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优秀教研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校班级团队建设
一、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现状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对高校班级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高校班级是一个社会实体,由许多要素、学生、学生管理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框架体系,即班级管理组织结构。为了实现各个层面的管理目标,组织结构内部必须要进行分工与及合作,从而体现组织的有效性。因此,高校班级建设要合理地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事实上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应该加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该校班级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体,管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管理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一个组织中,人的动机是很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大学生均为具有收到过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的成年人,具有相似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其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但是,未必具备全面、客观、理性的人格和价值观。因此,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合作意识未必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
(二)辅导员真正起到带路人的作用,将版聚活动落到实处,将班干部的培养工作用心做好。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决定了对这一群体的管理方式一定要科学。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不遵从这样的科学管理方式,而是放任自流或严格约束,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此,管理这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可以从集权转向分权,从管理者管理转向被管理者自治这样。
(三)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建设的新问题。
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学分制具有显著的优点。但是,学分制对班级管理带来的冲击也同样明显: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团队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二、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阐述高校优秀班级建设的时代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教书育人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高校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小归属单位,应首当其责。
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行为学能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组织行为学研究了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三个层次。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对于宿舍与班级的人际关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群体行为的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这一点对于管理者进行管理方式的探索大有裨益。组织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这一点对于优秀班级的建成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目前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对象具有一个极大的特殊性,那就是大部分都是三独家庭子女,即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其父母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管理者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也就是说,我们的班级管理遇见了三独时代。所谓三独时代,由重庆人民小学校长丁继泉在最近的妇代会上提出的。即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们(也就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开始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开始担负起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即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担负起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同时,在教育体系中也进入了了很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教师从而形成的三独时代。
三、当前高校优秀班级建设的对策分析
高校优秀班级建设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和谐校园的建设,甚至关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命运。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当然,他们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更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前进信心。鉴于此,高校班级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优秀班级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
其次,提高学校和院系领导的重视程度、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优化学风班风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再次,加强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并在班干部选拔与全体同学共同的高质量培养方式上寻求突破。班干部的选拔和使用是需要班主任不断摸索与创新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智慧创新出来切实有效的班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根据人力资源的观点,为了避免工作简单枯燥,可以在工作的库大话与丰富化方面做文章,这部分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做,集思广益,找到最适当的途径。
参考文献:
大家早上好!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的早晨,我很荣幸能代表获奖的优秀教研组发言。
我们要感谢所有的老师们给予我们的公正的评比,感谢领导们给与我们的莫大的荣誉。
一、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职能行政化
现在中小学的教研组,教研的味道越来越淡,管理的功能则越来越强。教研组主要根据教导处的要求,“上传下达”承担一些常规活动的组织,如制订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教学检查等事务性工作,而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去研究、讨论、交流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正如有人指出,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工作布置多,问题探讨少;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对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等[2]。教研组更多发挥的是“行政组织”的功能,而非“教学研究”的功能。教研组长只是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传达着,而非学科课程的专业领导者。
2.价值功利化
教研组的全部价值应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升教师的发展,只有这样,学校教研活动才是积极有效和有意义的。然而,现在学校教研组活动的价值越来越功利化,把教研活动的目的简单化为上“公开课”、“评比课”和应付考试,教师反复操练,以便获奖或取得好的考试分数,单纯为教师的“短期利益”服务,完全背离了教研组的应有价值,久之,不但效果不佳、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不大,反而过多的重复劳动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丧失了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
3.内容虚浮化
首先反映在学校教研往往仅关注教师“教”的方面,且把“教”的方面窄化为“准备公开日的课”,通过上公开课的任务形式驱动教师关注课堂教学,而不是引导教师从“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吗”、“学生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方面内在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其次,学校教研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闹纷呈,其实内容非常散乱。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这些常规活动往往缺乏统一的主题和目标、各自为政,诸如制定学科教研活动计划、组织教师教学观摩、对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等常规活动,更是没有触及“研究”的本质。
4.操作形式化
常见的学校教研组活动,一般都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来到讨论的地点后,教研组长宣布活动开始,并介绍活动的主要议题,如备课、评课、对某一问题的交流等。活动开始后,或相关教师主动发言,或由教研组长指示某教师首先发言,或以座位为次序轮流发言,活动结束有时组长(或校外专家)会作总结发言。这些活动一般都仅限于对某一个行为或某一个主题“点”上的关注,大多局限在操作层面上的技术传递和经验交流,未由点及面,只停留在形式化“不痛不痒”的点评或经验总结上,没有触及教育实践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体现不出教研活动之间的连贯性、阶段性和跟踪性。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研组所暴露的问题是复杂而综合性的,涉及到学校的组织管理、教研本身的价值定位、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形式等,改进学校教研组建设,实现教研组的应有功能,也需要采取系统的策略,从多个维度加以改进。
二、实现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价值回归
1.发挥教研组长学科领导者的作用
教研组长是学校学科教学实践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具有一定学科专业权威的教师才能担当。要真正发挥教研组长学科领导者的作用,必须作好教研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然而,学校在选拔教研组长时,往往更多看中的是其资历和人际关系,对其业务和研究能力缺乏考虑,这就在组织管理上为教研组的“行政职能”而非“专业领导”埋下了伏笔。当然,优秀的教师不一定就能带领其他教师一起达到优秀,因此,还应该根据工作性质,针对性地培训教研组长,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领导技能、策划教研活动的技能、创设良好教研氛围的沟通技能等,真正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让学校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2.教研活动基于教师实践的真实场域
从表面看,中小学教研组的备课、观摩、评课、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等都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可是仔细审视,细查一段时间的学科“教研成果”、教师参与的态度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大都是“假性教研”,教研活动并没有呈现和解决多少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年年如此,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公开课都没人上的情况。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研活动内容远离教学问题与现实需求,没有基于教师实践的真实场域,导致教师对这些教研活动“不感冒”。只有基于教师的教学情景和现实困惑,才能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才能持续深入地开展教研活动、触摸到问题的本质,进而改进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增强成就感。例如,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课例研究,就是很好的实践形式,教师围绕一定主题,采用课堂观察工具,敏锐发现一些典型问题,促进学科教师群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教研组建设走向专业的实践共同体。
3.加强作为专业共同体的知识管理
学校教研组活动不是不多,但一段时间下来,并没有形成什么东西。在年年重复的常规活动中,教师似乎也习惯了,仅是关心任务的完成,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或活动的意义并没有多少考虑。借助知识管理,能提升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教研组组织智慧,能使教研组活动形成系列,最大化地分享和更新教研组知识。教研组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的整理、转化、共享和再造。整理是指对每次教研活动产生的知识进行分类加工、编码库存;转化是指把隐藏在教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学技能、经验、智慧等通过每次群体活动,扩散到组织层面;这些“方法”或“工具”为更多教师所借鉴或采用,便实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教师在运用新的知识过程中,由于不同情景的差异,有可能产生新的“不适”或“问题”,进而推动教研活动的有序深入,并获得知识的创新和再造,实现教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4.借助外部力量的专业支持
借助外部力量的专业支持,并不是指简单的聘请某位学科专家,而是要改变当前学校教研组运行的封闭状态。例如,学校教研方式往往还局限于同一门学科,而事实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合,许多教学问题具有学科的共性,需要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此外,作为学校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还必须协调与备课组、年级组的关系,提升自身的教学领导力,切实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与培训;甚至,还可以加强校外联系,与校外优秀的学科团队联合教研。当然,借鉴顾泠沅教授“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理念,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参与,也十分必要。教研组要以开放的姿态,随时保持同组织外界信息的交流,利用一切可能的专业资源,为学科教学和教师服务,为提升专业共同体的整体学科水平服务。
5.滋养协商合作教研的共同体文化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会有较强的工作动机,个体间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有人认为,当前学校教研组文化是“假合作、真竞争”,教师的日常工作通常都是在独立状态下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同时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都以个体为主,也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3]。滋养协商合作教研的共同体文化对保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非常重要,关键是要规范教师的专业学习制度,坚持以教学研究和教师参与为核心,倡导民主协商、平等合作的专业交往,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绩效和质量,给教师带来自尊、愉悦和幸福感,从而使教师自觉地支持合作和贡献自己,重新构建自身知识和经验体系,在协商合作中改变心智模式,习得民主观念,赢得集体智慧和创新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5-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010年,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中心校教师实现了人手1机,班班通全面开通,其他学区校的教师办公室也都增加了多台电脑。2013年,全镇小学实现了电子备课,为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的互补、共生、拓展、提升、整合提供了扎实的保障。为此,我们及时把构建灵活高效的网上教研平台,开展即时、常态的网上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的高质量,作为了学校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努力通过网络转变教研方式,“让教研插上网络的翅膀”,让教师搭乘QQ群教研的“动车组”, 让QQ群与教师如影相随,成为教师们向往的网上茶吧。
一、三级QQ群教研联动,助推教师走上专业成长
为了保证QQ群教研的有效开展,我校建立了三级QQ教研群,成立了网络教研领导小组,实现了三级网络教研,即由科研室负总责,各学区校教导主任和学科教研组长协助管理,各学科教研组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研流程。
1.建立三级QQ群教研,打造群教研网络
教导主任群:组长为科研室成员,成员为各学区校教导主任。
学科教研群:组长为各学区校教导主任或区学科中心组成员。
低年级语文教研群、中年级语文教研群、高年级语文教研群、低年级数学教研群、中高年级数学教研群和英语教研群。
2.点燃教研热情,助推教师走上教研的幸福路
大家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讨论交流,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感受群体智慧和多种思想,然而想达到目的,还需要事先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各主任、学科组长亲身示范,针对某节课、某个讨论话题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给老师们指明方向,燃起他们的教研热情。教师有了热情,也就实现了有效“互动”,在你来我往中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有了热情,也就能自始至终参与研讨,提高了“研”的质量。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引领教师积极参与QQ群教研
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网络教研管理制度,如:网上教研管理办法、领导参与网上教研制度、校本教研的“资源共享”制度、网上教研的评价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规范了教师的网络教研行为,引领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保证了QQ群教研的顺利、有效进行。
二、开展主题教研,发挥网络效益最大化
主题教研由中心小学科研室根据区教研室的学期计划要点,结合学校实际,每月定一个教研主题,每月初在教研群公布,供教师在线研讨、跟帖评论,自己对主题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中心小学科研室汇总本次主题教研情况,通报各学区校,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大聚小散式”互动教研,实现资源及时共享
1.“大聚”――我校每月组织一次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整合
主讲教师先撰写教学设计发到群共享中,对应学科组教师借助学科教研群互动研讨,然后主讲教师整理,上课堂研讨课。听课教师先进行面对面评课,回去后再结合共性的、关键性的问题,在学科教研群上互动点评,主讲教师反思,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到教导主任群进一步研讨,最后组长整理合理性建议,主讲教师形成精品教案发到教研群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小散”――各学科教研组自己组织QQ群网络教研
(1)组织隔周QQ群教研活动一次,每次组长都安排针对性活动,学校领导参与各学科组网上教研,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有时也通过群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即时互动教研,构成了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2)即时提出教学疑难,适时研讨交流。教师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疑难及时发到教研群中,相关教师和教研组长适时进行交流、研讨;解决不了的,组长整理上报到教导主任群进一步研讨,最终由科研室或业务校长做出答复。
四、利用QQ群社区,打造学科教研组的动态资源库
QQ群社区板块比较丰富,如我们在“公告栏”中及时公布每周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本校本周的工作安排等。在“群聊精华”中,选取价值高的教师流记录;在“群共享”中转发一些名家名师的成功做法,或组织教师上传一些精品案例、专题论文、教学反思、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做法等,供教师借鉴学习;在“群活动”中每周的活动内容;在“群论坛”中教师需交流研讨重点问题,教师跟帖交流。
通过QQ群社区,教师信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成果的分享更快和更持久了,同一个群成员的个人空间资源更新也能最快分享,群体和个人空间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化。
五、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研活力
为了充分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专业成长,更好地开展 QQ群教研,提高教研质量,我校建立了评价激励机制,使网上教研的日常运行日趋科学化、规范化。
1.各学科教研组每两星期统计一次教师网上教研的参与情况,如,参与网络教研的次数,上传优秀文章的篇数,精华帖子的数量等,上报到科研室,科研室一月一汇总,在教导主任群中及时公示,作为对各学区校、教师综合考评的依据。
2.每学期评选一次网络教研能手,优秀学科教研组,中心小学统一进行表彰奖励。
六、取得的效果
构建QQ群教研模式,使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工作灵活度和自大大增强了。他们用这些时间充实教育理论,提升学科素养,吸纳前沿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它使教师在艰辛的脑力劳动过程中,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获得的心理支持。在QQ群教研活动过程中,老师们彼此信任,彼此鼓励,恬坦心境,促进了教师群体、教育的和谐。
七、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早在2000年城乡合并之时,永阳镇中心小学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音、体、美、科等各门学科的专职教师。当时学校下辖10所村小,各校的师资配备是这样的:
注:英语0.5人系一个老师跑教两所小学。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就是中心校本部除了语文、数学以外,其它学科专职教师也聊聊无几,各个村小几乎没有,各校的教研组建设是除了语文、数学分设教研组外,把剩下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大的教研组――综合组。据悉,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为数很多的乡镇中心校仍然采取这样的教研组建设模式。这种把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建立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根本无法开展学科专题教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的发展。
二、我们的解决措施
城乡合并之后,特别是200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村小合并的步伐加快,村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各校设施也越来越好,各校在专职教师的配备上也越来越重视,专职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截止2004年9月,我镇村小分布及教师配备情况如下:
针对这种现状,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我镇于2004年9月组建了除语文、数学外各学科镇级大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诸如两课一讲(教材培训)、录像评议(一课一研)、师徒会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单元整合)等。每次活动都能做到三定,即确定专题(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的教师人选)、确定场地(在哪所小学开展活动)。
三、我们的收获
这种把全镇各学科教师抱团组合在一起,建立镇级单科性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镇的各学科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短短几年,在这种教研组建设模式的推动下,我镇各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的小试牛刀,也收到了些许的丰收喜悦。
1.师徒结对,青蓝共进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更好地发展自我,W校从2003年起在各个学科实施了青蓝工程。以市、县优秀教师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来促进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教研上的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利用“师徒同课异构”这种会课方式,在教学上可以很好地指导青年教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研上则可以通过“比、议、选、改、精”的方式来达到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
2.以点带面,辐射帮扶
近几年来,中心校的名特优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镇级教研活动中的授课和教材培训任务,指导村小专职教师的课前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从而发挥中心校的辐射、帮扶作用。先后多次以与本县和凤小学结对帮扶共建模式、与江宁区科学园小学开展“手拉手学科教研”活动模式,进行学科教研组建设。先后多次承担了县级新教材培训中的公开课教学任务,每一次接受任务,教研组都认真研讨、积极准备,每一次的活动效果都很明显,受到了全县、全镇及兄弟区县教师们的好评。
3.情景再现,录像评议
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购置了摄像机,把教师的课堂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教研的时候再呈现于教师们的面前。学科教研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先进技术,对教师的教研课、平常课进行了摄制,逐一进行评议、研讨。这样,教师就会从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切中要害的评议。执教者也能看到自己的课堂,分析自我教学的得与失,从而大大地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
4.课内指导,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