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的内涵

乡村产业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产业的内涵

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新时期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而作为高速经济发展下所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必定会成为未来经济领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旅游文化其本质就是如何能更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及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以对新时期旅游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作用。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一)旅游产业

能向专门的行业或部门提供物质(智力、财力)或非物质支持的产业统称为旅游产业,而从宏观上来讲,旅游产业必须以资源、产品与市场等三方面为依托。而旅游资源又包括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林林总总的旅游资源还不足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必须有相对应的文化产品作为辅助。这些文化产品通过人为的加工、改造再进入到特定的旅游市场,从而大部分消费者或游客能够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并也能间接振兴当地的文化产业,比如桐乡的白菊,杭州的丝绸,南京的刀具等,这些特色的文化产品都是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经济产物。因此,特定的旅游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构成旅游产业自成一体的业务边界,而为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市场的则成为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并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而企业和消费者则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交换。比如中国侨商黄乙玲先生,作为杭州宋城的投资者,其打响的文化口号“宋城一日游,还你千年古城风貌“这样的文化代言词其实就在潜移默化上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再加上杭州本身独特的历史底蕴,宋城这个最具特色的经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歌舞表演向游客传达信息,也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特征之一。所以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价值交换的市场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

二、新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新时期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旅游与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产业。从宏观文化角度而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微观角度而言(产业角度),旅游与文化作为关系密切的姊妹产业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其次,作为文化资源的传承载体,旅游能够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上得优势;而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对旅游产品可发挥提升品味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因此又称旅游和文化是多元交互的产业关系。

最后,旅游和文化发展同时是客观要求的,融合发展有别于会同发展和结合发展,关系到两大产业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更确切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促进“文化旅游化”, 通过多种多样的旅游载体,将无形的文化形象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另一方面推动实现文化产业化,让文化能丰富旅游内涵和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

(二)推动旅游文化发展,实现双赢目标

文化与旅游相伴相生,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的旅游则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新时期下,对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的研究重点已经发生转移,更加侧重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游客作为文化交流传播者的作用和增强地区特色旅游文化的软实力。而新时期下,具体到某个城市就必须有相应的举措,比如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就是促进文化传承开发的重要手段。

而旅游的过程是体验文化差异的过程。比如桐乡市围绕着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所打造的区域旅游休闲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不言而喻。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群众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旅游的发展必将造就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国本身地大物博,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无数个传奇,而一些极具特色的文化小镇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播体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逐渐被大众所忽视,处于旅游文化中的弱势地位。由于传媒力量的逐步上升,现今类似于桐乡等文化小镇利用旅游这个载体,让大量涌入旅游景点的游客主动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样实现了文化交流的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的复兴,比如泰国仰光的油伞和制陶工艺。

三、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新思路

(一)文化内涵的挖掘

而新时期下,为了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在文化历史名城下功夫。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号称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的南京,其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值得高度借鉴,南京充分利用其沉厚的历史底蕴,致力于发掘刀具文化,宗教文化,龙母文化等,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来增强文化活力。同时南京政府结合其典型的文化特点,深度拍摄具有历史特色的电视剧和电影,从而丰富了文化内涵,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大了文化对外交流力度,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旅游的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机制的引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要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才能保证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运营机制,整合跨行业的产业集团以及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研究等都属于引入市场导向机制必不可少的方面。而且只有通过多渠道营销结合方式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推广,比如利用节日会展与网络促销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了品牌的宣传力度,如山西汾酒。

(三)文化手段的运用

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取决于旅游服务中能否体现出多元化文化内涵。比如江滨市所打造的集娱乐休闲、养生休闲和园林茶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星级酒店,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影响了,同时其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文化质量的提高

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需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的结为一体,并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文化特色的彰显与文化元素的突出是尤为关键的问题。比如云南大理所打造的西双版纳生态文化旅游,就是通过设计一批独具文化魅力的旅游路线来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的,同时这也间接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跃迁。

(五)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地域特色鲜明且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被列入了21世纪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湖南衡阳市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开发的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最富盛名,大量的历史遗址以及纪念性的建筑在湖南境内都能觅得踪影,使湖南成为近现代乡村旅游的“名人故居”;同时“农家乐”(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还有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民俗旅游)的兴起又从现实意义上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同时研究发现,坚持因地适宜为原则,才能突出特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永葆乡村旅游文化的青春活力。

四、结语

新时期下,为了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真正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在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促性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等两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曹诗图,沈中印.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整合―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7,(10):14-20

[3]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8,(6):14-20

[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得公司结构分析[J].经济学家,2008,(4):67-73

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第2篇

李:比较准确。迁西县位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典型的纯山区县,境内层峦拔地,河川纵横,其地貌呈典型的山地丘陵景观。境内有潘家口、大黑汀等84座水库。所以“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说山场水域面积大、耕地面积少。

迁西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有岩龄高达36.7亿年的岩石鼻祖、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洋地壳遗迹、有距今7000年的西寨文化遗址,折射出滦河文明与辉煌。

迁西是一方英雄辈出的土地。李广曾在这里北击匈奴,戚继光曾在这里镇守蓟镇16年,宋哲元、等抗战名将曾在这里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大刀进行曲》由此唱响全国。

迁西是一方资源富集的土地。是钢铁大县,全国黄金万两县、是林牧大县,著名的“板栗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旅游大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非常一个美丽、令人向往的好地方。

记者:很多市民都知道迁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那么到底现在咱们迁西县内的旅游景区有多少个,能不能为大家具体来介绍一下?

李:迁西“处处是景点,到处是公园”,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树一景、我们的百年栗树、百年栗林都是非常美丽壮观。目前,经过评定的大小景区及乡村旅游特色点30多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

记者:县政府在发展这些景区的时候,是如何因地制宜,使每个景区都有鲜明的特色的呢?

李:我县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丰厚,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板栗文化、滦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突出“宗教朝圣游、滨水度假游、长城寻梦游、魅力乡村游、生态休闲游”五大主题,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特色鲜明、打造精品”的原则,瞄准市场定位,深层次挖掘、高站位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了以宗教、旅游相融合的4A景忠山、长城边塞文化为内涵的青山关景区。同时,又打造了以喜峰口长城抗战为历史内涵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喜峰雄关大刀园,自然文化、生态和旅游相融合的五虎山,民族风情、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太阳峪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马家沟国学村等一批相对成熟的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记者:李县长认为,迁西的休闲旅游产业特色有哪些?迁西县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迁西县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特色县之一。我认为迁西的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灵山”、“秀水”、“长城”、“栗香”四个方面。“灵山”,迁西境内山势连绵,峰峦叠翠,有景忠山、凤凰山、五虎山等历史文化名山,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秀水”,迁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滦河、长河、洒河、清河、横河、还乡河等6条主要河流,而且还有大中小型水库84座,有“百库县”之称,是个水资源富集的地区。“长城”,明代长城在迁西境内有106公里,分布15个关口、203座敌楼、41座峰火台,这里不仅有羊马圈、72券楼、监狱楼等,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万里长城最精致的古堡,荟萃了明代长城精华。“栗香”,迁西的乡村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乡村景观魅力独具,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全县有板栗树4000万株,年产4万吨,迁西栗花节成为宣传迁西、推介迁西旅游的一个亮丽名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旅游业作为迁西的第二大支撑产业来打造,并作为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塑造“诗意山水?画境栗乡”品牌,突出宗教、滦水、长城、民俗四大资源特色,着力建设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中部水韵文化旅游产业带、南部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带。

记者:能否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乡村旅游发展,迁西县是如何将农家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的?

李: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业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依托“山、水、城、林、村”休闲旅游资源,以“巩固扩大周边城市市场,拉动本地旅游消费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迁西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使我县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就步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初步形成了以滨水休闲、山地休闲、长城度假、农业观光为特色的四大乡村旅游系列产品。

我们主打休闲游,游客到生态景点去“亲自体验农家活”、去欣赏“农家乐生态文化”、去吃顿“农家地方土菜”、去拎回“贴着不同标签的农家土特产。”通过举办活动,打造精品农家文化,宣传和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2年,我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止目前,我县有农家乐经营户210家,各经营户平均年收入在3.5万元,最多的达40万元。

记者: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自身特色文化,把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更让游客们在游览山水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气息。李县长,在迁西有哪些地方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

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在2012年实施了“旅游文化提升年”,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创意、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业层次,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境内长城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我县就启动了青山关长城修复工程,并请河北省古建所先后对青山口、榆木岭、大岭寨等段长城进行了野外勘测,积极包装项目向上级申请长城修缮资金,目前青山关一期长城修缮项目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

记者: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李县长,下一步在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方面,县政府有哪些工作思路?

李: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接,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以建设北部长城、中部水韵、南部生态休闲三大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滦河谷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大青山关旅游区、黄金文化产业园、喜峰雄关大刀园、凤凰山民俗文化旅游区、滦水湾景区等7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对接,把迁西县城作为全县的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中心、核心吸引物来建设,打造休闲度假、娱乐、购物、餐饮、住宿等更多的旅游产品。

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对接,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性整合,品牌化开发建设,重点打造“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乡村旅游品牌。

记者:今年,迁西县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旅游产业的哪些方面?会在哪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李:今年迁西旅游工作的重点是,以“生态兴旅、绿色崛起”为总目标,以“生态旅游年”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市场拓展为驱动,塑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产业整体素质。计划全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9.8%、21%。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按照《迁西县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迁西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县政府还要继续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资金,鼓励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改善境内交通环境。在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启动建设百公里国际长城步道项目,包括自驾绿道、长城步道、生态廊道等三条绿道。三条绿道沿线增设观景台,建设自驾营地、集散中心和应急救援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勘查设计。同时,着力解决好迁西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着力解决干线公路到旅游景区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问题,满足自驾游需要,逐步构建畅通便捷的自驾游交通体系。

三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划定重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区域,包括新集南部、花院、新庄子东部构成的南部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罗家屯五虎山、滦河下游湿地区域;栗香湖两岸区域;金厂峪、麻达峪至凿子岭沿线区域;窟窿山及周边区域;汉儿庄杨家峪、尖山峪、路庄、孟子岭区域。构建四条生态景观廊道,对照上述区域,出台保护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李县长,你认为未来迁西旅游产业应该如何发展?走出怎样一条特色的道路才能让迁西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和谐?

李:把旅游业作为迁西的第二大支撑产业来打造,着力建设北部长城文化、中部水韵文化、南部生态休闲等三大文化旅游产业带,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要依托长城人文特色,将长城沿线区域作为一个大项目来规划设计,加快大岭寨—榆木岭—青山关道路新建、邦宽线修补等交通道路项目建设。中部水韵文化旅游产业带要在上游不断巩固提升潘家口十里画廊等旅游项目,在中游强力推进滦水湾景区开发建设进度,在下游加快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项目建设,把潘家口、大黑汀、滦水湾、滦河谷一线打造成独具迁西特色的水韵文化展示区。南部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亮出“花果之乡、生态田园”的金字招牌。要加快彭李西线拓宽改造及新花线翻建等交通道路项目建设进度,打通“葡萄沟”、建设百花谷,带动南部地区大发展。

建设环京津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生态旅游名县。下一步,我们坚持以“生态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旅游发展原则,着力抓好“资源整合、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服务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迁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以生态发展为引领,旅游休闲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争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迁西旅游最大优势是生态,“卖”的是生态是绿色。在旅游业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旅游形式从景区目的地旅游向无景区漫游转换,旅游过程从注重观光游览向注重内心体验转移的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迁西大山大水、真山真水、青山秀水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以自然生态为支撑的大景观、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第3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乡村體验经济产业倍增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109-04

一、乡村體验经济的内涵

乡村體验经济以审美體验和乡村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导向,以消费教育、消费时尚、美学传播为表现形式,以美学景观化、经济市场化、产业高端化、田园艺术化和生活美学化为取向,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體验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第四种经济形态。

乡村體验经济包括创意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两种形态。乡村體验经济作为一种创意经济,是體验经济与美学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體验制造愉悦和享受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是以深度體验为基础,以养生养美导向,以休闲度假为目标,以回归生态为追求,以文化消费为引领,體验乡间劳作的乐趣,感受生态田园生活,品味乡村文化情调。

乡村體验经济作为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新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密集、民间资本密集、会展节庆密集、高端产业密集,具有“四促四带”的特点:即可促消费、促增收、促市场、促旅游,带资本、带创意、带人才、带科普。同时,乡村體验经济让创意与乡村景观互动,创意和时尚互动,乡村文化与旅游體验互动,创意农业的审美表达与城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互动,是促进城乡一體、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幸福产业。

在乡村體验经济时代,人们追求原生态的真实體验,寻求乡村文化创意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带来的震撼。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戏剧、农耕文化,以及农村历史变迁、森林观鸟,菜地、果园和茶园采摘等内容,成为人们體验之游的重要选择。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乡村體验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创意农产品区域布局,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尽快形成新的创意农业生产能力,增加优质创意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體验经济的特征

1.體验性。乡村體验经济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艺术、创意、生态等多个产业形态,以创意花园、创意果园、创意农业园区以及科技示范基地、生态种养基地、山地果蔬景观基地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垂钓、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體验等参与性项目和农事體验为特色,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愿望和对健康、快乐、休闲的追求,享受和體验种植养殖、旅游观光、自种自摘、垂钓娱乐、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

2.参与性。乡村體验经济借助乡村自然之美和创意农业产业资源,以自然资源、创意产业、节庆活动为主,通过开发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和节庆旅游以及观光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游,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乡村體验。乡村旅游的稀缺性、體验性是参与的前提。

3.审美性。乡村體验作为一种创意生活方式,是一种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于一體的怡然自乐式审美體验。在體验经济的时代,消费者不满足于被动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旅游體验和审美活动,主动體验美丽乡村的特色性、唯一性,充分发掘乡村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乡村體验产业是美学和农业融合、创意产业和體验经济融合的产物。

4.融合性。乡村體验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适游宜居、认养采摘、养生养美、體验农事为主题,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體、城乡一體,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旅游与农业、农业与文化的互相融合,使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趣味性。乡村體验产业最大限度地让游客體会乡村體验产业的乐趣与价值。通过丰富乡村體验产业的文化内涵,弘扬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创意活动,积极拓展乡村體验产业的旅游功能、创意功能和休闲功能,举办诗歌节、鲜花节、美术、摄影等文化创意活动,增加乡村體验产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我国乡村體验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总體文化素质较低,阻碍體验经济的发展。有的乡村重自然风光忽视文化创意的开发。有的除了用吃野味来吸引顾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二是开展节庆活动缺乏经费。一些节庆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活动经费,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农村土地减少。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导致农村土地减少,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损害,补偿不够。四是乡村旅游规划未受到应有重视。许多地方缺乏全面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规划结合起来,乡村體验性产品和文化创意的个性不明显,部分乡村旅游业规划的业态单一、投资不足、附加值低、规划趋同,深度开发不够。五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问、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接待水平低、条件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六是體验经济和创意型人才稀缺。部分创意农业项目文化元素和美学经济含量不高、精品缺乏。七是青少年农耕體验教育发展滞后。不少中小学没有设立农耕體验教育中心和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一些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素质低,不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有的农耕體验教育基地发展模式落后,观赏性、體验性、趣味性不强,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八是开展體验经济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对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抵押物不足,几乎不愿贷款。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发展和保护乡村體验产品品牌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乡村體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

实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对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进行奖励。组织农民讲师团成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积极协助台湾农民企业到大陆举办展览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创意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全面提升两岸创意农业合作的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大力推进乡村體验产业发展

1.发挥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體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2.积极推进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创意农业高端品牌打造。在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依托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全面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以“三品一标”为载體,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體,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创意农业高端产业产业集群。

3.建设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牢牢抓住国家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契机,兼顾新农村综合體建设,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抓好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培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创意农业花木产业、有机农业等都市型创意农业发展;突出田园城市生态功能、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注重从产业发展、村庄空间布局、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强度、村庄绿地及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等方面,对创意农业项目区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资源配置、产业项目统筹合理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體系,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为新农村综合體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集团和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实施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内农业开发、农田灌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切实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设施养殖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应支持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园区种养大户购置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对尚不能达到信贷准入条件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培育,帮助其完善财务制度。四是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科研开发的支持。

5.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體系。建设创意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结合,尤其是艺术和创意人才要与农村紧密结合,通过农产品开发,融入文化创意,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打开市场,形成产业化,使农业与创意紧密结合。鼓励创意农业企业人驻创意农业产业基地创业,对获得创意农产品认评的单位,给予专项奖励。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6.加大创意农业品牌保护力度,完善创意农业品牌保护机制。完善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营造保护创意农业品牌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體、相互结合的保护體系,形成品牌保护合力。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完善创意农业企业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省市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创意农业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體系。加强对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督管理,会同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

7.深入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度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依托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构建创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支撑企业占领价值链的高端,赢得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要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要更加注重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乡村产业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3]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