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特征

饮食文化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文化特征

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承德;饮食类词汇;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97-03

饮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关于“吃”的一切都可以包括在内,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吃所体现的内涵都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也是通过语言来承载。饮食的词汇很丰富,比如食源食品类、食具类、饮食动作类、饮食礼仪类等,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饮食类词汇中有很多是方言词汇,方言词汇和地方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本文将通过分析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饮食词汇来探讨其中体现的地方文化。

一、承德特色饮食词反映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客观性,即饮食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农作物的类别,从而影响到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等;或者反过来说,地域食物的种类、饮食特点、食物制作等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饮食文化的最基本的属性是物质层面,即吃喝的“东西”本身,概括为野果野菜类、主食菜肴类、酒茶饮料类三大类,这三类食用饮用品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承德地处东北、华北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与其它他区相比,冬季严寒漫长。由于地形和气候等原因,承德野生资源丰富。崔海明在概括承德自然环境时说:“承德市位于河北省的北部,地处燕山山脉的东北段,地质结构属于燕山地槽和内蒙古高原的地质过渡带,境内多山、水系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约为1400米,全区丘陵山地约占80%,高原约占12%。总面积5261.7万亩,森林覆盖率31.9%。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产品资源,野菜资源也十分丰富。”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了承德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对所饮食的对象有最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承德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承德人常常采集野果野菜来食用。采食野菜、野果在古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比如《诗经》中描述了众多的农作物、野菜、野食等。现在虽然不用靠此维持生命,但这种生活方式相沿成习,居住在偏僻山^的人仍保留着先人采集野果野菜的习惯。承德的野菜野果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刺柳、山丁子、酸姑、刺玛果、托盘儿、鸥粒、带黄、山大黄、蘑菇、苦力芽、哈拉海、蕨菜、黄花菜等。每到春夏之际,人们就到山上去采集野果野菜,或直接食用,或经过简单加工将其制成美味佳肴。这些野果野菜是承德多丘陵山地、地形复杂的产物,比如刺柳生命力很强,具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山大黄学名酸模,分布在围场坝上和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间潮湿、肥沃的地方。

承德特色的面食包括莜面做的诸如猫耳朵、莜面鱼子、莜面窝子、二代王等,荞面做的、拨面,粘面(大黄米磨的面)做的黏糕、驴打滚儿、粘米粥等,小米面玉米面做的发糕、散状儿、烙糕、窝窝头、酸粥等。莜面属于北方尤其是坝上地区常吃的食物。莜麦喜寒凉,耐干旱,生长期短。

承德本地的酒茶饮料中,酒类饮品有酒、大黄米酒等,茶水类饮品有露露杏仁露、杏仁霜、沙棘汁、金莲花茶、山丁子茶、玫瑰花茶等。这些酒茶的原料马奶、大黄米、杏仁、沙棘、金莲花、山丁子、刺玛果等,均是承德本地产物,是承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产物。

我国北方的饮食特点是“咸”,这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北方气候寒冷,菜相对比较少,所以就多放盐,使其偏咸。

(二)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影射出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德无霜期短,冬季比较漫长寒冷,本地蔬菜品种和数量都相对关内要少,冬天缺少新鲜蔬菜,所以承德人的习惯是在蔬菜旺产季节储备大量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制作方式,即干、腌、冻的方式,用来充当承德在寒冬时节的蔬菜。

干菜即把菜晾干了储藏的菜,如干白菜、豆角丝、葫芦条、瓜条(角瓜搜的条)、蘑菇、黄花等。

腌菜有两种,一种是酸菜、一种是咸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或疙瘩白腌制的酸菜,这是过去承德人冬天的当家菜。咸菜种类很多,不可缺少的是腌制的芥菜疙瘩,其他的如葱叶、芹菜、胡萝卜、白菜、鬼子姜、黄瓜、尖椒等腌制咸菜。

承德冷冻食品也是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豆包、冻年糕、冻水果、冻豆腐、冻豆角、冻野菜等。

可见,承德的饮食,源自于当地物产资源,而当地物产是气候、土地的特定产物。

二、承德特色饮食词汇反映了承德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对饮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反过来说,饮食文化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

(一)承德特色饮食词汇蕴蓄着满族文化特色

文化传播对饮食方言词汇有很大影响,人口迁移会推动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交流会促使新词的产生。在清代满族人统治时期,承德成为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满族在文化上有权威影响。很多满族人定居到承德,所以承德留下了很多满族的习俗,而饮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承德地区的饮食在主食上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比如小米面饽饽、棒子面饽饽、粘豆包、粘糕、二代王、酸粥等。具有满族特色的菜肴比如八碟八碗、酸菜、猪皮冻等。这些都是满族饮食文化的充分体现,并被继承下来。其中,粘豆包、酸菜、萨琪玛等特色饮食,对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主食方面,满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吃粘食,粘食的特点是比较抗饿,有利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更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粘豆包、烙粘糕饼、撒年糕、驴打滚等。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食品,是承德尤其是围场、丰宁人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尤其是过阴历年前要蒸大量的粘豆包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以备年前年后食用。粘豆包是赠送远方亲友的理想食物,每当蒸豆包时,互赠豆包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俗。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满族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吃杂粮面食,如小米面饽饽、玉米面发糕、二代王等。饽饽是满族特色食品,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夏天食用一种解暑食品“酸粥”,是用发酵后的玉米面制成的,味道与酸奶相同,酸爽可口又解暑。

八碟八碗起源于满族,原为满族正宗桌席。现一般在招待新亲或年节请客习惯吃八碟八碗或八碟一个火锅。八碟一般四凉四热,八碗通常是蒸菜,一般有蒸大块碗肉或白片肉、丸子、豆泡或豆丝、海带丝、葫芦条或瓜条、豆角丝、鱼等。酸菜是满族寒冬时节的主要素菜,是塞罕坝满族人在漫长冬季的主菜,白片肉、酸菜、血肠下铜火锅,风味鲜美、独特。猪皮冻是满族传统风味菜肴,为满族在中国烹任史上发明之一。在副食上还喜欢自制豆腐、酱,以备平时作菜待人和节日、喜庆、祭祀之用。

马奶酒是蒙古族牧民将马奶发酵后酿造的一种味美可口的饮料,俗称酸马奶。大黄米酒是满族传统饮料之一。

有些形容词也是满语的遗留,如:哈喇(形容东西受潮变质了,如:瓜子有点儿哈喇味了,不能吃了),乌了巴图(指水的温度不冷不热,来自满语的音译,即满语“温水”的意思)。

(二)承德特色饮食词汇反映了承德人“朴实、聪慧、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对饮食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人类的早期,狩猎和采食野菜野果是古人主要的饮食来源。之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早已经摆脱了原始的生存方式,但是狩猎和采食野果野菜却作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清代时承德围场就是皇帝专门狩猎的地方,现在打猎被禁止了,但是纯天然野菜成为近些年越碓绞芑队的大众菜品,这也体现了承德人淳朴的个性。

承德人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制作腌菜、干菜、冻菜,以备漫长的冬季食用,充分体现了承德人的聪慧和实在。饮食用具制作也体现了这一点,如水葫芦(成熟的葫芦劈两半,晒干后用来舀水,也称水瓢)、盖顶(用高粱杆编的剪成圆形的用来盖缸或盆的盖子)等。

承德特色的火锅、八碟八碗、平泉羊汤等都具有“热气腾腾”的特点,也反映了承德人的饱满的热情。每年一到腊月,农村家家户户都蒸粘豆包、撒年糕、摊煎饼、做豆腐、走油(炸肉、炸丸子、炸豆泡)等,走亲访友时就互赠这些“年货食品”,凸显了承德人的友善与好客。

八碟八碗,碟是实实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与满人的豪爽相匹配,过去北方多在婚宴、满月宴吃到八碟八碗。承德农村直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传统,每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蒸几大锅粘豆包,基本都杀猪、杀鸡、宰羊,把肉、豆包都储藏在大缸里,以备正腊月尽情食用,充分展现了承德人朴实、传统的性格特点。

承德还有一些特色饮食类器具词汇,也是承德人豪爽、粗犷、大大咧咧的性格特点的体现。比如:烙糕锅子(摊烙糕的工具)、碗架子(放置碗碟的器具)、筷笼子(放置筷子的器具)、床子(压的器具)、锅篦子(用来担在锅上的蒸或赘闪傅钠骶撸、浅子(用柳条或别的东西编的比较浅的用来盛东西的器具)等,这些词都以“子”为后缀,而不是以“儿”为后缀,证明了承德人属于“豪放”派。

表示“吃”的动作的词也展现出了承德人的豪放,如:“逮”,本是“抓住”的意思,用来指狼吞虎咽地吃,如“那小子吃饭大口逮”;“撸吃”本是“收拾、打”的意思,用来比喻吃饭狼虎、快,如“他3分钟就把一大碗面条撸吃光了”。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特色饮食类词汇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承德特色饮食类词汇,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食物种类和饮食特点以及干、腌、冻的食物制作方式源自于承德所处的地理环境,即承德地多丘陵山地,地形比较复杂,无霜期短,冬季比较漫长寒冷。承德特色饮食类词汇还蕴含着丰富的承德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满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承德人“朴实、聪慧、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湖南的“邵商”作为一个崭新的地域商帮崛起于改革开放并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商帮中较具特色的一个标识。邵商的发展离不开邵商文化的熏陶,为了探究邵商文化特征,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邵商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邵商文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邵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重视“以人为本”;同时,在经商过程中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形成“顾客文化”;邵商对精神文化理解不深,从而对邵商文化精神层面不熟悉,造成了邵商文化发展水平较低。

关键词:邵商文化 特征 单因素方差

邵商文化的内涵

湖南的“邵商”作为一个崭新的地域商帮崛起于改革开放并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商帮中较具特色的一个标识。邵商是指具有邵阳经济文化背景,具有行业领军气魄、按商业规则从事工贸活动的一个经济群体。在外地办厂、经商和在邵阳本土办厂、经商的邵阳人;非邵籍人士在邵阳办厂、经商的商人,总之,一切有邵籍经济文化背景的工商界人士都属于邵商。

邵商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是邵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渗透在邵商经商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是全体邵阳商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计算原理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多组样本某因变量的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的问题。如果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则说了明这个因素对因变量是有显著影响的。

(一)建立原假设

原假设构造为:H0:μ1=μ2=…=μk,μ1,μ2,…μk不全相等。其中,μk为因素的第k个水平下的观测变量的总体均值,即原假设为不同因素水平下的观测变量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

(二)构造统计量

F=MSB/MSE={SSB/(k-1)}/{SSE/(n-k)},n为总样本数,SSB,SSE,SST(SST=SSB+SSE)分别服从自由度为(k -1),(n-k),(n-1)的x2分布。

(三)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和概率P值并分析

如果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造成了显著影响,观测变量总的变量中控制变量影响所占比例相对于随即变量必然较大,F值显著大于1。

(四)给定显著性水平a得出相关结论

给定显著性水平a并与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进行比较。如果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a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控制变量不同水平观测变量各总体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反之亦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取a为0.05。

邵商文化的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经调查,邵阳地区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其所占比例高达94.29%,而邵阳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由于邵阳企业经营者深受邵商文化影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邵商文化贯穿于经营和组织中,使邵商文化成为其实践中最活跃的内在灵魂,从而企业文化是邵商文化的载体或符号,从某种意义而言,企业文化几乎就是邵商文化。笔者参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的《2005中国企业家成长和发展报告―企业业家与企业》有关方法,结合邵阳企业和邵商实际情况设计邵商文化特征问卷。发放500份问卷,并将178份问卷回收后经过检查与核实,进行编码并录入电脑,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邵商文化特征。

邵商文化特征解析

(一)邵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商业文化

本次调查涉及企业文化五种说法,并对其赞同程度进行了一次较具规模的调查。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邵商对“企业文化是突显以人为本的文化”说法赞同度最高,同意比重达到85.71%;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赞同度较高,同意比例分别是65.71%和63.64%。“企业文化是突显以人为本的文化”得分最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邵商认为企业文化是突显以人为本的文化,比较赞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见表1,2)。因此,本文认为邵商文化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籍贯不同的邵商在“企业文化是突显以人为本的文化”方面,P值均小于显著性a(.05),根据单因素分析原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籍贯邵阳的分数比其他地区的邵商高,籍贯邵阳市区的邵商得分较高。

邵商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以人为本是邵商文化的灵魂所在。崇尚伦理道德是中国商帮文化的精髓,以人为本被看成是整个商帮文化的精神支柱。孔子主要思想之一的“仁”和“仁者爱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邵商文化同时受到湖湘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认为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因素相比,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邵商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本文认为符合邵商文化发展规律。

(二)邵商文化是以顾客价值取向为导向的顾客文化

本次社会调查笔者设计了31项描述企业文化现状的具体内容,请邵商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内容与其企业现状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估。按照调研设计框架,31项具体内容分别归类于企业文化的5个方面: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顾客导向、社会责任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

邵商对本企业上述5个方面的评估按得分大小依次为(见表3、4):顾客导向(4.71),社会责任感(4.46),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制度标准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均为4.32。得分都明显高于6分制的中间值3.5分,说明邵商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5个方面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其中,顾客导向的得分最高,表明邵商对此更加重视。

在“顾客导向”方面,邵阳籍的邵商比其他地区的邵商得分高,组间存在明显性差异。原因在于顾客在邵阳被认为是企业的“上帝”,顾客价值日益为邵商所重视。他们认为企业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企业,甚至不在于员工,而在于社会的需求,归根到底是顾客。相应地,形成以顾客价值取向为导向的邵商文化我们称之为顾客文化。

邵商文化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意味着邵商以实现顾客价值为己任。邵商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顾客忠诚,而非销量,市场份额或低成本供应等别的因素。邵商深知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这些都是邵商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邵商文化的体现。

(三)邵商文化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

专家们通常把企业文化分为以下几个层面:表层为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生产的各种产品表现出来的;中层为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与管理、企业民主、客户导向、工作倾向等四方面的内容。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家作风、组织学习、社会责任等三方面的内容。深层为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家及员工价值观、英雄人物认知、企业凝聚力等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邵商为达到总体目标而一贯倡导并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邵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由于在湖南省邵阳,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邵商文化即老板文化基本上是以企业文化的方式表现的,所以邵商精神文化能体现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深层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关于邵商对企业文化四个层面的了解程度(见表5、6),调查结果显示,邵商认为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较为了解,认为“比较了解”(60.23%)和“非常了解”(9.66%)的合计占“69.89%”,得分为“2.72”,对企业文化的其他三个层面的了解程度依次是“物质层面(64%,2.73分)”、“行为层面(44.57%,2.39分)”、“精神层面(41.72%,2.35分)”。调查结果表明邵商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了解,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物质层面的了解程度相对居中。其中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分小于中间值2.5分,而精神层面的百分比和得分最低,说明邵商对精神层面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精神层面”方面,外省人得分最高,邵阳地区的邵商得分较低,表明邵商文化精神层面发展水平较低。邵商对四个层面的了解程度P值均大于显著性a(.0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邵商文化的精神层面发展不足,不能够影响邵商的精神层面,不足以加强企业家及员工价值观、英雄人物认知、企业凝聚力。对精神文化了解程度比较低,这是邵商文化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我们可以断定邵商文化的精神文化发展比较缓慢,有待进一步提高。邵商文化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邵阳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一般比大型企业短,人员规模也较小,而邵商文化是邵阳地区企业在长期经营时间中形成的被全体职工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中小企业对此问题不够重视。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知邵阳地区的邵商与其他地区邵商在“企业文化有关说法的赞同程度”,“对本企业文化在顾客导向、社会责任感、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制度标准化、创新和企业家精神5个方面31个具体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受邵商文化影响深远的邵阳籍邵商与没受或者少受邵商文化影响的籍贯为其他地区邵商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邵商文化在这两个方面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而在“对企业文化四个层面了解程度”方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邵阳地区邵商和其他地区邵商无差异,表示邵商文化影响力不够,不足以影响其他地区邵商的价值观念,邵商文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从SPSS13.0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土生土长的邵商在“以人为本”、“顾客导向”得分最高,从而形成“以人为本文化”和“顾客文化”。

综上所述,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认为邵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重视“以人为本”;同时,在经商过程中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形成“顾客文化”;邵商对精神文化理解不深,从而对邵商文化精神层面不熟悉,造成了邵商文化发展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企业家与企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蒋跃进,梁.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研管理,2005.5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文化建设:认识、现状和问题―200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5.6

5.张一青.民营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与构成分析[J].软科学,2005.4

作者简介:

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全球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强势文化与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不断深入化,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研究当下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对保护与发展海南本土饮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全球化;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大潮奔腾向前的时候,文化冲突往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研究就不得不将其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下,才能对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南的饮食文化虽然丰富多样,但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却受强势文化所冲击而不断消融。我们应该重视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的冲突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发展海南本土特色饮食文化。

一、 海南本土饮食文化概况

海南岛自古通过琼州海峡与大陆隔开,在这个四面环海的海岛上形成了自身饮食独特的文化。海南本土饮食文化以闽粤菜系为基础,融合了黎苗等少数民族风味,吸收了各地移民的美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菜系——琼菜。琼菜的风味特色以鲜、香、甜、酸、淡为主,格调自然淳朴、洋溢着海岛的风情、南国的韵味浓厚,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可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 丰富的饮食原料

海南四面环海,拥有者我国最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广阔的海域孕育着丰富的海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有鱼类600余种,这有着开发以海鲜原料为主的美食的优势。海南中部是山区而且还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再加上热带宜人的气候与丰富的光照,使海南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的资源大省,海南的蔬菜、粮食丰富而且还是胡椒、辣椒等调料的产区。此外,海南野菜资源也是十分的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再加上这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可据此推出系列野菜保健餐。

(二) 特色的热带作物与水果

海南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不仅栽种面积大,而且种类繁多,四季飘香。特别是热带水果,据统计海南目前有61科、138属、273种水果。如大家所熟悉的椰子、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等都是海南特色的水果。由于其丰富的水果优势,海南推出了如椰壳饭、椰挞、清补凉等特色水果原料的饮食,别具风味。

(三) 独特的饮食口味

琼菜强调原汁原味,所常用海味、多用野味,菜肴中也多见特色的海南水果。海南菜讲究色、香、味、形俱佳,突出特点就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真味。具体手法有白切、清蒸、清炖、原汁、净涮等。原料注重鲜活、口味清淡。海南人崇尚回归自然,清、鲜、淡为特色的菜肴保持了自然的风味,所以海南菜营养丰富,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有益。

(四) 传统的黎苗美食

海南岛自古就居住着百越人,也就是现在黎族的祖先,他们大概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时期迁入海南岛。而苗族潜入海南岛则源于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五指山是黎苗的聚集地,黎苗两族在这个热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都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差异性。海南是一个孤岛,自古与大陆隔绝,再加上五指山山高路远,这些都使得黎苗族传统的美食文化都可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在黎苗美食中较有特色的有:五彩饭、竹筒饭、黎家酸菜、鱼茶、黎家腌鱼等等。

二、 冲突下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新特征

众所周知,文化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文化冲突势必不可免的,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方式之一。但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必然结果就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联系在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和范围全面开展,这使得以前某范围之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面对新对手们,接受新的挑战。海南的饮食文化与它的发展也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突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一)空前的丰盛性

全球化使物质与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饮食消费对象开始和当下生活的地方联系是非常的微弱,这种式微的状态必然是将饮食种类的范围扩大至无限的异地时空,这使得今天海南的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现了异常丰盛的特征。在海南不但可以吃到云南米线、四川火锅等我国的各地风味美食,来自异国他乡的韩国料理、西式料理等美味也是应接不暇。同时海南的本土特色饮食如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临高乳猪、定安骨头汤等等在海南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在海南便可以不用费力便可以吃到八方美食,虽然在海南不同饮食文化各放异彩是全球化作用下当代时代的一个特征,但在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得不对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冲击与挑战。

(二)不断的创新性

由于全球化使海南的饮食文化种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盛程度,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饮食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只有不断的创新。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在剧烈的冲击下,在继承与发展自身的饮食文化中也是需要创新的。近些年,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与健康,一系列的“绿色饮食”、“健康饮食”层出不穷。海南的野菜斋、定安的骨头汤、万宁的鱼汤等等本地美食都是打着“健康”的旗号进行开发创新。当然创新不但只是指饮食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形式与包装上的创新。食品的符号价值随着全球化越加重要,闻名全球的肯德基、麦当劳从其店面的装修到食品的包装再到其广告宣传都有很强的识别性,这种全球连锁的快餐店都属于自己的专属颜色与符号。对于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就应该从自己的视觉上与整体也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特色。

(三)危险的整体性

全球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事物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饮食文化也因整体性的特征也紧密的联系成一体,各种饮食业的加盟餐饮业遍及海南岛。但这种整体性虽为发展与传扬饮食文化带来益处,但也滋生出一种日益凸显的危险性,它带来了一荣俱荣也伴随着一损俱损,容易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003年,禽流感全球盛行,海南的“四大名菜”中的文昌鸡与加积鸭受其影响而销量锐减。这对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充满忧患意识,对外界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整体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三、对策及建议

全球化的浪潮既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碰撞,甚至是彼此间的冲突。饮食文化本来就具有本土化、现代化、世界化的特征,但世界化、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以本土特色为基础的,少了本土特色饮食文化将失去其核心的价值。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既不是全盘的学习别人,更不是将自己的本土化进行泯灭。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下我们更应该将海南的饮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面对全球化下的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冲突,笔者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与完善海南菜系

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融入其他文化的精华。海南本土美食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因为它在具有自己独特的差异性。琼菜讲究营养、清淡,但却多以白切、清真、凉拌为主的简单制作,制作方法粗糙、落后。再加上由于传统的琼菜特色很容易与粤闽菜的特色相仿,很难在众多菜系中突出重围。要想发展与完善琼菜,我们就必须在挖掘原有菜品的特色下融合各菜系的精华,采他家之长补自家之短,运用创新的方法继续突出海南特产的特色其黎苗民族风味的特色。

(二)树立品牌优势,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不断冲突下海南本土的特色饮食开始逐渐被快餐文化、西餐文化所取代。这是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都有一个很强的品牌意识,并打造了属于自己饮食的品牌文化。本土的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像永和豆浆与天津小笼包一样打造出色的餐饮品牌。海南有全国最好的空气、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据全国的领先水平,正因为这些优越的环境优势再加上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特色,海南可以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健康饮食品牌文化。

(三)融入市场,加大宣传

正因为海南本土饮食的文化冲突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身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但全球化是伴随着市场化进行,所以在发展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就要有意识将自己的融入市场经济中,并加大对自身的广告与宣传,要注重利用网络营销、电视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本土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对于海南本土饮食文化而言就是要顺应时展的浪潮,在保留其精华与本质的文化特色的条件下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才能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一直是全球化中西方流行的一句警句。它说明了无论全球化的普及程度有多快,进程有多深,都不要忘了遵循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不断的各元素的饮食文化的冲突下,海南的本土饮食文化要想得到升华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其次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自身文化的特色之处,还要去融合与吸收其他饮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刘荆洪.海南饮食文化初探[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第4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同时就是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可以归纳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文化反过来又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当中。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生活在冰和雪环境下的人们,形成了他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现象,这种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之为“冰雪文化”,它涉及建筑、饮食、经济、艺术、体育、旅游等方方面面。“冰雪文化”与“旅游文化”同属于文化的子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契合点,即“冰雪旅游文化”。冰雪旅游文化是指在冰雪环境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现象、规律、关系等事物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

(一)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虽地处边疆,但是边而不塞,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整个文明时代,这里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带,是由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和赫哲等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聚合体。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斑斓,多姿多彩。黑龙江的饮食文化,虽没被列入四大菜系之中,但要论起其渊源,龙江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1.起源于满族饮食文化历史上曾经创造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奠定了龙江饮食基调。首先,早在“渤海国”时期,食物原料丰富,烹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烧、烤、蒸、炖、炸、焖、煎、熏等烹调方法。由于物产资源丰富,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动物的肉头蹄肝肠等都可以入菜,甚至出现了用“三足铁锅”涮肉的吃法。这种火锅与火锅菜肴后来成为满族先人传统风味饮食、满席主菜之一,并随满族人入关风行全国。其后,在金代时期,烹调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调味品。元代居住在龙江的女真族学会了“以豆为浆”、“酿米为酒”。到了清朝后期,黑龙江省出现了努尔哈赤的“黄金肉”、“罕参”等传说。

2.集成于中原饮食文化清朝以前,龙江人在中国北方或全国建立政权,龙菜和龙江其他先进文化一样,在不断向外输出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内的先进饮食文化。在清朝康熙平定三番后,曾给吴三桂做大厨的崖三爷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充军,他用黑龙江地区的特产原料,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对龙菜进行了改良,研究出许多具有龙江特色的菜点,专供达官贵人享用。此后,由于“流人”的大量进入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北的大量移民开始“闯关东”,中原尤其是鲁菜文化进入了黑龙江地区,给古老的龙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成分,并在短期内融入到龙江饮食文化中。

3.合璧于外来文化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人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被迫开埠通商,各国侨民也蜂拥而至。直到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道里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厅37家。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黑龙江地区传统的饮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和进餐行为,在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开创性。外来饮食文化的出现还带来了全新的烹饪技术———煎、炸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餐品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黑龙江一部分城市人口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结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龙江冰雪饮食的特征黑龙江省有着“冰雪龙江”的美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得“天地所闭藏”的龙江大地在入冬以后一片干净,严寒低温令土地不能再有所贡献,这种状态通常持续近半年的时间。受冰雪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遗留的影响,黑龙江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饮食文化特征。

1.从饮食方式上看(1)冻食。比如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冻豆腐等冰雪特色食物,是水果或蔬菜在冬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贮藏方式的结果。(2)生食。如沾酱菜,这种饮食方式与维生素的摄取有关,人们日常餐桌上第一道菜通常是以白菜、胡萝卜、黄瓜、绿豆芽等为主料的“凉拌菜”。(3)腌渍。受北方冬季低温条件的限制,绿色蔬菜难以获取。腌制的方法有利于食材的保质,如用白菜经过腌渍发酵而制成的酸菜已成为独特的饮食风味;腌制咸菜已渐渐形成了口重(咸)人群的饮食习惯。(4)高热量。龙江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是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人们需要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冬季的严寒而长期养成的,从而成为冰雪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2.从菜式上看(1)杀猪菜。龙江人好吃炖菜,是因为长期处于寒冷气候,需要摄取高热量。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人们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再放入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杀猪菜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开胃解馋。(2)鱼筵。冬季封江之后江鱼多活动于冰层下,此时鱼儿不再进食,鱼肉新鲜、柔嫩。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世代同鱼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民族,有“食鱼民族”之称。客人来了,能品尝到别具一格的风味鱼筵,刹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鱼片等不胜枚举,做法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些独特的食鱼方式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独树一帜的食鱼文化。(3)野味。由于黑龙江省地大物博,冬季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众多且极易扑捉,慷慨地给龙江人的餐桌上提供了各种野味。飞禽中的松鸡、沙半金、天鹅,走兽中的猂鼻子、熊掌、鹿脯、野猪脸等等,营养珍贵,口味独特。经过人工驯化饲养,野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江人餐桌上的冬季保健美食。

3.从烹饪方法上看龙江菜的烹饪方法兼容并蓄,融众家之长。一是火候讲究变化和适度。如“急火快炒”、“先急后慢”、“快慢结合”等,又讲究火候富于变化、适度和恰到好处等。二是注意保护菜肴的营养价值。通过“汁、浆、糊、芡”,既减少了营养的损失,又为消费者提供了“软、嫩、滑、酥、脆”等不同的口感。三是讲究细微变化。以炖、酱、拌、炝、熘、焖、涮、烤、爆等为主要烹调方法。同时,还兼融西方烹调方法中的煎、炸等方法。

4.从菜点品种上看除中式品种外,西式品种占一定比例,“大列巴”、红肠、“格瓦斯”等是人们日常食品;西餐店的数量要高于其他省份,西餐则是人们休闲饮食的重要选择。黑龙江冬季冰雪菜点的成品特征既讲究温饱、御寒、摄取营养的功效,又讲究体现晶莹、洁白、刚劲、飘洒的冰雪文化特质。

三、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的发展建议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既是文化的子要素,又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一直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推进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就如何弘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提高冰雪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大对冰雪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保护和传承,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独特饮食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文明有取代传统文化的趋势。先进供暖设备的出现、全球的日趋变暧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无需抵御冰雪天气的严寒,加上多元饮食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渐渐地抛弃了当地传统的冰雪饮食习惯,被汉化或者西化。各地方政府对此需居于主导者、担当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地位,承担资源开发和保护、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规划管理等职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并鼓励各地区依靠文化产业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牵头开展特色冰雪饮食文化活动,用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在弘扬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各地人民真正体会到文化价值所在时,他们就会自觉想办法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二)在冰雪旅游产品中融入饮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求新求异、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旅游商品已成为新一轮的消费时尚。因此,在冰雪大众旅游产品中,应该尝试加入新的元素,改变原有的单一产品结构,迎合游客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例如,旅行社可推出“哈尔滨冰雪美食一日游”、“农家乐美食游”、“龙江特色美食行”等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由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地方旅游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对于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饮食文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不应单单局限于美食品尝这一层面上,还应当包括由美食所产生的各种附带产品的消费上,如探究龙江饮食文化的深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参与冰雪美食的制作过程、享受冰雪饮食活动氛围等等。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即以品尝异地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在龙江冰雪美食的品尝过程中参与龙江冰雪文化的探讨、美食的制作及感受美食文化氛围,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辅助美食游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参与趣味性的旅游活动。

(三)重视“冰雪美食”的宣传和营销提到中华美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菜系的传统菜品。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购买者只能通过间接的信息收集来了解目的地的情况。要提高龙江饮食文化的吸引力,就需要把“冰雪美食”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传播、互相协作”的合力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系统的宣传方案,包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等,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以激发游客的体验动机和参与热情,扩大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影响;其次,对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推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特定的受众进行宣传开展和信息输送,避免盲目宣传。另外,不能忽视新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最后,开展联合营销。通过餐饮企业与各大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的合作,把冰雪美食体验与现有成熟的、影响较大的冰雪旅游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使冰雪饮食旅游产品能更快地打入国内市场,形成规模。

饮食文化特征范文第5篇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虾为副食品的饮食特色,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现在的南京地区。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都证明了食野菜的风俗在南京地区的普及。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4)典史结合、淳厚朴实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关于饮食的诗文典故也为广为流传,为南京的饮食菜品增加了浪漫气息。如诗圣杜甫的《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其中的“青精饭”就是现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带的乌米饭;坡脍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芦蒿和河豚名声大噪,还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名菜名典广为人知。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给南京饮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与如意卤干、与“皮冻甲鱼盅”的故事等都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广为人知。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乡村茶文化旅游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广为人知,汉城奥运会让大家记住了泡菜,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烤鸭大受欢迎,南京的青奥会举办也必将为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俗为例,就在江苏的高邮、淮安等地同样流行。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