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再生资源利用是缓解我国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析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市场化的角度,提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构想,为科学发展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市场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0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22-02

1 引 言

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研究表明,每回收利用1万t废钢铁,可出钢8500t,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t,节能0.4万t标准煤;每利用1万t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t,节约木材3万m3,节约能源1万t。可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缓解我国资源危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巨大潜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探索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为资源再生产业打造一个市场化的平台,是资源再生产业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就应该成为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当务之急。

2 发达国家的资源再生产业

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2.1 政策导向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关键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资源再生问题,政府不但在政策上对资源再生给予正确引导,制定鼓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而且在财政上也给予直接支持。

2.2 产业化政策和配套的产业布局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平台

西方国家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化手段,构建产业化发展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

2.3 健全的法律规范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保障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的相关法律、规范比较完善,已经形成标准化和系列化,同时辅以必要的量化措施,可操作性非常强。

2.4 回收再生资源的五个体系构成

根据大量的资料分析与总结,西方国家的逆向渠道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以下5个体系构成 :制造商一体化体系负责收集大量的可用材料,减轻制造商对原生材料的依赖;废弃物转运体系负责通过和政府合作,优先获得规模、稳定的物资来源,保证持续获取大量稳定的可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加工商体系拥有专业的处理、加工、运输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分解、加工,使之达到工业标准的要求;零售――批发商体系的职能是完成分销任务,消费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把“产品”带给渠道成员后换回押金;临时性体系不定期地收集可回收利用物资,卖给永久性的渠道成员。这些组织的活动具有间断性,是消费者和买方的中介。

可以看出,各个体系是把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资与最终市场的物资需求联结起来的纽带,体现了市场的整合与调节。该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取决于该体系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还取决于再生物资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性,即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必须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市场化的有效渠道。

2.5 资源再生的四个基本条件

事实上,资源再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流动的渠道体系,上述体系从对再生资源进行初步收集、分解和分类开始,到与工业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并为工业企业重新利用,其本质就是市场体系的运作,其运转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具备回收物资的高效处理技术、有可利用的物资或产品存在、有产品收购商和制造商、有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建立资源再生体系,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资源需求的层面考虑目标市场的性质、分销物资的类型及相应的处理要求、渠道成员作用及整个企业的赢利能力。

3 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

.1 我国经济再生体系的三个层次

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在我国已经受到极大的重视。当前,我国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回收网络、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3个层次组成:回收网络负责回收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简单分类、整理,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网络接收回收网络回收的再生资源,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拣、整理、加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方便资源利用企业采购利用;综合利用处理网络重点利用高新技术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使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上述资源再生利用体系在我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建立了一些大型废旧物资配送交易中心和省级再生资源加工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但是,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制约了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良性发展。

3.2 资源再生产业的缺失

第一,缺乏健全的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确立了产业基本规范和法律框架。但比较西方国家,我们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甚完善,缺乏必要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办法,致使再生资源市场秩序混乱。第二,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小,资源流失严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占相当比例。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再生资源流失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第三,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我国资源再生行业技术普遍落后,大多数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工艺流程落后,缺乏深加工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潜力不足。

第四,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弱,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一,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个相对具体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规划,因此产业发展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化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布局。直接影响资源再生企业的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发挥行业整合优势,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二,行业管理缺乏市场化手段,无法发挥市场的潜力。我国在市场定价、企业融资、企业资格认定、税收政策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化手段,导致资源再生企业鱼龙混杂、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甚至为争夺资源或市场进行恶性竞争;企业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缺乏融资渠道,企业规模难以扩张,行业技术进展缓慢。第三,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难以顺利实现,再生资源产业调整经营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和发展战略都缺乏必要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4 资源再生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

4.1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有关统计表明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每年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达到1100亿美元,日本35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200亿美元。与此同时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美元,如何将这些庞大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资源,为其构筑一条高效的转化渠道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市场化发展道路。

4.2 开展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分析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到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制度建设、社会观念和技术角度确定适合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4.3研究资源再生产业发的市场化发展方式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市场结构、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配套产业为切入点,研究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式,分析其产业辐射与带动能力,确立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为决策提供数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4.4 明确保障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政策

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结合我国资源安全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依照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从产业布局、运行模式、产业技术、成本效益、产业链ぬ酢⑴涮咨枋┑确矫嫒胧郑研究市场化手段和方法,提出市场化对策,明确提出保障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干.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J].现代法学,2006,26(7):167~173.

[2] 黎建新,刘仁.构建逆向渠道:适应循环经济的渠道策略[J].生态经济,2006(10):7~10.

[3] 陆辉.对建立和实施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思考[J].经济师,2008(1):50~51.

[4]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5] 王嗣俊等译.环境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4~269.

[6] 周宏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8).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ial

of China from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Deng Guangjun

(Bnsiness Couege.HBUT,Wuhan 430079,China)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深刻剖析了资本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再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分析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各部类以及不同的价值形式在在生产过程中的演进,对我国经济有很大的指导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只存在两大经济部门――生产生产资料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基础上,社会总产品通过对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来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行为对两大部类的增长是存在影响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直接投资政策对第一部类进行强制性的积累,即让社会积累大于资本家的积累,从而加快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不是万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速度、比例、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怎样确定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应该调控,也必须通过政府来调控。同时政府应该看到社会再生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的功能,看到市场自身的运行的规律,通过调节结构上或者总量的多少,来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有助于正确理解通货膨胀。

马克思的在生产理论中说,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是全国各地区及各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并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马克思说“在信用制度下,所有这些可能的资本,由于它们积累在银行等等的手中,而成为了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货币资本,而且不再是被动的东西,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因此大力发展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进一步扩大规模,推动再生产。

三、有助于理解我国出现的民工荒。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出现了明显的民工荒现象,这是由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了积累的部分,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了积累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因此对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东西不均衡,人口分布也不均衡,而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又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增加的可变资本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人口增长减缓,这又减少了我国劳动力的供给。

面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做了这样的阐述“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产品的各种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组合,或不同的职能规定,因此这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并且这种改变是以后随着发生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产品中各种要素的组合,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原有员工的培训,来减少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合理各种要素的投入。

四、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循环图如下:

以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图,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

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AX+Y=X(1)

其中

A=a a …  aa  a  …  a┆  ┆  …  ┆a a  …   a,Y=Y1Y2┆Yn,X=X1X2┆Xn

分别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最终使用量矩阵和总产出量矩阵。

列昂惕夫逆矩阵为B=(I-A)-1,其元素为bij(i,j=1,2,3,…,n)

影响力系数:

Fj=∑ni=1bij\∑ni=1∑nj=1bij j=1,2,3,…,n(2)

感应度系数:

Fi=∑nj=1bi∑ni=1∑nj=1bij  i=1,2,3,…,n(3)

在对其研究中,分析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利用全国文化产业建立投入产出矩阵模型,了解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得到文化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南锣古巷的动态循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以此为依据,为可历史文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相关建议。

以下为2010年全国的投入产出表的简化整理,主要体现文化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的典型产业的区别。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A=0.3203 1.3188 0.0686 0.16520.0288 0.7179 0.2128 0.08250.0163 0.2960 0.4539 0.13970.0166 0.3312 0.1874 0.4579

得出影响力和感染力系数分别如下:

第一产业:0.1046,1.7974;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二产业:2.2347,0.8156;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三产业:1.0545,,0.6475;文化相关产业:0.6062,0.7395。从影响力系数中可以看出,文化相关产业在各产业的比例很小,但对经济具有相对较高的带动作用,其发展虽落后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二、第三产业,但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用;从产业感应系数可以看出,其他产业对文化相关产业影响相对较小,则其不容易受到经济问题的影响,从而可以独立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一个循环再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动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来进行研究。投资过程的动态化:

xi(t)=∑nj=1aijxi(t)+yi(t)(4)

投入的持续带来产出的持续增长,要实现t时期的产出量,需要t-1、t-2、……时期为其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同样,t时期也要为t+1、t+2、……时期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把不同时期的再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1.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教兴国、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战略方针及政策,针对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疑难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专项科研经费。校企产学研合作、产业结构升级、咨询决策等新技术开发,也生成了众多技术开发与应用、咨询决策与服务方面的合作项目。作为知识传播交流、新技术开发和高科技研究机构集聚地的高校,无疑成为项目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决策的主流群体,其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经济服务的确定性成为项目后期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所拥有的科研项目大都具有前瞻性、技术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的研究成果,必将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高端艺术创意产品,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合校企资源、社会力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拓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渠道。

2.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能够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种再生废弃材料通过艺术创意,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项目导师将全面跟踪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在此过程中,自主创业者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头羊,从而突破了传统就业的瓶颈,成为自主创业活动的主流。项目组可以利用项目研究的资源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自主创业场地和基础运行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对于正在起步尤其是资金匮乏的创业型企业,项目组的跟进式指导更加重要。利用项目组成熟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为自主创业者搭建商业信誉平台,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创业者在项目导师的帮助下,能够获得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获取可靠的市场信息及优惠的政策、稳定的保障援助及相应成熟的技术服务。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构建以专业技能、可塑能力及创造力为基础

1.转变观念,掌握创业信息。

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就业观念上转变,即确定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定位。许多在校生的理念并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得高分,以期成为就业的筹码;另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兴趣不浓,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只求考试及格,获取文凭。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到薪水高且压力较小的工作。此外,由于自主意识及能力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依赖家长、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创造能力,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4]。就业岗位的紧缩与从业队伍的累积,固有的被动就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又要结合专业特点拥有融会贯通的创造能力。因此,大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初要着手专业学习和创业,即确立中长期创业就业的方向和近期获取专业知识的目标。此外,要积极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及金融信息,关注地方经济、技术更新、人才需求,变被动就业、单一就业为主动积极创业,为自主创业建立信息平台。

2.夯实基础,降低创业就业的风险。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地以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为学习重点,淡化学科界限,拓展知识结构,注重边缘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从中找到可利用和开发的内容,把握自主创业所需要的重点知识,为将来自主创业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各专业的大学生均能根据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开展自主创业,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自己的创业就业定向,有的放矢地学习哲学、营销、历史等学科知识,搭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之间的桥梁,为自主创业储备必需的能量。此外,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等专项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要注重协作,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以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导师的软资源———各类各级教科研项目,学校的硬资源———现有的研究场地、软件设备,积极开发大学生创业项目,使自主创业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5]。同时,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努力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技术优势,预测其创业风险,解决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寻找具有个性化自主创业的路径,促成其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挑战自我,把握创业就业的重点。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养。以科学的态度,如实剖析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惟其如此,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自我,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自主创业的支点。第二,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进取。应对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仅有书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开拓性实践和创造性尝试,不断刷新自身的知识点,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摒弃万事俱备才开始创业的观念,勇于进取。第三,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把握创业就业的方向。大学生在从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有夯实的基本经营素质(如: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导致经营战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在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中显得尤为重要[6]。第四,态度决定一切。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不明确,盲目、盲从甚至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真正自主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往往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三、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是以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成果为创业的载体

1.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是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拥有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而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的产品,不仅要具有低耗、节能等特点,而且要富有艺术的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因此,以废弃物资源再生为基石,并以艺术的创新设计为支撑的有实用和审美特色的再生资源成为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关键是融入艺术创意,从而构建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物资基础。熊彼特在20世纪初,在著名的长波理论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废弃物资源再生融入和渗透了艺术的创新设计,才能赋予废弃物以新的生命力。而废弃物资源再生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废弃物资源再生的效益,重新认识有效地对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把废弃物再生资源推向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艺术创意来提升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品位,从而创新废弃物资源再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注重艺术设计与废弃物资源的和谐对话,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强化艺术在废弃物资源中的融合与渗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建设经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促进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有效发挥艺术创意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为废弃物资源创造新的再生模式。

(3)研究艺术创意在废弃物资源再生中发生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从而拓展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利用艺术创意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合理结合4R(Re-fuse、Reduce、Reuse、Recycle)原理,通过发展废弃物资源的再生产品,在创新再生产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再生产品造型设计的审美上,维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构建全新的废弃物再生艺术品,提升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艺术内涵和无形资产,增加了其附加值。

2.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在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研究。

这个命题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构建中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如何发生作用;二是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1)以艺术创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展现了其审美与实用衔接、转化的双重价值。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成为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艺术创新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装饰内涵、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或经济实用、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8]。装饰审美与实用功能两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中的附加值。

(2)数量惊人的废弃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现代垃圾污染,艺术创新设计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对大量的废弃物资源,采用简约的造型、低调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低造价所进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3)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创新设计是低碳节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方法。赋予废弃物以艺术创意的新理念,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知识密集等特点,其发展较少受土地与资源的限制,其融合性强的特点,又能将技术、商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的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第三产业本身的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资源再生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010年以来,富士康“N连跳”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富士康事件,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工厂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富士康事件归根到底是中国这种依靠劳动力密集优势的发展模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后,与面临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所产生矛盾的结果。表明了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一、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是物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即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社会观、经济观、技术观。①然而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的合理,要求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类社会的循环再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劳动力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平问题。发展应是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即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代内的公平也包括代际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的基础上。当代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后代资源的占有的基础上的,这样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后代人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于后代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的。

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人类劳动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的过程包含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②从人和物的角度可以把生产过程的三种因素划分为两类,即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为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①物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物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然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动性的因素,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力的质和量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的需求。从质上看,是指劳动力要不断地再生产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劳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补偿。从量上看,劳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

从劳动力的质的可持续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本人的再生产,还包括繁育后代,以及劳动素养和技能的提高。

“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④“为改变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⑤劳动力的价值的总和由三个因素构成:劳动者本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养活家庭的必要费用;必要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因此,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至少维持工人一定的工资,工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生活、休闲、教育、繁育后代的支出,这样才能使劳动力获得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式的利用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依靠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可以暂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过程的循环进行,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量上来看,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满足物质资料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同时要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能投入生产过程,才能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这就要求,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从而使社会有充足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今中国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长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面临新的挑战。

1.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中国渡过了人口生育高峰,开始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危机。目前的农村小学合并、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便是这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如果不实现产业的升级,摆脱目前依靠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现状,将最终使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险,最终使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危险和挑战。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将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老龄化。

建国后,由于摆脱了战乱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出现了几次集中人口的生育高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又面临着集中的老龄化问题。建国初,为了实现工业化,在农村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农产品价格低廉,大部分农民没有为养老积累起足够的物质准备。而在城市则为了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长期实行了高积累、低工资制,甚至有的人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为了下岗工人。而且这一批人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这一批集中步入老龄化群体的人的养老便成了未富先老的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3.劳动力的过度利用。

由于路径依赖,很多企业长期实行低工资制,甚至不足以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工人想获得更高的工资,就要不停地加班。据报道,富士康员工的起薪只有900多元,工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对于劳动力的过度利用,如同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资源的不可再生一样,会造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困难,给劳动力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疾患。富士康事件的根源就在于过低的工资,使工人被迫延长劳动时间,超过生理承受能力。精力高度集中的劳动,使工人依附于机器,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最终导致了不理性事件的连续发生。

4.工资低,难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展。

劳动力的工资应该体现满足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即马克思所说的最基本的本人生活的需要、子女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和培训的需要。然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的工资低,难以在工作地居住、在工作地让下一代受教育、在工作地享受医疗,难以支付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即无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①由于无法用工资满足在工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低,阻碍了拉动内需,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三、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内需求不旺、过度依赖出口等方面。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的国内出口下滑,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二产业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比重太小,而且第二产业内部产业层次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世界分工金字塔的最底部。另外,由于劳动者收入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低。“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②因此,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底层地位,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劳动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准备更多、更合格的、适应新的技术需要和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3.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即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改变过度依赖政府公共投资的局面,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上,要求劳动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必然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为前提。

转变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劳动力消费增加以后,有利于劳动力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一是要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二是要合理地利用劳动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

1.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人是生产中最具主动创造性的因素。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由于建国后出现的两次生育高峰,造成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剧增,进而造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之所以选择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从而依靠这个人口红利,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生育高峰的人口年龄逐渐增大,从而使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的实行,目前青壮年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整个社会“老龄化”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为了防止民工荒的加剧,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改变现有的人口政策,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在尚没有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2.提高劳动者工资。富士康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工资过低,工人被迫长时间加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高强度劳动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损害,从而使部分工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而走向了自杀。由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也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进而以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方式,使劳动力获得足够的收入,以解决消费、培训、教育、医疗、住房、甚至精神消费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更多、更合格的劳动力。

3.不断提高工人的人力资本素质。人力资本包括4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本,是指用于教育以及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的费用,是最基本的要素。二是技术和知识资本,是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包括大学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健康资本,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包括医疗、保健营养以及体育锻炼等。四是迁移和流动资本,是指国内外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因此,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等,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劳动力,以迎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