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校长对推进家校合作工作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也有的校长号称自己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家校合作仅仅限于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并且效果也是流于形式。闵行区家校合作方面工作做得精细、缜密,但是也仅是在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将工作做到了极致。也有的学校的家校合作进入到深度合作阶段,但仅仅是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可见,上海市的家校合作工作尚处于各校随意无序发展状态。眼观国内则发现,南京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全市推行深度家校合作,山东省在2011年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深度家校合作工作;香港在2012年也将全部完成深层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台湾的深度家校合作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深入推进家校合作。放眼国外则发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早在90代就已经开始了深度家校合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家校合作项目组研究成员,笔者认识到,中小学校长对于家校合作在认识上、态度上的一些误区对于推进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对家校合作的内涵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澄清,以便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进度。
一、明确“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为推进深度家校合作项目,首要的工作是统一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让大家明确教委推进的家校合作是何种合作。因此,明确家校合作的内涵是前提。
1.家校合作的内涵与层次
家校合作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加学校教育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一是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抱着个人目的,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进行的参与和抱着为了大多数孩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参与。根据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深度,家校合作可以分为浅层次家校合作、初步深入性家校合作、深入性家校合作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在家校浅表层次的合作中,重在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让家长充当教育者,强调家长应该配合好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是家庭教育指导,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比较重视的领域。这种家校合作方式由于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体系与技能,而一般教师通常缺乏需要的技能,加上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实践领域也很少见。其次,家庭教育指导是一种封闭式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互动方式,家长没有机会融入学校组织,是学校的局外人,这种家校合作不能引发学校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们称之为表层合作。第二,在家校初步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如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或者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很多重视家校合作的学校目前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这个层面的合作中,家长的参与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小孩,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中度合作”。第三,在家校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与学校组织内成员一样可以享受决策权和管理权,且更多地是以学校整体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得失。在这种合作中,学校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称之为“深度合作”。家校合作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2.“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深度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包括家长对学校重大事件的知情、家长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家长对学校教育结果的评价。
上海市要推进的家校合作是深度家校合作,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目的是为了改革学校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意义的校长应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端正态度;在浅表层次探索家校合作的学校应该及早转型到深度家校合作的方向上来。市教委将大力推进该项工作,校长们应该审时度势,及早将深度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提高认识,转变家校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是不是仅仅因为上级部门的推进才具有了被执行的理由?还是其本身就具有正当性与实践合理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家校合作工作将陷入被表面化实施的境地,因此,澄清深度家校合作的理由是十分必要的。
1.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学校教育权本质上是父母教育权的让渡,家长是儿童权利的自然监护人,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权的转移不可能是全部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被剥夺。此外,学校教育的结果由学生家长承受,作为儿童监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和权利维护儿童受教育方面的利益(包括学校教育)。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可分离的监护责任和义务决定了父母参与学校事务的正当性。
其次,家长除了为人父母,也是社会的公民,监督政府行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具有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政府运作的权利与义务,所以,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具有合法性。
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学校应当改变过去面对家长时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要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配角”。学校首先要本着一颗平常心,改变“因为怀疑有问题,才要监督”的偏执想法,积极接纳家长“监督办学”。
2.从政府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
目前,政府职能改革正在从“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创设家校合作的对话平台,使得家长可以对学校工作发表意见,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3.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
现代学校制度是切实保障受教育者权利的制度,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民主化、社会化、开放化。集权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忽视组织与外部非官方团体(如家长)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相互往来,认为学校应该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倾向于把学校与环境的联系减少到最低程度。相反,民主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则比较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认为教育机构是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随时向社区展示自己的成就。可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必将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健全正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或者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家长会的召集人是高高在上的学校,一般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俨然成为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的“告状会”和考试成绩的“新闻会”,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会内容狭窄且深度不够,交流渠道单一且缺乏连续性,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这种家校合作多流于形式。
因此,推进家校合作必须首先成立组织机构,使家校合作工作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各区县教育局要建立、健全区域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成立全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机构,委派专人负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人数为2人,1人为主席,1人为副主席。年级家长委员会人数为4人,一人为主席,3人为副主席。校极家长委员会人数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人员结构必须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并且家长必须是不同性别的孩子的家长。家委会成员由家长选举产生,以便于家长委员会真正为家长代言。并且规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中必须要有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选举标准由家长们自己制定。
四、明确家校合作各执行机构的权利、责任的内容与深度
对于人类行为而言,无非是可以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权力与责任。因此,该项工作的推进必须明确相关组织机构的责、权、利。
1.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其次,各区县督导室必须将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督导、学校考核的范畴内。对于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而言,其职责是对全区校内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组织、管理。并且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及时处理学校家长委员会反映的各种情况。
2.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权利、职责
(1)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具有知情权
学校向家长委员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委员会的报告工作。同时,学校应该及时将近期的教学、课题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家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有及时而全面的了解。
(2)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有建议权
在重大事件上,学校必须召开会议,听取家长建议,必须对家长的建议作出回应,该采纳的采纳,不该采纳的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家长委员会不满意学校的处理意见,可以向区级家长委员会汇报,由区级家长委员会决定最终处理意见。
(3)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具有监督权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自己的组织结构,负责接收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并负责与学校沟通。对家长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
(4)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具有评价权
家长委员会有权组织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测评中满意度低的项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其中,每学年组织教师满意度测评为固定项目,必须实施,学校对那些满意度不高的教师的处理、整改意见必须提交家长委员会。
(5)家长委员会具有向上级家长委员会管理部门的报告权
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处理意见不满意,经沟通后仍不满意的,有权向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上报,有权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6)学校及校内三级家长委员会具有沟通信息的责任
学校应该具有校级委员会、校内家长委员会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工作机制,学校对发现的各类问题信息、建议、意见及时沟通、及时汇总,及时作出回应。
3.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职责
(1)学校组织家长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2)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
(3)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要同家长委员会一起制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章程、制度
包括学校向家长提交报告、通报学校教育情况的制度,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质询、建议的制度,家长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制度,家长参与维护师生权益的制度,学校课程对家长开放制度,加强学校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制度。
(4)学校积极支持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我国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来说,更应承担起提升学生素质的重任,积极进行管理方法调整。当前我国部分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部分问题,难以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积极正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改变这一教育状态。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未能根本扭转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校本理念、评价理念等等,但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管理思想,更难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陈旧的管理理念下,管理改革很难推进。
(二)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往往会沿用以往的管理方法,如自上而下的监控。管理者的思想不够新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部分小学在改革管理方法时存在盲目的问题,在缺乏明确管理目标的情况下推进管理改革,其成效可想而知。在目标缺失的状态下,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失去针对性,管理活动也会显得无序,直接影响管理效果。
(四)教学管理系统欠缺开放性
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缺少来自教师、学生、社会的监督,吸收不到正面的意见,整个管理系统是闭塞的。这将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带来较大的阻碍。
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活动的先导,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积极接受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伦理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校长、主任等可以主动参与到针对小学管理者开设的培训课程中,学习最前沿的管理方法,在不断的进修中完成理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教学管理者,要看到科技进步对教学管理的意义,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学校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与国家知名优秀教育者建立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进而改进管理方法。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要克服传统自上而下的“监控式”管理思路,将管理重心由行政管理逐渐过渡到课程管理,助力与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参与教师的推门听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正确的管理理念引领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将拥有更加正确的方向。
(二)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作为管理者要注意改变对教师的培养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专业成长,使学生真正从新课改中获益。首先,要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如,订购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书籍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开展远程研修等。其次,管理者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教学比赛,以此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比如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夯实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的能力等。第三,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所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管理机制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要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找准努力方向,只有这样,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目标应设定为: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例如,青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缺乏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科学方法,这时青年教师就应主动听老教师的课程,汲取经验,整理出方案,并在后续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在管理机制方面,管理者要把握好规范、民主、人文化的方向。首先,学校要确保校务公开。例如将学校发展规划、学杂费明细、财务流向等都予以公示,将学校管理置于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其次,要保证管理的宽严适度。如教师因生活困境影响到正常工作时,管理者不能武断地进行处罚,更应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教师则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在这种管理之下,学校的整体风貌将得到很大改观。
(四)加强系统建设,促进系统开放
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其管理也应是面对大众的,只有教师、学生、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才能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断进步。首先,学校的管理活动应积极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将家长带入到学校管理中。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让社会各界人士及学生家长进入学校,参观课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学校既接受了社会监督,实现了自我成长,又可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成效传递出去,起到宣传作用。其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师生为教育教学管理提意见,如建立起教师工会制度及学生会制度,保证师生可以以组织形式对管理活动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要研透新课程改革的内在精神,正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培养方式、管理目标、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以期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19).
华威大学PULSE教师满意度调查背景介绍
PULSE调查,即脉搏调查,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通常是组织用来衡量和评价员工满意度,了解员工对组织评价、工作态度的一种调查方式。这种调查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近些年被逐渐引入教育领域。通常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来保证隐私和公平性。
华威大学从2005年起开始采用教师满意度PULSE调查模式。调查由学校和第三方咨询公司ORC国际公司合作开展。ORC国际公司代表学校组织实施,调查问卷结果不通过学校,而直接反馈给ORC国际公司,保证结果的公平性。调查结果以匿名报告的形式由公司反馈给学校。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实施,华威大学的教师逐渐接受并认可PULSE调查模式,有效问卷回收率从2005年的40%上升到2010年的62%。学校认为PULSE调查中所反映的教师意见对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将倾听教师意见作为职责所在。
调查的内容集中在管理改革、交流沟通、领导力、教师贡献、教师满意度等方面。该调查,广泛地调查了每一位教师的意见,给予每一位教师参与华威大学未来发展的机会。调查的结果将用于学校和部门的未来发展。华威大学认为,PULSE调查能够反映学校教师的整体敬业度。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挑战,学校可以通过2005年以来PULSE调查的结果趋势判断学校当前的状况。
正因为PULSE调查有诸多优势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它被广泛地在各个领域使用。高等教育界也有一些高校采用了这种方式,除了英国的华威大学外,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分别从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开始引入PULSE调查。
华威大学PULSE调查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紧凑高效的调查步骤
华威大学的PULSE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准备充分,节奏紧凑。每次面对3,000多人的调查量,从启动到公布结果,用时不到3个月。调查在每年2月或3月进行,结果于同年5月。整体进程一般持续2个月~ 3个月。调查中学校、教师、第三方调查公司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紧凑和高效。以2010年为例,华威大学的PULSE调查工作进度如表1。
表1:2010年华威大学PULSE调查工作进度
时间(2010年) 工作进度
2月中旬 学校各部门收到关于PULSE调查的海报、传单通知等宣传资料
2月22日 调查正式开始,调查系统开放
3月12日 网上调查系统关闭
4月底 收到第三方公司递交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学校相关部门完成分部门或专项报告
5月初 面向全校全面分析报告,向部门领导递交分部门报告
资料来源:Pulse Staff Survey Information 2010 [EB/OL]. http://www2.warwick.ac.uk/insite/pulse.
(二)切中要害的满意度关键因素设定
PULSE调查模式中的满意度因素设定具有鲜明特色,除了一般调查常规的对工作和环境的基本看法等普适因素外,PULSE调查模式增加了关键因素的设定。关键因素的选取是核心内容,也是用户诊断问题,提升短板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用户提前对组织的目标、现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预判,才能准确地找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华威大学认为,关键因素的设立有助于学校根据调查结果更具针对性地调整战略方向和改革措施,对各部门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有效引导。2010年起,华威大学根据学校发展现状采用了新的关键三因素,即领导力、沟通、变革管理。调查问题的设计、分析和政策建议等都基于这三个关键因素。华威大学为每一个关键因素指派一位高层领导负责,并尽量控制调查问卷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反馈率。
每一个关键因素都由一组问题构成,通过对问题的反馈能够了解教师对关键因素的看法,也能反映出关键因素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影响。问题为单选客观题,大部分问题是对一句客观描述的评判,答案由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组成。教师也可提供署名或匿名的书面建议。
1. 领导力
领导力关键因素是针对学校战略层面提问的,目的在于广泛征询教师对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力和战略执行力的看法。这一因素的调查对象由高层管理和部门管理两个指标群构成。具体问题,如“学校高层领导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学校高层领导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清晰的规划”“学校的管理改革有效”“我与我的主管领导能够经常沟通”“我的主管领导支持我追寻发展机会”“我可以定期从我的主管领导那里得到建设性的意见”等。
2. 沟通
近年来,加强教师个人、部门、学校三者间的沟通成为华威大学的重要战略措施,学校认为有必要在PULSE调查中检测这些改革措施是否有效。调查中设计的问题包含学校的信息公开、教师个人与学校和部门间的沟通渠道等,是对学校建立开放而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的评价。具体问题,如“我认为学校的相关部门能够将关键信息有效地传达到我的部门”“我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学校的相关信息”“我认为学校管理工具(例如校园网、邮箱等)有助于我的工作”“学校内各部门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在影响我工作的决定作出前,我能够有机会向主管领导表达想法”“我认为我对学校中进行的事情能够自由地向相关部门表达想法和意见”等。
3. 变革管理
近年来,华威大学越来越重视内外部环境变化会对管理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变革管理也作为关键因素进入PULSE调查的视野范围。在这一关键因素的问题设定中,针对学校面对挑战采取的管理改革的方式方法和平稳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具体问题,如“我认为学校对环境变化作出了相应变革”“我认为学校在衡量改革成效时考虑了教师个体贡献”“我认为学校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等。
(三)科学务实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华威大学每年通过PULSE调查采集和收集大量的调查数据,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对数据进行年度纵向分析和跨部门横向分析。学校也会根据需要对其中的专项数据进行分析,如从2010年起,学校以三个关键因素为专项给出专门的建议报告(见表2)。
表2:2010年华威大学PULSE调查关键因素专项建议汇总
关键因素 建 议 负责人/部门
领导力 学校应继续发展学校的战略,并考虑如何能将战略意图和已取得成果最好地传达给全体教师 学校管理层
应考虑如何将学校战略分解为部门战略,如通过年度考核的途径 人事部门、学校管理层
学校应继续扩大高层领导的沟通渠道,如通过部门座谈、董事会开放会议、校长沟通论坛、校园教师小聚会等其他方式 交流办公室
学校战略和高层领导的信息随时准备通过各种沟通渠道传递。为了取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及部门管理层应更积极地鼓励教师多进行沟通 学校管理层、交流办公室
沟 通 学校采用的层级信息传递方式应该进行评估,这种方式能够确保部门与学校间信息沟通的频度 交流办公室
新的战略改革将告知学校的全体教师,并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传达,以确保对学校战略方向的支持与理解 交流办公室
学校应对战略交流资讯的表达方式给予更多的思考,有时它们显得过于光鲜 交流办公室
管理改革 学校应反思管理改革的方式,使学校能够灵活地应对挑战,保持教师的热情和士气 人事部门
学校应进一步反思专项报告中指出的管理评估建议,并应找到合适的方式使员工感到参与了学校政策的制定 人事部门、学校管理层
在管理变革中,学校应采取措施衡量教师的贡献 人事部门
学校应继续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并鼓励部门对压力报告进行反馈 安全与职业健康服务办公室、人事部门、部门主管
其他 为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将以下3个关键因素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 校级管理层
PULSE调查的目的之一是使定期征询教师意见和有效推进改革措施之间保持均衡和协调 人事部门
为了更好地推广PULSE调查,应继续努力提炼和精简问题 人事部门
关键因素由学校指派校级管理层中的专人负责,主要负责结果分析及后续改革措施的实施 校级管理层
PULSE CHAMPIONS将继续参与和推进部门一级的调查后续工作 人事部门、交流办公室
资料来源:Central Pulse Action Team Report 2010-Executive Summary [EB/OL]. http//:www2.warwick.ac.uk/insite/news/intnew2/pulse_central_action/central_pulse_action_team_forweb.doc.
每次PULSE调查收集和分析的重点包括:学校整体调查结果,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汇总及数据分析发展趋势;关键因素分析,针对PULSE调查设定的三个关键因素进行特定分析;归属度指标,一组衡量教师为学校发展贡献个人努力的意愿和能力的指标;在调查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各种建议;人口学分析报告,从人口学的角度分析调查结果,包括从性别、年龄、来校时间、种族、合同类型、岗位类型等方面分析;对学校重点关注的其他问题进行专项分析。
每次调查结束,学校将分层次公布调查结果。PULSE调查的总报告在校园网上公开,全校师生都可以下载查阅。三个关键因素的分项调查结果和深入分析,则通过纸质版本送达学院层面。近几年的调查数据在学院层面共享,院长会得到针对学院的详细调查报告。从中可以看出学院的发展趋势和与其他学院的比较结果。
此外,学校还要求各部门将结果告知教师,并围绕以上三个关键因素向教师征询改革建议。各部门的改革重点要与学校制定的三项关键因素相吻合,体现在部门战略中。在下一次调查启动前,学校将要求部门汇报改革成果。
(四)周密完善的组织保障
为了顺利有效地推进调查进度,学校成立了专门的PULSE调查行动小组,由人力资源部的正职领导担任组长。小组的职责之一是指导和保障调查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并提出学校层面的改革动议。职责之二是汇总、撰写和各级各类调查报告。小组成员来自校长办公室、交流办公室、安全与职业健康服务办公室、人力资源等部门。
在PULSE调查的实施过程中,调查行动小组出台的一些保障性措施有利于调查的实施。例如,调查小组为调查的设计定下三条原则:一是专人负责原则,即每一个关键因素都由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二是问题精简原则,为了使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加切中要害,也为了调查能够顺利推广,问题数量一直被压缩。三是频度适当原则,调查的间隔一直是小组慎重考虑的问题。正因为有了PULSE调查行动小组的高效性和专业性,调查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华威大学PULSE调查的特点
与传统的满意度调查模式相比,PULSE调查具有一些理念和做法上的显著优势,这也是其在国外为众多企业、高校和第三方咨询公司所使用的原因。
(一)关键因素法有的放矢
华威大学所采用的PULSE调查模式的亮点就是其中关键因素法的有效应用,取“脉搏”二字正是为了描述这种调查像心脏电子监控仪一样监测组织的健康情况。华威大学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校聚焦战略要点,并在调查、分析和战略改革中一脉相承,并充分利用每一年的满意度调查倾听教师的意见,不断改进,逐渐形成提升关键因素的良性循环。所以,PULSE调查模式中的关键因素法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在学校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PULSE调查模式有助于学校逐渐在普通教师和管理层之间建立起良性沟通的渠道,给教师充分的空间表达想法。在PULSE调查模式中,由于采用网络和匿名方式,教师能够毫无保留地表达个人观点,不必担心身份被泄漏;管理层则可从中掌握并仔细研究和探讨更多工作中的信息,包括问题、机会和障碍等。同时,华威大学规定各部门必须向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并听取教师的改革意见。这些做法都能促使学校更好地与教师互动。
(三)全面科学的数据采集和深度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注重数据积累和深度分析是华威大学PULSE调查的另一显著特点。华威大学不仅将PULSE调查看作了解教师满意度的平台,而且将在调查过程中围绕战略关键点采集的大量数据作为决策数据库。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每次数据采集后的数据专项深度分析类别近十种,包括调查整体报告、各部门分报告、关键因素分析报告、人口学分析报告等。学校的调查行动小组和第三方公司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完成所有报告。在数据分析中,PULSE调查还注意横纵结合,除了横向比较外,更注重积累历次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查看趋势。
(四)关注反馈率,使调查全面和高效
关键词: 学生教学信息员;互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36-02
一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信息员制度是指学校及时、便捷地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自己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1]。设立信息员制度是深入贯彻 “学生本位”、“多元评教”、“重视过程监控”的一大举措,其目的不仅在于广开言路,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看法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防微杜渐,同时也是对广大学生自主管理、参政议政能力的一种锻炼。信息员负责收集、整理、核实教学信息,按照约定的方式按时汇报给学校相关部门,同时也将学校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中去。
二 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
信息员主要职责是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实验实习、考试、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风学风等教学第一线信息,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看,信息员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方面信息的收集,包括教师调(停、代)课情况、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特点、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学生学习方面信息的收集,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负担以及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等信息。
第三,教学管理方面信息的收集,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质量管理、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及本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四,教学条件方面信息的收集,包括对教材和上课、自习、实习、教室、实训等场所、教学设备等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学风方面信息的收集,包括反映学生在树立优良学风方面的先进事迹,反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上课出勤、晚自习以及考风考纪等方面的情况。
第六,其他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参加信息员有关会议及各项活动。
三 互动性在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中的作用
1.一桥通两岸——发挥信息员的桥梁作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信息员本身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最为重要的角色是信息的传播者。首先,信息员接受和收集广大学生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学风等方面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2],同时将自己对上述方面的看法融入所收集的信息之中,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信息员将经过整理归纳的有效信息及时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最后,信息员还要将学校对有关信息的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广大学生。信息员在教学信息的反馈过程中成为了沟通学生和学校的桥梁。
2.加大桥宽——着力信息员网上平台的建设。
以往的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大多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管理者在阅读反馈信息时不方便、不及时、反馈速度慢。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搭建信息员网站,构建全面、系统的开放性信息反馈平台尤为重要。使用网络平台可以使信息员收集相关教学与管理信息并在初步整理后进行上传,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的把相关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后,管理人员立即把整改措施反馈给信息员。信息员循环收集相关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各部门要建立常规沟通渠道,共同处理信息员反馈的信息,使信息“反馈——处理——再反馈”的循环渠道畅通无阻。信息员网上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时效性,引导更多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
3.提高通过速度——激发学生信息员的积极性。
信息员反馈信息的积极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一些非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意见不够重视、反馈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等,都会导致学生对信息反馈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信息员制度实施的效果。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对上诉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使各部门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信息员反馈的问题,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给出原因及预计解决的时间,并由信息员进行监督,保护并激发信息员的积极性。
四 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中增加互动性的具体做法
1.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1)实行聘任制, 每学年举行聘任仪式, 激发信息员的荣誉感。高校教学管理者要让信息员认识到,他们不仅仅是教学信息沟通的联络员,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员,更是学校民主办学的参与员,教学质量提升的战斗员。
(2)实行培训制,提高信息员整体业务水平和素质。对新任信息员进行岗前培训,老信息员之间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 不断提高信息员素养和活力。
(3)实行定期会议制, 让信息员与管理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增强信息员的责任感。每次会议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给同学们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高校管理者对信息员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4)实行年度考核制, 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激发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根据信息员在任期内所反映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对其进行考核,并对优秀教学信息员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任期内违反有关规定, 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学信息员予以解聘。
2.创新工作方式,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健全信息交流平台。
(1)实行校院两级信息员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模式。可将原有的信息员一级管理模式变为二级管理模式, 成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管理中心, 同时制定《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和《学生教学信息员日常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对信息员的聘任条件、职责、管理、会议、干训、考核、奖惩和保密等制度等进行说明, 确保信息员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2)实行信息反馈手段现代化, 提高信息反馈时效性。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反馈中的作用,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平台或基于校园网设立若干个工作邮箱, 建立教学信息网络反馈体系, 以便工作人员将信息及时进行核实、整理、归纳, 将信息传送至相关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在接到信息后, 在规定时间内将处理意见进行反馈[1]。
(3)实行多部门联合的信息分流对口反馈机制, 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教学信息类型一般分为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风和后勤保障服务四类。实行多部门联合的信息分流对口反馈机制, 由信息员根据信息所在部门直接与有关部门联系, 如课堂教学信息与任课教师、学院联系, 学风方面信息与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联系, 涉及后勤、保卫、图书馆等信息则由对口职能部门联系, 教务处重点处理教学管理和部分学生未能直接传送信息, 这种机制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沟通能力, 又可以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 及时高效解决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群英.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教育教学研究.2010.10第10期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修正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高校教育成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并沿用至今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严重滞后于公共财政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9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拟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笔者结合长期从事高校会计工作的经验和前期所做的相关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解读《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改革要点
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征求意见稿中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拟将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基础的两种极端方式,在此两者中间,根据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范围和程度不同,还存在着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两种方式。对全部的金融资产和部分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属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也采取了权责发生制,则属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全部资产负债实行权责发生制,是统一的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在原来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仅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跨过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拟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1.为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一级会计科目,对财政授权的转账业务一律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实现对高校预算资金最终付款的控制,保证高校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方才流出国库单一账户。
2.为了配合新的财政工资津贴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设“应付职工薪酬”,并通过其二级明细科目,单独归集应付高校教职工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其他收入等。
3.为了与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配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还在收入、费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本期结余、累计结余科目中,要求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分类逐级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4.为了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相配套,《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改变原投资类科目按用途分设为对外投资、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三个一级科目的做法,统一按投资性质分设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两个总账科目。投资支付和收回时不再同时对事业基金内部结构(即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进行调整。
(三)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清理以及与无形资产摊销有关的核算科目,如“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资产折耗”等,相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两科目。固定资产的增、减不再通过“固定基金”科目。拟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损耗掉的价值合理地计入当期的费用“资产折耗”科目中,同时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摊销,以真实反映高校资产的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再拟通过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增设“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充分体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拟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大账”,统一会计核算主体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设置“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两科目,分别核算非基建项目和基建项目投资,而且还在此两科目下增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相关明细科目以满足基建项目核算的实际需要,实现基建账套和事业账套的顺利对接,改变目前预算单位基建项目脱离于高校整体财务信息单独反映的状况。
(五)拟增加有关负债类的科目,充分揭示高校的负债情况
随着高校规模的飞速发展、新校区的建设,高校的负债剧增,为了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负债情况,《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并按借款用途设置二级科目,对长、短期借款的基建借款和其他借款分别进行核算和记载,以便于分清相应的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还是资本化,更便于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安排债务偿还。
(六)拟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的收支情况
首先,拟增设“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将后勤收支纳入高校大财务核算系统,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其次,拟整合原“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原纳入“其他事业收入”科目核算的培训收入、合作办学收入等内容,统一纳入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进行核算。此外,拟重新规定收支科目循环,取消了“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等自循环科目;将所有收入类科目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到“本期盈余”的贷方,所有支出类科目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到“本期盈余”的借方,年度终了,“本期盈余”账户余额结转到“累积盈余”账户。
(七)拟对净资产类科目进行精简
《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专用基金”的明细科目进行简化,对原来六个基金明细科目只保留“住房基金”和“留本基金”,并拟对科目名称进行重新命名,改“事业基金”为“累计盈余”,改“事业结余”为“本期盈余”。
(八)拟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同步反映财务收支信息和预算信息
由于目前我国部门预算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编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在一个账套内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通过平行记账或另建备查簿的方式,使会计核算既能够提供绩效评价的财务成本信息,又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具体拟将原核算专户管理收入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改为“应缴非税收入”科目,同时,增设“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目,以达到同步反映预算收支信息的目的。
(九)重新设计高校财务报表,拟全面反映高校财务信息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并重新设计相关财务报表中的项目构成,取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完善了报表体系。
二、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高校会计主体
1.高校食堂宜独立核算,并纳入高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中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后勤部门所属食堂收到的餐费收入,按照实际收到的收入金额减去相关支出后的净额,记入后勤收入。笔者认为此种核算方法不能适应我国高校食堂目前均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状,无法满足现代高校食堂管理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不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加强管理。建议将高校食堂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参照国家财政部制定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财会法律法规,结合高校食堂的特点,借鉴饮食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设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以正确、全面地反映高校食堂的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为高校食堂的科学管理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年度终了,再把高校食堂的净利润纳入高校的年度合并报表中,达到全面地反映高校财务信息的效果。
2.高校后勤应视其社会化程度确定是否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后勤收支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
笔者认为,这对于那些后勤部门尚未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其校园绿化、工程维修、学生宿舍管理、物业管理及水电管理等部门仍主要使用学校经费、主要面向学校师生服务的高校比较适宜;而对于已从学校剥离出去的后勤集团、经济实体,或虽未剥离出去,但基本上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校后勤则应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单独核算为宜,而且后勤收支如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还需对收支项目按类别、部门分设明细账,进行更为详细的会计核算,才能满足后勤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并为其日后进一步社会化做好准备。
(二)关于累计折旧与原修购基金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取消“固定基金”、“修购基金”,增加“累计折旧”和“资产折耗”科目,这样必将出现累计折旧与原修购基金在新旧会计制度上的衔接问题。
由于修购基金提取时,已从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中列支或已从结余中分配,因此应将其已提取、尚未使用的余额全部调入“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中。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原修购基金账面余额)
贷: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原修购基金账面余额)
而“固定基金”原是与“固定资产”对应的科目,金额同增同减,所以其转入“累计折旧”科目中的金额应是高校固定资产中已损耗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部分由于其属于已从修购基金中列支,但尚未实际发生的支出,则应调整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而具体转入“累计折旧”科目的金额应该如何确定呢?高校可以通过对本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由中介机构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得出固定资产的现有净值;然后根据公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即可计算得出转入“累计折旧”科目的金额数。具体调整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原账面余额)
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评估、计算确定)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差额)
(三)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不仅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利益,更与学生及家长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归集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正确并及时地核算出学生平均教育成本,已成了当前高校财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设置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应同时建立起健全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以满足有关各方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
1.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包括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
2.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由于高校的教学按学年组织,学费也是按学年收取,因此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应是一个学年,即从上年的8月1日至本年的7月31日。考虑到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和高校的特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不必强求与会计年度(公历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一致。各高校可在每个学期终了时,即每年1月末和7月末分两次编制“高校教育成本计算表”。每个学年结束,即每年7月末再按学制作为一个培养周期进行教育成本汇总,最终得出高校学生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
3.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和资产折耗五个项目,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两项直接成本,应按不同的院系设置明细账进行归集和计算;资产折耗属于间接成本,应按院系、行政及后勤等职能部门设置明细科目,按使用单位归集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对于后勤支出、行政支出两个间接成本项目,则应按部门设置明细账进行归集和分配。学期终了,首先,应编制高校教育间接费用分配表(表1),把后勤支出、行政支出、后勤及行政部门的资产折耗等间接费用按学生人数平均分配到各个院系;其次,分别编制各院系教育成本分配表(表2),把每个院系本学期发生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资产折耗和表1分配进来的间接费用,按所属专业的折合课时总数分配到各专业中去(折合课时总数从表3中获取)。再次,按院系、专业分别编制各个专业的教育成本分配表(表3),把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分得的本学期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资产折耗和间接费用按所属专业的折合课时总数在不同学历、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最后,分别编制各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计算表(表4)。把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成本分项目进行汇总,并把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总成本按学生人数平均,计算出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生均成本。
(四)关于高校教育收入确认问题
根据高校办学先按年预收学生学费,后提供教育服务的特点,建议增设“递延收入”科目,核算实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高等学校收到的从国库或财政专户返还的教育收入;同时改“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目为“教育收入”科目,每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当期的教育收入,使高校教育收益与其教育成本、费用支出达到合理配比,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各个会计期间、学年和会计年度的办学效益。
(五)关于高校财务报表
为了满足国家、学校和社会公众等有关各方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建议高校应编制并报送高校教育成本报表(表5);同时基于高校办学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的特点,建议增加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高校教育成本报表的学期报表和学年报表,每学期终了,即每年1月31日、7月31日编制学期报表,每学年终了,即每年7月31日编制学年报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2]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S].1998.
[3] 张甫香.关于《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理解与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