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推动 系统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按照“超前规划、分层推进,示范引领、均衡发展”的原则,我们制定出台汉中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文件,明_了教育信息化推进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搭建应用平台。汉中市教育局牵头与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汉中分公司三家运营商签署了“互联网+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采取校企合作、企业先建、购买服务方式,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目前,全市学校宽带接入率和教学点数字资源覆盖率均达到100%,“班班通”覆盖率达到92%。各县区结合实际,采取政府投入、结对帮扶、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等形式,有力有效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
强化督导考核。我们坚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县区、学校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多次召开信息化应用工作推进会议,更新理念、深化认识、推动落实。坚持每年组织教育督导室、电教馆对县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各类学校进行常态化抽查,确保各项任务顺利落实。
培训带动 整体提升
项目带动,全员培训。以“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培训为依托,组织全市教师及教研人员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近三年,全市累计培训3万多人次。西乡、洋县按照“全员培训、注重实效,分层考核、奖惩挂钩”的原则,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全县整体培训规划,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把培训考核分为初级培训、高级培训两个认证等级,并颁发相应等级培训合格证书。
典型示范,培养骨干。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培训活动,遴选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中的获奖教师上示范课,聘请各级教研专家评课,参训教师研讨交流,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造素质高、能力强、应用快的信息化骨干队伍。坚持每学期组织全国大赛获奖教师深入山区、学校进行示范课巡讲,引领和推动山区、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开展。城固、汉台、勉县、略阳等县区以聘请专家、外出学习、示范课展示等形式,分层次开展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微课制作、录播技术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有效提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特色培训,融合创新。组织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特色培训活动,联合中央电教馆在汉台区西关小学举办了“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活动。通过移动学习、大数据统计、远程观摩教研等新技术新媒体开展“创课”活动。汉中老师利用iPad在互联网一对一环境下进行“创课”,并与全国35个地市进行远程观摩、交流,实现了利用互联网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创客活动。联合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在洋县南街小学举办了“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讨交流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报告,现场观摩北京教师和汉中教师“一对一”环境下iPad示范课,两地教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研讨。我们组织的教师培训已不仅仅停留在听报告和讲座,而是走进课堂,深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感受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技术的融合及创新,不断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竞赛促动 扩大成效
开展竞技比赛。坚持每年组织中小学师生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大奖赛”“全省微课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大赛”等信息化各类竞赛活动,汉中刘玉梅、袁晓明等一批教师获一等奖。据统计,从2009年参加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以来,累计有368名教师的教学课例荣获全国奖励,先后有69名获全国一等奖的教师应邀赴沈阳、合肥、洛阳、西安、福州等地为大赛做现场上课及说课展示。在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我市西乡县白龙塘镇碾子沟村教学点肖日隆老师作品获一等奖,全国仅12件,全省唯一。
强化教学应用。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教育部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市成绩喜人,共评选出188节市级“优课”,229节省级“优课”,52节部级“优课”,汉中市教育局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竞赛,各县区制定了许多好措施、好办法。例如,西乡县提出教师信息化应用“四率”达标(学科覆盖率、课时覆盖率、课件应用率、课件设计制作率),倡导教师人人有资源文件夹、逐步积累完善学科资源;坚持将学校教师参加信息化各类竞赛获奖情况纳入教学常规进行考核,要求各校要将“四率”考核结果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存查。勉县把教育信息化应用竞赛情况作为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建设有目标、工作有落实、应用有考核,应用工作在教育工作年度综合考核中占到20%的分值。
科研驱动 深化融合
加强课题研究。坚持每年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以区域为单位,紧紧抓住立项评审、中期评估、成果评选、结题评审“四个环节”,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有成果、有总结、有推广,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我市中小学教师不但是教书匠,而且成为研究者。“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组织开展研究国家级课题《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实践》;中央电教馆课题《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及省教育厅电子书包试点项目课题等,多次被评为国家、省级优秀科研成果。
注重创新教育。面对创客教育、机器人时代,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大胆实践,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下,我们选择汉师附小、洋县南街小学、西乡县莲花小学等5所学校作为创新实验校,开展机器人课程应用及研究,培养了一批勇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勉县实验小学、陕飞二小、汉台中学等学校多名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荣获优异成绩。宁强南街小学等多所学校也都建有机器人、VR等创客教室,全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蓬勃发展。
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
学校校园网建于2004年,现已形成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网、百兆到桌面的应用格局,无线网络基本覆盖了教室和各间办公室。校园网以百兆光纤接入教育信息网,Intrenet出口为十兆。校园网日益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依托。
目前,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校园;全部实现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包括54个教学班、16间专业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拥有一间多功能录课阶梯教室、一间多媒体电子白板互动录播教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小海燕电视台;配备LED屏、网络电视系统、触摸屏、门禁系统。
在软件应用方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资产管理系统运转正常;学校定制的协同办公系统,具有信息化设备日常管理统计、总务财物管理统计、教师考勤及代课和班级管理等统计、文件的传发、校内公告等等功能,确保了学校办公的高效能,此外还可以实现校园内的视频直播和点播,实现了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落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上。2009年7月,学校制订了《七一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计划2010年~2012年完成此方案的建设。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学校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核心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了优化、整合和融通。
信息化建设根本在应用。学校始终重视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培训强化教师应用。目前,学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不断的更新。2008年底,学校建成了第一间多媒体电子白板互动录播教室。当时电子白板对于全体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于是学校制定了电子白板应用教学校本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学校成立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骨干教师核心小组,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员提高。学校通过观摩课例、电子白板示范校交流活动、专家讲座、校内专职教师辅导等形式,向教师们介绍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渐变。
七一小学于2002年起,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孩子们的信息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梁容真同学在北京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评比中,获得小学组电脑美术组一等奖;张鹏翔同学在北京市计算机奥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学校在海淀区各类计算机大赛中连续多年荣获团体一等奖和团体第一名的成绩。在2006年第16届“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中,学校荣获优胜赛区奖,蒋帆同学和徐厚强同学分别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和创新奖。学校机器人社团丰富的活动内容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阎王子同学代表海淀区参加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机器人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对数字校园的理解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从技术、应用的表现形式还是从资源应用的发展走向,我们均不难看出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及效率的提升。
数字校园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明确并完善其核心业务,有效促进数字校园内各层次应用的整合,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水平,以办学理念为宗旨,凸显数字化的特色应用,通过创建良好的服务环境推动有效应用,最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数字校园还要实现与区级教育信息网和市级教育城域网的上下级应用关联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对于区级教育信息中心的信息,要特别关注本区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相关标准,关注学校相关数据、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提倡数字校园方案中与市级重点应用项目的结合。学校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借力区县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要与区县信息中心达成有效沟通,更好地使用区县成熟的相关环境(网络、标准、人员等),并邀请区县信息中心跟踪指导学校的后续建设。
在充分研究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在结合市区级教委指导精神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现状,在设计方案上凸显“更好地优化现有应用,拓展适合于本校的新应用模式”这一理念,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关键要点:一是通过数字校园解决当前的应用难题,辅助管理,为教师减负,服务家长,辅导学生。二是有效利用数字校园的设备与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新技术与新应用模式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系统降低教师工作量,减轻教师负担,更好地优化教学。三是通过优化和建立适合于本校的校本资源及教学评价系统,进一步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实现内外部系统的整合,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行政事务管理、活动安排以及教学管理。
总体建设目标以及特色应用设计
学校本次方案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基础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应用整合,CMIS应用,市区级信息网应用衔接,应用特色建设,应用培训体系与评价系统。
在应用特色设计方面,学校根据当前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状况,设计出“两个中心一个评价”的体系,即个人应用中心、智能推送中心和评价系统。其中,在现有应用中,电子白板、学生与班级成长追踪等互动教学系统和共享资源中心等已经体现出特色。在拟建设的项目中,学校将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校领导班子提出的“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思想,同时基于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各类资源与信息与日俱增的发展态势,计划建立一套数字校园智能推送系统――每位教职员工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可选择订购自己需要的内容和栏目,登录后,系统将自动呈现相关的内容,其他无关内容与信息将不在前端呈现。同时,根据教师的职能、任教学科的不同,确定建设基于不同角色的个人应用中心,满足基于通用模块的个性化应用显示需求,最终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与自己关联度最高的个性化内容。这两个中心的设计最终要实现提升教学效果、减轻教师负担的目标。另外,在基于教师绩效改革和学生综合评价方面,学校也将逐步推出符合本校特色的评价系统。
学校数字校园的总体功能由业务子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和拟新增特色应用3部分组成。管理系统、互动教学系统等8个应用模块构成业务子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等4个模块构成基础支撑系统。拟建的内容包括:统一信息门户、校园网络深层次改造等等。这些拟建内容最终是要围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实现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而设计。
一、把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特色来建设
1.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否则就会有各级教育和投资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动力的严重风险。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的较好方案。数字化学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标志。在信息化发展已到一定阶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学,如何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促进和鼓励这些学校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首先,是评价问题,改变以教学质量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时还应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指标”中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条款,作为政府督学的依据,从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检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规落实。
其次,教育局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贵阳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云岩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提出了创建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数字化环境,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云岩区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人机比达到8: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的目标。计划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网络家庭联系的信息化通道。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
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如图1。
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
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
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
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
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4.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薄弱学科短期集中培训”就属于这种形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7%的教师希望脱产学习,支持个人自修和研究的占14.7%,愿意参加校本培训的占34%,有16.6%的教师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见表1)。
到目前为止,各类培训培养了很多骨干一线教师,很多培训过的教师在谈他们的感受时,都谈到这一培训对他们不仅是技术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提升,技术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等。在改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的产物。通过对典型个案学校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学教育信息化现存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学教育信息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学校并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10-03
“十二五”期间,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总的来说是发展快、势头好、亮点多。特别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仅从硬件基础建设、软件开发应用、数字校园特色建设均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拱墅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一、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拱墅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融合,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并举、和而不同、多元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共同构建拱墅教育信息化新高地。
二、区域推进,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
1.规划优先,力争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定位
2011年4月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意见》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确定为我区教育现代化工程之一。
同年,出台《拱墅区校园建设及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并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作为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及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任务、推进步骤。
2012年6月,我区召开近几年来首次专题性的“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将每年信息化投入提升为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并要求学校将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维护和运作、培训等,还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地位、网管队伍建设、论文评审工作等内容作了明确要求。
2.硬件到位,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同起点
(1)升级终端设备。“十二五”伊始,我区加快了教育终端升级。2011年开始,先后投入1400多万为全区所有的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完成教师第二轮手提电脑的更新配备,投入1200多万为全区2500多名的一线教师更新了笔记本电脑。
(2)夯实基础装备。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拥有率、学校校园网覆盖率、教师笔记本配备率、班级多媒体配备率均达到100%,全区有效生机比达3.45∶1,名列杭州市前列,为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证。
(3)构建万兆主干城域网
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建立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基础链路;所有中小学以万兆光纤接入校园,为网络阅卷、视频点播、视频会议、教育资源等大流量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链路。2011年,全区教育无线覆盖项目(一期)全面实施,为一对一数字终端教学、物联网、移动办公等教学应用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4)构建区域数据服务中心
2012年完成机房虚拟化建设,实现所有物理服务器的虚拟化,虚拟服务器达88台,成为杭州教育系统最先进的数据中心之一,为全区中小学的各项应用提供硬件保障。
3.平台搭建,培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软环境
(1)专家引领,培育专业团队
在行政层面,以区政府名义成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虞文娟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张云雷局长挂帅成立了拱墅区教育信息化指导小组;为配合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成立了以副局长挂帅的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实施小组,统领全区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和推广工作。
在技术层面上,成立由省市技术中心、高校、兄弟(县)区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省教育技术中心施建国主任担任组长,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还成立了由教育局局长担任会长的拱墅区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个人会员70多名,团体会员12个,构成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技术应用,成立了拱墅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小组,包含16名成员,构成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加强拱墅区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力量,我区聘请了专业团队中6位老师为教育技术兼职研究员,每周定点时间参与区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
(2)分层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是推进教育信息化重要手段,我区实施多层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一是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2012年3月,区教育局召开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扩大)会,邀请局班子成员、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各中小学校级干部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负责人参加,邀请省市专家专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并实地参观了源清中学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二是面向校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我区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干部大会等形式,对校级干部进行教育技术的提高培训。2012年6月全区教育技术工作会议上,邀请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作专家报告。2013年8月暑期干部大会,邀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协调推进组组长韩俊为全区的校级领导干部作讲座。三是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及网管员的培训,每年安排5-8次,邀请省市区教育技术专家开展信息化应用、技术、整合、融合的讲座、案例剖析、经验交流。四是启动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年内全体教师通过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区域培训参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3)软件应用,构建区域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
拱墅区开展教育信息化三大基础平台建设:数据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拱墅区教育门户网站,为拱墅区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保障;2014年,我区基础数据库与浙江省师训管理平台数据库进行对接,统一管理学校、教师、学生等基础数据,实现统一数据交换、基础数据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等功能。保证各校之间基础数据的统一性、权威性,为全区开展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在线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为避免学校重复建设,提高部分应用的使用效率,提出“公共应用区里建,特色应用学校建”的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各类应用,对于全区有普遍性、统一性的应用平台由区级统一建设。推进教育公共应用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支撑。我区推出基于以自主知识管理为目标,构建区域公共资源库,实现“区本”教育资源的应用和交流。推出基于管理与阅读的电子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管理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实现共同阅读、交流、展示;推出全区统一的无线网络服务,使我区教师在区内任一学校通过自己的账号享受上网服务。
4.项目试点,打开教育信息化发展快通道
2012年11月,我区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承担“拱墅区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平台开发与建设,经过一年多来的开发与建设,2014年1月正式上线使用,目前有近百个工作室和3000多个教师空间,开展了上百次的网络研修活动。“拱墅区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平台在教师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把教师工作室与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相整合,形成具有拱墅特色的全区教师空间的研修模式。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拓展到教师个体、学科、发展群、跨界团队等各类工作室的形式,以网络课程和资源中心为支撑,以激励评价机制、交流协作机制为两翼,构成了整个系统空间平台。工作室分为个体工作室和团队工作室。个体工作室是特级教师、名教师、草根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团队工作室则是以学科教研、学校发展群、主题、特色品牌等命名的工作室。
形成研修过程可视化、交流方式多元化、资源架构迁移化、研修资源集约化、个体研修智能化、空间互动一体化的亮点特色。构建了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研修的四种模式,基于个体学习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团队共进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资源建设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研修模式,帮助教师开展研修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5.课题引领,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深内涵
使用科研手段,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2011年我区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重点工程后,提出《高水平小学培育背景下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此课题2012年在中央电教馆立项,进一步理清思路,以课题为引领,将工作重心从基础硬件建设向应用普及、队伍建设转移,努力打造全区教育信息化新亮点。
2012年,我区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承担“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学习空间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试点项目建设,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来开展此项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我区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纷纷行动起来,把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2013年我区学校有5项教育技术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立项,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信息化进程。课题引领正成为我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014年6月,我区又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7项信息技术课题。
6.绩效推动,引导教育信息化应用新方向
通过绩效评估手段,有效的引领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方向。从2011年开始,我区每年调整和制定《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标准》,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资源建设、应用推广、应用效益”四大块,引领和指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全区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绩效评估中应用推广、应用绩效占比60%。开展区域推进项目的教育技术能力比武,如为推进电子白板应用,我区开展电子白板应用技术考核(分现场考核和集中考核)、电子白板微课评比。
三、学校并举,落实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1年我区制定了《拱墅区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区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2011年,启动卖鱼桥小学等3所数字校园试点工作。2012年新增8所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2014年又新增5所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到目前为止超过57%的公办中小学成为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
学校在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区域应用的建设,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同时在区域推进的高水平环境下,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学校特色化应用研究。
1.学校成为区域信息化应用落地的执行者
学校在区域统一规划部署网络环境规划下建设学校的基础应用环境,积极推进区域公共服务的培训、应用、落实。结合全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构建学校的网络信息化环境;结合区域公共应用服务推广,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切实推进学校的教学应用研究、积累丰富区域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区域性信息化应用大环境。
2.学校成为校园信息化融合应用的创造者
数字校园不应“千校一面”,每个学校需要在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应用、特色品牌。应用区域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通用平台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分析学校的特色应用需求,开发和应用本校的信息化特色应用。积极鼓励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提出数字校园建设既要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又要有自己的亮点特色。经过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在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品牌特色、课堂教学实践等应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亮点。
卖鱼桥小学形成了基于教学改革的IPAD一对一教学实践、基于教学研究的网络教研和基于礼仪教育的礼学馆探索的特色数字校园;拱宸桥小学则形成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王崧舟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基于学生探究的少年运河文化研究院的探索以及基于班班通的智慧班级探索的特色数字校园;大关中学附属小学开展以管理与教师成长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以及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的飞梦网;大关中学开展基于管理与数据分析的学生学业分析系统;外语实验小学开展基于小学语言发展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应用;行知中学基于人人通的体育社区的探索;大关小学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通过数字校园的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等10所学校被命名为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其中卖鱼桥小学、拱宸桥小学、行知中学、文澜中学四所学校被推荐为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
一、纳米比亚概况
纳米比亚是一个中小型国家,位于非洲的西南部、南非北部、安哥拉南部。目前它的人口只有210万,但幅员较为辽阔,约有82.54万平方公里。全国分13个学区,共有1703所中小学,其中780所学校已通电,尚有923所未通电。纳米比亚全国现有在读中小学生605627人,教师23039人。
二、纳米比亚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进展
目前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ToTs、Skype、知识管理、学校政策发展、学习伙伴、版权问题、文档云存储、内容拓展工具(content development tools);二是ICT已在13个学区中的9个学区总共47所学校得到了扩展和更新;三是建立了示范学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整合培训;四是数字卫星电视解码器、电视屏幕等。截至目前,移动网络已经覆盖我国85%~90%的地区,大多数人都可以用手机上网。2012年前,我们还无法进入国际互联网,但从去年开始,我们终于顺利开通国际互联网络,虽然这笔经费申请起来并不容易。
三、纳米比亚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纳米比亚是非洲最年轻的国家,因此我们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有人可能会说,看看中国、印度的人口,你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因为你们可能只有人家的一个小村庄那么大。但是,我们的人口分布非常分散,人口密度才达到每平方公里2.5人,要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来覆盖分布这么稀疏而广泛的人口,确实不易。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人口密度过大或人口数量过多,而是人口如此稀疏带来的问题。我知道在座有人到过纳米比亚。开车200~300公里,你可能只看得到动物,见不到半个人。所以你只能和长颈鹿、犀牛为伍,它们不懂技术,是没办法协助你建设基础设施的,这就是我们的挑战。
概括地来讲,纳米比亚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是:第一,ICT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还需要更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第二,2012年,教师的ICT技能考核通过率仅仅超过50%。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与在职继续教育。
四、纳米比亚教育系统的变革
对纳米比亚大多数学校来说,我们将通过实施以下行动来应对挑战:
首先,系统变革是必需的。要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我们就要先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制定政策是一回事,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所幸,我们能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来实施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目前,我们正在重新审视我们的政策,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所以你必须随时回顾已经做了什么,如何做出改变、调整。接下来这部分是我特别想强调的。教育系统变革就像剥洋葱,越剥越深,同时眼泪也越多。变革非常重要,教育变革对我来说就是范式转换,我们不能旧瓶装新酒。因为系统的变革能够给我们带来能动的环境,有了能动的环境才能够出现改变和变革,所以我们必须有整个系统的变革,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其次,要求学校具有领导力。我们所做的是审视整个教育系统,然后关注学校的领导。学校领导至关重要,如果领导不想变革,就不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变革。但发挥学校的领导力有时候非常有挑战性,比如我们给校长们推荐新技术,他们可能会说,这技术放在我的教室里会有用吗?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领导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创造能动的环境。我们要确保所有学校的领导都了解并接受这样的事实:ICT是传播教育、改善教育的新工具,不是新的知识,而是一个工具。如果这个工具使用好了,就能够简化学校的管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让校长们看到并了解到这一点,他们才会采用ICT。
接着,变革教学实践是关键。也就是在教学中使用ICT。教师是主导,教师负责整个班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想在教室里使用ICT,信息化的教学就永远不会发生。如果教师开放课堂,抱着任何人只要来到教室、就参与进来一起学习的心态,ICT就能起到作用。所以,教师要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带动整个班级使用ICT。我们要让教师看到采用ICT可能带来的好处,让他们意识到ICT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最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目标。最后一步落在学生身上,我们的做法是以学生为核心,鼓励他们探索学习,走出教室,学习如何使用ICT尽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对学习者要有一些引导,不是所有通过技术得到的东西都是好的,我们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获得提升。
过去几年,我们发现非洲国家在教师培训方面特别需要协助。让人欣慰的是,埃塞俄比亚和纳米比亚等国家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在纳米比亚设有试点项目,这些项目致力于开展教师教育和培训。我认为这是纳米比亚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每十年会有工作的优先重点,如果做好了、完成了,会有新的工作重点。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小学教育这个层次,正在推进小学的教师能力建设。通过教科文组织得到中国政府资助的正是和基础教育有关的项目。
五、干预措施与具体改进策略
在纳米比亚,表1列举的这些干预措施是很必要的。你必须有你的合作伙伴、你的项目和你的解决方法。在座大多数人在童年到上学的这段时间内,学习的课程是以特定的形式安排的。当我们做这些项目时,你会看到我们的课程。你还会看到我们的项目是如何通过这些解决方法实施的。我将自己视为促进者,正如我们的政府正在致力于创设一个能动的支持性环境。我们把公共教育部分和私立教育行业结合在一起,尽管有的时候,公立教育部分比私立教育做得更好。我们需要建设教师、校长的能力。在国际交换项目中,你还可以知道别的国家的做法,可以向其它国家借鉴经验,可以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在纳米比亚,教育管理、职员和教师发展以及合作伙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