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这几年,在教育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全国本科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各个院校的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关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科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标;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提升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强本科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改革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管理的层次。
1.1 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
考虑到近年本科院校人均培养成本大约在12000元~15000元之间以及各个院校的师资队伍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2万人左右,个别规模较大以及师资队伍较强的本科院校,本科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3万人左右。这样,既能维持本科院校的正常运营,又能较好地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
1.2 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科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目录,全面优化学科和专业的布局,完善传统专业、增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就业前景良好的新专业,对部分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传统学科以及过时陈旧的传统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适当增加热门专业。此外,从现有的本科专业中,筛选出就业相对比较容易的若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品牌专业以及特色专业,使它们成为各个本科院校亮丽的名片。
1.3 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重点。本科院校应经常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时俱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创建特色课程。以此为基础,创建省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课。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符合本科院校自身的双语教学课。
1.4 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了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等问题,特别是专科院校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使其在各个方面无法适应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本科院校要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合理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推进网上评教,加强领导评教、专家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检查教案、检查试卷等相关工作。
1.5 本科院校的团队建设
本科院校团队建设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申报,轻建设,评选标准不够合理,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团队成员协作意识不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建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学带头人,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机制。此外,要借助团队集体的力量,指引青年教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培育一批教学骨干,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向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冲刺。
1.6 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推广网络教学,普及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推进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本科院校的就业与创业
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确保本科院校能否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本科生毕业前,开设一些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主题讲座,为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创业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要,为了机动灵活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发展与变革,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建成深受社会好评的合格本科院校。
2.1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树立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质量兴校、人才立校的办学思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教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尽量体现个性培养、特色教育,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养体系。鼓励探索和试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2.3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提高就业率的战略需要,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培养能吃苦、肯适应、能创造、乐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2.4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后盾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环节的有机管理,鼓励教师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鼓励教研活动的各种新模式,推进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此外,为了扩大本科生的视野,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学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作报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工作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脚踏实地的实现。
2.5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评教”等评价机制的作用,改进学院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加强对专业水平、课程质量的评估,加强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6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资源
把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依照本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开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库,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突破跨专业选课的障碍,拓宽学生选课的范围,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自我创造有利条件。
2.7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状况,避免课程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课程。要优化课程结构,让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交叉与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课堂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8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本科院校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适当增加实践的比例。实践安排应详细与充实,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创业教育,启动本科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努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积极推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本科学生实践锻炼与服务社会的新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结语
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在本科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个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默契配合,协调发展,真正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随着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生源萎缩、教学质量下降、考风考纪严重滑坡及管理不力等诸多新问题[3],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认真研究、深刻反省并妥善解决。其中教学质量下降是核心问题之一,这一难题如果不解决好将使社会对成人医学教育的不信任感加深加重,甚至会导致医学成人教育生源进一步萎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下降与教学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有重要关联。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依托其母体学校,基本教育资源与普通本科教育共享,但由于近十余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即使应对全日制本科教育已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援”排在其后的成人高等教育了;(2)成人高等教育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沿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且面授学时数大打折扣;(3)师资力量薄弱,有些高校在扩招后师资力量原本薄弱,引进和培训人才力度不够,对于成人教育更是采取应付措施,甚至聘请一些资质不够的人员充斥成人教师队伍;(4)教材通常选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也未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相似度极高,以致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有“炒剩饭”和“吃剩饭”的感觉,教与学的积极性均不高。此外,考风考纪滑坡、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也是造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为地处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也受这样大环境的影响,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采取的应对措施
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且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该区域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但医学院又肩负着提升该区域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历史使命。因此特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基于成人医学教育特点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知识巩固、知识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强化的平台。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唯学历为本”的功利性办学思维,拓展培养渠道,理顺培养需求,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创新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内容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摸索出一套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案,以满足地方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并供广大兄弟院校参考与借鉴。
2.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学生获得有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医学教育,在教务处特设了专门的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简称“医管办”),主要负责医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协调等相关工作。由“医管办”牵头,联合本校继续教育学院(其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医学院和临床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专家成员进行探讨,由医学院执笔,为学校招收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学生量身订制了《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全科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制订前曾多次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同时融合了吉首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秉承“抓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的宗旨,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对医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也凸显了学校“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发展需要,既彰显了时代特征,又符合了地方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课程设置体现了医学成人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如下。
2.1.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将课程设置调整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等4个课程平台,平台下面再分成若干模块;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心理医学、卫生管理、全科医学等学科的教育,调整集中讲授与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将人文教育和临床技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给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使成教学员成为能为广大基层提供治疗、健康咨询、预防及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2.1.2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时数和比例考虑到医学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有一定医学基础和自学能力,且多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充电。同时结合其自身特点即入学起点相对较低、工学矛盾突出、出勤率低等并受社会、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5],因此适当降低了必修课学时数同时增加了选修课学时数并增加自学内容,令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相关学业。
2.1.3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制在学校全日制医学教育开始相对较早,目前也将其纳入成人医学教育中,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实现弹性学制,将以前的3年制改成3~5年,以便缓解学生们的工学矛盾和压力。
2.1.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成人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于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由原来的15%增加到22.7%,规定了学生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通过实践技能考核才能过关。
2.1.5改革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年纪偏大,基础较差而理解能力又相对占优势[6],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以通过传统以死记为主体的考试,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的考核环节作了相应调整,通过降低死记硬背考点的比例、增加理解应用题型如病案分析和实践操作比例,对于选修课或增设的人文学科尝试小论文或以Sandwich、Micro-teaching的方式讨论、汇报学习心得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欲蒙混过关的心理又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2有效借鉴全科医学和卓越医师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吉首大学继2009年开设湖南省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试点班(专科层次)后又于2011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点之一(本科层次,从高中应届生录取并签订合同,毕业后在基层至少服务6年),同时临床学院又是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每期必须完成50个指定计划,目前已进行到第2期)。此外,该校于2012年获得了卫生部卓越医师“5+3”培训计划———武陵山片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对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搭建了相对成熟的平台。医学成人教育的主体也是服务于基层的医务人员,其可充分享用现有资源,利用业余时间如寒、暑假等进行集中培训,因此,在资源享用上可与全日制学生错开从而避免使用冲突,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
2.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特地遴选了一批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目前担任医学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均为各教研室或临床科室技术职称在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的骨干力量,均承担过全日制临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教学/临床经验丰富。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讲师/主治医师16人。虽然这些教师平时临床和教学任务繁重,但经过学校和学院协调,教师们均能理解并积极配合,确保了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组织人员编写了适应成人特点的教学大纲和部分科目的教材;鼓励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倡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借助学校网络课堂的平台进行实时在线答疑、指导,部分内容要求学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同时部分课程的某些内容采取Sandwich教学法,加大学生们的参与性。通过采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临床技能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与建设为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保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们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现已按要求遴选了5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作为临床培训基地以进行重点临床专科和社区服务轮转教学。确保了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学制 衔接 职业教育 体系
一、南通市实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基本情况
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施的建设试点。南通市承担的是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其中,试点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牵头高职院2所(南通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职校3所(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6个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牵头本科高校1所(南通大学),合作高职院2所(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4个专业。
从实施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区域行政统筹不够。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显然,虽然文件要求“各市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但作为地级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区域内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各级各类院校统筹乏力、引导不够,至于县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文件的主送单位是市级教育部门,更是参与不够、指导缺失,从而使中高职衔接的改革试点成为地级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与中职校之间的学校行为,未能得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部门的强力支持。
(二)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规模小。中高职衔接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与中职校,试点项目的最终审批在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要求,参加试点的中职校必须是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我市有8所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申报试点,省厅批准我市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涉及合作的中职校只有3所,另外的5所学校包括2所国示范建设学校,影响了项目试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水准不高。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关键是衔接专业的选择。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的牵头院校期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解决那些社会需求不足、招生难度较大、办学水准不高等专业发展问题,因而所选专业对中职校来说,多是小而冷的专业。中职校希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满足中职生进入高一层次院校的升学愿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所选专业与中职校所期望的专业之间的落差,制约了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效果。就参与学校的招生人数看,2012年南通市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招生190人,合作的高职院招生305人,显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受益大于中职校的受益。就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招生数看,中高职“3+2”分段招生184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305人。高职与普通本科试点优于中高职“3+2”分段招生。就专业招生看,中高职“3+2”分段试点的园艺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分别招了55人、58人,只完成专业招生计划数的三分之一,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计划完成较好。
二、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义分析
就目前南通市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来看,当下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试点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
(一)建立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意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我国学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贯制和分段式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则职业教育的学制形式呈现为3~4年(以3年为主)的中职、2~3年的高职和4年以上的应用技能型的本科。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是今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显然,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教育分流制度相适应,也与当下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一致,同时兼顾人才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并保持合理比例。因此,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层次问题,即保持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合理比例,而且解决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问题,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构建了上升通道。
(二)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现形式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时,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柔性设计,体现开放的视角、便捷的通道、多样的组合等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包容性。目前江苏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一是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二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适用性角度看,这是为不同需求的人群设计的不同途径,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三)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件
一种教育体系应是在适应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形成。作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层面的设计必须具备以下要求:一是以专业归类为连接点,二是以学制分段为纽带,三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
1.以专业归类为连接点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但职业与专业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以专业归类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能动地服务经济发展和人的成长需要的必然要求。
2.以学制分段为纽带
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因此,分段式的培养必须处理好“发展基础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因此,以不同形式的学制分段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优化,将是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层面上的人为举措。
3.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也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关键是参与分段培养的职业院校能否联合研制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南通市参与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学校经过研讨论证,形成了人才分段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共识:前一阶段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岗位对接,重点培养学生单一和综合技能;后一阶段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分段实施实现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围绕目标定位,分段培养的衔接其实质是教学的衔接,核心则是课程的衔接。因此,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以统一的课程标准统领教材的编写,同时做好分段培养课程的有机衔接,不仅使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做到各层次的有效衔接,而且为学生转段或者升段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启示
2012年是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期,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寻求对策。就南通市同时结合其他地区以及参与试点的中职校、高职校、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探索实践来说,有必要对试点工作进行顶层的整体设计和政策实施的优化。
(一)对建设试点项目进行再遴选
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江苏来说,2012年积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是积极的、果敢的,实践也证明试点效果是显著的、可喜的。但就具体项目而言,需要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双专科”高职教育等项目进行再论证。就参与试点的南通情况来说,在中高职的衔接上,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缺乏需求基础,表现为从2003年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中职校的“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办学已经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学生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的兴趣并不浓。此外,从2010年起,江苏又实施高职校注册入学制度,因此,对江苏的中职学生来说,读高职的途径已经全面打通。部分不愿意读“五年一贯制”高职或者参加高职注册入学的学生,通过对口单招也可以升入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对江苏而言,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已经构建。至于“双专科”试点,自学考试就已经能满足,况且,高职校专科层次的转专业已经没有制度瓶颈。如果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基于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的实际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将成为江苏下一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主流。从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时不降低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考量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培养应成为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衔接的主要形式。
(二)对试点项目进行制度再设计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虽然初有成效,但仍要乘势而为。一是继续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学校而言,主要是参与院校的遴选办法及程序的设计。2012年的试点在试点范围和院校的选择上做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方法不够具体,比如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校选择的专业也要有规定,原则上应是品牌专业或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就学生来说,参与试点尤其是参与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试点,入学门槛应有必要的要求。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升学教育或者是变相的精英教育。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层面的设计。进一步严密制度执行的闭合性,要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对衔接升段的考核办法进行设计,保持适度的淘汰率,体现制度的刚性要求和选择性,以维持试点项目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对试点工作进行再宣传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5-01
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科院校必须进一步积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下面主要围绕高校应用型本科才人培养教学中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类型,制定科学培养方案上进行一些探索: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逻辑起点,甚至可以说学校办学定位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设计框架,关系到后续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应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升华,抛弃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教学观。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成立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效率,也更具针对性,学院要求各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均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委员会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所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需要。
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整个课程教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制约着课程教学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及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教学重点
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实践教学便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师生观,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为明确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性大型比赛,通过每年校内一系列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及成立课下兴趣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应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注重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专业必须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授课,同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此外,设置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以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结合自身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选择上会更加理性。
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包含3个项目,即“优秀学术人才”、“优秀创业人才”和“优秀人才领导力” 培养计划。首先,重在培养方向的多样,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涵盖众多,这三方面培养计划分别是针对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学科,分别有着宽阔的职业出路,未来的发展路径多样化。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这一计划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如参加学术计划的学生要参加论文写作讨论班,以研究最新论文、尝试写小论文,最终发展出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参加创业计划的学生要参加真实的创业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参加领导力计划的学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机构做调研,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