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服务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2-01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Zhi-peng 1 SUN Qi 2 BI Ming-lin 1 SU Hua 1
(1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2 Lingy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eteorological is close,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 service;present situation;demands;development tendency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人类劳动干预,控制生物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密切,因此了解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及时准确获取天气、气候预报信息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1]。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承载着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研究部署,在国家、省、市、县4级气象机构内,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形成并得到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气象事业的基本业务[2]。为农业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气象预报外,还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温、干旱、洪涝、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便于人们提前做好各项防灾准备。二是提供春播、秋收气象服务专报,月、季、年气候预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价分析,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等决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三是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网数据,提供降水、气温、风力、地温、土壤墒情、干旱程度、作物长势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准确分析天气条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防御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五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及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3]。
2 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需要及时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因此,农事活动季节以及作物生长期的各种气象预报信息成为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壤墒情监测,干旱程度分析,春播、秋收气象服务等农业气象预报;寒潮、大风、冰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及相应防御措施;一年之初,当地当年的气候年景预报等。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受温室小气候影响显著。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诸多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部门要依托先进技术及观测设备,及时提供各项气象要素的监测信息,加强倒春寒、连续阴雨、局地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对于农业发展项目开发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同样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分析并诊断当地气候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把产业结构改变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因此,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是气象服务工作立身之本,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进步,全力以赴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必要措施。农业生产依据及时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有效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2 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
研发和完善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对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4]。进一步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包括大田作物服务产品(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干旱监测与预报、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初霜冻预报)、设施农业服务产品(实况监测信息、设施内气象条件预报,冰雹、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特色农业服务产品(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预报、果实膨大期天气预报、林果采收期天气预报)。
3.3 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气象服务
组织完善和推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组织建立包括乡镇政府、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服务用户库,建立涉农专家联盟队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其他涉农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传播出去,为春播、秋收和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4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努力推进气象与涉农各部门、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需求的融入式发展。加强全面、深入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用、信息产品共发。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
Abstract: through improv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s the need of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the guarantee of realiz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new period, i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bili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unty-level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situation facing the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deas and trend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S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农村是气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农民是气象服务最广大的对象,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随着以自动气象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的快速推进,综合气象观测在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同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迫切需要我们早作思考,早作谋划。
一、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1、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发展,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部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关键词:气象服务;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5
我国当前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起步较晚,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气象信息需求。我国气象部门制作不同形式有偿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与国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相比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规模产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广度也不够,没有实现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运营。为此,需要探讨我国气象商业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瓶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新模式。
1 气象服务及其分类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别有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4大类: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政、军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依据;公众气象服务是利用不同媒体、气象信息系统等手段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警报、预警信号等信息,以服务人民生活为主要目的;专业气象服务是为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详细、有针对性和专业用途的行业气象服务,通过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满足个性的服务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气象科技服务是为特殊用户提供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以上4者构成我国目前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网络。
2 国内外气象服务现状
2.1 国内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2.1.1 目前我国气象体制严重制约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用人模式是阻碍商业气象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在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固步不前,人才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缓慢化,单位受编制限制很难招录到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上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造成客户流失严重。近年来,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气象服务专业化、针对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大量的基础气象资料和技术人员后期的分析加工,目前因收费较低、客户少、市场不成熟等原因,无法支撑人力成本,现在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也仅用于补偿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产品时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运营。另外体制不健全、气象经济发展缓慢,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制约商业气象发展。目前,组织运作我国气象服务部门是我国的各级气象局,本质上是事业单位形式。在气象有偿服务方面,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2种体制的影响,这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模棱两可。气象服务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的,但发展所需的市场规则和相关法规标准没有建立完善,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商业化气象服务进行客观分析与思考。
2.1.2 我国现行气象服务组织结构体系
组织上既分散又相对集中。从上到下分为4级, 分别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机构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有公益和有偿服务,自成体系,但业务上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服务类型兼有。气象服务机构主要开展业务主要包括公益服务、有偿。其中公益又包括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有偿服务是按现行规定和政策开展的成本补偿性气象服务。国内已有部分地区试点与少数国外气象服务公司开展合作,满足不同对象、行需求。在服务社会和用户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我国部分省市级气象部门在有偿服务的实体下开展商业气象服务初步尝试 ;机制上多种形式并存。服务实体根据类型的不同,管理运行的模式也不同。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支持公益服务,按照目标任务管理运行;有偿服务则由用户给予成本补贴运行;商业则以公司管理制度为运营基础,以盈利为目的。
2.2 国外气象服务运行模式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有3种运营模式。整个国家气象部门改为公司,开展完全的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气象公司和私人商业化气象服务2种形式并存,2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开展竞争,促进商业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国家气象部门既承担公益又开展市场商业化运营,同时还允许私人公司投资从事商业化服务。
发达国家气象服务组织和私人公司充分利用其成熟技术,拓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加剧国家间市场的竞争,给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已有国外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如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上海气导, 在中国气象导航市场占据70%份额,并且共享中国基础气象数据,根据不同客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再加工,快速拓展新的气象服务市场。我国气象服务因管理体制限制,国内气象市场发展缓慢,同时气象部门暂时处于信息垄断地位,其市场竞争意识和发展的动力缺乏,严重阻碍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3 我国当前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3.1 气象服务产品较少,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服务结构不平衡
气象科技服务渠道主要为天气短信和天气彩铃。截至目前,天气微博和天气微信仅在预警平台对部分用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相关经济效益服务暂时没有显现。当气象短信业务量萎缩时,气象服务整体经济效益下滑就非常明显,严重制约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及其产品研发和销路。
3.2 专业气象有偿服务社会认知度不高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认识一直停留在气象信息是一种公益性资源,习惯于从气象部门免费获得,有偿购买所需的气象信息行为很难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运作中,气象信息以商品的形式难以被公共事业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有偿接受,从事专业气象服务困难重重。另外,气象部门是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无法唤起企业积极运用气象产品来防灾避灾以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无法培养市场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3.3 市场需求与服务能力不适应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不同行业及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关注天气演变过程、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灾情实况、风险评估。气象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被需求所牵引,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防范,以及现代设施农业、高原特色农业、城市供水、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是否关闭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增的需求,让社会对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从质和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及迫切的期待。气象服务需求的无限增长与服务能力相对有限的矛盾开始凸显,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是以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国家对气象事业资金的投入和气象服务人员的编制都是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气象部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
4 气象服务商业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4.1 气象服务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
气象服务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属于商品范畴。气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且气象观测及制作人员为获得准确详实的气象信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采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制作和传送气象服务产品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些社会劳动成本必将转移到最终的气象服务中并构成气象服务的价值,作为商品的气象服务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换进行价值补偿也将是合理的。
4.2 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气象科技服务的管理体制转变过程较为缓慢,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发展。另外,商业气象服务也是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需要,气象现代化建设快步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和信息产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纽带。
4.3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市场开放的需要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气象服务全球化发展态势逐渐显现,跨国公司对我国巨大的气象服务市场跃跃欲试。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气象服务成功经验,推动气象服务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应对气象服务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充分利用当前气象服务资源优势,增强我国气象服务竞争优势。在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和科技内涵上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气象服务主体还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
5 我国未来商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国际气象公司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后,国内气象部门将要面临巨大压力,与国外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要顺应潮流 ,以市场为导向和要求向商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国外成熟的气象商业服务以及我国缓慢发展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经验,对我国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模式及发展前景提出改革设想。
5.1 打破垄断,市场主导
减少政府干预,破除垄断壁垒。根据国情,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的营销机制和产品内容,探索中国特色的商业气象服务业。建立公平、公开、公共、有序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有选择有步骤的允许国外组织或个人进入我国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组建气象服务公司到国外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2 多种市场主体并存
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是由气象产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构成。气象产品提供者主要采集气象信息数据、数据分析,研发制作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果;需求者就是对气象产品有特定需要一方。另外,气象服务市场中允许存在气象产品服务中介机构,主要作用是向气象数据的采集者购买数据,并针对不同的需求者进行加工、销售。中介机构以市场为基础促使供需双方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
5.3 市场调节、价格灵活
以市场为基础气象服务产品的价格,彻底摆脱目前人为制定带有垄断性质的价格,价格机制制约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的平衡,使得气象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明哲.气象服务工作要点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6):94.
[2] 张翠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 2003(23):35-36
[3] 黄小彦.商业气象服务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4).
[4] 陈继华,徐文莉.商业气象兴起背景及进展脉络[J].商业研究,2009(12):1-10
【关键词】雷暴天气;警报;保障能力;制约;水平提升
1 空管站气象台的雷暴预警、预报服务模式
1.1 预报分析
在获取大量资料后,综合、填密地分析天气形势是形成预报结论的必要条件。预报员分析大量基础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后,通过天气会商基本形成预报结论。在雷暴季节,预报员尤其关注雷暴出现的强度、时间、影响范围,并在随后的丁AF报中体现出来。
1.2 监视天气
在雷暴季节,预报员主要监视气象雷达图。当本场上游天气区出现CB云时,预报员要分析这些CB云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否可能会影响到本场及进近区域。多普勒气象雷达产品可提供计算和预测CB云的移动路径供预报员参考,预报员再结合形势场的变化趋势,做出CB云未来发展或减弱的预测,预测结果在丁AF和趋势着陆预报中体现。
1.3 雷暴警报
当CB云出现在本场30KM左右时,预报员要考虑是否雷暴警报。一般来说,当预计雷暴半小时后将影响本场时,预报员将启动雷暴天气工作模式:首先电话通知塔台、技术保障部及气象观测室、气象设备室,再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各级领导和用户雷暴警报。由于雷暴有很强的局地性特点,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提前半小时警报的服务效果最好,可以有效降低空报率,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1.4 服务航空公司和管制员
当雷达回波显示有较大面积的CB云云团在一定区域发生发展或预计机场将有雷暴时,预报员会立即向管制员通报回波情况及未来趋势。另一方面,当管制员获知机组反映航路或本场区域有影响飞行的雷暴云团时,管制员也会当即向气象预报员反馈,形成了预报员与管制员的互动。
当TAF报文中出现TS(雷暴)时,航空公司的签派员经常电话询问雷暴发生的可能时间和持续时间。当ME下AR报中出现TS时,咨询电话大量涌入,预报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解释雷暴的位置、强度以及可能的演变趋势。
1.5 解除警报
预报员经过充分分析后认为影响(或即将影响)本场的雷暴云团已经减弱消失,将不对航班起降造成影响,立即通过短信平台解除雷暴警报。
2 制约雷暴天气服务水平提升的原因
2.1 预报员缺少后台技术支持
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从基础探测、数值预报模式建立、数值预报产品释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完善的过程。现在,各级领导都要求提高预报准确率,可是,对于如何才能提高预报准确率却少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只能在管理上更多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预报员的压力很大。但是,根据美欧等航空气象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数值预报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体平均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特别是对于局地、突发性、反常的灾害性夭气预测有着极好的指导意义。这就好比现在的现代化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与医院的现代化诊断设备是密切相关的,再好的医生离开了这些设备有时也无法正确诊断病情。目前,我们仅有一些WAFS数值预报产品,积冰、颠簸等航空类专用产品缺少应有的印证,日常的要素预报也多依靠从中国气象局获得的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的数值预报产品,这些产品的种类、更新频率都难以满足航空气象预报快速更新的需要。我们的预报工作,更多地依赖于预报员自身的经验积累和努力程度,具有不均衡和波动性大的特点。由于缺少共同的预报平台,提高预报准确率的管理工作在落实中显得无从下手。
2.2 有效的雷基探测手段不足
无论是气象员、管制员还是签派员都知道,雷暴气象保障离不开气象雷达,飞行员更是离不开机载气象雷达。目前,空管分局(站)气象台有些还未装备气象雷达,如厦门、福州等;有些虽然已装备,但是存在老化严重、性能差、型号各异等问题,使得雷达资料的共享使用受到了限制。虽然不少空管气象台引接了地方气象局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雷雨预警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S波段雷达灵敏度和分辨率低;地方雷达架设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机场不理想,对于机场上空的低空风切变、微下击暴流的探测能力较差终端软件的使用限制以及传输延时等因素,雷达资料的使用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扣,大多数引接资料无法供管制员直接使用。
2.3 缺少气象、管制、航空公司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气象信息多仅限于气象系统内部使用。受到设备、技术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限制,航空气象信息的共享举步维艰,预报员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方式—电话,向咨询的签派员、管制员描述空中雷暴的分布范围、移动变化趋势等信息。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政务、金融、商品交易等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专业的信息如水利、气象、地震、海洋等信息也在互联网上供全民共享。未来航空气象预报将更多地基于网络技术。在协同决策中的所有参与者使用统一的预报产品;针对不同的航空用户提供不同的预报产品将是未来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方向。反观我们,即使有好的气象产品,即使用户需要这些产品,仍然由于专线传输成本高、终端数纽受限制而无法与用户共享。正是由于我们没有标准化的产品和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得气象与管制、航空公司之间在遭遇雷暴天气时,难以形成共同的情景认知,服务效率低,效果不佳。
3 提高雷暴天气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议
3.1 加强航空气象的研发实力,开发航空气象预报平台
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重视航空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为各级航空气象服务机构提供良好的基础业务平台。民航气象中心主任周建华在中国民航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建设构想中已提出要加强客观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建设航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航空重要天气预报预鳌系统,努力实现航空气象服务产品从主观定性向客观定最的转变,通过合作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从机场终端区到航路飞行的航空气象预报预盛水平。
3.2 统一规划建设雷电探浏网络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夭气雷达探测网的建设经验,根据机场的繁忙程度、航线分布及各地天气特点,统一规划和建设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等雷电探测设施。在规划中应在可以共享国家天气雷达探测网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满足航空气象探测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需要,在国家大网的艘盖下弥补其不足,形成互利互补。
3.3 充分共享气象资料,加强使用气象资料方面的培训
气象、管制及航空公司充分共享气象资料,特别是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资料,以利形成共同的情景认知,提高雷暴保障的能力和效率。其中还应特别注意加强管制员、签派员使用气象资料方面的培训,使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气象资料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成本低廉、使用便捷的特点,在兼顾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各地的气象台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气象服务。
3.4 加强机场气候特点的研究和应用
重点加强对于影响飞行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研究,研究中要根据用户的要求制作气候志和气候表,并建立气候资料合作与共享机制。此举可以帮助航空公司从航班计划制订到运行管理中及早规避雷暴等不利天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气象服务需求;建议;湖南常德;鼎城区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3-02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理念。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在减灾、防灾和趋利避害及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地方政府与气象部 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平台是公共气象信息的发展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鼎城区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普及中有得天独厚的业务优势,为其信息产品服务于“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宣传应用平台,可有效深化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巩固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合理规划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可持续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风险决策水平,是发展公共气象应急响应系统的重要因素,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鼎城区农业人口生活比例大,居地和生活垃圾分散,管理难度大,易对人畜、水产品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有效安排清理时间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鼎城区地处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等气候资源较充足,植物生长较快,作物种类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由于其农业气象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 决策前
准确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预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科学决策是降低气候风险、趋利避害技术应用的最得力措施。应围绕鼎城区粮、棉、油、果、林、水产开展研究和成果引进与应用。因此,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熟性安排、品种搭配和适宜播种期等提供科学的气候论证,为塘坝保水蓄水和防洪提供天气保障服务甚为必要。
1.2 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当中,经常会遇到天气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警预测天气,提出因时因地农业生产避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及时开展科研与灾情监测,补充订正预平模式。
1.3 灾后补损
灾情一旦结束,应立即进行灾情调查,了解灾情程度,为减灾救灾物资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分析农产品存贮场地准备、收购与运输及其保质销售可能带来的气象影响。
2 鼎城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特色
2.1 气象观测基本信息结合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农情、苗情实况,以多种作物产量结构形成过程为分析重点,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
鼎城区西接武陵山余脉,东连雪峰山余脉,北临西洞庭湖平原,小气候特征明显,大型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出现机率就全省而言属正常偏多县(区)。气候分析以粮、棉、油、果为重点,对基本的温、光、水要素和旱、涝、低温、高温等主要灾害进行应对分析[3-5]。
2.2 建立多种基本数据库和灾情数据库,对各种大尺度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开展专题服务
鼎城区中贯沅水,东承澧水,堤防长度210 km,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中小尺度灾害发生较频繁,适用采用覆盖全区45个自动气象网站实测资料,坚持点面结合、面略点详的原则,开展主要作物产量分析与滚动预测。
2.3 对作物当前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农业气象分析评估,结合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高产稳产技术稳定推广
气象条件不仅影响农事活动的正常进行,更影响农事活动的效果。如农药、叶面肥的施用需要3~5 d晴好天气,便于其有效吸收;化肥的施用还应根据天气、土壤湿度、降雨、田间水分状况,采用撒施、浇灌或深埋方式进行。作物移栽、收割大面积作业时,不仅天气条件要有保障,而且在其后的成活、产品晾晒、收藏和运输期间也应有良好气象条件。目前,气象部门对大尺度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作业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要求气象预报有长效性。因此,生产建议中结合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强弱提供关键和应关注的要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和专项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对逐月、逐旬温、光、水要素的监测、评估,并了解掌握当前农作物苗情、灾情、虫情与农事活动,能够在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灾前、灾中、灾后开展连续滚动监测,特别加强对各级气象分级指标和产量要素、生长状况平行监测的分析,将气象指标体系逐步普及应用。
3 开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议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围绕“资源气象”“安全气象”开展了很多科学研究,形成了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防御措施等发展高效农业的研究成果,其信息产品通过短信、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送达到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市民手中。由于农业气象信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地域性、具体性等特征,成为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决策依据之一。目前,由于政府对该项事业支持力度不大,专项资金投入少,仅靠气象部门支撑难以为继,以致有效渠道不畅通,网络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全区范围不能全覆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联合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的联合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生产力的服务水平,充分认识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制作与传递的资金投入,政府每年财务预算保证气象局、乡(镇)、村一定配额的公共气象事业维持金费。
3.2 多方协作配合,构建信息员队伍
公共气象内涵覆盖面广,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多单位协作与配合共同完成为农服务系统工程。目前为止,鼎城区建立了41个气象自动站。但农作物信息、林业信息、畜牧业信息、水产业信息和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等,须由当地干部和信息员获取和提供。由此可见,建立一支由部门-乡(镇)-村-组人员构成的信息员队伍确有必要。
3.3 开展面向基层干部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员培训与示范
农业气象是介于农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当地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并且还与土壤、肥料、水分、种子、密度、植保、管理、人工等有关。农业高新技术知识的应用,对农村干部来说,由于具有长期实践工作经验而容易掌握,缺少的是农业气象知识,一旦作物出现状况,难以准确诊断。因此,先对乡(镇)村、组干部和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然后以点带面推进鼎城区科学种田、科学种养和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等新理念,有利于开创鼎城区科技信息的普及与应用新局面。
4 参考文献
[1] 夏云海,张美玲,张慧.对滕州市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36-339.
[2] 唐春燕,申双和,邱小忠.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75-177.
[3]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增刊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