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任何企业都存在涉税行为,自然也都存在涉税风险,涉税风险是世界各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税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到位,未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而受到查处;一是企业滥用税收筹划,盲目“节税”放大了税务风险而受到制裁。企业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企业的纳税行为也是如此,在纳税活动上主要表现为少缴税、缓缴税以及不交税,以满足其经济利益,这些行为在不同程度上为企业埋下了风险隐患。税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不可避免地要纳税,企业必然要面临一些税务问题和税务风险,如果对涉税行为处理不当,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可能受损。

按照企业涉税环节,税务风险可以归纳为六个类别:在企业内部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制定上;对涉税政策理解有误造成的税务风险,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财务处理方式上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关联交易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内部融资等;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引发的税务风险,如纳税申报单额及时性,税款缴纳的及时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其二,企业税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甚至并未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其四,企业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国现行税制存在漏洞,税收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其二,税收行政执法存在风险,税务执法工作有待规范;其三,税收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总是客观存在。鉴于客观原因一时难以消除,也是企业无法左右的,所以要从主观原因入手,加强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尽量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企业税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税务风险不但会使企业受到法律制裁,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不利后果。首先,税务问题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税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关决策;其次,我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施行后,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而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受损,这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再次,税务风险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税收处罚成本,这回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行。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普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税务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迫。

二、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一般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风险,而是一系列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阶段,企业要想有效化解各种税务问题,防范各种税务风险,就应把握好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科学、有效且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重视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就企业税务风险问题下发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指出了企业应重点识别的税务风险因素,提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其具体内容为企业税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参照《指引》的具体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办法,构建科学、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当然,在政策层面上,《指引》中的内容还有待完善,如内容抽象、范围窄、约束性较弱等。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其特殊的原则。企业要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相关税务,履行其纳税义务,这就是纳税遵从原则,这也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原则。此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还应遵循的特殊原则有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有效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可以为企业化解税务问题、防范税务风险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

企业应从税务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实施框架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预防模块、风险识别与评估、事后支持与改进四部分构成。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有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设定以此为基础,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搭建实施框架,并将管理流程细化为事先、事中、事后三大模块;事先模块就是预防模块,设计预防模块要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控制度和组织结构;事中模块就是风险识别与评估,通常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事后支持与改进模块的重点是企业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以保障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

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问题;对策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本文主要研究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解决办法,愿能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帮助,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及税务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才专业性不高

当前大多企业没有专门税务部门,当然别说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了,多是拿其他部门人员来临时充用管理税务。这些人员没有进行应有的税务系统学习,当然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当今的税务政策,企业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对其进行培训,其较低的专业性给企业的纳税成本提升和税务风险的升高提供了生存空间。

绝大多数的企业对税法的执行不主动,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效率上不是很高,一部分企业并不在意当前税务工作的开展,达不到市场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这究其更是由于税务风险管理极其缺乏对应的理论指导,业界多是站在管理方思考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却很少替企业人员着想。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税务企业本身并没有构建对应的风险管理税务机制,更没有需求外部专业从业人员帮助企业的相关税务管理工作,缺少科学的税务管理方法,造成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落后性。但是企业平常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既关系到税务工作整体大局,也是企业搜集纳税信息的主要出处。必须重视起来,解决好这个问题。

详细研究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太完善,一些重大的税收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税收实体法也大都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出现,不具有强有力的权威性,使企业的税务管理有时面临无法可依、无所适从的局面。

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从“管理”的角度看待税务问题,本身并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从“管理”的角度看待税务问题,本身并不成熟。

(三)企业缺乏纳税意识,税务管理工作落后

企业从业人员没有掌握好税务理论知识,所以会将税务的规划与管理内容混为一谈,导致无法充分重视税务管理工作,大多数情况企业多是对国家税法机制不情愿实施,无法最大限度的应用税务管理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企业不具有很强纳税意识,并且将纳税看作是一种负重,征税少、征税晚更有甚者将不纳税作为了筹划税收的重要工作,企业同时缺乏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申报纳税材料存在着假报问题,在企业税务管理中时常发生偷漏税现象,企业缺乏科学的税务管理,不但给企业带来了重大损失,还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一)销售企业构建自查制度,逐步完善预防涉税风险体制

为了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科学性,企业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等制度,岗位任制,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其负责的职责,使此岗位的人员能够完成其工作,履行其职责。通过这种方式,规范税务人员的行为,这样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的不规范税务行为,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企业还需要邀请一些专业社会部门的管理税务研究人员,为企业定期安排一些税务管理的专业咨询工作,这些税务专业部门的研究人员大多数十分熟悉工作业务,通过他们提供的协助指导,企业有关的税务管理人员可以重点掌握新的政策,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管理税务工作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税务风险管理应加强重要性的理解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旨在高标准要求企业行为、合理控制企业税务成本、大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回报、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方面的专业性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税务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其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极其规范;就我国而言,各种复杂形式和变化的影响,企业税务管理还处于他国初级水平。然而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大,那么企业间的税务管理就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要想控制好企业税收成本,就必须大力推动税务管理。税收是每个企业必须承担的财务支出,同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也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就国内而言,企业利润里面税收占了很大一部分,企业可以大力推动税务管理的发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将税收控制在合理区间。借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效益,从而为企业税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我们企业财务管理要靠税务管理来支撑,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我们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教育就是加强我们企业的税务管理 ,所以我们加大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工作能力的增强,从而为我们企业税务管理提供智力支撑,为财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我们要合理分配好各项人力资源,物品资源,就必然要靠税务管理来推动,通过推动税务管理的发展,企业人员可以全面生如的掌握好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合理的财务投资分配,筹资分配,以及资源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每个企业应该按要求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当今我国税法改革力度大,完善面广,随之而来的企业税务工作方式方法更加专业化,以往靠从企业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临时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已然不能适应企业税务的发展,企业管理层应出面设立直属税务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企业税务管理体系,并培训或招聘一批合格的税务专业人员。企业高层应设立分管税务领导,不仅要积极强化自身知识及能力,还要知道获取国家税务政策的多种渠道,深入研究国家税务文件,要有专门人员随时掌控国家税务信息,,利用好国家税务文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一个是维护了国家的财务税务利益,二个是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税务发展,使其健康化,稳定化。这适应了当今我国发展新常态,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最后企业税务部门还应对税务进行分析调整,设立红线,强化底线意识。

(三)提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是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说,税务管理人员中一部分人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有些忙于扩展所谓的人际关系,大搞山头主义;也不学习;有些表里不一,讲究面子,不讲里子;有些人整天期望天上掉馅饼,贪图享乐;有些学的死板,生搬硬套,做事不动脑筋。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我们工作水平,个人素质的提高。

二是缺失工作责任感 大龄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缺乏热情,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缺乏昂扬向上的斗志,自身没有将企业当成第二个家,慢慢变成好逸勿劳,贪图享乐,推诿扯皮之人,而年轻工作人员看重的是收入,津贴,阶层等,想着读了个大学就一定要找个少劳多资的工作,没有年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享乐主义盛行,久了就形成一种过一天是一天,想着不劳而获的风气。

三是缺乏风险意识,最底层税务人员直接和人民接触,加上如果没有大的工作热情和警惕性,容易被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侵蚀,而且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奢侈享乐风盛行,税务人员的思想容易被带入歧途,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内外勾结,私相授受,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肯吃苦,总想占一点别人的便宜,心里面虽然有点不安,但还是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想着得到了一点还想得到更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终走入深渊。

所以说就工作人员素质而言,就要从提高工作能力及水平,建立工作责任感和风险意识,此外,还要提高工作警惕性,永葆自身工作纯洁性,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贡献力量。

三、结束语

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优良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灵敏的创造性思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工作队伍,不仅是新时期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对税务人员管理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珲,张华.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时代,2011(19).

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一、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将后勤精细化管理纳入全局重要日程,并积极探索了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经,初步健全了“机制规范,精细管理,创新服务”精细化管理格局,其主要做法是: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统一规范、勤俭节约、保障有力的原则,逐步将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先后制定并完善了《__县国家税务局物业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后勤接待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车辆使用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综合治理管理制度》等10多个机关后勤工作规章制度,这不仅是国税系统开展“管理提高年”的需要,也是__县国税事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全县国税系统基础工作的同时,在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等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__县国家税务局家属住宅楼管理办法》,《__县国家税务局办公楼、家属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出台基本上涵盖了后勤工作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有章可循、有矩可依、违规必究,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税收工作的开展和国税系统文明和谐。

2、设立后勤服务机构。在推行后勤规范化管理中,着力从细化分工入手,创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在20__年初,机关内设机构调整中,从原办公室中将后勤服务岗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服务中心”,主要职责包括制度制订、后勤接待、资产管理、__产管理、水电管理、车辆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项工作,全面履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

3、落实精细管理模式。为加强后勤精细管理体系建设,在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后勤保障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及流程,明确了每名机关人员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实现了事先有目标、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考核、责任有追究的后勤管理体系,由于后勤体系的健全,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近年来,后勤管理严格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提高了后勤工作质量和效率,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展勤俭建局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税系统后勤管理工作都是沿用计划经济济条件下的一些体制和办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保障有力的作用。但在新时期下,原有管理体和管理模式在运行中反映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国税部门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片面地认为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中心部门的事,这样导致了后勤工作与税收工作不相联系,更是与国税中心工作不能相提并论,其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内在原因所在。

2、管理模式不创新。在国税部门机构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对后勤保障管理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促使了后勤保障管理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内部机构多次调整,后勤服务曾几次从办公室分离出来,设立“服务中心”行使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事项,但仍没能全面实现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也没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改革的收效甚微。

3、服务理念不增强。由于人们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所以后勤工作人员相应对后勤服务理念意识淡化,并在日常后勤管理事务中,只求维持现状,不讲创新管理方式,更不提倡为全局性税收中心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不能满足国税部门正常工作高效运转,更不能适应社会常态化后勤管理需要。

三、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古人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加强后勤精细管理工作,除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外,必须进一步强化后勤岗责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服务功能等系列措施,是服务和保障全局性中心工作的重要前提。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管理能力。为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着眼于后勤保障工作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素质。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意识。由于后勤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后勤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家感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为人美德,让大家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需要讲政、讲大局、讲奉献,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必须要牢固树立热爱国税、奉献国税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做到文明服务,规范流程,精细管理,高效运转。努力打造一支工作作风一流,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有力的后勤队伍。以全心全意为机关服务为宗旨,树立窗口意识,自觉维护国税形象,增强职业道德建设。

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资金;投资台账;政府购买服务

自2005年以来,我国水利投资规划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复合增速高达24%。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从财务角度通过对资金的有效管控,使每笔水利设施投资的资金都够切实达到预期投资效果、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主要特点

政府投资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堤、坝、闸等水工建筑物,管线、溢洪道等溢洪设施,引水渠道及管线,管理房,水井,河道治理工程及其他设备、工具等资产。就目前来看,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主要用于水利基础设施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以及建成后设施的维修保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财政资金使用强调绩效评价

水利基础设施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随着财经政策及法规的日趋完善,对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管控也越来越严,这就要求水务管理部门在使用水利投资资金时必须加强监管。近年来,政府投资的另一特点是强调绩效评价,重大的水利工程投资都要进行绩效评价。每笔投资是否合理、有效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防洪、水环境改善等效果,水务管理部门是否通过其对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的使用达到其为公众服务的职能。

(二)较难确定水利基础设施资金最终流向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自身的特点,对于某一个项目的投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该笔资金是用于建造固定资产还是属于费用化支出。例如,河道治理项目,既包括河道护砌又包括清淤,作为整体完成的项目很难具体确定资金是用于清淤还是用于护砌。

(三)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观性比较强

水利基础设施是否该改扩建、什么时候改扩建、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主要依靠水主管部门及其上级部门的判断。例如河道治理,随着设计理念的改变或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就有可能重新投资治理。

(四)水利基础设施资金使用效果主观性比较强

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部分支出没有标准,需要依靠主观判断支出金额。资金支出要达到的标准也很难客观设定。如水环境改善工程,对于环境的改善程度或美化达到的满意度比较主观,衡量标准很难具体量化。

二、现阶段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资本化确认问题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较难确定资金最终流向,项目投资资金资本化确认成为现实中的问题,如河道护坡改造是费用化还是计入河道成本。针对上述原因,大部分水务管理单位,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没有资产账,相关项目资金长期挂在基建账上,未转为固定资产并随实物移交。

(二)某项设施投资总额度不确定问题

根据基建相关会计制度,对于财政部门认可的不能计入资产的投资,应作待摊核销处理,经财政部门认可后冲销相应的投资。由于水利基础设施除确定的设备外,用于河道治理、河道清淤等具体资金均不适合确认为资产,因此在计入费用冲销后,会导致无法核算某项基础设施历年来年的投资总额度。

(三)水利基础设施反复投资问题

由于投资信息的缺乏,导致水务管理部门或其主管部门在做投资决策时缺乏客观数据支持,以致可能出现某条河道短期内反复投资,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失去了具体而准确的依据。

(四)资金使用效果无法准确计量问题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资金可见效果的主观性,导致无法准确计量投入资金的效果。投入多少钱用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不能客观计量,也就无法判断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必然导致资金管控的失效,也会给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五)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

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目前财政水利资金主要用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投入较少。而且水利基础设施资金仍然大量用于工程建设,而对于设施的维护及保持相对较少。因此,虽然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却由于维护不到位,未发挥其作用,还导致设施毁损,形成资金的浪费。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期资金的管控建议

针对目前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管控存在的问题,在水利基础设施改、扩、建期间的资金管控,从财务角度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会计核算

1. 明确水利基础设施的资产确认范围

结合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应及时明确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如果工程投资所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符合财务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能形成有形的资产,可以基本合理确定使用年限,具体包括:闸、坝等水工设施、管理房等。而其余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划分为不能形成资产的投资,该类工程投资无法形成有形物,无法合理确定使用年限,具体包括:河道清淤、护坡、河道治理等。

2. 会计核算

对于可以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规定,计入交付使用价值,转为固定资产,并随实物交接管理单位。按照基建相关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规定,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江河清障、水土保持及其他经财政部门认可的不能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作待核销处理,在财政部门批复竣工决算后,冲销相应的资金。

3. 施工方、监理方及水务管理单位加强对资料的收集汇总

为了准确进行会计核算,需要明确的资金流向明细,首先,水务管理单位要对所需资料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施工方要根据要求建立资料收集汇总体系,确保财务资料完整、准确的收集;最后,监理方要对施工方提供的资料进行确认,确保最终提交水务管理单位的清单资料划分无误、金额准确。

(二)建立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台账

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规定,不能形成资产的资金最终进行冲销,这样就导致了本文前述的无法准确核算投资总额的问题,因而导致了财政资金的失控。因此,除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外,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建立投资台账。

1. 投资台账内容

该台账以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类别为依据,具体包括,投资项目、时间、投资金额、采用的措施、实施效果。如河道治理项目,具体明细到每条河道,每次对该河道进行投资时,都准确计入投资启始时间、工程建设跨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计划达到的效果、采用的措施等。

2. 动态实时更新台账

除每次进行改、扩、建更新资金台账外,实时更新资金使用达到的效果。如以改善水环境为目的河道治理项目,可以将改、扩、建后水环境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更新记录,追踪该项目投资效果。以便于了解投资所产生的效果变化以及建设时采用的方式是否合理,进而对该项目的投资决策进行判评。

3. 财政共享数据

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台账,主要由水务管理部门进行建设和维护,同时建议对接财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共享信息,有利于财政部门监督资金的使用,同时,还可以为下拨水利基础设施运维资金提供决策依据。

投资台账的建立和使用,有利用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和使用效果的实时管控,为水务管理部门及其上级部门提供信息,辅助其投资决策,改善资金使用主观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为绩效评价提供相应的依据。

(三)加强预算管控

1. 以预算为工具对水利基础设施资金进行管控

建议通过合理编制预算,确定水利基础设施改、扩、建资金使用的最高限额;通过对预算执行的管控,对设施建设期间的支出进行把控;通过预算分析,对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改善投资决策。

2. 预算的编制及使用

水务管理部门应结合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及计划,拟定下年度水利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计划,该计划应符合水务管理部门的职责重点,水事务发展的整体趋势。在初步计划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编制具体项目的预算数,要考虑全面、金额准确,最后汇总成下一年度的预算。水务管理部门必须严格监督预算执行,才能发挥预算对资金的管控作用,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偏离预算数的情况,要按原审批程序重新审批,并要有合理的理由。当然,预算执行取决于预算编制的优劣,还要求预算编制要细化项目,具体细化到什么时间做什么项目,某项目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偏差,并予以改正。

当然,由于预算编制复杂,投入时间、人员、资金成本大;预算编制过于精细,资金使用上就缺乏灵活性,也减少了节约资金的可能。预算编制过于粗放,就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凡纳入预算的项目,都要求按计划执行,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项目可能存在不合理性。

四、水利基础设施运维期资金的管控

(一)优化水利基础设施资金支出结构

由于现实中的“重建轻管”的问题,政府应合理增加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费用。水利设施的运行维护资金的使用,是保证设施建设资金不被浪费、设施正常运转、发挥功效的保障,水务管理部门应该合理安排水利基础设施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运行维护资金的分配。

同时,水务管理部门应开阔思路,将基础设施资金使用的范围增加到如水土涵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投资,以便适应社会对于水务工作新的要求,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生态链建设、水资源稀缺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资金可以用于投入信息化建设,以便于更好的为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服务。

(二)采购专业公司实施运维

目前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资金是由水务管理部门下属单位具体使用,因此存在水平参差不齐、资金使用效果不一致。水务管理部门对于下拨到各单位的资金失去了管控,导致资金浪费或挂账,无法实现预期的使用效果,也是前文提到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很好维护的原因。而专业的公司具备所需专业的设备及技术能力,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很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1. 专业机构的遴选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期间的资金也可以借鉴该种方式,委托相关专业公司实施。专业机构的选择是委托成功的关键,只有找到合适的公司,才可能真正发挥资金的使用效果。这就要求,所选取的公司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应结合公司的规模、业绩、提供服务的保障及资金等综合因素进行选取。同时,水利基础设施使用的资金为政府投资,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2. 合同签订及资金支付

服务合同是对所选取公司的法律制约。水务管理部门必须斟酌服务合同条款,双方对于重要的服务内容及权利义务进行规定,并严格按照合同执行。还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服务需达到的标准及资金使用带来的效果。

水务管理单位还必须根据所采购服务的特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支付的比例。合同应明确资金支付条款和支付程序以及支付达到的效果,建议在合同中规定资金支付要与达到的效果相匹配。资金的尾款要根据检测结果或评审结果支付。如有必要,需预留质量保证金,在服务期过后一段时间内支付。

(三)实时监测资金使用效果

1. 量化主观效果

水利基A设施资金运行维护期间的资金使用关键在于其达到的效果。而运行维护的效果又很难计量。这就需要水务管理部门考虑如何将主观效果进行量化,进而实现实时监测资金使用的成效。如绿化保洁,可以规定绿化的范围、绿化保持的时间、河面无漂流物面积等项目,并根据重要程度规定分数比例,最后算出综合分数。

2. 使用专业监督机构

使用运行维护资金,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的监督机构。如使用药剂改善水质,建议撒药后,定期或不定期的由专业机构对水质状况进行检测。水工设施维护,除服务方有专业机构实施外,还可以考虑聘请监理机构监督实施等

(四)资金成本控制

1. 通过预算编制实现成本控制

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阶段的资金使用,建议进行成本控制。该笔资金大部分纳入了财政预算。因此要结合预算对成本进行控制。在预算编制期间,水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运维预算,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认可的标准。可以借助本文上述投资台账所提供的信息编制预算,财政部门也可利用该信息审批预算。

2. 通过采购谈判实现成本控制

水务管理部门在M行货物或服务采购时,一定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并通过谈判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成本。这就要求水务管理部门需要根据相关法规及采购的内容,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并在选取服务商和供应商时,就要考虑到成本。

3. 通过制定支付标准实现成本控制

水利基础设施运维资金的使用标准较难确定,这就使水务管理部门在选择服务对象时,无法准确定义支付标准,有可能导致成本失控。如绿化保洁支出,河道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绿化水准,达到该水准所需资金支付的标准是什么,都需水务管理部门予以考虑。并应结合资金使用实现的效果来确定资金支付的标准。

4. 通过预算分析实现成本控制

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使用过程中,一旦有偏离预算的现象,需引起注意,查明原因,是由于管理失误,则及时纠正;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则进行预算调整。水务管理部门不能因为本年度预算已经下达,就不再考虑各种可以降低成本的可能,如确实可以减少设施维护成本,则应与财政沟通调整预算,做到对水利基础设施资金额度的整体节约。

总之,相关部门应根据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的使用方向,分别从建设和运行维护两个阶段加强水利基础设施资金管控力度,实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关于水利基建资金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探讨[J].北方经贸,2015(04).

[2]查永乐.基层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及使用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

[3]何小军.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的思考与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15(05).

税务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我院是渝中地区卫生系统的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中心,是涪陵区惟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病床达58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16000余例、门诊病人40余万例次。从2003年起陆续投资了约200多万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建立了门诊收费系统、门诊挂号系统、住院收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医技科室工作站、院长查询系统等较为完善的各种子系统,设计了符合各科室尤其是财务管理需要的各种报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工作流程,方便了病人及医务人员,也在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 优化流程,减轻病人负担

以前在门诊,病人首先要在挂号处排队手工挂号,然后到医生处排队看病。医生手工开具检查申请单或处方,病人到各医技检查科室、药房排队进行划价,再到收费处排队缴费,并且由于医生的字迹较难辨认,往往会让病人反复跑几趟。使用计算机收费系统后,在门诊,病人既可以先到挂号处挂号,也可以直接到医生处挂号,并且所有的划价收费工作由收费员一次性完成,明显地减少了病人的排队、等候的次数和时间,此外通过网上信息。医生和门诊收费员可随时查询某种药品的库存情况,并且由于药品的单价是价格库设好了的,所以也不像以前由药房工作人员手工划价那样容易出错,极大地减轻了病人往返跑的麻烦。在住院部,以前是由病人天天拿着处方、申请单到各科室划价后再到收费处缴费的情况变为病人只需在收费处缴纳一定金额的预交金,医生在电脑上下医嘱后。由护士执行各项医嘱再传到相应的各科室,各医技科室、药房接到网上传递的医嘱执行收费并进行预约。病人不再到多个科室跑上跑下,然后每日计算机会打印出“病人费用一日清单”交病人监督,既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又达到了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的目的。

2 规范医疗收费,加大了物价检查力度

物价管理一直是财务管理中较为头痛的问题,医院为此也年年成为各种检查的“运动员”,有了信息化系统后,由财务科物价员统一设立价格库,对各种可以收费的医疗项目严格按物价政策设立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允许收费的科室,并且随时由物价员根据政策及有关文件精神调整价格库,各科室只能在本科室允许收费的项目上输入发生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科室乱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比照项目收费等现象,同时,物价员还可通过电子病历的完善检查科室是否按医嘱进行收费,有无乱收费或应收未收的费用,既保证了医院收入的完整性,同时通过规范医疗收费,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誉度,使我院在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的同时也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

3 提高了医院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医院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时间性都很强的工作,在手工作业时期,仅仅是收费员开医药发票以及结帐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还不一定准确),且速度较慢、字迹明显不清,甚至为收费员作弊(如大头小尾)提供了方便,为内部审核和病人报销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并且由于收费员对收入的分科、分项不准确以及物资会计支出统计的分科分项的不准确,为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带来了难度。实行信息化管理后,财务科就可随时按工作需要重新增添、设计报表,系统就能按需求自动地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归类、存储、整理等,不仅可以满足财务管理不同层次的需要,也为决策者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且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也有明显提高。此外由于信息化管理,也迫使财务人员加强计算机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4 为加强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水平提供了技术空间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简单的手工核算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要求医院成本核算从无成本核算到半成本核算到准成本核算,最后发展到全成本核算,而信息网络就为这个工作提供了较大的技术空间,网络系统不仅能提供满足成本核算所需要的相关收入的分类、汇总,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各科室的经营成果,而且通过和各物资部门的联网,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各科室的各种支出的总额及构成,为财务部门分析各科室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指导各科室增收节支提供了依据。

5 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原来的手工作业时期,当院领导需要各部门提供决策需要的数据时,各部门从收集数据到形成报告,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才能提供,而且提供的数据准确性也不一定高。而实现了信息系统化,只要根据院领导的需要,设计好报表后,院领导可以自行远程调阅数据,更可以对此作出各种统计分析,资源共享改变了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及时性,也为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数据支撑。

6 加强欠费管理,及时回笼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