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培训
作者简介:薛亚东(1971-),男,山西芮城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编号:IRT1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77-02
现在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卓越人才的培养,但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方有可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卓越学生,因此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1]教师的综合能力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研究交流能力等等。为了宣传与交流科研成果,各种论文的撰写就非常必要,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特别是撰写外文(英文为主)的科技论文,在高校国际化交流方面显得更为迫切。为此,已有不少高等院校在最近几年提出了教师写作方面的培训项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推出了专门的写作培训课程。[2]另外,国外大学几乎都设置有相关机构开展学生、教师的写作与交流培训。考虑到国外大学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早,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与方法,因此本文拟通过国内外大学写作培训模式的比较,提出完善我国大学写作交流项目的一些想法与建议,希望藉此推动大学教师写作培训项目的开展。
一、教师写作培训的目的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
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
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
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
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
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
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
2.人员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
3.网站
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
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四、结论
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大学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语言写作培训机构,用于开展相关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对提高大学生、高校教师的写作、交流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国,专门的科技论文写作培训项目开展的还较少,高校的发展对此提出了更为迫切、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多数大学具备了开展写作培训的软硬件条件,需要高校领导能更加重视,并从经费与制度方面给予保障,从而推动大学语言写作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0-73.
[2]池塘.全国高校教师网培计划助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能力[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12-16.
[3]陈国火.改变培训方式,更新培训观念——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策划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4):57-58.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着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着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 高校
据公开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新增教职工4.51万人,高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62.28%,从1991年至2010年的20年间增幅达244%。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学岗位上的人数占比已经呈迅猛上升的趋势。因为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如何培养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各高校急需重视并且亟待思考的问题。
1 政策导向:重在激励,狠抓落实
青年教师首次踏上工作岗位,正处于激情满怀、创意无限、愿意奋斗、企盼成功的年龄,但耐挫力差,自我认识不足。高校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空间氛围、给青年教师提供动态发展的平台。虽然各级各类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都有系列政策,但很多政策制定的初衷是监督和管理,忽视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激励措施。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激励导向下的具体政策只有真正实施才能取得效果,故抓好落实效果检查非常重要。目前各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很多思路已经达成共识,但不狠抓落实工作,政策只能形同虚设。落实要对症下药。例如听课,主要问题在于各级部门的听课教师应付心理严重,听或不听,怎么听都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无总结无思考无建议,即便有反馈,也是隔靴搔痒,青年教师从中收获到什么不得而知。讲课竞赛的实施环节主要问题则是参与度不高,对整体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效用有限,所以如何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是落实的关键。教学讲座与教学交流活动类同,如果组织不得力,实施不用心,也可能会流于形式。
2 院系合力:提供平台,增进交流
青年教师学习愿望强烈,但往往苦于无处探讨、无门求教。在不能“出风头”,要学会“韬光养晦”的思想观的误导下,很多青年教师对工作渐渐陷于懈怠,精神面貌每况愈下、教学能力停滞不前。一个好的平台既可以提供一个展示青年教师个性、才华与特色的舞台,还能给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交流机会。目前高校教师忙于科研与各级报奖工作,为提高教学能力而开展的教学交流活动还非常少,偶尔搞一回,也多是通知型会议形式或聊天会,高而空的发言加低头不语,分散化的问题加牢骚满腹,这也严重挫伤了各级单位、个人举办、参加教学交流活动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平台的搭建应该有的放矢,确保青年教师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院系应该统一认识,首先合力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职业规划,确定专业发展目标;然后根据青年教师规划目标的实际构成情况搭建平台,通过科学分组和组内细化阶段目标,多开展问题驱动的交流活动,分段实施、逐步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 教学梯队:以老带青,经验传递
专家引领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意义重大。青年教师创造力强,但往往经验不足。校级、院级可以依据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构建教学梯队和配备教学导师。教学梯队的构成要体现梯队特色,实现老中青帮扶传代的良性体制。各个教学梯队的老教师应该是各学科的教学能手,而教学导师既可以由教学梯队中的老教师兼任,也可由科研突出的教学人员担任。教学梯队和教学导师负责制双管齐下,共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梯队和教学导师负责制的建设发展既能保障老教师的教学精髓、师德师风获得传承,又能给青年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各方面获得提升。
4 课题参与:抓住基础,突破瓶颈
教学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而学科知识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石。学校、学院应该以项目引发展,促进青年教师提升学科知识。学校、院系和各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校级、院级甚至系级科研与教学项目基金,督促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教学与科研项目。通过基金课题的申请、主持或者参与,一方面可以将处于游兵散勇状态的青年教师纳入正规发展体系,帮助他们培养问题意识、铸造思考品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研究丰富教学思想,突破发展瓶颈,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获得提高。
教学与科研从来就不是矛盾体。有科研支持的教学才有生命力,而有教学土壤的科研才更彰显其存在的价值。青年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反思意识,以研助教,以教导研,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齐头并进,最终成长为新时代高校需求的“研究型教师”。
5 网络培训:资源共享,迅速提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互动平台;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8-03
随着社会信息与技术的更新速度日趋加快,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从而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自身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扎实的英语教学基本功,也需要良好的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人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亟需相应岗位培训。针对目前教师培训的需求迫切、需求量大、经费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特点,研究出一套实用的实时(synchronous)与异时(asynchronous)相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机制将是必然趋势。
一、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建立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师培训工作,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与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促成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平台的设计前,首先需要明确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与目标,并以此为总线索,贯穿于整个平台的设计过程。
1.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
为了解一线教师对培训的具体需求,我们对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35位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参与调查的对象大多在26~35岁之间,占总参与数的77%,36岁以上的占17%,26岁以下的占6%。共发放问卷135份,有效回收131份(97%)。
通过问卷回收与分析了解到,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仅有11%拥有企业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开展在岗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有91%的人表示如果有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培训机会,自己会主动争取参加。这说明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有较大的需求。在希望通过培训对职业生涯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上,84%的人表示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执教能力,13%的人表示希望在提高执教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学历。在希望培训提供哪些学习内容方面,提出想要学习如何提高教学实施能力、指导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占大多数。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需求与特点不同,有的表示希望学习课程开发,有的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希望学习日、法等小语种知识,他们的答案呈现出多样性。此外,在“培训该侧重哪方面”这一问题上,92%的教师表示希望培训侧重于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至于喜欢的培训形式,约占86%的人选择了集中面授,9%的人选择了个人自学与指导结合的方式。当然,有89%的教师表示,如果有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在线培训,他们愿意参加。对于培训是否需要一定监管机制问题,87%的教师表示,希望有一定监管机制,但不要太严格。
2.高职英语教师岗位培训需求分析
依据如上数据可以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有比较广泛的培训需求,都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占84%)。同时,教师对需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意识日益强烈(占91%)。确实,目前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例如,能进行外贸跟单、商务洽谈。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学语言、学理论出身,没有相应的岗位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如果要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亟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以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突出教学技能与职业技能外,还可以辅以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二外等内容。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集中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另外,由于在线培训的形式比较方便灵活,英语教师普遍能够接受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在线培训形式(占89%)。
二、基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求的网络互动培训平台设计
在以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校内外专家和行业专家的走访,我们总结出在开发此网络互动平台时,可以从语言技能、教学技能、职业技能三个方面着手设计和开发,并以职业技能的培训为重点。
1.语言技能方面
设置语言技能版块,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着手,不断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从事英语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能成为高校英语教师,都拥有较为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但是也有不断巩固、提升语言水平的需求。为了满足高职英语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技能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平台很有必要。因此,可在高职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平台上开设语言技能版块,按照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分类,提供一些中高级语言学习材料。例如,听力方面可提供原版DISCOVERY视听材料,CNN、ABC电台访谈节目。说的方面可提供与日常会话结合紧密的影视对白或影视片段。读的方面可提供READER’S DIGEST,ECONOMICS,NEW YORKTIME’s的电子版本链接,以及古今知名英语散文、小说等。写、译方面可提供经典中英译文以供赏析,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翻译理论、技巧的文章。以上这些材料主要可作为泛听、泛练之用。作为精听、精练材料,则可以选取雅思、GRE、剑桥商务英语高级、全国翻译等级二级考试的学习材料,供教师系统学习使用。
2.教学技能方面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改进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出显著的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性执教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尤其是课堂教学技能,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由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种类多样,各个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常常不同,教师间进行教学技能切磋的机会要比中小学英语教师少很多。实际上,同行间的教学切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才能不断拓展思路,求新、求变、求进步。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在该培训平台开设教学技能栏目,并在该版块下设置四个子栏目――优秀课程示范栏目、互助学习小组栏目、专家讲坛栏目、现代教育技术栏目。校际间可以商议每隔一段时间推出一门主干课程示范课,录制下来,上传到优秀课程示范栏目,给教师参考、学习。同时,同类型学校间组织开展教学录像大赛,将参赛作品放在该网络平台上共议、共评,并将优胜作品放在推荐展示
栏里供教师随时学习。另外,利用在线平台,组织中青年教师成立网络互助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并不定期开展在线同堂异构教学比赛。在专家讲坛栏目,上传姜大源、刘黛琳等专家的讲座视频,并摘选一些优秀教学论文。毕竟,除了课堂教学技能外,教学理论知识也很重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子栏目,可以利用SKPE、虚拟视频等软件,向有学习意向的教师开展短期在线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3.职业技能方面
“职业院校应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的重要特征,加强教师实际能力的培训,强调实践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要求专业课教师学习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知识能开几门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的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能型学生,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高职英语教师互动培训平台上,应将职业技能版块作为重点来建设。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采购、外贸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涉外导游、涉外文秘、培训机构教师,等等。而如今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学语言出身,普遍缺乏此类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对应的实际职业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是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各校只能派极少部分教师去企业学习。鉴于此,实际上可以借助该网络平台,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开展在线辅导,达到经验的转移。利用网络平台为高职英语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方式如下:
(1)以行业为分界线,设立职业资格培训栏目,开展在线职业资格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在高职英语教师培训平台上,可以以行业为分界线,设立职业资格培训栏目,开展在线职业资格培训。虽然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实际可分为三大行业:外贸行业、导游行业、文秘行业。外贸行业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证有外贸单证员证、外贸报检员证、外贸报关员证等。导游行业有涉外导游证等。在商务部的网站上就有各项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详细培训视频。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高职英语教师培训平台上,可建立与商务部视频课程的链接,并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并在每学期期末对自学情况进行考核。另外,也可根据高职教师实际需要,补充其它职业资格培训视频或资料。与此同时,可制作些针对不同资格考试的试题库,供教师在线测试,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2)利用网络平台与相关软件,设立模拟实训栏目,组织教师开展模拟实训。当前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发了一些可供开展的模拟实训。例如,针对外贸行业有SIMTRADE国际贸易实训软件。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体验出口商、进口商、工厂甚至银行的在外贸环节中的各项操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要完成该模拟实训,一般需要5人或5人以上,因此可以在高职英语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上设立模拟实训栏目,为教师进行角色与任务分配而实施模拟操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利用网络平台,设立互动课堂栏目,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在线辅导。利用网络平台,设立互动课堂栏目,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在线辅导。由于行业、企业专家平时比较忙,到学校现场讲解的机会比较少,为了解决时间冲突,可以不定期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并利用视频软件同步录像,供教师开展实时或异时学习。同时也可以跟行业专家约定时间,定期在网上开展在线答疑辅导,帮助教师从企业专家身上吸取经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