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复器械;模块化理论;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0[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据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有222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65周岁以上人口有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残障人士近9000万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体现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康复辅助产品日益融人的人们的生活中。肢体功能障碍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看做缺失某个零件,只要适配合适的辅具便可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随着社会对康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康复产业成为了朝阳中朝阳产业康复产业。然而,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康复人才较少,并且由于我国传统康复概念,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的康复相关专业绝大多数为康复治疗学;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还十分稀少,如上所述,我国缺少的更多的是具有康复工程背景的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根据人才形势需要建立了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来满足社会对康复工程人才的需求。

康复工程技术是当今先进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任务是研究与开发用于人体功能评估、诊断、恢复、代偿以及重残者护理所需的各种设施。上海理工大学所建立的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专业以培养医工结合、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设了多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人体康复辅助器械》是其中的特色课程之一。

《人体辅助康复器械》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辅助技术与康复器械两大部分。辅助技术是用于辅助技术装置(康复器械)或辅助技术服务的设计技术;康复器械(根据ISO标准的定义中文翻译应为辅助产品,但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需求,现在国内用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康复器械等名词,本文统一采用康复器械作为专属名词)根据《ISO 9999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其可分为12大类,132个次类,包括个人医疗辅助产品、训练技能辅助产品、矫形器和假肢、个人护理和防护辅助产品、个人移动辅助产品、家务辅助产品、住家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产品、处理物品和器具的辅助产品、环境改善辅助产品,工具和机器、职业康复产品,以及休闲辅助产品,目前已列入国际产品目录的产品有8000余种。辅助技术服务是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来选择、获取和使用辅助技术装置所做的任何服务。总的来说,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涵盖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人因工程学、仿生学、机械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工程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现在康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能即刻工作,即具有独立适配各种康复器械的能力、具有独自设计康复器械的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评估康复器械和适配人需求的能力,因此该门课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教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真正做到培养可适应现代康复技术一线生产及研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专业基础课较其他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本门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从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上看,学生无法在学习本门课之前把所有需要的基础知识学完,因此,本门课程在每一部分理论讲解的同时需增加部分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基础课。由此可见,本门课的教学内容不只包含12大类,132次类的康复器械产品学习与认知、辅助技术服务(尤其是适配服务)的学习,还要包含涉及到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机械学科机械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理论的学习,电子学科中基本控制电路的设计理论等教学。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该门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性

由于康复器械是与人直接接触的一种特殊产品,所以从研发到应用,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他们的实践经验来自于课堂,因此本门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情况。

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模块化理论提出模块化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应用型课堂教学不足的缺点。

二、模块化理论

H.Simon最早提出了“模块”的概念,他将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称为模块。美国心理学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脑是各个神经系统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的。自此,一些学者开始对模块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模块化理论应用到重型设备的设计、手表、自行车、快餐及教育、法律等领域。

模块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形成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从而形成由若干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形成,许多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逐渐开始引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中枯燥、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缺点。但是模块化教学能够合理的实施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模块的划分

将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是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条件。然而一门课程不同于一项产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都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如何划分一门课程是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各不相同,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如何设计模块化内教学目标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是模块化教学难点之一。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实践性课程进行的必要教学方式,如何结合知识点的实践性教学也是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人体辅助康复器械》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一)模块的划分

教学内容多样化,在规定课时的限制下,很容易引起教学内容过于科普化,前后内容不连贯的问题产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提问等两种方式,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会造成课堂单一、枯燥,调动不起课堂学习气氛等问题;除此之外,该门课强调实践教学,即需要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也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结合这两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例带全课程的教学方案,一例就是利用一个轮椅适配、设计的例子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由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必须借用模块化理论将整门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再通过实例进行前后贯穿。基于此,本课程将分为两大主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根据知识点分成辅助技术、辅助技术服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模块。其中,辅助技术再分为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三个子模块,通过三种先进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康复器械前沿技术。辅助技术服务重点讲适配服务,包括以机构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和以人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康复器械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子模块来诠释康复器械设计的技术要点内容。实践模块即为实操模块,根据理论模块的内容也分为辅助技术实践模块、辅助技术服务实践模块和康复器械设计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如前所述,本课拟通过一个案例贯穿课程始终,因此实践模块详细划分为:智能轮椅、脑机接口轮椅、物联网中的智能轮椅、个人轮椅适配、公共轮椅适配、轮椅个性化设计等六大模块,将每次课程都分成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到即用到,牢固掌握知识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模块内目标的设计

如前所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如果设立的目标出现等级的划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本课程将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内容设立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为基础目标,主要是理论模块内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第二个目标为进阶目标将理论模块内容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掌握;第三个目标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结合前面两个目标,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知识应用于创新能力。每个目标的等级不同,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在课下思考,最终完成三个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本课程采用本体感觉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体感觉概念来源于康复医学,旨在利用患者自身感受来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将“本体感觉”应用在《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互相适配康复器械,感受现存康复器械优缺点,增加其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在设计中所应注意事项,依据自身本体感受学习并设计或改进康复器械,最终达到设计实践的目的,该方法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文研究中,实践模块根据理论模块内容分成六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内容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与掌握技能。例如轮椅适配和设计两大模块,首先请学生自己操控轮椅,根据自己对轮椅操控的感受来讲解适配原则与理由,再对所操控轮椅提出改进方案,并利用3D建模软件进行实施,或者利用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充分感受适配原则BAD(Buy-Adapt-Design)原则。除此之外,本门课将针对临床适配和工程设计两大专题,聘请临床适配技师和康复器械设计工程师进行专题化教学,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四、实践与讨论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和谐会计,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和谐”已成为当今世界谈论的热点,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举国上下一致的目标。会计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建设也是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谐会计,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会计工作,进一步建设和谐会计,以配合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只有实现了会计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经济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诸方面也显现了和谐的特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伦理资源,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价值目标。二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探讨和谐会计的优化措施。

一、和谐会计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此,许多学者在和谐会计的涵义、基本特征及构建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张以宽(2008)认为“应该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考察会计这个事物,它是会计组织、会计规范和会计方法作用于会计对象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同时,又是会计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会计不仅能把企业利润、财政、财务收支作为唯一的目标,还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建设、人民健康、公平分配、公平教育作出贡献。”

郝向荣等人(2007)认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这个定义说明:和谐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作用于资金活动的会计行为;和谐会计的方法是采用会计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谐会计的目标是使会计行为符合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要求。

张连起(2005)认为:“构建和谐会计,关键在于政通人和;构建和谐会计,本质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会计,要破除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构建和谐会计,需要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会计,需要文化重整;构建和谐会计,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和谐会计,要确立行业协会的权威;构建和谐会计,要完善财务法规和财务道德体系。”

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和谐会计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内部会计工作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即:

会计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会计工作的和谐+会计环境的和谐

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人、信息、内外部环境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加总关系,它们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整个和谐会计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其概念(CRS)是上个世纪在美国提出的,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现在普遍接受的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或道德)和慈善(或自由决定)的期望。”这一观点涵盖了企业对社会期望的反应,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细化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四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来表示。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企业责任竞争力、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通过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有所差异,但他们都从实质上对企业之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如图2)。相应的社会责任客体基本包括:股东、信贷者、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消费者、社区、产业竞争者、自然环境和现在或潜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造成会计不和谐的双因素分析

当前会计中尚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这些是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等是人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会计不和谐的外部因素。这些不和谐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缺乏诚信或诚信危机是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亟待解决。其突出表现是:单位负责人在利益驱动下指使会计人员作假,或夸大业绩,潜亏挂账,虚报赢利;或乱摊成本,隐瞒收入,偷漏税收;或账外设账,库外设库,设多套账,报多套表,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诚信的丧失,集团或个人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会计职业道德沦落;管理当局人治大于法治,会计管理与会计监督失衡,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会计职能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会计规范得不到贯彻落实,真实会计信息需求不足;重会计核算职能而轻会计管理职能等。商业欺骗、逃废债务、偷税漏税、非正常关联交易、虚假交易、粉饰报表及经营业绩、审计合谋等,这些都是和谐会计所不允许的。

(二)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代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的短期利益,最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会计学在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技术问题,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优化和谐会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会计,理论界的观点较多,但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入会计学领域的研究还很少。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现代会计的发展推动,可以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去寻求优化和谐会计的措施。

笔者建议,和谐会计的优化,企业应该从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入手,探求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企业和谐会计。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同样会计领域在完善和谐会计的同时,也需要坚持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是人,在完善和谐会计的过程中,就要求每一位会计都应该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周围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以人为本”并不是说由会计人员无限制的自我发展,而是在会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以及法律制度的规范,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会计领域向良性发展,实现和谐的目标。

(二)转变企业财务目标

传统的企业都是立足于个人(股东)本位,以最大限度地赢利,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漠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片面发展观,着力突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的贡献,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发展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表现在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之所以要这样转变是因为前两者重视的是短期的投机行为,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而且克服了片面性和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这种转变的最大贡献就是企业注重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三)健全会计准则与制度

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接轨的时期,由于我国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会计在顺应国际需求的同时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履行其对政府的责任,更快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算和披露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者。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看来,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与责任。员工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发展是企业的重要责任。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履行其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应建立起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以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过分注重企业利润,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在地方保护主义“GDP”指引下,无视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压迫,涸泽而渔式地开发资源,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等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正常的生态系统运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降低对消费者的危害,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将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披露出来,取信于社会公众,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社会基础。

和谐会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要手段、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是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对其自身行为及其后果所承担的对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涵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披露与管理,是构建和谐会计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和谐会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连起.和谐会计论[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8).

[2] 张以宽.会计和谐发展研究[J]. 会计之友(上),2008(03).

[3] 郝向荣,王松,姜起晓.关于构建和谐会计的思考.山东经济,2007(03).

[4]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平.承担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观察,2008(16).

[6] 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08(04).

[7] 叶敏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1).

[8] 曹素璋.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9] 刘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会计环境[J].山东纺织经济,2006(1).

[10] 许学科.构建和谐会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

[11] 刘光明. 企业的环保、发展与社会责任[J].中外企业文化,2004(05).

[12] 杨险英. 论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 现代商业,2008(24).

[13] 汪兴元. 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会议综述[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9).

[14] 陈贵柱.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中),2008(12).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对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影响

(1)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长期以来,机械设备出口企业从事着低端的产品加工的制造业,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上,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格的竞争成本。人民币升值,不仅导致出口成本价格升高,而且严重影响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会加剧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就业率的上升。我国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收入。所以,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发展必将造成极大的出口成本增加,并且收入也在不断降低。

(2)削弱了我国机械设备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我国出口产品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受到美元贬值中间的转移效应以及相对比较发挥出的优势降低。更加加剧了当前我国不断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这方面的难度。另外,从国际分工上看,当前我国主要是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且机械设备出口主要是以机械制造企业作为主要经营主体的,而且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链,所以这种产品有着较强的替代性,并且市场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弹性,总体来看,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另外,我国的出口竞争方式还是通过价格优势来获得的,因此,这种依靠汇率实现产品出口的路子走不长远。

二、机械设备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

(1)转移加工贸易场地。我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从总体上看,这些地方的市场基本上趋于饱和了。因此,如果想要挖掘更大的市场,不仅仅要向国外拓展,更重要的是要转移我国机械设备加工场地,将其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且有效发挥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快速降低劳动成本。

(2)优化产品出口结构。需要不断改善我国当前这种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当前我国机械设备产品的生产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提升技术水平,由普通的一般的机床专项数控的、高效的机床方向发展,并且由普通的简易的轴承逐步转向精密性发展等等。而且,还应该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含量的投入,加强对高附加值生产产品的研发力度,企业应该自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品的东西,特别是装备技术以及产品节能技术,还有新能源汽车等不同技术,此类产品开发以及生产都应该走到世界的前列。不断完善以及提升产品技术标准,不断向国际先进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方面靠拢,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当前我国产品的节能效应,降低能耗,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3)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可以总结和分析以及选择不同的外币比重进行结算,由于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都是采用美元计价的方式进行签约以及结算的,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我国机械设备进出口造成巨大影响。针对此,我国机械设备进出口企业应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并且还应该培养出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尤其需要注意和观察外汇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币种的结算汇率变化,要学会在不断变化的汇率当中找到尽可能降低成本和风险的办法,最终选择一种合适的结算币种。还应该根据币种兑换汇率,企业还应该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出口报价来提升收益,或者是增加易损涉笔以及易耗材料方面的供应,以此来弥补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差额,尽量减少汇率差价损失以及手续费开支支出等等。

三、小结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将持续存在。对企业已产生叠加效应,出口企业承受力正逐步减弱。

参考文献:

[1] 马光明.人民币升值的特征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口的作用[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第4篇

Abstract:As a major compulsory course of medical appliance major, medical appliance regulations course is practical.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and task of the course,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course objectives and then the content system. Based on the typical job analysis, select, integrate and sequence the course content, design the job task for learn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关键词:医疗器械法规;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

Key words: medical appliance regulations, job analysis, course cont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7-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并且在以每年14%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1]。因而,社会对医疗器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年扩大。医疗器械法规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应用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是医疗器械从业者从事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指南和行为规范。由于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尚无相关的课程改革研究,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医疗器械法规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定位与任务

医疗器械法规是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属于医疗器械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知识。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从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安全有效入手,总结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规律,促进医疗器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医疗器械法规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熟悉该课程在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自己的使命、职责、工作性质及其行为准则,具备承担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

2医疗器械法规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是依据课程定位与任务,确定课程应实现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职课程应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医疗器械法规课程的知识目标为掌握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体系和重要医疗器械法规规章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为具备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素质目标为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善于分析思考的思维习惯,敢于创新创业,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选择、课程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3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设计

3.1 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历史较短,第一部医疗器械行政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00年颁布并实施,才真正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奠定了法律地位。因而,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兴学科,它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主干,涉及《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医疗器械新产品审批规定》、《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课程内容庞杂,但至目前,除医疗器械法规汇编外,没有系统的相关教材出版。法规汇编条文性内容孤立、枯燥乏味,缺乏系统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按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2]。在设计高职课程内容体系时,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重组,以保证学生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应能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系统化课程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将一个医疗器械行业分成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若干个岗位群,再将每一个岗位划分为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个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和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要求。项目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选择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活动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系统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系统化课程内容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3.3 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按照文件的要求,医疗器械法规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系统化课程内容设计,组织与选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和本课程的特色。《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见表1。

参考文献:

[1]高洪成,王琳.论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政策法规的阙如[J].中国市场,2008,(12):45.

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教学;机电;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021

1 引言

目前,工业机器人正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要实现“机器人替代人”除了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业技术之外,还需要一大批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与工业机器人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毫无疑问就是机电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囊括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控制等几大专业。所以对于工业机器人教学,我们要把握准方向,要以机电方向为主,配合其他相关专业,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合格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

2 工业机器人教学的基础课程

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了机械学、控制理论、电子学和力学的交叉性前沿学科。要想真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必须贮备一定理论的知识,否则仅仅是一名工业机器人操作工,而无法进一步的提升自我。工业机器人机电方向的基础核心课主要有机械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子信息技术、机械控制理论、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等。机械工程制图是一切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能绘制和看懂机械工程图是一个合格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的基本能力。作为工业而机器人的使用者,不能仅仅关注机器的操作和使用,应当去探寻其实现的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很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途径。

3 工业机器人教学方法

工业机器人课程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工业机器人本体机构和编程控制的了解,还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性的作用。目前,各大本科及专科院校,对工业机器人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课程进度快,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当前教学多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替代了以前板书,缺乏对机械理论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虽然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较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

(2)缺乏教学重点,知识点零星分散,学生难以从总体感知上有一个主观认识。首先,工业机器人教学既需要学习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还需要学习运动学、传动与驱动等,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难以抓住重点。其次,工业机器人课程涉及到坐标方程变换、运动学方程及其推导、有限元的刚度矩阵计算和力雅克比与静力计算等,这一部分公式复杂、推导繁琐,是学生最缺乏耐心和兴趣的部分,但恰恰是这部分,才是这门课程的核心。

(3)教师主要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设备昂贵,一般普通院校无力承担此费用;另一方面,即使开设实验课程也难以全方位覆盖全体学生,更不用说让学生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任务。

针对工业机器人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1)明确工业机器人教学的核心任务。为了避免由于学科交叉对学生产生的困惑,可以以某一类型的工业机器人为参照,着重分析讲解,此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本体结构、运动方式、驱动原理、逻辑控制原理和末端轨迹规划等。通过此类工业机器人,使学生对机器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关联所学的力学、电学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兴趣。2)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仅仅是书本内容的提炼而已,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三维设计软件等工具,更加直观的表现工业机器人。比如,利用PROE、SOLIDWORKS和UG等三维设计软件绘制出某类型工业机器人的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机器人机构;利用前面建立的三维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进行运动学分析。虚拟运动仿真与控制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真实的运动方式。3)由于经费和其他原因,工业机器人教学往往理论传授多于实验模拟。各大中专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机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工业机器人人才。

4 工业机器人教学案列

如图1所示,取货机器人由四自由度组成,分别为行走自由度(Y方向)、臂伸缩自由度(X方向)、臂升降自由度(X方向)、臂回转自由度和爪张开自由度。将取货机器人分为五个子课题,分别选取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通过将取货机器人结构的分解,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待五组课题全部完成后,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取货机器人的整体工作流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最后的总装配工程,用ADAMS软件,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进行运动学分析,虚拟运动仿真与控制动画演示,达到虚拟仿真的目的。此外,取货机器人在各大汽车厂使用较为普遍,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进一不了解取货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设计加考察的途径,加深学生对取货机器人的理解,使其不仅仅是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工”,更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专家。

5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工业机器人教学所需要的理论课程,其次分析传统工业机器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性的提出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最后以取货工业机器人为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