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为统揽,坚持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筹资与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动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逐步恢复塘坝水源功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基本原则:尊重民意,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二、主要任务

1、塘坝扩建设工程。重点完成县水务局下达我乡大、中、小60口塘坝扩建工程(各村塘口分配数见附表)。

2、渠道整治工程。重点完成陈祠支渠、观美支渠、古城支渠、陈圩支渠、支渠,计4条渠道清淤加固17公里。

3、小电站技改工程。重点完成新丰二站、连丰电站、河东电站技改任务,计3座48KW。

三、主要措施

1、塘坝整治工程。今年县水务局根据我乡各村所在灌区及用水条件,共下达大、中、小塘坝整治计划60口(详见附表)。整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按照乡下达分配计划,根据塘坝建设规模,标准为18亩、12亩、6亩以上,每口塘补助资金3万元、2万元、0.5万元,以村为单位实行奖补资金总量控制,不足部分由村通过一事一议等办法筹资解决。村委会是塘坝整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实施主体,施工环境、工程进度、质量监管由项目所在村负责,村书记(含乡下派第一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派包村干部负管理责任,要督促所包村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2、渠道整治工程。陈祠支渠、观美支渠、古城支渠、陈圩支渠、支渠清淤加固,1—10km²沟渠,每公里清淤土方6000----8000m³、县财政奖补2万元、每公里清淤土方4000---6000m³县财政奖补1.5万元、每公里完成土方2000---4000m³,财政奖补0.8万元、每公里清淤土方2000m³以下财政奖补0.4万元,10—50km²沟渠,每公里清淤土方10000m³以上,县财政奖补5万元,工程造价以实际验收工程量决算,其中含税收等。

3、泵站技改工程。新丰二站、连丰电站、河东电站按照实际技改功率每千瓦奖补0.2万元。

四、工作要求

1、各村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三小”工程整治是一项强农惠农的德政工程、改善干群关系的民心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要细化到人、责任到人、倒排工期、按期完成。

2、资金安排。乡对村实行总量包干,按计划塘口数,省、市、县验收达标资金到位后兑现,具体到项目资金按排由乡村共同现场核定。

3、各村要利用好上级奖补的契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整合一事一议、社会捐助等资金,形成塘坝整治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新格局。

4、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村塘坝整治工作的指导,制定工程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定期统计通报各村工作开展进度,分别于每月2日、12日、22日下午下班前上报乡农业综合站,逾期不报视为零进度,作为月度目标考核依据。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围绕“一统三分”一城两带”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抓中央、省委1号文件及中央、省水利工作会议政策机遇,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当家塘堰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力争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5.86万亩,本年度计划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1196处(不包含“三万”活动塘堰整治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411万立方米。建设高标准农田6.03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8.2万人,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通过水利工程措施,逐步改变长期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三、建设重点

突出六大建设重点。本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是塘堰渠系工程。通过“三万”活动推动、各级财政驱动、整合资金联动、社会力量互动、农民群众主动等五项措施。大规模整治田间渠系330公里,全力推进当家塘堰清淤扩挖2.7万口。

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折不扣完成18.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着力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采取隔离防护、污染整治等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是灌区及小农水工程。抓好城区长坪、丹江口市江北等万亩灌区。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归属,积极探索建后管护长效运行机制。

四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完成1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主体加固任务,积极开展了列入12年除险加固计划的65座小(二)型水库项目初步设计及审查批复工作。

五是水土保持工程。以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为抓手。确保治理效益,促进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0平方公里,投资9630万元。

六是河道治理工程。将防洪治理作为首要目标。体现“河畅、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治理理念。启动城区泗河流域马家河下游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郧县叶大乡余河治理工程项目,抓紧实施丹江口市浪河盐池河镇河段治理工程、竹山县洪坪河流域治理工程、竹溪县竹溪河水坪段防洪工程、城区张湾河中下游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28.5公里,完成投资26880万元。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统三分”一城两带”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推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行政领导责任制,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作为行政责任人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一项硬指标,从严检查考核。

(二)密切部门合作。一是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二是要整合项目资源。各地涉农项目,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捆绑项目,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倾斜。三是整合资金。整合南水北调生态建设、退耕还林、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板块基地建设等多种可用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资金整合放大效应。

(三)强化建设管理。要进一步规范项目法人组建程序。认真执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加强合同管理。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规定,全面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措施,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意识与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1区域分布分析

基于县级及以下资金实际落实情况各异且所占比例较小的实际,笔者仅从中央、省级及省级以下财政资金进行分析,农民自筹及投劳折资不作分析对象。

1.1投资结构分析根据表1,从全省投资结构看,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投资分别占55.05%、36.49%,省级以下财政占8.46%。从投资地域受益方面,各地州投资受益最大为黔东南州的11.36亿元,占20.24%,最小为六盘水市的2.12亿元(3.79%)。从各地区各种渠道投资所占比例看,中央财政资金所占比例最大地区为安顺市(58.51%),最低的为六盘水市(50.57%);省级财政资金所占比例最大地区为黔南州(38.91%),最低为贵阳市(33.01%);省级以下财政配套资金所占比例最大地区为贵阳市(16.03%),最低为黔西南州(4.41%)。

1.2统计数据分析根据表1,结合《贵州省统计年鉴(2012)》中贵州年末常用耕地面积数据推算各地区单位耕地面积投资收益情况,图1为单位面积耕地受益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受益最高的是黔东南州(6360.13元/hm2),最低的是毕节市(1303.35元/hm2)。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06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70%。超出预期的5%。但从地区分布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实施面积比例最高的是贵阳市(25.37%),最低的是遵义市(2.75%)。贵阳市各项指标占绝对优势,而六盘水、黔东南的相对属于传统、保守发展模式下。由图2灌溉比例变化图可以看出,从节水灌溉面积占耕面积的提升比例来看,最高的是黔东南(39.95%),最低的是六盘水(8.08%);从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提升比例来看,最高的是毕节(43.77%),最低的是铜仁(16.8%)。全省总体达到31.14%,远远超出预期的15%,但仍存在不均衡发展现象,如铜仁、六盘水只能是略达到预期(分别为16.80%、18.92%)而毕节、安顺则远远超出预期(分别为43.77%、38.52%)。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提升比例指标方面来看,近几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毕,规划建设任务中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将提高17.07%,超过预期要求10%~15%的考核标准,但仍存在极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黔东南(39.95%)、黔南(25.54%)、贵阳(22.09%)等地水平较高,而毕节(8.13%)、六盘水(8.08%)水平相对较低方面。表2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计表。其中低压管道灌溉、喷灌面积最大的均为是贵阳市(分别为0.357、0.114万hm2),最小的均为六盘水市(分别为0.357、0.003万hm2);微灌面积最大的是铜仁市(0.127万hm2),最小的是黔东南州(0.002万hm2)。从高效节水中各种灌水模式的横向比较看,低压管道灌溉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最高的是贵阳市(12.28%),最低的是六盘水市(5.80%);喷灌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最高的是贵阳市(3.91%),最低的亦为六盘水市(0.11%);微灌则以铜仁最高、黔东南最低,分别为4.38%、0.08%。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工程状态、使用对象不同以及产权归属不同,治理效果差异较大。工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行为,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管理。

2建设优势分析

(1)近些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案编制在贯彻落实《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T725-2011)等地方标准以及国家、行业有关促进节水灌溉、提倡高效节水灌溉方面的规程规范情况总体较好。应加强节水灌溉方式适应性的评价工作,因地制宜的选择符合农业实际情况的节水灌溉方式。(2)各地区投资受益不均衡现象尤其是省级以下配套资金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地、县级财政较好的地区资金匹配到位率高,而财政条件差的地区资金匹配无法保障。如:贵阳市财政条件相对较好,在总体投资收益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各方面指标可观,但六盘水地区在总体资金受益、单位耕地面积投资等方面均劣势突出,相应的节水灌溉指标、高效节水灌溉指标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总体来讲,投资效率较高,效果较为明显。(3)近年来,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较为有力的措施,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作来抓,提供了良好的优惠条件和政策环境,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扶持的力度,以及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户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积极主动参与等方面都为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2]。

3劣势分析与对策

纵观贵州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发展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形势,仍存在诸多不足。(1)建设规划前期调研工作不足,导致规划方案决策定位缺失,规划变动频繁。今后应加强建设规划工作的前期调研,紧密结合已有的各行业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发展规划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变动。建设方案编制市场混乱,导致方案水平参差不齐。为保证高质量开展规划设计工作,降低设计方案的错误、变更等计划外程序,建设主管部门宜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尤其是设计单位的资质管理[3]。(2)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弱质性仍然较为明显。一方面,目前,贵州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女性和中老年居多、年龄偏大、受教育年限偏低、文盲比例偏高;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种植业纯收入与务工纯收入差距悬殊。单个劳动力的非农收入远超过农户整个家庭的种植业收入;最后,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切入点均在努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上。农业弱质性的凸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政府和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4]。(3)针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发展不均衡现象,水利主管部门应在今后的资金投入方面向地方财政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倾斜。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求较大,但其建设成本较高,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该类地区的支持力度,使其均衡发展。全面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实现农村长期稳定[5]。(4)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基层管理人员、设计单位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强化在今后建设规划、方案设计中的理念提升。搞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提高节水灌溉效益[6]。

4建设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指灌溉面积666.7hm2、除涝面积2000hm2、库容10万m3、渠道流量1m3/s以下的水利工程。具有辐射范围较窄,规模小,建设成本较低,但回报率较高等特点,主要包括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与小型灌区、小型灌溉片、小型排涝工程、小型泵站和包括雨水集蓄利用在内的小型水源工程等都属于其范畴[7]。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物品分类如表3所示。由表3不难看出,小型农田水利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产权的非排他性,即虽然是为特定范围的农民服务,但其效益并不仅仅是增加特定农户的收入,还同时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性特征。二是效益享受的非竞争性,即“受益者的增加不会引起其他受益者所享受到的效益的减少”[8]。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属于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政府应成为投资的主体。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时,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政府应加大投入,以政府为主导,投入渠道的多元化。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的投资机制。二是调动农民投入,增加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9]。三是建立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办水利的激励机制。完善现行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引导型、社会投入型、资产盘活型、农民自主型等5种资金投入方式。进一步明确产权,落实“明晰工程产权”政策,以农户自愿为基础,落实“自建、自有、自管和自用”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根据工程性质不同,产权的归属主要为:国家所有或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联户或单个农户;投资人投资,归投资人所有[10]。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图3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路径示意图,可以看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解决方式有市场化方式、收费(经营方式)、自组织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等;治理模式集中体现为:集权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模式、参与治理模式和私人治理模式;实现形式有:农户拍卖(个体),承包、租赁、拍卖(集体)、股份制,农民用水户协会(WUA)、村组织、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委托管理、直接管理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制度模式有以下几种:①现有集体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的承包(租赁)、拍卖经营;②农户独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进业主兴建农田水利设施;④股份制集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并存,并根据其不同类别的物品(经济)属性、工程、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治理模式和多种实现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差异化与因地制宜的多模式并存的多元建设管理模式[11]。

5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l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成效

1)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辟了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的投人主渠道,田间工程建设加快提速,全省旱涝保收田建设大幅增长。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55.4万hm,占十一五规划指标的50%,大大加快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以来,使大型灌区、大型泵站的田间工程配套率快速提高,水利工程效益逐步显现,特别是全省灌区以占全省20%的面积,实现了全省40%的粮食产量。

3)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两年的重点县建设,项目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5%,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事实已经证明,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就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是一项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4)探索了财政支持农田水利的新模式。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经成为我省发展农业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战略选择,是老百姓热衷关注农业增收的一项崭新模式和重要措施。

2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重点县的主要措施

要紧紧抓住国家高度关注水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按时、高标准完成,推动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1)加强前期工作。主要重视:①转变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本着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的理念,切实提高工程标准,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现代化灌区、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②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和质量。设计单位充分做好项目勘察测量等基础工作,深入项目区实际踏查,充分了解当地情况。项目法人要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全程参与,共同完善方案设计。③注重建设规模化。按照综合性治理、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用水户参与的总体思路,力争把“小农水”项日建成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④方案设计尊重群众意愿。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要与当地群众见面,灌溉形式和工程布局要充分当地群众意见,充分满足群众需求。⑤要深入实际,充分了解情况。各重点县要因地制宜地编制实施方案,在确定项目内容和具体工程类型时,一定要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实施方案,要综合考虑新形势、新技术等各种因素,搞好试点、做好宣传,让当地干部群众了解、认识、赞同,保证方案不脱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加强建设管理。本着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组织、高标准施工的理念,加强以下建设管理工作:①注重完善建管机制。参照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完善项目申报、项目审查、项日实施、项目验收、资金管理和项目管护等制度。②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县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要完善制度,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从源头抓起。要建立全程监管机制,严格监督、审计和稽查,确保重点县建设的T程质量和资金安全。③抓进度、保质量。重点县建设要快开工、抓质量、促进度、完善制度建设。在保证工程质量,规范建设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运行管理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80亿元,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重点县为平台,分类分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发展西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支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大力加强西南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启动1万亩-5万亩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排218亿元,对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58个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黑龙江等7省水毁工程修复和治理。安排95亿元,支持规划内395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贵州等西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财政资金达到214.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安排15.43亿元,支持30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其中约60亿元用于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村内水渠、饮水管线、堰塘水窖、小型桥涵等水利设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

二、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财政部已将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提前通知地方,为地方落实资金和开展建设创造条件。2014年,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推动管理改革。加大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建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