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可分为18大类: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典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典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庭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普查要涵盖乡所有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对本地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载体,均需注意调查。
(二)代表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联合体(20*年9月25日至20*年10月25日)
1、根据《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政办〔20*〕1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建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宣传活动。
2、召开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20*年10月26日至20*年1月15日)
1、按照普查工作计划,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发动当地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对本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理清本地现存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以下简称《线索表》),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每行政村上报线索100条以上。
2、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以及录音、录像工作,并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3、乡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览表》和《调查表》进行汇总,编篡成册,并依此编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三)总结上报(20*年1月16日至20*年2月31日)
认真撰写并提交本地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做到条理清晰、图文结合、内容翔实,对本地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编普查成果,按照要求上报普查相关资料。
五、工作要求
(一)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文化站要切实承担起普查工作的牵头、组织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要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记录要如实反映原貌,注意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原生态地保存。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营销 传承 发展
社会营销学时传统的营销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将社会公众或者目标团体形成或接受某种理念或养成某种行为。社会营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营销,它对产品的属性、产品价格、营销主体和市场细分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格与要求,并且有着自身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不断积累下来的文化宝库,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财富体现在自然环境、人文与科学各个方面。但是在对其保护的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所以利用社会营销学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种全新的途径,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依照抢救挖掘适度开发应用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好,采用实物或者影像的形式,用博物馆或者数字化方式将其保存完整,加上与旅游行业的配合,在对其经济潜力挖掘的同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不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弊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较为广泛,要对其人类文化创造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那部分要区别开来。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种茶、炒茶冲烹茶艺等过程,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休闲和养生等多个方面,对待这种文化如果是利用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保存,那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更不能体现出茶叶的文化底蕴。
二、社会营销的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社会营销主要是为了设计、执行和控制方案,是希望能够使目标团体接受社会的某些理念、理想或者措施,通过和市场的细分与组合等研究,使目标团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营销的产品是属于社会理念,营销的目的是要造成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使用社会营销的理念是符合社会营销的内涵要求的,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细分到社会营销中的多种营销方式,比如旅游营销,主要是对那些具备文化特色,而并非实质物质的文化遗产,它们作为社会营销中的产品来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且可以发挥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社会营销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层次进行该类文化遗产的推广,这就需要利用到社会营销策略,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下面以种子画为例。
(一)种子画介绍
种子画是一种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种子画艺术家选择不同的自然植物种子,利用它们自身的形态与色彩上的差异,最终在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下形成的画作。种子画本身在完成之后形态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并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色彩非常的绚丽,层次分明,凹凸感很强。并且种子画的保存时间非常的长,不会因为时间或者霉变等因素导致其被损坏,用这种方式形成的种子画历经多年也不会失去当时的效果,可以用作收藏装饰之用。种子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重庆、山西、陕西和南京等地,作为中国五谷文明的产物,它更是一种中华绝技,但是对于种子画的保护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种子画的社会营销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标市场
在对种子画的传承方面,应该创新思考,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工具进行市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种子画要想更好的传播,离不开消费者的拉动,尽管现在这种需要已经存在,但是其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所以现在对种子画的推广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种子画打入市场,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种子画的学习与制作工作中去,实现种子画的传承与发展。
(三)营销策略
1.文化推广。要想让目标市场中更多的人喜欢种子画,最终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宣传是不能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恰当的宣传才可以将种子画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才能将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如果是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可能有一定的缺陷,通过市场分析与调研,应该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根据现代营销的特点开辟全新的营销道路,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来宣传种子画。
2.推广渠道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的数量逐渐增加,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这就给传统的零售行业一定的压力。各行各业都在忙着构建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对于种子画而言,网络渠道也不能忽视,并且利用网络渠道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实现对种子画的推广。首先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将种子画艺术品放在网上,提供定制服务,这样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喜好,并且这种网络营销方式可以更好的构建全国销售网络甚至是国外销售网络。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对种子画艺人进行培养。
3.产品创新。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视觉角度,眼光也不同,他们喜欢自己体验,更敢于创新,给予这种方式可以开辟DIY种子画服务,这样可以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学习种子画的机会,更好的推广种子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对营销方式和产品进行适当的创新可以激发更多的消费者市场。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都在重视和行动的行为,但是针对我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文化形态的不同,需要制定出多种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蔡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现代营销,2012,(07):238.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被灭绝。目前现实的状况是: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另一方面却是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被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老品牌灰飞烟灭……。即使是幸存的庙会、年画、皮影等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以及民间口头文学、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曲艺等,也呈现出日渐萎缩,日渐衰落的现象。这些状况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党和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将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议程,明确了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强化各级文化馆业务指导和保护实践活动,认真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普查工作。就合肥市而言,市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在两年时间内,组织专业普查队伍,深入全市街道、乡镇,走村串户,共挖掘整理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6项。其中,“庐剧”、“洋蛇灯”、“巢湖民歌”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火笔画”、“吴山铁字”、“葫芦烙画”等已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民间剪纸”、“蛋雕”等69项已被列入市级保护项目。这些保护项目的确立,初步形成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对需要保护的所有项目均建立了数字库,每年市里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展示展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了社会影响,又锻炼了一大批保护队伍。
自合肥市“庐剧”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市庐剧院在重新修订《合肥市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省政府皖政[2006]40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庐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该方案分别从颁布“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培育庐剧新人、加强庐剧艺术研究、建设庐剧传承基地和演出场所、抓好庐剧新剧目创作演出、加强庐剧演出市场的开发等方面制定出详尽的措施。2007年成立了“安徽省庐剧研究会”;近年来,创作、改编多种新剧目,如《村长娘子》、《万年桥》、《借罗衣》、《皖川情》、《卖棉纱》等;完成对省艺校庐剧班的教学培训工作,采取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让同学们在《村长娘子》和《庐剧演唱会》等剧目中参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直观展示庐剧的戏曲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巡回播放庐剧经典剧目,并配以图文、实物等,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市文化馆在每年举办的“暑期非遗绝活培训班”活动中,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老师亲自授课,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宣传本土戏剧,培养出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又如“巢湖民歌”作为第一批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将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先后举办了“皖中南民歌大赛”、“安徽省民歌歌会暨歌手大赛”、每两三年便举办一次“巢湖歌会”和“南巢歌会”,并制作《巢湖民歌》专题片。同时,先后出版了《巢湖地区民歌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巢湖卷》等书卷;制定出《巢湖民歌保护发展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巢湖民歌工作的保护和发展;建立巢湖民歌资料室、陈列室、数据库和多媒体展厅,面向广大群众,进行直观的展示和宣传;在中小学义务制教育阶段开设相关巢湖民歌音乐课程,如巢湖学院附中、巢湖市炯炀中学均设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每周设置相应课程,普及巢湖民歌;并通过鼓励和支持各类传习培训活动,目前巢湖市各乡镇文广站均建立起巢湖民歌流动传习所,通过不定期举办民歌基础知识传授和教唱活动,努力培养出一批年轻民歌手和少儿歌手,让巢湖民歌有序地传承下去。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水平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1.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而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必须确定政府主导的地位,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现实工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文化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馆内要确定专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并要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知识普及、上下通联等具体工作。注重资源整合、发动社会广泛参与、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人民群众之中,使其代代相传,薪火不断。政府要把非遗保护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其各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注意非物质文遗产保护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2.科学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针对非物质文遗产的特异性,以其不同的价值予以区别对待。那些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蕴藏着民族文化优秀品性和审美特性,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让其“廷年益寿”,予以活性传衍。有些类别应作为“让人类寻找历史记忆的痕迹”实施文献记载,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决不能采取“以牺牲部分人享有现代文明”为代价来实施保护,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分门别类加以保护,充分协调处理好某些政府的功利行为、企业家的商机,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都要以保护非特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利益跟协调,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统一原则。牢记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体。
3.有的放矢,遵循“非遗”项目的自身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性,在保护中应尊重其自身内在规律,依据其呈现状态,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自然主体人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存、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最主要的是保护相关文化生态环境和代表传承人。以强调文化保护的整体性理念。对个别特殊、濒临灭绝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有挽救意识,特事特办,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具有本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创造、拥有者一般都是广大农民和市民,其传载与传衍地域应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中,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受其传统文化成果,保障农民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使文化生态的植被繁茂生长,使优良的“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4.加强宣传,营造非遗保护氛围
关键词:牛郎织女;保护;策略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称号;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2008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如何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保护和利用,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一、做好传说传承人培养工作
作为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故事,属于口头文学,因为民间传说的民间性,只有立足于活在民间,那这个传说才有恒久的生命张力,也正因流行于民间,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不断地把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丰富加以深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鉴于在目前的考察状况来看,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人状况并不乐观,继承人就那么几位,而且年龄都偏大,所以极有必要,在沂源牛郎官庄一带培训下一代年轻的传说的传承人,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独一性,让他们以作为遗产的传承人而自豪。那么沂源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对民间传承人进行挖掘、评选、建档,用引导、资助、扶持、培训等手段,鼓励其传承与传播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还要关心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商品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展,是需要经济利益为支撑的,因此就要提高那些传承人的生活待遇,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后勤保障,能够使得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去完成保护遗产的心愿,这是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各界的历史责任,也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为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开这样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让他们乐于传承、安于传承。
二、加大传说研究力度,深度挖掘传说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因为在四大传说里面牛郎织女研究是最为滞后的,必须以沂源“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为载体,在前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继续召开此类型会议,不要搞了两届就不搞了。特别是文化部门与科研部门要通力合作,或者搞一些学术论坛。在研究上出新意、多深入调查、多深入比较研究。特别是要继续深度挖掘牛郎织女传说这种爱情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内涵,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永恒和最美好的主题,而在牛郎织女传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和婚姻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而又美丽的想象力,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真实书写,因此在中国民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从另一个层面看,牛郎织女传说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主题那么简单,仔细分析,牛郎织女由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到分离,并于“七夕”相会,在这样的轨迹中表达出了中国人建立享有天伦之乐、美满和谐家园的思想。在这相互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不仅人与神和谐,而且也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故事中的主角之一老黄牛对牛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死而后已,喜鹊则是架起爱情桥梁,它们是和谐家园理想的和谐使者,这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优良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总之,发掘、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对于当下日益泛滥的婚姻、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增强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凝聚力,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保护传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一、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保护传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教育局以淄文发〔2009〕118号下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此活动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文件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各区县、高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出台措施,制定相应活动方案。各中小学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要多样,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要注重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的传承肯定是需要广大青少年参与的,淄博市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见地的,沂源县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此方案精神,真正把方案的精神落到实处,极力促进牛郎织女传说进校园,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自己家乡的灿烂文化,让他们人人都知道牛郎织女传说,人人都会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培养他们自觉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人人有责、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散落于民间,民众的热情与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所以,要想让牛郎织女传说很好的传承下去,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传承机制,打造各种不同的传承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牛郎织女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牛郎织女传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不只是政府的行为,也不只是几位传承人和学生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民的参与,不仅要进学校,也要进企事业单位,甚至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传承局面。
第三、要加大资金投入。资金不足,依然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瓶颈”。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资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甚至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开发资金,但紧靠政府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沂源县虽然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牛郎织女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就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请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来开发建设,也可以请一些赞助商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景区广告的投入、景区设施的建设冠名等等,都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并一定要坚持量力而为原则,切忌盲目一窝蜂的硬上,可以通过边投资、边开发的方式,以通过旅游收入来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并达到以旅游养旅游。
四、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促进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传承
牛郎织女传说既然是动态、不断演化的艺术,那么就应动态运用,正如在前文所说,在原汁原味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爱情文化的内涵,所以在有效利用牛郎织女传说方面,不要走入死胡同,不要只是把牛郎织女传说搬进博物馆、民俗馆,而是一定要结合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以大打“文化旅游”牌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谐并举,而这个模式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保护传承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
一、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分析
伽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县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十九世纪,几乎每个村都有几户手工专业户,生产的棉布制品、柳编制品和土陶制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用途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型高档服装面料产品进入市场,现代产品代替了手工制品,对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冲击很大。
伽师县传统手工技艺集中在克孜勒博依乡,总面积为365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188个村民小组,7942户,38255人,20世纪80年代后具有完整工具的家庭约50户,现有传统手工技艺老艺人不足10人,而且年龄平均为70多岁,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手工技艺,致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织布面临灭绝。
二、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方式方法
(一)成立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保护传承中心及办公室,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开展普查。2006年,伽师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用照片、音像等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三)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地区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加强对维吾尔族传统棉纺织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传承机制,探索整体性动态保护方式;
(五)将维吾尔族传统棉纺织技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六)认定和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维吾尔传统手工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七)通过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抢救性保护。
三、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想
(一)提高“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残民心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全社会人们的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民心态。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即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这种“自我”,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最后走向文化殪民。我们讲爱国主义,不应只是一句空鬣的口号,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珍视、承继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见宝不识宝,反视宝为草。
(二)要更新抢救与保护的观念。抢救传统文化是复旧,新的社会生活不需要那些老掉牙的民俗,即使是演示以恢复人民的记忆也没有必要。造成这些错误观念的原因,是一些人缺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客观的审视和理性的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灌注着民精神的民众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复旧,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如今,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猛烈冲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某些种类的民间文化,后续无人,濒临灭绝,如果再任其发展下去,的确会自生自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今后应长期坚持的国策之一,是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共同参与的浩繁的文化工程,即使有序的保护工程告一段落,抢救与保护工作仍需长久地进行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伽师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当地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使一些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重新参与到本县和乡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品化方式主要有“物化”、“场景化”、“景观化”三种。通过这些方式,非物质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实现潜在文化资源向市场性文化产品的转化。
(四)加大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开发、包装和创新,与传统特色文化和艺术内涵相融合,与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增加伽师县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性,在为游客提供视角享受的同时,满足其文化认知权利。
(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新颖性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尤其是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更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对外宣传,以其稀有性扩大知名度,不仅可以以一种稀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还能满足游客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形成其它旅游产品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当地收入。
(六)“原生态”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旅游文化资源,它所体现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将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原原本本呈现给游人,才能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必须注重其自身的“原生态”性,即真实性、完整性,使悠久的传统生产工艺走出伽师,让当代人审视曾经辉煌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安全,增强自豪感,提升区域软实力。
(七)科学性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景观或古城遗址风光,非物质文化更能够满足游人的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恢复原有生产面貌或规模,而是应该就该工艺的旅游价值转换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