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必然性。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是公平、公正,不同利益有效协调,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抓经济建设转变到市场经济中主要抓市场建设,办好公共事业,搞好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攻坚阶段,政府必然要加快转变职能,重点搞好公共服务,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体系。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医疗保险覆盖面过小,44.8%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患病群众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全民医保,提供全面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基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行全民医保,让全体公民通过基本医保来共享现代文明,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参保率低且不稳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5400万参保农民仅占7.45亿农村人口的7.2%。同时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农业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带来收入上的不确定,导致停保、退保现象时有发生。

(二)、保障程度低。低收入只能低交费,参保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不足以起到真正的养老作用。从各地领取养老金情况看,尽管存在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内部不均衡现象,但普遍金额偏少,多者每月百余元,少者几十元甚至几元,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三)、保富不保贫。从已参保的农民结构看,目前参保对象主要集中在富裕群体,最需要参保的未来养老困难人群却因没有投保能力而被排除在外,违背了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初衷。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在是否实施、实施时机及模式选择等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和长远规划,实践中制度化程度低。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唯一的准法律依据是1991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不稳定。生活压力致使大多数农民只能满足当期基本生活消费而没有能力为养老积累;三是基金管理与运作不规范,投资渠道狭窄。如基金统筹层次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基金管理混乱,不能实现专款专用,挪用、流失现象严重,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等。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必须在理论上明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确定,既要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国家财政承受度和农民个人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广大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经济条件好的富裕地区,应尽快全面开展,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城乡衔接的原则。

二元格局下的城乡保障差别过大,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等。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几乎不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城市而言,我们也应该明白,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将使不断完善提高的城市社会保障受到严重冲击。因为随着户籍、用工等制度的改革,大量无保障的农民必然涌入城市。按照法律规定,他们与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工伤、疾病等社会保障权利。进城农民分享城市社会保障资源,会引起城市社会保障的不稳固。有了稳定发展的农村,才会有安定祥和的城市。所以,我们应从城乡互动的角度,全面统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3、事权清晰的原则。

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注重制度建设,对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实践中由于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政府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之间事权缺乏明确划分导致财权与事权脱节,地方严重依赖中央、相互推诿责任等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事权划分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正确划分社会保障事权关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事权在政府间和政府职能部门间作出明确划分,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职责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做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并以法律形式规范下来,实现我国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停留在传统社会保障模式和社会救济等低水平层次上,很大一个因素是观念在作崇。首先,传统的“养儿防老”、“靠人不如靠自己”的思想支配着农民的行为。在我国农村,家庭作为人们生活保障的第一条防线,是对其成员遭受意外及不能劳动时的基本生活保障单位,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难题。人到老年依靠子孙养老生活,可谓“多子多孙便是福”;其次,由于受认识能力及经济难题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对社会保障不够重视,农村社会保障没有被纳入法制轨道,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农村家庭人口多,可以发挥养老作用,农民有土地可以作为最后的保障。加上这些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而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占60%以上,这样必然弱化家庭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2亩,全国有7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的地方农民靠种地吃饭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养老,因此,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也得重新认识。还有人认为,农村人口多,国家没有能力考虑这个问题。确实,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对我国还不富裕的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2、大力发展经济,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强的后盾。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见,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一方面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保障需求,还要充分考虑提供保障的可能,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配合相关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奠定坚强的后盾。

3、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

要给我国9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资金问题无疑是个核心问题。由于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财力有限,单纯依靠国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社会保障待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多渠道地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坚持个人缴纳基金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根据农民个人年收入的水平,可适当按比例缴纳社会保障金。农民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必须要以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为条件,而且这一收入水平是实在的、不浮夸的。第二,要通过有关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第三,国家投入资金,包括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同时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可开征社会保障税。第四,要建立个人帐户。无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第五,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因为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已有多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第六,要重视各地慈善机构建设,争取慈善基金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

4、强化监督管理,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驾护航。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不力等问题相当严重,妨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因而,应把强化管理作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来抓。具体负责制定农村社会保障规则和政策,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监督、检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经营和发放,策划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按照管理、执行和监督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在各级地区设立农村社会保障行政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统一管理、分工协作、有效制衡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 社会保障制度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最终落脚点。一切改革和发展最终要使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农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因此,寻找有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要性

    社会保障,英文是“social security",直译为“社会安全”,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o此后,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国际劳工组织都从不从角度对社会保障进行了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李铁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面临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而这些风险仅靠个人和家庭力量是难以抗拒和承担的。所以客观上要求建立起在个人责任基础上的社会互济保障制度”。中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在2004年ISSA(国际社会保障协会)上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目标是让13亿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九亿农村人口”。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目前,学界几乎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社会保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是社会的稳定器,是人们基本生活的保护者。

    但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阳光雨露。在城镇,基本上建立了面向绝大多数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部分城镇困难群体享受城镇低保待遇,而在农村,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广大农民主要以家庭劳动为主,很容易因为年老、疾病、失地等原因返贫。

    因此,建立真正的、覆盖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社会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将从阐述社会保障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实现公平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公平在我国社会保障中体现出的不足性,以此说明社会公平在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最后,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并做出展望。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主要问题;实现途径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它通过再分配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已经逐步形成且日渐深入人心。

一、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理念

社会保障从社会公平及社会正义角度出发,通过再分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这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之一。社会保障制度中所指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有着内在一致性,社会公平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来维护,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公平的需要,我们才要尽力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社会已开始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新时代。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实现公平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基础日益雄厚,但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依然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有失公平、有失全面的问题。虽然“新农保”制度已在全国各省的试点进行实施和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的机会平等和权力平等的角度来看,将城镇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区别对待,破坏了公平性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体现在城乡社保水平差距拉大。因此,今后我们应更加注意农村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走向公平的普惠。

(二)贫富分化加剧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保障项目对贫富分化现象加以调整,但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在当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下,资本所占比重加大,而劳动所占比重减小,用资本换取的财富愈发简单且多,而用劳动换取的财富愈发困难且少,富人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增加,劳动群众得到的实惠减少,这就出现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能发挥的调节公平的作用有限,有些保障项目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贫富分化现象加剧。

(三)阶层流动更加困难

社会成员合理自由的流动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不公平的存在,使社会成员的流动十分困难。在垂直流动方面,流动难度很大,中下层人员走向上层的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规则的不平等导致过程与结果的不平等。在水平流动方面,以养老保险为例,多年来一直没能妥善解决各类就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连接问题,包括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单位转接都很困难,严重阻滞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使人们不公平的感受加剧。

三、我国社会保障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

(一)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确保城镇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情况下,应继续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因为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初次分配不利于农民,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具体说来,例如:继续完善推进新农保工作进程,使之尽快覆盖大部分中西部农村地区;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对于进城民工,做到“即雇即保”。

(二)制定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要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作用,这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保险制度的统一。在对于事业单位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应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最终达到相对均衡。其次,对于过高的收入,应通过税收予以调节。将所征资金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再次,应最大限度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基层和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三)树立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

树立“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在社会公平理念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目前我们所强调的社会公平,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所创造的公平,而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兼顾效率的公平,是以起点和过程公平为基础、辅之以结果的社会公平。当前,虽然这种核心价值理念虽然已经确立,然而,一些传统的思维定式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观点不利于救助社会的弱势群体。由此可见,理念的全面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实现全民公平,但也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发展慈善事业

首先,社会救助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逐步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补充,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尽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其次,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团结和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有必要把慈善事业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催化剂和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我国具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各种条件,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环保、助学、助医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捐赠项目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国社会保障实现公平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保障发展之路,逐步建成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平、全面、适度、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国民都能够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平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住房社会保障是对市场化住房分配机制的必要补充,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甚至出现少数人基本生活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人者的基本生活,以维护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其中,住房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有两种形式种一种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福利一种是针对特殊对象实施的社会救济,像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属于前者,工伤救济、失业救济、贫困救济属于后者。

住房社会保障是属于社会福利性质还是社会救质,目前存在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住房保障应属于普遍性的社会福利,人人都应当享受认为;有的人认为住房对中低收入者来说难以承受,因此应该是中低收人者享受的福利;有的人认为住房保障应该是对低收人者实施的带有社会救济性社会保障。

笔者认为,住房是个人消费,属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住房的分配应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包含在职工工资之中。从本质上看,住房是商品而不是普遍享受的福利品。因此,住房既具有商品性,又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

二、住房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的关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住房社会保障自然应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对社会保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型社会保障体制构建的探索也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无论是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还是社会保障的实践探索,基本上都将住房社会保障抛开了。这既与住房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不相称,也对实现住房社会保障不利,应该说这是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缺憾。

住房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了住房保障,可以促进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有利于减轻政府在其他保障方面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住房社会保障的发展;在社会保障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住房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确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协调,但不能是以忽视或者放弃住房社会保障为条件。

三、住房社会保障的三种模式

世界各国都实行一定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依据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广泛的福利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瑞典等福利主义国家是典型的代表。其特点是,以市场配置住房资源为主体,实施比较广泛的住房社会保障政策。政府为住房建设筹集资金,提供贷款,并通过优惠利率和补贴使资金费用和房量成本保持合理的水平,同时,提供长期住房信货,建立抵押贷款机构支持居民买房。

第二种模式救济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等国是典型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只对贫困线以下的低收人户提供住房补贴。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体现多极化的政策目标,包括效率目标、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目标;多样化的政策手段,包括金融手段、税收和财政补贴,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第三种模式是纯福利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国家统包住宅建设投资,无偿分配,低租金使用。我国原有的城镇住房制度基本上照般了前苏联的模式,完全是一种纯福利型的住房保障制度。

四、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设想

(一)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原则

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原则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住房商品化、货币工资化、社会化,住房资源的配置市场化。住房保障制度应该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市场竞争中弱者和低收人者提供帮助和救济,既立足于市场配置住房资源的高效率,又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原则

住房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原则是指住房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水平可定得过高,也不宜定得过低。社会保障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度。它应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具有可持续性,那么就必须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考虑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能否有足够的支持能力。

3、保障机制的社会化原则

社会住房保障机制的社会化特征是指将住房社会保障作为整个社会都来参与的事业,实现住房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及运营机制的社会化、住房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管机制的社会化。

(二)构建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

1、明确住房社会保障对象

如果把范围定在低收人者,那么,政府就应当定出收人划分线,通过统计测算,每年公布贫困线,以便对贫困线以下者提供住房补贴和救济。在贫困线划定以后,需要住房补贴者由个人提出申请,政府住房委员会调查核实后,发放住房补助金。并且,要每年核实一次,以便在补贴对象家庭收人状况发生变化时,作出相应调整。

2、建立住房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

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政府财政安排专项的住房社会保障资;在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中设置统筹资金;作为住房社会保障的机动和补充资金;政府的住房储蓄机制或者机构;住房租金收入和出卖收入。有了住房保障基金,对低收人者的住房补也就有了物质保证。

3、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对于高收人家庭,供应市场价商品房,一次性购房资金不足,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政府给予贷款利息冲减个人收人所得税纳税基数的优惠。对于购买商品房支付能力不足的中等收人家庭,在符合政府规定的住房平均面积标准的前提下,供应政府出面组织建造的成本价商品房,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中等收人户购房,提供低于商业银行利率的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减轻利息负担。对于无力购买或租赁住房的低收人家庭,纳人社会保障的范围,由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帮助和救济,运用社会住房保障基金支付,使其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住房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影响;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国家稳定富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

1.2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1.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2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很有油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纯地认为对员工的管理就是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能够按时地完成工作进度即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制约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还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2]。

2.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内容,很多人才选拔制度随意性较大,根据投简历符合的就直接可以进入面试,对于面试者填写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因此往往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而在面试的环节,还有很多主考官只是注重外观的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行为的考核较差,因此导致员工的素质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不同的工作量,导致大量员工跳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激励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都局限于员工物质层面的激励和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导致员工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3利用社会保障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3.1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创新企业人力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把企业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结构。

3.2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3]。

3.3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企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建立完全公平的统一模式和统一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能的。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状况和发展水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方面,企业应该以自身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为突破口,然后建立健全企业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逐渐提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质量,增加对企业存在的贫困家庭的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维护我国企业安定,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安抚费用等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为企业员工谋福利。

3.4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良好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能够顺利实施。要想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要发挥其保障的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就是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要认识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割裂来看,既不能因为实现公平而忽视效率,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公平。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轶伦 刘欢 李舵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柘林水电厂

参考文献:

[1]曹国涛.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利源煤焦集团有限公司,2013,118(6):118-120.

[2]郭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