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0-03

1992年,教育部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研究生阶段英语教育的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2004年颁布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把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三版大纲和纲要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从最初的以写、译为主的“哑巴英语”到成为可以熟练运用的交流工具,再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英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工具,打开通向世界的桥梁。

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大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高校已经开设学术英语的相关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听、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走上国际舞台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可以说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 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业高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增设各种非农专业,大量招收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学生[1]。而传统涉农专业学科则招生困难,不少相关专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无人申报,只能通过调剂或者降低要求吸引学生,农业专业的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也因此相对较低。不少农学专业研究生来自农村等英语教育发展较弱的地区,语言基础较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很低。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3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试验,调查农业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词汇量的大小,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都低于目标值,受试者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与所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目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种种情况导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比一般高校严重滞后,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境中英文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3]。华南农业大学的4位教师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于农业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主要有:英语教学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口语能力严重滞后;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改革,教学方法需向趣味性、实用性转化等几点[4]。不少研究生无法翻译自己的论文标题、摘要,也无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西方的文化常识更是知之甚少。这些教学中的“短板”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的质量,也对学生在各自专业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亟待改革。

蔡基刚教授认为:“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将专业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能力[5]。”让专业与英语学习互相结合,就是要根据不同群组学生的不同需求,细化、定制教学方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的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6]。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贴身剪裁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成为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环节。

2 农业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原则

2.1 科学性

在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这就要求英语课程改革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针对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的特点,根据研究生自身的语言水平,科学、系统、有针对地改良英语课程设计。目前各高校研究生都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然而对于农业院校部分原本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和专业英语的相关课程难度太大,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分层级、分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践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的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科学地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第一步就是要通过问卷、测评等方式摸清本校研究生的学习意愿、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在专业课导师间开展调查,了解不同专业研究对英语学习的不同期许和不同要求,双管齐下,才能明确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和目标。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从英语学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本身的语言水平出发,立足现实,对研究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学术发展负责,设计科学的创新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英语教育应有的工具作用。

2.2 个性化

因农业高校所在省市的自然农业条件、农业科学发展环境不同,农业、非农业专业也各有特点,在研究生英语课程设计上更要体现个性化原则。举例来说,由于农业院校不同专业研究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差较大,硕士生和博士生语言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全部采取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那么改而未改,创新仅流于表面,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得到明显提高。课程体系创新要“多套备案,学生自主,突出个性”,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语言水平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将通识英语教育和专业学术英语教育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相结合,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要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同时,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就要求农业科学相关专业利用好各自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英语教育也要走出课堂,迈向实践,既可以在田间展开专业英语教学,也可以模拟学术会议推进学术英语教学。换句话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地域优势、学校资源,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动态化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教师经验、学生水平、专业研究发展不断自我更新。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应当每3~5年重新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紧跟时代,贴近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此外,动态创新意味着英语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教改会议,多去各校开展访问、交流和调研活动。在学校内部,对教改项目提供经费支持,积极建设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与英语老师对话、学习,增进英语老师对农学专业知识的把握,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农业高校英语课程创新是动态的,是变量,必须按照这一原则根据人、资源和学术的变化,不断开设新课程,增强教学创新的力度与深度。

3 农业高校英语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措施

3.1 必修、选修、免修相结合

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新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参差不齐,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而还有不少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尚未达标[7]。按照科学性的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展开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考试或其他相应的筛选制度,可以让一部分已经具有相当能力的研究生免修英语的基础课程,直接选修学术英语或者专业英语。对于普通达标水平的学生,可以部分减免通识课的课时,开设西方文化、专门用途英语等选修课。而对于农科院系中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要在硕士阶段查缺补漏,分听、说、读、写将英语基础补上去,再有选择地增设部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过这样的手段避免和本科英语教学课程设置重复,采用减免学习时间的方式鼓励优秀学生,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热情[7]。

3.2 基础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农业高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先进课程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缺点进行改进。目前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3个模块: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其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分为学术写作和学术会议英语;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如电子工程学英语、医学英语、生物学英语等。尽管这3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考虑到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很难像本科那样开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可以共享资源,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选课系统,鼓励研究生多选原本为本科开设的文化通识课,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齐头并进。

将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常识等四大模块纳入“个性化”课程设置创新中去,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真正成功。与此同时,细化专业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模块,根据专业细分将农林英语改划为茶学英语、木材学英语、作物学英语等,和相关专业老师合作,有的放矢,让教授内容真正达到各专业学术研究所需英语水平标准。对通用学术英语则可具体细化为英语文献阅读与检索、学术会议听说、科技英语文献翻译、论文写作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用英语做学术研究、用英语学术交流的水平,以保证我们的科技研究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走出去”。

3.3 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在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英语教学的普适性。对需要多加练习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要以“贴身定制”的小班教学为主,每个教学班人数尽量不超过35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展现,也便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对介绍性质较强的文化通识课,如英美国家文化常识,则可以选择讲座式的大班教学,以保证学校师资安排的可行性,也符合英语习得的普遍规律。对不同语言水平研究生开展的基础英语课程,则需要大班与小班结合,让英语学习既满足普适性的要求,也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个性化”创新要综合考虑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研究生各专业的学术特点,还要根据农业高校的办学实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本着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制定、开发出符合国家利益、学校发展、学科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一整套课程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张蕴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16):307.

[2] 周浩,邱银香,张律.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社词汇量调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1):143.

[3] 李玉萍.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8(3):79.

[4] 杨绍北,艾险峰,梁红梅,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62.

[5] 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9.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1.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1)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对自己学生合适的信息:从书本里、从校园内、从社会上、从媒体中,特别是从网络中等等。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发现,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课堂上、书本中,学生当然会信息不足。

(2)信息的内涵同时表明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是事物运动规律与状态的表征,所以任何一个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在信息中诞生和成长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掌握与利用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与利用信息,系统掌握的信息越多,其发展与进化的速度就越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对一个民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接触对他生存与发展有利的信息,与社会合作、与学生父母协作,把学校与家庭创造成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信息的海洋。信息不足的学生会营养不良,信息营养不良的一代学生必将导致一个民族的衰弱,中国过去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一点。

(3)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可以独立存在,能被人们提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精心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取获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信息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获得、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要不是对信息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是望洋兴叹,葬身于此。

(4)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正增值现象和负增值现象,负增值即信息损耗。教育教学过程即是信息传递与分享的过程,我们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减少损耗,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率。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在这个村庄里,不会支取别人的信息、不会破译别人的信息、不会保护自己绝密信息安全的民族都必将被信息化的浪潮抛向知识经济的新一代殖民地。因此,知识经济对中华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高速公路又是深深的陷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

2.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动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江总书记说:“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生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与网络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锋,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决不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远比这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走进一个误区。

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信息化理论,广义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如上所说,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方便地获得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环境,特别应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外条件的总和。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校园建设、学习风气、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用信息技术装备中小学校。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信息理论,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获得教育教学信息有三个途径:直接与教学有关的事物接触,去了解认识客观事物而获得信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他本人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信息变成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或称教学信息体)是现代教育信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现代新型媒体。从以上教育教学信息的来源看,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质上就是要从教学实践(客观事物)、教师、教育教学媒体(即教学信息体)三个方面着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信息环境:

1.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育部及地方教育机构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信息化意识。“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其次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计划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如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中规定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以普及信息科学。

2.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信息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越发达,越要牢记: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活动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这也是著名的戴尔经验之塔所要告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中国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今后的谋生脱节,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眼高手低。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知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我们积极倡导把学校的教学、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的利用三者结合起来,如把气象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废物利用研究所等部门中一部分容易的课题交给学校,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进行创造。这样既节约了研究机构的精力与物力,又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另外在社会与自然界里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与研究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而且要学好的必要。记住:孩子们在社会与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天生有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再次呼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的浪潮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汹涌澎湃时,切不可忘记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协作中学习的环境,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教育体制中长期最缺乏的。

3.要切实重视校园社会心理环境的建设。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环境明显表现出很多的病态,而且又面临一个又一个更深刻的挑战,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黄色文化的泛滥、与疾病、与信仰危机、战争与饥饿、贫穷与失业等。他们这一代将来能否以一个健康成熟的心理走进社会,面对竞争与压力、成功与失败、邪恶与正义,关系到他们是把现代化带入黑暗的陷阱还是明媚的未来。中小学生正是个性心理品质成长与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多媒体与网络的开放环境进入中小学校后,教育信息化中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去努力建设,一旦形成,就会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建设。校园心理环境常常包括学术风尚、文艺气氛、社会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务实精神、文明习惯等,还有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4.多媒体与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技术杠杆,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作为第五大信息体(媒体),刚刚兴起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角。网络信息体具有与其它媒体不同的特点:无穷的信息容量、即时的传输信息速度、超越空间的信息协作与交互、随心所欲地信息浏览与下载。我们要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扩大完善文字书籍图书馆、视听资料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校园网,尽早与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世界,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巨大信息容量克服教材的局限。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应明确是向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宣战,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素质化服务。中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很有一些学校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应试教育服务,为题海战术服务,为强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效力,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成了“电灌加人灌”,成了改革的阻力,“口里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做的是应试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珠江三角洲在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在华南师大电教系众位教育技术专家的主持指导下,就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总课题明确列入这一地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计划中。我们在近期的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调查中很高兴地发现:在这一总课题下,很多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子课题的实验与探索,并已出版了不少课例录像带与专著,其成果是显著的,这一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进行新型模式的探索。否则,教育信息化只能成为孩子们美丽的陷阱。

6.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进程中大力推广行动研究。各中小学校在利用教育信息化现有成果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传统的教育实验研究对研究人员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严密,实验条件严密,一般中小学教师无力承担,且实验过程封闭,不能随条件改变而作出调整,这种研究很容易脱离学校的教学实际。行动研究是学校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当场进行实验研究,以求在短期内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在行动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研究方案,强调不断对研究进行形成性评价,并立即把肯定的部分反馈到教学实际中去,从而弥散性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7.分阶段、分层、分地区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1)卫星教育电视依然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其特点是覆盖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收视点容易录制保存重放、速度快、经济实惠。尽快改造卫星教育电视网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使之能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讯网相连,提供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进行师生间广阔领域内的亲切交流互动,让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感受数字化生存。

(2)刚刚脱贫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普及光学投影媒体为主,投入音像技术媒体,深入开展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外,逐步考虑把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电视技术引进课堂,并运用认知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双主模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媒体的作用由作为教师的演示或辅助演讲的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3)发达地区应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继续深入探索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选择试点,开展互联网环境在学校中的教学应用,并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科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4)每一类地区,每一个层次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都要建立信息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试点项目,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以后再推广,切记蜂拥而上。这实际上也是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8.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应用,而且要充分地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才能显示出价值。现代教育信息体闲置不用是巨大的浪费,不充分应用也是浪费。当今,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不少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100M甚至1000M校园网,但只在有人参观或上公开课时使用,很少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环境作改革传统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这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一种可怕的形式主义。

(2)由于以上形式主义并不少见,我们深切感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施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联手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应用、管理,特别是应用与管理,纳入中小学及其校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有关部门不仅只负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拨款,还应密切监督其应用与管理情况。这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才能免于形式、免于浪费,真正落到实处。

9.要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自己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小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让他们深知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理当充分珍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生实践基地。

(1)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利用。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美化与管理

(3)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主持、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4)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5)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10.重视学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开发性、扩展性与防范性。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不断更新信息内容,封闭的教育信息系统必然走向死亡。

(1)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环境的各部门及学生的家庭环境构成一个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自己动手开发急需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网上资源。

(2)通过INTERNET和CERNET,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渗透、交流与协作,丰富自我信息资源,扩大与完善自我信息系统。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围绕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快教学设备配备的步伐,完善信息教育制度化管理,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抓好信息化教研和课题研究工作,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使今年城区信息化教育工作有更大的突破,教研工作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教师信息素养继续得到提高,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更现代化,学校“普实”配备达到新配备标准。

二、工作思路

(一)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教研工作,争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上有更大的突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在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上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二)认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执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普及程度更广。

(三)认真做好教学设备配备工作,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五)认真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新人新事。

三、工作措施

(一)信息化教研工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自治区、国家级课堂教学比赛。月份组织一次城区级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月份组织一次优秀课例展示。

2、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让承担集体备课活动的学校安排一节公开课,让教师听评课。(我们将另行制订具体活动方案,分中学和小学活动两部分,每学期制订一次活动方案)

3、农村远程教育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教研活动,组织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并参与观摩优秀课例和评课活动。我们将在上半年组织一次观摩优秀课例活动和评课活动,下半年组织一次农村远程教育课堂教学比赛。

4、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继续争取并承担更多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推动城区信息化教育向前发展,以论文比赛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一至两次信息化教育论文比赛、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活动。

(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配合市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我们将于、月份举办一个课件制作培训班,培养城区各校课件制作人才,举办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

(三)教学设备配备工作

1、电教设备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教学电脑、多媒体电教室、网络设备、广播设备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有效的为学校配备急需的电教设备。

2、普教实验器材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理科实验仪器、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及设施、图书等器材及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情况,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央、自治区普教实验器材专项资金为学校配备实验教学器材,争取更多的学校达到国家新配备标准。

(四)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普实”工作

继续完善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抓学校功能室的管理工作,严查学校实验开出率达标工作,对于在功能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省级、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管理,督促其开展相关教研和课题实验活动。

(五)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配合市招生考试院做好今年月份的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制订科学可行的考试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考点,尽量做到考生能就近参加考试,保证考生在考试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备足考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保证考试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六)教育宣传工作

1、认真执行教育宣传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开展教育新闻宣传,确保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将创新贯穿于教育宣传工作全过程,不断开创新局面。引入创新的理念,以学校团队为单位扎实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工作专业化、信息化,掌握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宣传工作效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SWOT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主要用于企业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和营销战略制定等。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运用企业管理理论、观念、思路、原则、方法来分析、研究学校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进而对学校的办学效能、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笔者在多年从事主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也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来客观分析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以积极、主动地抓住机会、正视威胁,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就此作一简要的探讨和反思,以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宏观环境的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在发达地区已由最早的物理层面硬件建设发展到普遍的应用服务建设阶段,并且有个别学校已形成了有自己校园特色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正如祝智庭教授所指出的,数字校园进入了文化建设的层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不再以一种简单的软件+网络形式存在,更多地是以行为意识存在,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去。

2.微观环境的优势

(1)我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现状与优势

我校网络建设目前已实现覆盖无死角。网内有专业服务器11台,提供WEB服务、FTP服务、邮件服务、DNS服务、DHCP服务等,运行尚蠡成绩评价、瑞云、图书管理查询、电子阅览室、心检等多套系统,可同时承载200多位教师、4个网络教室、近60个多媒体教室同时稳定运行。

在2012年申请成功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校园门户站点与各类网络平台、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培训、学生教育等方面的整合工作。为此,在校园网平台上依据学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开设德育平台、教学频道、办公信息、科研之窗、年级部管理模块、教师学生频道等内容。整个数字校园中各个条块的领导、教师、学生都在中枢系统有唯一编号,可针对不同模块分配不同权限,实现管理、、阅读等功能,并较好地解决了内外网问题。至今,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质朴大气、诗意优美的站点平台系统,初步形成与我校“诗性教育”、“有效课堂”的教育教学主题相符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信息文化环境,并能对外展示我校“最中国”校园的现代化一面。

(2)教育教学应用现状与优势

从2007年起,我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用于教学的个人笔记本电脑,并在所有教学场所、会议场所配备了网络多媒体设备。从2010年起我校逐步为各个班级教室配备了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师在校内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进行多元化备课,有效推进了教研室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整合。教师和学生可通过校园平台空间开设个人工作室、个人空间,从多方面展示自己教与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家校间、师生间的交流、探讨,信息技术手段被大量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扩大教育发生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整体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积件、习题库、课堂视频库等系列教育教学资源库。

(3)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现状与优势

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整体规划,在2011年制定的学校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要求,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后勤信息化等提出整体要求,并提出建设“软硬件规范的数字校园”的目标,对信息中心的各个工作岗位也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规定。

学校各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通过各种电子平台进行文件、办公信息等的上传与下达。各类重要信息采用电子档案,教务处和年级部做好学生的电子化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绩效管理,教务处、政教处和教科室及时收集和整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劣势

1.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参差不全,学校管理与信息化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上课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方法一般限于PPT制作技术,对流媒体技术、虚拟技术、教育云技术等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3.培训工作开展得较少,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多停留在初级应用层次,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意识较欠缺,且学习时间难以保证。

4.对学校各方面集合起来的信息资源,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许多珍贵的资料散落在某些部门,学校对教育资源库建设投入不足。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机会

1.苏州市教育系统非常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2013年成立的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将利用远程课程平台加大对苏州教师的培训力度。

2.我校2012年4月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百强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学校正逐步开展数字化学习试点的建设,通过“E学习”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的模式、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稳健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和主动学习能力的生成。

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威胁

1.网络硬件方面的建设,在经过一阶段使用后必然是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学校在这块肯定要重复地不断投入资金。

2.学科教师在升学压力下,投入大量时间应对考试科目,对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持续发展无暇顾及,并且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提高上难免会思考“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认识不一,造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波动明显呈现周期性波动。

3.学校教育信息化对信息中心人员的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如开发创新、业务管理、培训普及等能力的提高,这与信息技术教师课务繁重,忙于事务形成鲜明矛盾。

五、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由上面的SWOT分析可见,学校所处的宏观环境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既面临机遇,又提出挑战。在传统优势下,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据此,我们要以江苏省基础教育百强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方案推进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正视现实问题,对照发展规划,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1.数据中心的建设

对现有的零散无序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好集中整理、分类收集的工作,并录入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的建设应配备专用的服务器和管理软件,从顶层设计开始部署,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基础中心。具体包括:①各类课程视频、课件、积件等;②各学科的自建资源库;③各类德育活动资料,如方案、大型活动视频、照片等;④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科技活动资料。

2.课程中心建设

包括:①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建设。架构MOODLE平台,为各学科教师提供在线课程平台,主要提供可引进教室的网络课程或可到网络教室上课的课程模式,根据教师上课的教材、单元、内容规律等因素,对课程进行适当的重构、重组及内容选择,并在该平台中对课堂教学资料、作业帮助、习题讲解、板书过程等进行存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互动性、趣味性,改善课堂效率,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弥补传统授课的不足。②教师培训研究课程建设。开发相关软件,方便教师电子白板技术培训、魔灯平台在线教育培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学科进修课程研修等。

3.师资信息技术发展培训

培训要贴近教师需求,旨在通过培训找出SKA(Skill、Knowledge、Attitude)差距,帮助教师改善使用先进技术的态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引领学生改变学的方式,实现有效、高效、长效教学。主要包括:①技术培训:如基础软件升级培训、互动式电子白板培训、MOODLE在线课程使用培训等。②理念培训:开设技术融入教学后的互动交流,进行课程讨论、成果展示等。

4.学生信息技术发展培训

由信息中心开设专题培训课,指导学生熟悉网络课、白板课等类型课程的基础技能、学习必要的技巧,推广在线学习。

在这项试点建设中,还要用好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在这些地方普及无线网络,做好用户认证管理,推进教师、学生在学校“E学习”环境中合作互动,共同浸润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涛.兰州市属学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李艺.教育技术化——本质与价值展开[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项目背景

当前,朝阳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工作从基础建设向应用转变。为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导、激励教育系统各单位信息化管理的科学、规范,结合各单位信息化应用及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朝阳区教委决定在全区开展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旨在树立典型、传播经验,进一步推广各单位在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方面已形成的有特色、有实效、有成果的项目,并对这类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整体提升全区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2008年11月18日,朝阳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的通知》(朝教信〔2008〕11号),明确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以信息化主管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工作职责,“星火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星火计划”是朝阳区针对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8年启动以来,“星火计划”项目以点带面,提升了朝阳区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被市区同行称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又一创举”。

历年实施数据

2008年,“星火计划”项目支持范围包括:信息化应用发展类——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成长等项目;网站应用类——学校网站、学科网站、功能化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科研类——科研项目研究、推广等。

项目以学校自主申报为主,朝阳区教育系统51个单位,共申报项目74个,通过评审,共评出31个单位的37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包括学校网站建设、信息化科研项目、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学生卡应用、学校特色软件开发等类型。

2009年,“星火计划”项目申报范围包括:信息化应用发展类——自主开发、研制的特色项目,具有实效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具有可推广性;信息化应用科研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对全区信息化应用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及推广价值。

申报项目可以是单位项目,或学区、学片结组项目,朝阳区50个教学单位共申报项目61个,通过评审,共评出25个教学单位的27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项目涵盖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研项目、特色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等类型。

根据这两年的经验,经教委主任办公会批准,对2010年度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方式进行了调整。结合教育部、市教委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结合朝阳区应用整合整体规划,结合基层学校在行政管理、教育教学中带有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项目具备可操作性、先进性,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可向同级同类学校推广,生成性资源可纳入整合平台中,反映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要求,信息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区应用推广、市区试点两类项目进行了审定,推选出8个全区推广项目,9个试点项目,同时下发征集建设学校和试点项目。全区73个单位参与申报94项/次,42个单位参与到最终确定的13个项目实验中。

根据统筹谋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发挥效益,实现从单校单一应用向校际及区域合作过渡的原则,2011年,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实施采用全区推广项目、课题研究项目、单位自行申报项目三种方式实施。

全区推广项目由信息中心统一部署,课题研究项目则是由信息中心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选择参与学校,单位自行申报项目重点扶持以学区、联片多单位合作模式,朝阳区47个教学单位共申报项目60个,通过评审,共评出15个教学单位的25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

“星火计划”项目实施五年以来,朝阳区共有132家教育单位总计申请了208个信息化应用项目。共有102个项目受到“星火计划”扶持,85个单位参与到信息化应用建设、课题试点工作中,项目涵盖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研课题、特色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等类型,参与形式由原学校申报单一项目向整体联动研究发展,为朝阳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的成效

“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不仅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更提升了朝阳区教育教学单位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颇具影响力、具有推广研究价值的项目。

“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最大特点是能让教研、学校、教师各个角色在互动中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平台一期的主旨是“以管促用”,由朝阳区教研部门牵头,把大课堂基地资源与具体课程结合,形成教学指导。学区作为管理部门,指导学校任务的开展,教师在平台中申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指导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教学基地学习,并将教学过程资料提交到平台中。学校通过平台对全体教师的教学任务统一调配,通过教学任务的申领,学校对教学时间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规划,保障社会大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基于校本课程下的学业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朝阳区学校学业能力长期追踪诊断和分析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模式,提升朝阳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率先在首都实现“教学评价现代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高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定向跟踪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变化,有针对性地提供多视角、多维度的学情分析报告,一方面帮助教师挖掘学生潜能,基于报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层指导,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学情报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家庭助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家长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提升家庭学习效率。

“三礼教育”在呼家楼中心小学扎根结果整整十年,作为区教委“星火计划”支持项目,学校在区教委信息网络中心和教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研发了《三礼教育网站》,通过点击三礼教育网,可以看到“学生乐园、家庭社会”等板块内容,为学生们搭建了“知礼和学礼”的桥梁,更是为大家在“用礼和行礼”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为了让三礼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孩子,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受到教育,呼家楼学区已开始制作三礼动画片,结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整合原有教材内容,以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为主线,将三礼教育以动漫的形式展现,做成全国第一部校本课程系列动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