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校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标准为底线。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着重督导,细化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推动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前进。巩固国家示范成果,彰显学校示范形象,提升示范拓展价值,实现县委"职中做强"的规划目标。

三、主要工作目标及措施

(二)抓创建,提升学校运行效率。一是加强党建、工会、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继续创建市级文明窗口单位。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态度,狠抓师德师风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创新运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炼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的文化氛围,确保学校有序高效、和谐稳定。

(三)抓项目,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一是持续推进二校区建设,学校国家示范标准是建立在新校区的基础之上,只有完成新校区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实习、实训、师生生活条件,才能夯实学校长期发展基础。今年预计投资1000万元,完成运动场地、现代农艺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四月底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后期建设,五一假以后,部分专业搬入新校区。二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适时启动教师小区建设,彻底解决教师住房窄小、破旧、潮湿阴冷的难题。三是推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高职衔接试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规范机制,确保学校有教师在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竞技活动(如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比武)等项目中荣获奖励。四是主动协调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配合县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在年度内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抓改革,扎实推进深度课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研究室,共同开发课程和创新教材,二是强力推行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接轨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三是规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四是拓展就业渠道,着力提高就业档次,确保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6%、满意率达95%以上。

(五)抓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声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一是逐步推行"以赛代考",力争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等大型项目中获取优异成绩。二是确保在专业技能抽考、职业能力考试等项目中达到国家示范标准。三是严格高三管理,加强高考研究,重视高考信息,力争2015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超过60人,专科上线率达100%.

(六)抓法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客观需要,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法治。一是加强法治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安全事故率为0.二是依法治教,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规范教与学的主体责权利。三是依法治校,学校章程是依法治校的基石,组织精干力量拟定《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以此引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厘清学校处室(专业科)职责权限,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七)抓规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一是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招生网络,完善招生制度,确保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招收新生1500人。二是组织精干力量,集思广益做好培训,提高培训效益。力争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800人;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其他培训1000人。

(八)抓服务,提升师生幸福指数。一是加强校产管理,杜绝一切浪费现象。二是降低服务性经费支出,在2014年的基础上降低10%.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师生满意率达85%,提升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

(九)抓谋划,携手共绘学校蓝图。2015年是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好"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关键之年。一是认真学习文件与政策,深入市场调研,明确规划编制目的;二是深入了解规划背景,全面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坚定转型发展定位;三是建立咨询论证制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四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各部门通力协作编制学校《隆回职业中专"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为学校后示范时代的发展设好计、描好图。

四、具体工作考核评价

1、由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考勤方案》统筹全校教职员工的出勤考核,并落实惩处。

2、由专业科协助教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师教学质量方案》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管控。

3、由专业科、教务处、总务处协助政教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班务工作评价方案》负责全校各班管理评价。

4、由督导室协助纪检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专业科处室评价方案》负责全校职能部门评价。

5、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晋级评价方案》负责全校教职员工的职评工作。

6、由教务处、政教处协助督导室根据《隆回职业中专年终考核方案》落实年终考核。

7、由教务处、政教处、专业科、督导室等协助总务处根据《隆回职业中专教工绩酬分配方案》落实全校绩酬分配。

考核实行"晒绩"与"赛绩"相结合,责权利公布上墙,晒于众人面前。每月进行考核公布与评比,把经常考核、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分,奖优罚劣。

五、具体工作月份安排表

具体安排见《隆回职业中专业2015年工作计划主要工作月份安排表》,见第7、8页。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精干力量撰写学校章程。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学生学杂费在开学后十天内全部到位。

总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做好保学控流工作,紧抓教学常规,将学生流失率控制在6%以下。

专业科、教务处、政教处

长效工作

4

技能大赛项目工作。

教务处、专业科

上学期工作

5

创新环境,企业文化、廉政文化进校园。

办公室

长效工作

6

新校区第一期工程竣工验收。

总务处

期内工作

7

充实实习设备,改善实习条件。

总务处、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8

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三通”平台有效运行。

信息中心、教务处

长效工作

9

课程改革推进分析。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0

实施与完善“三心教育”。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实行学生自治。

政教处、团委

长效、期内结合

11

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政教处

长效工作

12

引入企业进校园,推进“校企合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长效工作

13

组织常规工会活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

工会

长效工作

14

规划课题的准备与申报。

教务处

长效、期内结合

15

认真做好服务部工作,确保师生满意率达90%以上。

服务部

长效、期内结合

16

处室(专业科)工作状态分析。

督导室

长效、期内结合

17

财务会审。

工会、纪检、总务、服务部

期内工作

1

评估课改推进状况,制订课改“攻坚”计划,向“深水区”推进。

教务处

长效工作

2

抓好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达100%,月薪三千以上。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做好招生的各种准备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技能竞赛市赛、会计证考试。

教务处、专业科

长效、期内结合

5

重点项目申报准备。

信息中心

长效、期内结合

1

服务部工作测评与整改。

校长室

长效、期内结合

2

组建招生团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招生就业处

期内工作

4

掌控第二校区建设进度,确保五一劳动节前能投入使用。

总务处

期内工作

5

工学交替安排。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月份

序号

主要工作

责任部门

备注

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完成招生宣传扫尾工作。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3

决战高考,确保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60人,专科上线率100%。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课程包”检查与评比。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

教务处

期内工作

2

新生录取工作,组织新生交费、报名。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总务处

期内工作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招生就业培训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4

制订职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金额突破100万元的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

期内工作

1

实行中层干部调整,实施全员聘任。

校长室

期内工作

2

校产维护与维修。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组织新生、高三入校,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1500人的招生任务。

招生就业培训处、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十三五”规划撰写组织。

校长室

长效工作

2

二年级开学,保学控流。

教务处、专业科

期内工作

3

各种经费清查。

总务处

期内工作

4

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筹备与申报。

团委

期内工作

5

做好新生注册工作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

十一

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督查与分析。

信息中心

期内工作

2

学校教育教学与常规管理评估。

教务处、政教处

期内工作

3

专业课教师说课比赛及专业带头人评选。

教务处

期内工作

4

教师业务考核与校本培训。

教务处

期内工作

十二

1

强化计划生育措施,确保计划生育工作万无一失。

妇委会、工会

长效、期内结合

2

做好迎检准备,确保年终目标管理总分排分稳居第一。

办公室、督导室

期内工作

3

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评比。

教务处

期内工作

1

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总务处

期内工作

2

做好绩效文明考核等迎检工作。

办公室

期内工作

3

做好教师年终考核工作。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重点督查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动各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规范体育场地、增补体育器材,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完善中考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活卫生设施。认真做好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加强学生军训规范化管理工作,推动中小学国防体育进课堂活动。举办第6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

切实改进艺术教育。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意见,强化学校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研究制定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督促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做好国家和省级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执行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教师评价标准与办法,建立教师评价导向机制。实行市(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继续实施教育部“师德长效机制建设”试点项目,建立师德问题举报查处机制。整合资源和人才项目,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教育部“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制定出台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完善省和高校访学支持体系,扩大教师访学规模。设立骨干教师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实践项目。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轮”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和实施好“国培”、“省培”项目。启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计划。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培训。组织开展民办学校校长、管理队伍、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好第3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努力提升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小学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转变教研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校本教研,着力完善以校为本、基于网络、覆盖城乡的教研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推进研究基地和团队建设,探索课题招标与备案相结合的新方法,集中力量研究难点问题。建立科研机构与行政部门工作有效衔接、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区域调研联盟,定期开展教育调查。做好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奖励和交流工作,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深入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推进城市和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督导。继续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和“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相关科研课题、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园覆盖率。年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3%,提高5个百分点。按国家要求,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探索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独立事业单位管理机制。落实教育部新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和落实省部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完成858所农村中小学“小火炉”改造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23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支持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有效破解择校难题,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大校型、大班额问题。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开展“减负”专项行动。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继续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改革,扩大实验范围、提高实验质量,增加2个试验区、50个左右试点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建设全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完善省级普通高中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与全国学籍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12个项目改革,重点实施市级农村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涉农类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试点、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5个项目。建设11个试验区试点县、11个省级示范校。继续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国家改革试点工作等8个职业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落实教育部即将下发的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启动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计划。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意见》。扩大我省“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建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全力做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

继续完善助学机制。研究制定学生资助工作目标考评细则,推动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助学金制度,落实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学生资助绩效管理办法。继续推进11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两为主”政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大力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深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工作。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方案》。开展全省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评审工作。支持办好内地高中新疆班,切实做好新一轮教育援疆工作。统筹推进残疾人教育,制定我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以加快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继续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和随班就读实验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经验。支持绥化学院建设好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召开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年度建设目标。推动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培训比例达到中小学教师的25%。启动高校、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龙学网”为依托,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实现对接,实现试点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和统一数据分析。研究制定我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

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与监管。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并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与财政和物价部门协商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收费标准。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及办学设施基本信息情况项目库。全面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督,做好201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学校财务公开。加大教育资金审计力度。继续对“小金库”、“假发票”进行专项治理。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行政治理水平,加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在全省高校全面实施法律顾问制度,强化高校利用诉讼、仲裁等救济手段治理学校的法制思维和行为规范。发挥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依法治教中的作用,建立教育法制研究与法律援助机构,加强教育系统法律专家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教师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按计划完成2014年教育立法计划,推进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建设并不断深化。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4-0043-04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Ⅲ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对于以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思想文化为己任的高校来讲,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繁荣,以先进文化哺育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构建主导价值体系,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努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体系。

1.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

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离不开的正确指引。是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高度统一。确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始终站在社会文化前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基础上,开展“青年者”培养工程,系统化地组织理论学习活动,通过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主题报告会、理论研讨会、思想分享会、青年恳谈会等形式,引领青年学生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形成正确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要依托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积淀到学生的思想中,逐步转化为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运用,信而立、仰而为、知行统一,成为坚定的信仰者、践行者。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健康成才力量

共同理想是凝聚精神、汇聚力量的重要前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目标、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精神枢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发挥校园文化激励引导功能,激扬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获得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扬和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教育引导他们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历史使命,到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际舞台上去施展才华,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贡献青春和智慧,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道德风尚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社会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涵盖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等方面,既有先进性的思想引导,又有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文化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道德旗帜,为高校师生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取向提供了基础指导和评判准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道德实践,引导大学生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二、培育现代校园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校园精神是一所高校的内在品质,凝聚了传统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能突出高校自身特有气质特性的精神形式。它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校园精神的培育。

1.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提升中彰显校园精神

大学的顶层设计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生命和指针。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想和独特地价值追求,具有更高的方向引导性和历史持续性。它关乎大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所在。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办学理念,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倡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学校的质量和效益需要特色为支撑。没有特色就无质量和效益可言。突出特色的关键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高。在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总结凝练和提升过程中,要广泛凝聚学校专家学者、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学生代表、校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要坚持顶层与基层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总结凝练和提升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

2.在机制体制创新中维护校园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秉承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遵循合法性、科学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制度环境,使之符合高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到位、高效有序、运转顺畅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立科学的激励制约机制。学校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竞聘机制和管理合约机制,按岗择优聘用人员,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用。

三、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实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文化是引导,精神文化是归宿,活动文化是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要素。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是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堂作用的现实需要。

1.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塑造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有用人才。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不断选择大学文化的培育方向和目标,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校要发挥学科专业各方面优势,围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专项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研发参与等活动,巧妙地把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专业精神与专业特色充分地展示出来,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合。

2.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

校园文化活动不能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161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发明创造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升社会实践层次,务求社会实践实效,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社会观察和社会调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大力弘扬青春创业的时代精神,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形势,内强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好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创业培训、模拟创业、创业实践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普及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增强覆盖性。扩大受益面,提高实效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内容多样,兼顾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兼顾多种特长需要,既要面向重点人群,更要关照普通同学。在宏观层面,学校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满足青年学生对高品位校园文化需求。通过组织策划大型化、届次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高雅文化风尚,展示青春学子风采。微观层面,把校园文化的活动重心下移,注重社团、班级、团支部活动开展的引领与设计,在主题选取、内容安排、形式设计上,注重与团员青年实际紧密结合,选取小而实的切入点,采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引导与活动组织,力争做到有主题、有方案、有宣传、有总结、有照片、有资料,进一步扩大基层学生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感召力、吸引力,确保活动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辐射面广、效果良好。

四、注重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育人氛围无形中规范和引导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价值选择,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本身也有着自己的载体。这些载体也承载、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重视校园景观及文化设施建设

校园景观是物质性的文化载体,整洁美观、错落有致的校园景观能给大学生以无形的道德约束力和感染力。要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2.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舆论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有效发挥精神动力、思想保障、舆论支持和文化教育的功效,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重要作用。要在平等互动中显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思想灌输,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生动活泼的教育表达方式,将网络、博客、微博新媒体作为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把大道理转化为适应不同受众的小道理,实现与青年学生互动、有效的交流沟通。要在融入渗透中下工夫,认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看法和态度、愿望和要求,努力寻求思想宣传工作与学生的“共鸣点”。真做到“入耳人脑”,“润物细无声”。在有效引导中树权威,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增强主动性、保持敏锐性,抓好对舆论的引导工作,努力在校园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3.强化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参与、参与度大以及形式多样的特点,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提升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开展以研读中外经典名篇、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学习党的十八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读书类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7).

[3]唐小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学理论,2010,(2):129-130.

[4]冯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大学精神[J].湖北教育科学领导论坛,2010,(6):15-16.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C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48-0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青团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具体地说,今后若干年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六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目标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指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自身规律基础上,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科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即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科学的设计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积极坚持五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实践活动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大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组织以社会需要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高度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一)实践对象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二)服务机构社会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由单一的高校为主向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方向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的领导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见习行动、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尝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一个信号,学生就业时就更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实践内容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会实践内容,划分为若干活动项目,并将活动项目都视作“课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课程化”使大学生实践既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又与其他理论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实践内容项目化。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规范管理社会实践的措施、注重社会实践实效的体现和标志。首先,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优化整合,实行项目罗列;其次,制定项目化的具体方案,如项目申报书、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评审办法等;再次,进行项目招标、投标和运作;最后是总结成果,表彰先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既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价值、可行性强,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

(二)活动项目课程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即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专业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开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

四、实践基地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指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多种类型实践基地,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实践基地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很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二)实践基地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和当地(企业)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

(三)实践基地专业化。实践证明,实践基地专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着重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结合实践单位特点,实现多方共赢。实践单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践制度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及其督促检查等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和具体制度中,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内容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用法律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实践走向法制化。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的明确,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方向国际化。从多年来我国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来看,各级政府、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法制化建设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应逐步借鉴国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三)规章制度法制化。立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志愿服务项目来看,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至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志愿服务的专门法律。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地方立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广东、湖北、江苏、宁夏、北京等23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确立合法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六、实践评价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指社会实践的评价应该改变单一的标准,严格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和实践单位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环节的多样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实践单位负责同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更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量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上应全面运用定量、定性评价,以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追求“优”,放飞“素质教育梦”。所谓优,就是优质、优秀。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飞素质教育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正常生活才有盼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落实好德育首要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当前,要特别加强以十精神为重点的时政教育,结合开展“我的中国梦”活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丰富德育工作载体,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发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模式,健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需求,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识培训和认证培训,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危机干预机制。在家校联系共建育人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建设、落实家访制度,并试点网络家长学校的运作;加快福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各县(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在乡镇中心校全覆盖。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挥“福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试点学校”的先行、示范作用;指导各县(市)区教育局制定本辖区内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整体规划,努力做到“一校一方案、一校一路径、一校一评价”,着力构建“学校特色、区域多样”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改进学生培养和评价方式,建立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等科技实践活动,推动学校争创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和“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落实。推进高雅艺术和乡土艺术进校园,引导学校艺术教育一校一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力求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持续推进福州的素质教育。

追求“和”,激扬“均衡教育梦”。所谓“和”,就是和谐、和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均衡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用真心与激情,弘扬传承道德正能量,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特殊群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12年全市12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以及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福清市和罗源县已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级评估验收的基础上,指导马尾区加大创建力度,尽快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鼓励仓山区等六县(市)区积极创造条件,提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同时,努力推进办学条件均衡。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全面完成福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科学调整学校扩容建设,力争使小学一年级班生数基本控制在50人以下。加大对经济相对困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小规模学校、边远学校办学正常经费。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挖掘潜力开好课程,提高薄弱学科课程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均衡机制。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在区域内推行“小片区”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师资均衡合理配置。在晋安区和闽侯县的农村薄弱学校实行“职责授权、资源统调、多元扶持、分年评估”的委托管理模式试点,使受托方农村薄弱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建立课程安排公示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积极探索民办初中招生改革办法,缓解“择校热”、“奥数热”等问题。健全完善初中素质目标考评办法,促进学科均衡,有效控制辍学,完善推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电脑派位入学招生办法。建立完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少儿随班就读的保障体系,推动马尾、闽清、罗源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继续扩大服务于自闭症孩子的“福州公立星语学校”的规模,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今年将新建一所占地50亩服务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并确保到2014年福州市所有省一级达标学校向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开放,同时为他们在福州参加高考提供保障与方便,注意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跟踪,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真正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切实保障教育公平。

追求“惠”,描绘“学前教育梦”。所谓“惠”,就是惠民、惠生,努力实现公益普惠目标,真正让幼小的生命自然生长,让孩子们个个平安无恙,让孩子们有越来越多的好老师,让每个孩子入好园的梦想都能成真。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惠民工程。今年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和任务需要完成。要重点新建、改扩建35所公办幼儿园。在制定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开展“学前教育公共财政助学补助”试点工作,构建民办学前教育办学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公益、普惠的早教工作开展。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完善幼师培训、科研引领、典型示范的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机制。抓好幼儿园精细化管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举办“暑期送培下乡”活动。加快各级示范园的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各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描绘好“学前教育梦”,让孩子成长有好梦,国家未来发展有好梦。

追求“实”,点燃“职业教育梦”。所谓“实”,就是实际、实用。坚持从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培养“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及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这是福州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致力于面向人人,为学生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选择机会,让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应该倡导这种理念,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注重巩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指导福州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实施项目建设计划。启动实施3所职校创建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加快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福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争2013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支持福州旅游职专等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全日制年招生达到2万人以上,非全日制5000人以上。加强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福州市品牌专业建设标准,深化“一校一策”目标管理。重点建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学前教育、轻纺食品、交通运输、财金商贸、旅游服务等主干专业。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推进市属高职院校实施“中期选拔”,支持部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3+2”、“3+3”分段培养试点或“2+3”中期选择培养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指导部分办学困难的民办高校尽快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拓展社区教育。积极开展市民学习活动,打造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立完善区县统一领导、乡镇具体实施、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社会就业。

追求“乐”,编织“幸福教育梦”。所谓“乐”,就是乐观、乐趣。教与学都离不开刻苦、吃苦,但苦要有所值,苦中有愿景追求,苦中有兴趣爱好,苦中有关爱激励,苦中有精神支撑,同样会产生乐。当然,幸福教育不是单纯地追求享乐,也不是以牺牲快乐为代价去实现有成,而在于能够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给孩子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给孩子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一片天地。简言之,幸福教育,就是让学生为幸福而生活,让教育为学生的幸福而生存,让幸福永远陪伴教育、学生而生长。基于此,近年来我们认真倡导和践行着“幸福教育”,希望社会、学校、教师都能尊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自由成长,尊重梦想,让孩子从小怀着梦想去追求幸福。今年,我们将深化“幸福教育”调研,进一步拓展调查对象,扩大调查内容,重点开展应对性措施调研,努力推动调研成果向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转化。市教育局将相继出台一些减负增效提质、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德要求等针对性强的政策,在我们可为的范围内有所作为,为学生幸福快乐成长提供政策保障。开展“实践幸福教育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举办“幸福教育”论坛,进一步营造倡导“幸福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幸福教育”探索实践,积极稳妥地引导学校开展实践“幸福教育”模式探索试点,重点围绕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改进教师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感受,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加强学校人文建设,构建学生心灵家园,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等五个方面引导学校、师生主动创造、生动体验“幸福教育”。广泛开展创建“美丽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举办“福州市学校艺术教育年”活动。开展“寻找我的微幸福”体验活动。引导学校通过工作探索积淀,实践活动生成,逐步形成机制,形成学校“幸福教育”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