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催生想象;丰富想象;内容绘图;开拓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02-01
小学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想象力,看到天边的星星,他们会想到天际的遥远和银河系里无穷的秘密,一花、一草、一木,在他们的思维中,都有意想不到的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力,创造就是源于想象,没有想象,创造就是空谈,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创造中,都不乏想象。小学语文充满人文性和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得天独厚!
一、借助课文插图,催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在理解课文中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又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再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三、根据课文内容绘图,催生想象的能力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续写课文,开拓想象
一、营造气氛,在教学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为此,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组织运动,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记得有一次,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波浪线,然后问学生:“面对这样的一条波浪线,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让我大开眼界。有的说是美味可口的方便面,有的说是连绵起伏的高山,还有的说是跳跃的浪花,更有学生说是衣服上的拉链……这些丰富的想象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恰如鲁迅先生所言:“孩子是让人敬佩的,他们能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巧妙联想,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国著名学者吴克杨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将想象能力寓于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如我国汉字中表意字很多,在学生了解字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教学“沙”字时,我引导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很少有水。”类似的例子多了,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如教学“甜”字时,学生能想象到“舌头碰到了甘蔗真甜”;学习“梦”字时,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树林下面的晚上可以做个好梦”……这种借助汉字特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效识记了生字,理解了字义,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乐趣。
三、放飞思绪,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不能囿于某一单独的活动,教师要创新方法,给学生构建想象能力培养的通道,让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平台,拓展想象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先让小朋友们朗读全文的词语,同时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与这些词语有关联的事物。在他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启发他们:“各位同学,刚才你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呢?”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每个小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有的说,他自己好像正在公园里玩耍,里面有各种花花绿绿的植物,有小桥流水,大家正在嬉戏;有的说,自己正站在一座大山下,山洞里住着老神仙……虽然,有些想象显得幼稚又可笑,但是,学生的思绪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驰骋,这无疑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进入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古诗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内容丰富,为我们留存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感受诗词中的内在。如对《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通过课件,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人外出前看到自己慈祥的母亲正在微弱的灯光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场景,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直观影像,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震撼,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师生共同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再让学生课后练笔,结合自己情感上的深刻体验,通过语言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再如《泊船瓜洲》一诗,我抓住诗中的“绿”字,引导学生想象春姑娘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将学生置于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深刻体验,从而自主进入诗的意境中,学生对诗中作者流露出的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自然也就容易领会了。
五、拓展文本,在课文领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或就课文中某一内容让学生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上册第五课《负荆请罪》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后,面对敌国的挑衅,赵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描写。
六、提供素材,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想象思维巧处理
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在小语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性,也时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由于“放得太开”或“笼得太死”,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僵化,无新鲜活力。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巧做一些处理,让想象以现实为基础,以孩子的童心和爱心为基础。那么想象之于学生,就像阳光之于草木。
一、巧建学科关联,优化学生思维
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本位,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巧建学科关联,可以优化学生思维。
1.巧联美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相通的,语文和美术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巧联这两门学科,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瓜大果多》课内练习:(1)请你写一个很大的“大”字,可以用不同的色彩,你觉得怎样美就怎样写。(2)请你在白纸上写一个很多个“多”字,把它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3)请你画两幅图,取名《瓜大》和《果多》。你觉得哪儿美,就写哪儿。(1)、(2)题型的设计正是变反复枯糙的生字抄写为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审美能力。(3)题型的想象空间更广阔。它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实现了学科的整合性,优化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2.巧借电教媒体
《白杨》最后一句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它是本课的重难点。那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可以这样做:伴随着录音机的朗读声音,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为什么会思索?”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两棵高矮不同的白杨树,在戈壁滩上迎着风茁壮成长,讲到课文结尾处,在小白杨的画面上又浮现出两个孩子的叠影,主人公的面容浮起了一丝微笑!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打开了,“水到渠成”的悟出了本句含着的意思。
二、巧挖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富有幻想。在语文教学中巧妙的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1.挖掘重点词语,启发学生想象
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深刨、咀嚼、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让钱塘江站起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在钱塘江上造桥是不可能的。”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语言训练点:这话传到了茅以升的耳朵里,想茅以升会怎样回答?学生通过想象会得出茅以升坚定有力的回答,为学习下好铺垫,从而学生明白茅以升之所以成为桥梁专家,是因为他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2.巧妙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看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结果。《中国卫星上太空》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卫星飞上天后,广场上欢呼的场面。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一步,请同学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画的意思?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描写欢乐场面的句子;第二步,读读划出的句子,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话把欢呼的场面说具体;第三步,交流图意,写把图意写下来。三个步骤,学生思维活了。
3.巧抓重要标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找出标点进行剖析,挖掘文章的内蕴,《看冰灯》,在描写冰雕动物园时,作者举例几种动物后用了省略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参观冰雕动物园,再紧抓省略号,让学生模仿书本描写冰雕动物的写法,再写写其他动物,学生在学案纸上写下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忠诚老实的小狗、温顺善良的小山羊、狡猾的狐狸......)
三、巧用语文教材,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想象,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在课文的简略处激发学生的想象
课文中有些地方描写比较简略,这是作者的写作技巧的运用,利用这些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精彩的马戏》一课,对“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描写得十分详尽。但对其他三个节目,一笔带过。都只写了“都挺有趣”一句,至于怎样“有趣”却没写。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学生驰骋想象后,都能主动地描绘出狗做算术、猴子骑车的滑稽可笑的神态,马钻火车的有趣动作。
2.在课文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想象
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就紧抓住课文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制作,激发学生想象。如《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关键处是其余孩子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搬起石头砸缸。由此,教师抓住这个关键提问:不砸缸行不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救孩子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拿根竹竿把孩子拉上来,有的说拿根粗绳把孩子吊上来,有的说一个人砸缸水留得慢,小朋友一起砸,孩子才能安全得救......学生一下子想出好多办法。虽然这些方法不可行,有的也不科学,但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在课文逻辑思维处激发想象
课文中作者的观点不可能抽象形式存在,而是溶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这时我们可一步步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透过课文表面文字去挖掘“潜台词”。例如《蜜蜂引路》一课中:“列宁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的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里怎么想;他看见采了蜜的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小园子里,心理怎么想;他看见院子旁边的那所小房子,心理又怎么想。让学生充分想象后,从而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结果。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只有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践证明,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巧建学科,巧挖语言训练点,巧用教材,激活、发展、优化学生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那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大大的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尽情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占粉.试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24)
[2]赵霞.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新课程,2010,(13)
[3] 郑琼花.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0,(14)
想象力问题策略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四条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二者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在课堂上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时候,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它们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想象能力时还存在着观念没及时更新,方式方法不合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必须要扫除的障碍。目前对于想象力的重要性有许多的积极呼吁,培养想象力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理论与实际存在差距,方法虽多虽好,实施起来却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要想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过程,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水平,就必须要正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改进。
一、想象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语言文字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则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要获得基础知识与技法,达到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真正而深远的目的,了解其内容所蕴含的一切,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展开想象,跟随语言文字所概括包含的内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转换为所概括的事物的原貌,并且还可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达到发展进步的效果。想象可以让文字更“活”,进一步拉近人与文字的距离。同时,想象的内容也需要表达。正如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语言是想象的依托。想象让语文更加亲切,有活力,语文又让想象贴近事实,二者相互促进。
二、想象能力培养的现状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视、培养,对智力的开发,人们了解逐渐增多,但离深入人心还很遥远。许多普通学校,由于学校环境,所处地区等客观条件,学校发展的侧重点仍与成绩、升学率等直接挂钩。教师的关注点更多的还是放在学习结果上,而很少顾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象等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制”现象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几乎没有体现。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不愿轻易改变,甚至还限制着学生想象的发展。所以,理论与实际仍有很大的距离。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仅要在理论中体现,更要有实践中的表现。不仅要有教师的安排,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言行里。不是学生没有想象力,而是被限制束缚了,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
三、培养想象能力存在的问题
从想象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从学生的知识增长到智力发展的关注,从身体到心理的重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都是最真切的参与者。小学阶段,教师的作用尤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发展,能让学生从小有一个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和思维习惯,保持好奇心和大胆想象的勇气。让孩子有个比教室更宽广的想象空间,有比课本更丰富的思想内容。要做到这点,教师在这个过渡和引导的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语文教师与想象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教师认识不够
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师如果再像应试教育那样过于注重结果,就会忽略这些发展。对此,教师存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方面的问题:
1.主观方面,教师有自身学习经验受限和思维定势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多年的学习经历、知识积淀,以及成为教师后的专业素养等诸多经验,使得教师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固定而严格的标准,工作中被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所牵绊。教师容易着重于对自身经验的依赖,懒于对新事物的进一步探究,缺少放宽眼界大胆尝试的勇气。
2.客观方面,教师要遵循的规则太多
教师从教过程中,一直遵循于各种教育理论和目标,有很多要求和规则。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精心安排,致力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切都过于精密,过于为了学生,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忽略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感受和主体作用。
(二)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熟悉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两种忽视:有意的忽视和无意的忽视。有意的忽视就是语文教师因为课堂时间或者兴趣问题,不愿意给学生发挥想象能力的机会,这主要归因于教师的态度问题。无意的忽视则是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在培养学生想象力这方面的一些不足,没有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属于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只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文章里的许多定义和内涵都是熟稔于心,一目了然的。在某些问题上,答案根本不是任何的悬念,犹如一种固定而完美的搭配,所以老师看学生练习时就直接看答案的正确与否,习惯了直接用对错评判。然而对于学生,同样一个问题,他们要经过一套自己的思路来得出答案,答案会在情理之中,但过程就不可知了。
2.教师没有个性化讲解,缺乏想象力
教师可以自豪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却不知正是由于这些既定的了解,使教师缺少更多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表达。语文教师致力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描绘情景,想象画面,却没有渗入自己的思想,只是将规定的东西按规定教授给学生,久而久之课堂就越来越缺少生动性。教师缺少自己个性化的讲解和新看法的表达,学生大胆想象的勇气少了一份底气,想象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少了一个契机。
1.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增加想象积累
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多了增加了,想象的素材自然的就会积累形成更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是第一要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表象的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多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多体验社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这样可以丰富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一,教师可以从周围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景色或者是事物,学生们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画面进行情感记录,在老师的批阅指导审查后,让学生再观察、比较交流和分析,用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依据时间时节来观察事物,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外观。例如,以“秋”为主题的作文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本季节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从秋天天气条件下,对事物本质的状态和人物生活的角度观察。第一,学生首先从天气条件会觉得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天气转凉的季节;再观察事物的自然状态,学生将观察到所有的叶子在秋季变黄的自然规律,有些树木的叶子随着秋天的来临凋零,甚至有的草变黄;然后观察人的生活,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人基本上忙着收割庄稼,田野里金黄的小麦,麦穗沉甸甸耷拉着脑袋,静静地等待着收获的时刻。有了这样的全方位视图,学生观察飘飘落叶旋转落下,都会有一些想象力,认为金黄的落叶像在风中舞动的蝴蝶。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些大自然的东西,比如:自然日出,日落的观察,感受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观察风中摇摆的花朵,通过它们的姿态,想象花儿们在交谈着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这些描写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为未来的写作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更多阅读一些优质文学作品,让他们感觉到名人的写作风格,以及描述类似事情的方式,看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维持舒展,使学生的想象力,以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作更精彩。
2.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引导想象萌发
美好的想象需要立体思维的支持,想象的画面变得生动,然后写作,作文会变得更有创意和想象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因为小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时间短,并且没有形成系统,不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立体思维,这些不足之处,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进行一些培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写立体的事物,对说明性的东西安排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从其他学生的视角来观察,所以学生们将能够从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所认识,以建立对事物的全面立体图像;第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工艺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大脑想象,然后制作完成手工艺品后与图纸进行比较,老师指出学生做出的工艺品与人们所认知的实际事物之间的差距从而纠正学生立体思维的不足。
3.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推动想象实现
学生的想象力与自由思维关系十分密切,在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培养自由思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思维自由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对待事物人物随随便便胡乱想象,但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对事物人物合理的夸张延伸思维,这足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培养自由思维的过程。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适当利用夸张比拟和隐喻等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是想培养想象力和自由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手法进一步展现他们的思想,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开启思维自由大门;第二,培养自由思维不仅要培养思维的广度,而且还培养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开展的一件事物想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再试想一下,从而不断扩大其自由的思维,对事情进行更深层次的描述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