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
二、目标任务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3、实施时间。**年度。
三、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4、培训任务。**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年**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省**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5、培训基地。按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
四、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4、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
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妹子”、“**厨”、“**建工”、“**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培训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6-01
农村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使农村劳动力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科技素质上彻底转变,才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及培训情况
喀左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为1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11万人,这11万人中,小学文化程度有30%,初中文化程度有6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9%。可见,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另外,我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几年来,技能型培训人数为18700人,引导性培训为15500人,专项培训为3200人,合计共培训人数37400人,相对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来说,还有172600人没有经过培训,可见培训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随着我县农业产业不断状大和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已跟不上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为此,我们对这些农村劳动力必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科技素质和水平,使他们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新技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几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主导产业开发,把保护地、牛羊禽、经济林做为农业主导产业长抓不懈,全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诣稳定的良好局面。
1.在粮食生产上,多年来承担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在示范区建设中,集成技术,靠科技推动,狠抓关键技术应用,使粮食获得了高产,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农民科学种田意识明显增强,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全县粮食产量实现5.0亿斤。
2.在设施农业发展上,狠抓设施农业建设,培育了一批以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西瓜、葡萄等为主导的特色园区,全县已形成东西南北四片特色种植结构,由于特色农业管理不断加强,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土地产出高效化。目前有温室大棚12.6万栋,总面积32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
3.在畜牧业发展上,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抗灾自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进一步加快了畜牧小区的建设速度,全力扩大畜禽养殖总量。使全县牛、羊、禽、猪饲养量分别增长15%、20%、30%、25%,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农业技术普及、生产技能水平提高重要措施,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高低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发展水平。因此,我县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按省农委的要求,为了把农民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对全县农村劳动力情况、产业特色、技术需求、农民意愿进行了详细调查。据调查,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培训、农村农源技术培训,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优良品种应用及配套技术;农民最喜欢培训方式是课堂培训、参观学习和现场指导相结合进行;最喜欢的培训时间是1-2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最喜欢参加的培训是免费培训。
四、采取的主要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首先成立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按时召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县工作实际,制定和下发《喀左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方案》,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精心安排和部署,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促进工作开展。
2.认真筛选,抓好基地认定
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严格遵循认定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招标原则,择优确定培训机构,并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将培训机构和所承担培训任务、资金补助标准等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质量
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不同形式和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通过请专家集中培训和派出培训学习,确保培训机构有一支素质高、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保证培训质量。
4.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培训规范
根据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方案,制定各培训专业培训规范,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
5.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在培训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及“第一节课”,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广泛宣传,计划编印宣传资料,张贴在各乡镇、村,动员和激励符合培训条件的农村中青年,积极参加培训。
6.认真落实“四项制度”,严格监管
一是坚持建立公示制度。向农民及时公布培训机构名称、培训任务、专业、时间、补贴标准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坚持信息报送制度。指定专人管理,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三是坚持规范台帐登记制度。及时建立培训台帐,实施培训基地法人对台帐真实性负责。四是坚持检查验收制度。按时成立检查验收小组,对各培训机构进行逐班检查验收。
7.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从我县实际发展和自身优势出发,选择特色专业进行培训,认真选用教材,同时按照实际需要,组织教师编写部分教材作补充。在培训期间进行直观教学,开展因材施教,实行形象教学和互动教学,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8.实行动态管理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新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05-02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物质资本积累已初具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中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能否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村劳动力特征
与传统农村劳动力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相比,新型农村劳动力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转变,新型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较强。新型农村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勤劳致富愿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开拓能力。
2.适应性较强。新型农村劳动力能够不断调整自己,通过学习适应社会变化,具有不断进取和勤劳致富的能力。
3.权益保障意识较强。新型农村劳动力具有独立思想,追求公平、公正和民主,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强调个人权利。
4.文化水平较高。新型农村劳动力能努力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善于抓住机遇,大胆开拓,敢于冒险,重视经济投入,具有一定的合作、协调和管理能力。
二、秦皇岛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状况
2011年秦皇岛市农业局、财政厅联合制定了《秦皇岛市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全市共安排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9 800人。根据国家培训岗位设置并结合秦皇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培训重点在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涉农企业等六大领域,开展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果树园艺工、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渔业船员、水产养殖技术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兽药经销员、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气象)、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工人,乡村旅游服务员等20个专业的培训。为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产业大军。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合力不足。从横向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包括农办、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多家单位,培训部门、单位较多,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从纵向看,在农业系统内部,推广体系、农广校体系、科研体系也大都各自为政,没有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结合,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培训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致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培训质量的提高。同时,培训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机制。
2.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前没对培训对象深入的调查了解, 没有考虑农民就业、再就业的需要,也未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未能按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培训。
3.技能培训滞后。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缺乏实际操作,培训内容陈旧,人才培训、农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和创业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等培训较少,针对性和适用性缺乏。
4.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长期受小生产思想影响,满足于掌握简单的生产技能,加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宣传、组织和引导不力,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5.监督机制缺乏。部分劳动力培训项目未被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地方政府拨付培训费后,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
四、新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研究
(一)基本原则
1.实效性原则。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村劳动力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2.实事求是原则。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构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组建科技讲师团、科技小分队,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政策法规普及等内容,通过举办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科技知识竞赛、编演科技地方戏、开办电视、广播板报专栏、印发科技小册、宣传单等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3.资源整合原则。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与社会发展要求,整合与优化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资源,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相适应,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二)建设重点
1.课程体系。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的重点应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对培训主体进行科学定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教材内容要通俗、编排要合理。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实践操作性。在注重理论和实践培训基础上,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制纪律、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水平,通过适应性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文明与职业文明。
2.培训内容。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农村劳动力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围绕农村劳动力需求按照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骨干、农村劳动力党员干部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当地特色产业及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确保各个层次的农村劳动力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不同类别的教育。使农村劳动力学得会、用得上。
*县200*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
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本文源于文秘城:)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
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
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
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城乡职业培训资源,加快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步伐。我县结合实际,于今年建设“**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办公室等22间,已初具规模,年可培训人员3000余人。主要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的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拖拉机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已经投入15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必要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2、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民素质。共举办种类培训班42期,培训11452人。三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开展就业灵活的行业技能培训,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农民工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上半年培训1308人;四是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等培训班,一季度完成培训49期1688人;五是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牧民3.2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培训技能的教师授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拟输出人员进行汉语知识、汉语会话和具有民族特色餐饮等实用技能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3、积极配合地区农办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工作,组织农民和农村科技人员参加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今年选送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一批次9人,选送林果业农民技术员培训三批次79人,选送大棚养鸡农民技术培训一批次10人,县乡财政共补助伙食费3.39万元。
4、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06年一季度各类培训,县、乡(镇)财政投入经费72.97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735万元,乡镇财政投入21.24万元。
三、农村劳力重点转移方向的分析
通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应按照“以近期就近就地转移为主,中远期向外地、城市长期转移为辅”原则,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一方面我县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农业生产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创收,增加农民收入。如依其艾日克乡依其力克村农民赛买提,通过参加县、乡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学习掌握了烹饪技术,在县客运站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红红火火,年收入达3万元;新和镇托克苏村农民哈肉2002年种植了6亩红提葡萄,为使其尽快产生效益,通过镇政府举办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掌握了葡萄生产管理技术,2005年产量达15吨,收入突破2万元。另一方面在做好就近和疆内转移的同时,重点做好向内地长期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县在外务工人员多,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朋友带朋友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如新和镇尤鲁都斯村的艾尼瓦尔塔西在长沙经营烧烤,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到2004年末已拥有50余万元的家业,他致富不忘家乡,积极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并为愿意外出创业的人员提供帮助,在他的帮助下**县有50多人在他经营的餐馆工作。
四、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县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特别是因财政困难,开展高层次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还较困难。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99%以上都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3、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4、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5、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一切旧观念,树立劳动力资源转换观念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建立农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聘请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行业的土专家,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农民,带动农民学经营、创市场。积极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转移内地等发家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
2、以培训促转移。认真实施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突出实用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4、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疆内向疆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鼓励支持农民实行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林果业转移;由原来的自发、分散转移向有组织、有规模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参与县域境内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5、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和乡村就业、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地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网络,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创造条件。
6、要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实行与城镇失业人员相同的劳动合同、失业求职登记和社会保险制度。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
2012年,安阳市紧紧围绕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为上级领导提供真实数据;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发挥网络有效载体作用;提高转移就业质量,稳定就业局势;服务中原区经济建设重大意义。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服务工作。按照“抓好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确定了在汤阴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全力以赴,经过7、8、9三个月不懈努力,初战告捷,取得了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阶段性成效,一举扭转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层数据靠分析,靠推测的统计局面,夯实了基础,规范了运作,完善了程序,实现了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即基本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信息电子化、数据更新常态化、信息管理精细化,就业服务人社性化。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认真制定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愿望和市场需求落差大,“招工难”和“就业难”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我市各级人社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攻克这一堡垒,2012年上半年,市、县两级人社部门组织人员认真调研和赴外地考察学习,大胆提出在汤阴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试点工作,并向局党委专题汇报。汤阴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听取县人社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汇报。为使工作顺利实施,市人社局安排市劳务输出管理服务处和信息中心6名业务骨干进驻汤阴县给予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汤阴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为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步伐,市人社局指导汤阴县人社局研究制定了《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工作考察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推进工作有内容、目标有进度,完成有时限,责任有落实,措施有保障,考核有依据,确保了工资顺利开展。
二、构筑载体,建立网络体系
为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开展有效服务。一是建立服务载体。市人社局指导汤阴县建立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汤阴县委组织部、汤阴县人社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汤阴县行政村(社区)成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的通知》,在全县10个乡镇200个行政村成立了48个服务站,每个服务站负责4-5个行政村,站长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从大学生村官中聘任,每月发给一定经费补助。二是进行网格管理。市人社局负责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总体部署,汤阴县人社局负责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指导全县10个乡镇根据工作实际、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等因素,分割成4-5网格,每个网格覆盖4-5个行政村,乡所和村工作站负责网格内行政村(社区)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具体工作,形成了一个中心,10个平台,48个网点的网络化管理态势,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三是加强技术支撑。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先后投资300余万元,为10乡镇服务所购置了46台计算机/33台打印机、14台触摸屏查询机、13台信息一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安装架设了12条专用信息网络光纤;为48个服务站购置了52台电脑、48台打印机,开通48台专用网线。其次开发业务软件。并且先后投入24万元,开发了“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信息采集系统”、“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数据分析系统”两套软件,用于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设计了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电子地图,用于直观了解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查询其培训意愿、就业现状等就业信息;建立了汤阴人力资源网,与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系统有效对接。其三,强化业务培训。市人社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镇服务所、村服务站工作人员及村(社区)就业信息员,进行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专用软件和业务培训,累计培训场次14场,培训人员约60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1800本,使每个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全面了解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三、强力推进,深入调查采集
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调查采集信息数据是关键。在调查采集数据工作中采取市局督导,县局领导包乡、乡所包村、村站工作人员包户的措施,实行日报制度。同时在实施过程注重抓好“三个”突出,即一是突出一个“全”。在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数据基础上,充分依托全县1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48个村级服务站,进村入户,对16-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进行实名制调查,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不留死角,增强了数据调查的全面性。二是突出一个“准”。从市、县人社部门抽调专人50余人,会同乡所、村服务站所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行政村,并依靠村两委、村民代表等人员,对每户、每个劳动力进行信息采集,建立纸质台账;利用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信息网络,通过汤阴县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系统,将纸质台账录入系统,建立数据库,实现“一村、一册、一库”,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三是突出一个“新”字。全县48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属地内农村劳动力信息调查更新工作,每半年调查一次,即每年的6月份、12月份的20日,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信息变动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乡服务所工作人员将调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网络,更新相关数据,确保了数据更新的常态化。由于推进措施得力,技术服务到位,按时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全县200个行政村21.26万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共10大项50小项内容的采集任务。
四、科学分析,强化对接服务
为增强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有效性,市、县人社局对采集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并根据采集数据写出了《汤阴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调查数据分析报告》。2012年我市汤阴县参与调查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1.2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13.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2.48%;转移就业人数7.01万人,其中,技工总人数为4.48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3.91%;市外就业的人数为3.52万人,占总人数的50.21%;对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暴露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力数量上、年龄上、可持续培训等优势。
为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更切合实际,我们注重开展了三个对接服务:一是与培训学校对接。截止目前,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3605人。二是与本地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企业对接。利用实名制管理系统,及时向用工单位推荐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春节前后为本地企业推荐5800余人就业;同时为企业开展提升性培训,目前,已为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汤阴县永新助剂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培训员工1200余名。三是与外埠用工企业对接。根据我市汤阴县农民工外出情况,积极与江浙一带电子企业,河北、山东等地纺织企业、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建筑企业进行联系,春节后组织6500余人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