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企业 薪酬管理 优化

引言

服务行业的薪酬以及薪酬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员工的劳动状况。现有的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薪酬的管理过于简单,薪酬的内涵较为单一。实施良好的薪酬管理,优化薪酬管理的结构和方式,可以促进企业对人才的吸引,促使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汽车服务企业为例,探讨了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管理与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我国目前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论述。

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

汽车服务行业的员工薪酬是员工通过向其所在的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等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其本质是员工在向企业让渡自身的劳动后获得的报酬,这种让渡之后报酬的获得,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在这个交换关系中,汽车服务企业获得相应的劳动成果,而员工则根据自身劳动或劳务成果的多少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这个层面来讲,员工薪酬就是劳动或劳务的价值表现。

对于汽车服务行业而言,其薪酬及薪酬管理的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为员工提供某种保障,满足其生活需要;其次,薪酬作为一种工作的回报,从而实现员工的工作价值,在实现工作价值的过程中,薪酬成为员工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下的衡量标准;最后,薪酬不仅仅是员工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承担着激励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同质汽车服务企业之间薪酬差距拉大,可以使得汽车服务核心人才向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薪酬福利水平的公司流动。随着汽车后市场不断发展,汽车服务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薪酬透明度越来越高,使得人才流动率也加大。于是薪酬及薪酬管理也肩负着推动人才流动的重要作用。

服务行业的薪酬管理的构成与存在问题

(一)汽车服务行业员工的薪酬构成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汽车服务企业员工具体薪酬一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相关福利和股权等项目构成。

1.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工资类型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其中绩效工资也可划分为成就工资、激励工资以及加班工资等。

2.奖金。奖金是企业对员工超额劳动部分或劳动绩效突出部分支付的奖励性报酬。

3.津贴与补贴。津贴是补偿员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额外生活费用支出的工资补充或补偿形式,例如:高温津贴、保健津贴和医疗卫生津贴等。补贴是指与员工生活紧密相关的货币补偿,例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和生育补贴等。

4.福利。福利通常表现为全员福利、特种福利和特困福利三种形式。员工福利属于劳动报酬范畴,但不同于工资。

5.股权。将企业的一部分股份作为薪酬授予员工,使员工成为股东。股权不是货币,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实物或服务,而是一种权利。

(二)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是员工向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这种劳动报酬可以是货币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甚至非实物形态的。

公平与竞争的动态平衡,是薪酬设计的要点。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而对于企业之间,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国内许多汽车服务企业面临激烈同业竞争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汽车服务行业的现代薪酬体系的设计要从人力投资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有形的与无形的酬劳,除了静态工资、激励工资、各种福利外,还有员工相应的股权效益-股份期权、年薪制,甚至还包括人性化的汽车服务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的机会等。

汽车服务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职序职级设计与评定、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确定以及各职序初步薪酬方案确定三个方面。例如,根据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和工作复杂程度确立岗位职级,各岗位职级之间存在着薪酬和人员发展的差异;根据本公司的相关制度,参照同质公司及人才对企业的薪酬预期,确立汽车服务企业各岗位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及薪酬浮动。由此,即可以设计出符合本企业的员工薪酬体系。

(三)现有汽车服务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服务企业的增加及人才流动的加速,现有汽车服务企业薪酬管理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薪酬已不能全面的体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以武汉市汽车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及汽车销售企业为例,其薪酬制度对几乎所有员工均按照简单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来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事实上不能体现工作能力的差异,在汽车维修企业中,大量存在学历较低但经验丰富的维修技师,按照此类原则实施薪酬制度,往往造成这些维修技师工资起点较低,不能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

员工薪酬水平与实际人才市场的期望存在差距。武汉市汽车服务企业,尤其是汽车维修企业中,大量属于“小而散”的企业性质,员工工资相对于大型汽车维修企业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不仅如此,部分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念,员工工资的增加也没有完整的递增体系,从而造成大量具备一定学历、经验的人才难以长时间工作,加剧汽车服务人员的人才流动。

绩效工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长期以来,汽车服务企业绩效工资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汽车销售企业中,过于关注销售量而忽视员工的实际付出;在汽车维修企业中,过于关注汽车维修效益而忽视维修的难度和耗时,这些问题都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虽然,一些中等规模以上的汽车服务企业中普遍增加了考核项目,重新确定了各考核项目的权值。但是,这些考核项目采用了一些非量化的定性指标,无法有效的确定考评结果,导致无法体现岗位之间或员工之间的差异,甚至将考评流于形式。

企业薪酬管理的优化

薪酬管理与改善是指通过调节薪酬冲突、调整薪酬水平、评估薪酬模式,不断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和薪酬系统的合理性。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留住那些企业需要的人,让这些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的贡献。而科学、合理的薪酬模式则可以保证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并使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薪酬管理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薪酬管理是指薪酬管理系统或薪酬制度建立后的操作实施,以及薪酬分配的具体计划、预算、组织、沟通、评价等实际管理与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员工工资、奖金、津贴、股权、福利、服务等经济性报酬分配等持续而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

薪酬管理的优化在于突破过去传统的以薪金发放等简单工作,而采用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新进人员的薪酬曲线设计、薪酬冲突管理和薪酬标准的差异管理等新内容。

(一)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

薪酬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员工传达基本的薪酬政策。薪酬政策沟通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长期以来,许多汽车服务企业对于绩效工资或奖金发放,都集中在本企业财年的最后时期,这种方式不仅仅造成薪酬政策的沟通由于过于集中而流于形式,沟通质量下降。也使员工的关注期仅仅限于财年结束的有限几天,不利于全年度予以员工激励。为此,汽车服务企业可采取标准化和书面化的形式,告知相关人员一定时期内的、多段时期内累积的业绩和对于的目标;另外,相关管理者与员工的薪酬沟通应随时和动态的进行,便于让员工能及时的知晓自身的业绩评价、奖金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等。

(二)薪酬冲突的管理

在汽车服务企业中,新老员工的薪酬冲突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此,企业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调整企业的薪酬政策,坚持同工同酬;工资保密;参考企业发展对岗位价值要求的变化,使岗位的价值体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动态调整薪酬模式,包括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和针对个别人员的薪酬调整;设计多样化的薪酬结构;对老员工采取一些稳定性强的福利和津贴,对新员工可以更多地采取激励性强的绩效奖金;实行人才管理,对员工进行选择和分类,并在薪酬回报上有所体现;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员工避免片面地比较年龄、学历、专业、岗位和工资数额。

(三)薪酬标准的差异管理

企业关心低成本与高效益,员工则更关心薪金的高低。现代汽车服务企业需要既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转,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在薪酬标准的管理上,应适度的实行差异化的管理,即: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企业、管理者、员工的期望值保持方向一致;依据绩效确定薪酬水平;加强沟通机制建设;提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

(四)薪酬模式的改善

长期以来,汽车服务企业均实行的是货币化的薪酬模式,为此,这些企业应综合考虑整体薪酬项目的内容,除去直接或间接的货币薪酬,还应该大幅增加非货币薪酬的成分。例如实施动态的福利计划,让优秀的员工除了享受高工资之外,也能享受到高福利。此外为员工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提供符合其发展的培训计划等,都可以从心理上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吸引和保留住优秀人才。

结论

本文首先对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薪酬管理的构成与目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现有的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不能体现从业人员的实际价值,阻碍了人员的正常和有序的流动,更加不能发挥薪酬体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应该从加强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解决薪酬冲突管理,完善薪酬体系的差异管理和改善现有的薪酬模式入手,优化现有的汽车服务人员薪酬管理。同时,不仅在于汽车服务行业,包括广大服务行业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用于本行业的薪酬体系的管理优化,进而促进行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红梅,王岩.引爆员工潜能:人力资源管理技巧与案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徐斌.薪酬福利设计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服务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资源的共享,遍布城乡的各类图书馆及其图书资料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受各类变革因素影响,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已势在必行。

1.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专业化标准原则。要求图书资料管理员必须按照专业化服务标准,通过各类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支适应服务创新体系的新型专业化队伍,为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服务原则。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必须要有人文精神关怀。以人为本,研究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图书馆及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服务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导。牢固树立"用户至上"、"读者第一"的服务意识,倾听读者心声,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为用户提供较完善的个性化服务。

(三)优化馆藏结构原则。图书馆管理必须因馆制宜,图书资料服务必须因需制宜,要综合考虑地区实H、图书馆实际、用户需求实际等因素,及时调整、更新馆藏图书资料文献资源,建立切合实际的图书资料借阅方式,虚实兼顾,达到馆藏结构的最优化。

2.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2.1 服务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是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先导和基础。观念支配人的行为,服务理念决定图书资料服务面貌,信息化时代要求图书资料管理部门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变"以藏为主"为"藏用结合、以用为主",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真正建立起全新的服务意识,为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是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及时调整、更新馆藏图书资料内容,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可以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开发一些电子图书和电子档案等资源来增加馆藏内容,或者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建立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尽可能使图书资料具备"快"、"新"、"精"、"细"的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需求服务。

2.3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创新是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快速变革的时代,读者对图书资料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结合实际创新开展馆内服务与馆外服务、一般服务与特色服务、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个性化服务与群体化服务等。

2.4 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是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根本保证。各级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操作规程、强化激励机制等措施,理顺体制机制,使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努力营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根据社会需求开展服务创新。一是为决策部门服务,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应设定专人,加强与决策部门沟通,根据需求,搜集、筛选、分析和汇编馆藏有关文献资料及网上信息,及时提供有关部门和领导作为决策参考;二是为乡镇、社区提供服务,利用"文化下乡"、"乡村书屋"等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创新服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图书资料的影响力;三是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信息、提供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图书资料资源大众共享。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创新;措施

营销业务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当前电网营销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核心,而且是电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实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也是电网企业实现“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1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在电力市场供需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之后,现行的电力体制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弊端。垄断经营管理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之间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能力。

1.1 市场营销管理意识淡薄

我们必须高度认识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需求,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2 营销管理机制与信息化不相适应

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其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标准化、统一化。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

1.3 服务质量要求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客户至上,对电力企业来讲,为客户服务是电力企业员工的宗旨,要树立优质的服务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思想,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服务,同时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现象投诉增加,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1.4 高素质营销人员缺乏

在电力营销管理上,整体队伍的素质较低。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而电力营销人员不能完全正确的认识自己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市场变化,将会给企业顾客群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电力营销人员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

1.5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

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2 电网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电网企业应对国内外同业竞争的必然要求。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应贯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日本的东京、关西电力通过对生产、营销、配电、调度等系统的全面整合,实现了供电可靠性99%以上到户的承诺,比没有实施信息化整合的其他电力公司成本降低了约50%。韩国电力公社通过对全国电力营销、配网、呼叫中心、物资供应等系统的整合,使得韩国电力物资采购、招投标60%以上的交易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平成,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采购、库存成本。

3 电网企业实现营销信息化的三个步骤

营销信息资源的整合,将改变电网企业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将其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架起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桥梁。电网企业实施营销信息化,通常有以下三个步骤:

3.1 实现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整合,聚合孤立与潜在的信息资源,形成知识凝聚效应。

3.2 实现管理流程和组织机构整合优化,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乃至文化创新。

3.3 实现公司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增值,实现集团化运作,最终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合作伙伴、企业员工、企业客户、政府部门等。

营销部作为最贴近市场、最贴近客户的部门,是推动公司流程优化和组织改进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营销就如“龙头”,它始终追寻着客户的需求,整个企业机体随龙头摆动,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保持不变,使管理更加简捷、高效、优质、低耗,实现“全员营销”。

4 以信息化推进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电网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对内借助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并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电力营销体系;对外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实现营销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建立起与政府、客户信息交流的桥梁。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实现途径有:

4.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必要的手段和工具。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电力营销业务的特点。此外,电力企业应当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客户的需要,社会、政府的要求,自身业务的特点,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 网络时代 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硬件速度也在提高,软件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已经到了科学计算、军事,同时慢慢扩展到数据处理的领域,比如科研部门、企业、学校和企业,然后进入到一个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微机在企事业单位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财务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以及图书资料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数据处理占了绝大多数。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平台架构服务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事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事态将呈现注重实效和应用的突出特征,本文化以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为背景,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平台架构服务意义进行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平台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辅助制造和辅助管理在各个企业进一步普及,因此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效果非常地显著,同时由于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平台架构建设问题分析

(一)IT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存在着缺位

现大大多数组织最高管理层对于信息资产面临着严重的认识不足,不仅局限于IT安全性,信息化建设项目虽然巨大,而且风险性也高,所以信息化建设项目会存在高风险和高失败率的情况。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

由于信息资源合理应用一直是企业信息的薄弱的环节,所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的核心,它能使企业信息化取得一定的实效。

(三)多数企业并没有针对自身的信息来源

企业获得信息渠道非常单一,所以一般公开性文献和一般性技术交流资料,专利信息和联机检索的手段非常少,检出的资料也会不全,大部分兴起企业其自办的刊物很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很少会通过技术分析去获得相应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缺乏应有的固定的信息方面的来源。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平台架构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一)强化企业信息的意识

企业的客户关系的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建设,信息管理员要对赊账管理制度和流程要非常熟悉。由于我们的企业客户信息化建设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客户关系的管理不能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营销数据,我们必须在客户关系的信息化建设,简化客户档案,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采用电子密码签名、数据保密、业务整合等方式进行管理。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存在多方面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对信息化认识非常模糊,同时一些企业还需要转变各自的观念,真正认识并开展相应的信息,企业信息化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计算机软硬件,同时还需要强调人、技术与管理的有机合成,其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主要是因为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是处于一个主导性的地位。

(二)做到企业信息资源的严密性

对用户口令进行鉴别,用户存取权限要实行严密控制,数据存取权限的保护,安全审计和安全问题的跟踪,防止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针对的是配送信息系统,它决定着企业和经营部门对市场的占有控制。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防止非法和有害的信息,避免公用网络上传送大量的信息,导致失控。网络系统的信息内还要防止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诈骗、甚至冒充等有损于企业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为了提高信息的识别度,不断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在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确定、搜索途径方面还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只有类型定位准确,关键词准确,选择合理的路线,就可以减少检索的时间,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在信息收集时,必须通过收集类型和时间的限制,同时选择合适的搜索途径和方案,最终才能获得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三)企业要合理构建多平台的信息服务体系

企业要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作为企业,可以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并不多,所以要考虑尽可能地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以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要根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的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路线,并合理地安排计划。企业同时还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同时将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并重的原则。

(四)企业信息需要从细节处理

在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等,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的形成了安全、准确等集成到一个平台中的概念,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对于不同的企业用户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方式,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软件公司根据这样的特点,针对性的研发了很多不同架构的平台,都是为了更好的对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实际的效果也表明,通过这些平台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使企业对信息的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

四、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计算机信息管理是随着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的提升,根据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现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开始向多平台架构服务体系发展。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平台目前被诸多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应用,并实现了很好的效果。多平台的信息管理的实现,让更多的应用程序以及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柳志福. 试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策略[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

[2]杨明.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的几点思考[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1) .

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行政管理也必须实现信息化,即政府信息化。政府的信息化将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各国向着信息化方向迈进的大潮下,我国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实现这一伟大战略,首先要推进政府信息化,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而实现政府信息化关键在于电子政务建设。

1 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网络连接的末梢,具有信息化程度低、办事效能不高、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因而政府应该把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督和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大力推进基于电子政务网络的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电子政务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技术的支撑下,政府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行政管理形式。基于电子政务的办公应用包括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如: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依托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起统一的公文传输平台,实现了部门与部门间相互公文的电子传输,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节约了政府办公成本。

1.2 完善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利用率,降低行政成本

依托电子政务系统,搭建政民互动的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实现网上办事、便民办事。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并对相关系统平台即时进行政府及各办事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更新,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相关事情办理、咨询投诉、表格下载等。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向各部门做出各项指示。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文件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既提高了办事效率、质量,又节省了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这同时也是办公模式与行政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通过网络这种快捷、廉价的通信手段,政府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程序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而打造网上政府、阳光政府。

1.3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内部组织重构

电子政务一方面促使政府的内部组织重构,将市场机制的优势吸纳到缺乏活力的公共组织中,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部分本属于审批范畴的公共服务过渡给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等承担,这些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化优势满足公公的需求。同时,这也降低了政府和公营部门的支出规模,节省了资金,这种制度设计最终会形成公众自助服务、中介机构服务和政府审批管理相结合的多中心公共事务管理体系。

2 电子政务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上网后,通过公开政府部门的机构组织、职能、办事程序等,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网上办公,实现虚拟政府。同时,可以使政府部门掌握的大部分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共享,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在为工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营造基础网络环境、提供丰富信息资源、发挥政府有效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发挥极大作用。

3 电子政务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3.1 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先导

电子政府将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改变。通过电子政务网,政府直接与人民群众沟通,收集群众意见,传达政府信息。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丰富网上信息资源,拉动IT产业的需求并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政府和互联网互动过程中,最初是政府催生了互联网并推动了网络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又回过头来影响着政府。到了今天,上层建筑的电子化过程本身会极大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促成社会革命性的进步。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领域中,电子政务被列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3.2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形成了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城市交通智能化系统等为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为龙头、全面规划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服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直接面对百姓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政务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