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习不仅仅是对学生,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积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首先,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后课堂学习的效果才更好,同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才能更好。在预习时也要掌握合适的方式与方式法,可以使用联想式的预习方法,以使得各方面的知识能关联成一个整体。比如,在预习“两条直线的夹角”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联想一下角、直线的定义,三角、夹角之类的公式等,并对其中已经忘记或是模糊不清的概念再次进行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也为课堂上对“两条直线的夹角”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教师的预习。主要是指的教师应吃透课本的知识点,特别是新课改中新增的重点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比如,新课改中对新增内容有“了解、掌握、理解”等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这些要求所代表的含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二、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储备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储备是指教师应不断增强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各项专业技能。不仅包含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专业知识,而且应当有将这些专业知识与实际授课相结合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的研究并未引起重视,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育心理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充分重视。其次,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研究中,并未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课题存在,但在新课改下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有研究数据表明只有不到30%的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而能将信息化技术与高中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授课的教师则更少。这说明在新课改逐步深入的发展趋势下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应当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三、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高中数学的许多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与复杂,对于学生的理解会构成很大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课堂讲授立体几何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手工立体模型或是3D软件进行立体的模拟,以利于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药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6-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地说明了学习的概念,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表现的较为突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基本学科之一,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药理学的教学既要求清晰明确的讲述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药理学的内容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学、提高效果的一些体会。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结论教条化。例如,在讲授《抗心绞痛药物》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讲授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等作用机理以及具体的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药物以外,为开拓学生视野,最好还能够提到除了外源性的药物,机体自身也会产生诸如sP、CGRP等许多内源性的心肌缺血保护物质。而且其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强调新的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浓厚的求知欲。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注重“先行组织者”的重要学习意义。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药理学》教学中,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还会涉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这就要特别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利尿药》这一章节时,涉及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即使用利尿药时,一方面可以使肾的稀释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使肾的浓缩功能也降低,从而排出大量渗透压较正常尿为低的尿液,表现为强大的利尿作用。肾脏既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也有稀释尿液的功能,是理解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关键,但如果直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则比较抽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充分讲授清楚肾脏泌尿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理解利尿药具体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给药技术,在讲解“皮内注射”这一方法时,语言描述是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进针的手法与进针深度的。但如果告诉学生“皮内注射”其实就是医院门诊中护士给就诊患者作皮肤试敏的注射方法,那些有此经历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给药技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更多更好地结合,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知识为学生所“建构”。
2 教育心理学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强度律 是指教学刺激信号的相对强度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上课前例行检测调整多媒体语音系统的
音量,讲课的音量要适中,太高太低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PPT字迹、背景色彩都要细心设计。《药理学》的内容涉及解剖、组肝、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内容较杂”,因此,更应注意多媒体课件主色调对人的情绪影响,一般来讲,由于蓝色是一种冷色调,具有使人的情绪稳定,思维集中的心理作用特点。因此《药理学》课件的背景色彩多以淡蓝等冷色调为主。
2.2 差异律 即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使得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力求使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在颜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与其它的内容具备明显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中,与很多药物不同,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中,要将该部分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颜色标出,以示差别。
2.3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中,关于冲动传导障碍与折返激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宜理解,但使用十几秒钟的Flas,则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很容易理解。
2.4 组合律 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的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从而利于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力求布局合理、顺序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与理解。在讲授《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与胆碱酯酶复活药》这一章节时,充分利用美国电视系列片《Dr.House》中的情节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有机磷酸酯中毒的病理特点、生化改变、临床表现与治疗用药和疾病转归,使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有机磷酸酯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用药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了“药理学是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这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策略 有意义学习理论 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高中新课程改革,将探究性学习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探究性学习理解不当的教师于探究性课堂中,简单地将过往“教师独讲”变为“学生独讲”,出现甚至“宁可课堂乱了,也不要课堂死了”的情况。这种将讲授式教学与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等同是不正确的,以及单纯理解探究学习即学生自主学习完全不需教师引导也是错误的。
早有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即有意义学习理论或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莫雷教授在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道:“他(奥苏贝尔)认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发现式、跳跃式学习,轻视知识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从而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会造成学生基础薄弱、教育质量滑坡的不良后果”。奥苏贝尔也曾说过:“如果让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以一句原理性的话概括,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知的知识是什么。”奥苏贝尔认为,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得用讲解法授予的知识,应是学校实际上采用的教与学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形式。而且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挂钩”,而是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质量高低主要决定与教师在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和使用。
因此,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浅谈生物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以此说明讲授式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须将方法与教、学相结合起来作综合考虑,而学习有无意义取决于学习是否能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相关概念内涵
奥苏贝尔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期的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理论思想,于1963年在其最重要的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学》中提出了其最重要的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今教育和心理学界的盛名地位。他认为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并且理解概念、原理或想法都是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此外,奥苏贝尔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接受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将学习的只是以结论性语言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化,此过程并不包括知识的自主发现。而发现学习则是与接受学习相反的模式,教师并无实现计划系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但是奥苏贝尔认为并非所有的接受学习都是机械学习,而也非全部的发现学习皆是意义学习。如果教师问题设置得当,学生不是生硬的将知识死记硬背,而是在内在结构中积极主动的理解,这也是意义学习。而若探究过程知识一个机械的重复步骤,学生完全不知道为何进行如此的操作,这也将沦为机械学习的模式。奥苏贝尔与诺瓦克在《教育理论》一书中,用双维坐标说明了四大学习之间的关系(图1)。
从该双坐标图中,奥苏贝尔对于四种学习的划分并非独立的、绝对的,四者之间存在很多过渡形式。
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指导下,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和将知识内化过程中使用的引导性信息或内容。先行组织者即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对于学生而言最为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该材料能够明显的呈现重要信息,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具有高度关联性和暗示功能。
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主要分为两类: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和陈述性先行组织者;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活现有的模式,通常这类先行组织者用于区分原本拥有的知识内容,但仍未发觉两者之间的联系或区别的。因此,比较性先行组织者经常用于整合或区分两个概念。陈述性先行组织者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重要信息,以助于他们理解新的知识,通常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不了解,教师将举出相关的学习者了解的信息,通过逐步分析让学习者理解新概念的过程。下面的教学案例也是使用陈述性先行组织者策略。
在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时,教师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 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并且组织者本身有意义的;
② 组织者必须阐释清楚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先行组织者材料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模式的设计――“如何将先行组织者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称之为讲解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中教学技能主要以讲解技能为主,通过应用恰当的材料作为先行组织者,同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带动学生思考学习的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逐步内化进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当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合理的设置先行组织者,并在讲解过程当中遵守渐进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最终使得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案例,主要是将个体衰老的特征作为先行组织者,从个体层面认识细胞层次衰老的特征,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在课堂当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以细胞结构作为主线,使知识点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在过程中,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之间关联,提醒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会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构建知识框架,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表1)。
总之,科学的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可以对学生在思维导向上起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恰当的组织者也会激发先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有效的建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在讲解式课堂中教学效率,亦可避免说教式教学。但是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分析和认识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联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技能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方法则在于进行有意义学习能否满足其条件,主要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值得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容本身,其要求是学习材料或作为先行组织者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如教学片段当中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是有非人为和实质性的关联,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个体衰老等同于细胞衰老。而在多细胞生物中个体衰老则是个体内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关联。而且学生从宏观上更为了解个体衰老的特征,以此作为先行组织者学生容易理解,并且通过已学知识分析个体特征在细胞层次寻找原因,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便于记忆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最后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将本片段内容又作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先行组织者,知识点之间的环环相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知识是一个系统性的体系,并非相互独立的知识点,更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
另外,内部条件主要指的是学习者本身有学习的动机以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在教师引导过程中必须积极的与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上述片段中从生活中抗衰老广告进入主题,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好奇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感到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即理论容易与实践挂钩。在讲解细胞衰老于不同细胞结构特征时,教师通过提问将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让学生不断思考,联系个体层次去记忆,让旧知识得到“改造”和进一步理解。
4 总结
从教学中不可否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是有局限性。事实上,生物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内容都有这各自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忽略教学内容而单一、机械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应该尝试优化教学设计将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创造更多的良好视听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必须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事情,不能片面甚至全盘否定。莫雷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这么评价到:“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过于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讲授方法”。实际上,全面和客观了解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各具优缺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补充的。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误区和理性诉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4):5-10.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春燕.从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重新认识教学中的讲授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1:37-39.
[4] Woolfolk,AE,Winne,PH,Perry,NE,Shapka,J.Educational Psychology (4th ed)[M].Toronto: Pearson Canada, 2010.
[5] Mayer, R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2003.
[6] Ausubel,DP,Robinson,FG.Schoo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9.
[7] Ausubel, D.P.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我认为高三地理教学第一轮复习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而言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轮复习不仅复习时间长,而且知识点覆盖面大。如果学生从这时开始配合教师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自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理解的学生初期自学模式步骤如下:
模式1原本应该是在学习新课之初进行的。但复习时距离新课学习,时间间隔已久,而且原本的基础多存在漏洞,所以这个基础步骤一定不能省略。再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调整节奏或时间。
模式2在学习策略中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所以该阶段建议学生准备两个本子记录课本疑难和练习错题,以便了解自己,找到问题重点,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精选练习,减量求质
高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在练习上的表现就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外盲目地做题或大量地做题。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练习能加深、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使其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而且能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上的漏洞,及时纠正,为后面的复习指。明方向;但是题海战术是徒劳的,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可能使学生因为极度的疲劳得不到恢复,学习效果非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挫伤自己自信心,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认为完成练习必须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 独立完成练习。不能动辄翻书或直接询问同学、教师。一定是要先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行再寻求别人的提示或启发。
2 数量适当,难度适宜。教育心理学有“适当过度学习”的概念,题量和难度需要适应自己的能力并略加提高,这样有利于自己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的后续发展。
3 养成练习定量定时的习惯。根据题量和难度规定自己完成的时间,模仿考试状态,调动自己的应急状态,提升紧张感,提高完成效率。
三、阶段反思,调整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育心理学》,同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阶段性地回头看看,思考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加强,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比如学习方法、复习进度等。对某些问题要大胆质疑和探索,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合作,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四、具体内容具体对待,逐一击破
江西地理高考考点是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还有新教材新增的选修部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几部分内容组成。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也很强,而且每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学科基础也不一样,因此复习的方法需要很有针对性。
自然地理是难点,对文科学生而言是最难的,常常是课听懂了,书也看懂了,但碰到题目还是不会做。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基础,它重视原理分析、运动规律的总结和运用,因此学生在自学时除了要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识记,更需要有相关的配套练习,最好是读图题。另外就是要常做图文转换的练习,把文字叙述画成图示,抑或反过来看懂图中的信息,尤其是找出图中的隐性信息。
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以及选修部分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复习方法相较自然地理则不一样,这部分的知识点存在明显的因果逻辑关系和相关性分析。学生只要肯花时间,难度并不大。
1 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各个因素间的联系。例如分析地形问题时可以涉及多个方面(见下表):
2 分析问题注重多角度、多层次。例如分析某一类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可以从生物、工程、农业三个角度分析。再比如分析洪水频发的原因,可以从植被破坏这个角度导出水土流失结果,如引起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甚至形成地上河,使河流的蓄洪能力下降等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的四个层次。
五、专题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一轮地理复习结束后,学生的知识点得到巩固,需要更进一步的整理归纳。文科学生要加强学科内综合能力,配合二轮复习需要采取中期自学模式3(见下表)。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联系的。”(《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知识框架也被称为知识网络或知识树,即是《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称的“脑图”。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章节、教师复习进度先行列出知识框架,使自己的知识点具有整体性。如下面以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列出知识框架:
六、热点复习,联系实践
思维导图可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法进行设计绘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建立学生应以手绘法构建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主题:主题一般在思维导图的中央部位,其由关键词及图像组成;
(2)次主题: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以分支形式向外扩散;
(3)分支:分支由图像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4)节点构造:节点构造由分支相互连接所构成.如:电化学教学中.电化学为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为次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类型及构造为分支,节点构造即为原电池充电、放电与电解池构建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其以中央图形为主要点,并向外周发散相关的关联点.关键词可构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并由分支形式展现出次体的话题.思维导图具有树状发散性特点.思维导图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化学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牢记化学概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项概念多、复杂性较高的一门课程,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化学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下述教学:
1.进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小挫折.但在化学教材的编排中,其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的,每个章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内在知识点网络,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章节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掌握的并不透彻,因此在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而以思维导图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后,教师可以离子反应作为主题,以分解及氧化反应作为次主题,以各个反应的发生条件及步骤作为分支,帮助学生对于离子反应这一章节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程度.这一事例充分体现出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2.进行章节知识的预习思维导图除了具有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回顾的特点外,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能够自我绘制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教导学生如何以思维导图对化学知识进行预习.如对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习时,学生可通过对书本知识上所讲解的氯气与碱液之间的反应进行掌握:Cl2+2NaOHNaCl+NaClO+H2O,来了解氯的化学性质的基本特点,能够对氯气所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对于氯的理解的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总结,发掘出其共有的特点与联系,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满足上述特点后,思维导图便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缜密性,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未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初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出现“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某部分的化学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并且许多化学公式都能铭记于心.然而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进行解答化学习题时,却经常性的出错.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责备,我们必须承认,化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分散,考试中的涉及点也较广,因此,学生在解答化学习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联系,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