观生态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景观与城市规划,而滨水景观规划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对象和范畴之一。滨水地带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信息,是生物多样性种群依存的生境,生态良好的水体及滨水环境是流域和地区景观安全格局的有力支持和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的宗旨是调整土地开发、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利用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寻求通过土地及空间的规划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在滨水景观设计建设中,应强调和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思路:(一)根据滨水空间的规模尺度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水体周边土地利用的目的、性质、规模和方式,避免决策不当造成利用强度过大而影响和破坏生物生境的多样性。(二)按照景观生态修复的机理和生物生态技术,进行水体环境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形态重塑,控制外部污染,实施水生态治理,恢复水体水岸的多种生物生境。(三)推行生态化景观建设技术,林草植被从选种到分布,水利工程从护岸到堤防等设计改造采用生态技术,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有利于多样化动植物生存的滨水生态环境。
3.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目前,城市滨水区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何对退化的滨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使城市滨水资源能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根据对国内外城市的相关研究情况的综述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一)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不同干扰条件下滨水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动态监测、模拟、预报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等。(二)退化滨水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研究等。(三)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结构、功能、背景、碎裂化以及动态变化因素在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五、结束语:
现代滨水园林的开发建设是建立在水资源合理利用基础上,既要确保工程项目安全,也要关注生态效益,滨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技术就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在这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协作十分必要。从保护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讲,滨水园林等景观建设需要从组织机构与运行、使用机制上实施保障。滨水园林环境生态修复是长期、复杂的任务,相关的方法技术应该反复试验,积极的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D] .浙江大学.2010(4):78-79
[2] 张娟峰.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2014(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