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化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传播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微博:基于信任链传播的社会化媒体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分析 基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框架浅析 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大公关传播 病毒营销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动力挖掘 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论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社会化媒体与全球传播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管理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沟通策略 基于AISAS模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鹤丁.“罗尔事件”:公共与法治的双重考题[N].济南日报,2016 -12-01.
[9] 曹文星.基于微博平台的微公益传播研究[EB/OL].人民网,2012 -02-24..
[10] 高燕.微公益的伦理审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30.
[11] 陈东利,邵龙宝.当下中国慈善文化困境与原因探析[J].兰州学刊,2011(11).
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更加碎片化,实时化,个人化。社会化媒体与电商的奇妙结合,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让营销更实效更精准。对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数字营销电子商务探究基础上,大胆提出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对未来的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互联;自媒体;数字营销
1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1.1 社会化媒体营销基本含义
社会化媒体营销(Social Media),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实现信息的分享和广泛而深远的传播。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平台,利用时下最流行的互动沟通工具,使生意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企业直接跟客户互动交流,将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营销工具一般包括论坛、微博、微信、SNS社区、twitter、博客、facebook和youtube等,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
1.2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
1.2.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753.1亿,调研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美国有80%的企业参与社会化营销,facebook正准备把5亿用户转变为在线购物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应该把关系当作一笔重要的生意来做,越来越重视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潜在消费者互动,搭建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化营销。
1.2.2社会化媒体营销主要特征
(1)移动性与及时性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企业社交、社会化电子商务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崛起,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移动社交工具便有了移动性的特点。社交媒体的及时提醒服务,在离线状态下也可以及时接收,具有及时性特点。
(2)服务性与个性化
社会化媒体带给用户是全方位的服务体验,用户可以转发、评论、随意@,并且以社交关系为基础,消息开放,社会化营销是一种对话式的营销,它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所以要结合具体用户的行为特点,有个性化针对性开展。
(3)自媒体化与整合性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即个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社会化媒体可以广泛分享用户体验,做到以个人为起点的传播。社会化媒体整合了各种社交工具的应用,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移动互联数字营销
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是数字营销趋势,在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移动互联也相应推动商业价值变现以及许多新生事物的发展等。
2.1 推动数字化“超媒体”出现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以产品为中心,其次以平台为中心,而最高层则是以社区为中心。每隔一百年,媒体就会发生一次变革,上一百年被定义为大众媒体的百年,而在下一百年里,信息将不仅是被推销给人们,而且是在人们所处的无数个链接中被分享,所以基于关系的“信任推荐”将是未来网络营销的圣杯。社会化媒体、社区网络建立的是关系搜索引擎,而移动互联则推动数字化“超媒体”的出现。它不仅解构了传统媒体,还重构了当代的媒体环境。
2.2 催生O2O商业模式
O2O就是生活消费领域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互动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即Offline to Online的离线商务模式(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AlexRampell在2010年首次提出O2O概念时指出: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O2O商务规模至少是目前互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规模的10倍以上。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规模达到5.4万亿元,增长38.5%。未来的十年,无论是线下的零售企业,还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在这个“虚实互动的O2O新商业模式”引领下,将出现新商业时代的营销、支付和消费体验革命。
2.3 变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
在终端、应用、平台、管道等要素的轮番驱动下,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根据Gartner的报告,到2015年,企业的网络销售有一半是通过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产生,预计到2015年,人们通过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花费将达300亿美金。企业应该明白,移动互联和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的渠道,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到潜在或现有客户,直接跟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聆听他们的声音,把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在社会化媒体主流化的时代,需要把传播力转化为营销力,将虚拟的ID过滤为真实的个体,以实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
3 未来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十年,而未来则将属于移动互联网,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网民从个人电脑到移动端的迁移带动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
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人与媒体、信息的创造传播模式,社会化的变革正在改变着营销环境。自媒体时代正在降临,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平台,通过人际传播的社会化营销逐渐瓦解旧有的营销格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足以改变每一个人和世界各行各业的行为方式。数字营销已经成为整个营销传播领域的主要趋势,未来营销和传播显现出数字化趋势。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让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打造全新数字营销平台,无疑将在数字营销的市场中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2013.02.05
[2]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企博网.2012.10.26.
[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企业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国广播网2013.10.20.
[5]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关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始于2008年,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迅速激增。从文献分布来看,美国贡献了超过半数的论文;其次是澳大利亚,占总数的10%;英国居第三位,占总数的6%。从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超过30%的文献研究的是社会化媒体在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应用,超过11%的文献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从媒介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文献占到总数的6.3%,其他则分布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范围等问题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念与特征研究。2007年,Antony Mayfield 在《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为社会化媒体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网络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络、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Mayfield的定义成为学者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起点。Kietzmann等人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超过了社会交往的内涵的社会化互动媒体,随时随地、门槛低和广泛的传播技术能使社会化媒体改变组织、群体和个人沟通方式”。他们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互动,因此暂时称之为“基于互动角度的概念”。
之后,后继学者又对社会化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基于技术角度的界定,如Kaplan和Haenlein 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在 Web 2.0 技术的基础之上,允许人们交换自主创造内容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支撑网络的那些工具和服务;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结构的界定,如Toni Ahlqvist等人提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反映了社会化媒体不再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外,还有基于传播特点或者应用形态的界定,如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形式定义为博客、维基、播客、BBS、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就是由这些工具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及其服务平台。
分类及类型研究。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丰富,社会化媒体所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然而,仅仅依据应用形态来分类显然缺乏学理依据,且难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Kaplan和Haenlein 运用媒介研究中的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es)以及社会过程理论,构建了一个二维表,根据表格将业已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该分类方式下,就社会临场感和媒介丰富性来说,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和博客的程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们基本是基于文本的,因此交流空间较小;高一个层次是内容社区(如YouTube)以及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们在文本交流之外还可以分享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最高层次的是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如“魔兽世界”“第二人生”),它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复制面对面交往的所有维度。就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来说,博客比协作项目的程度高,因为后者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内容;同理,社交网站比内容社区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虚拟社交世界比虚拟游戏世界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因为后者的用户是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并以特定方式行动的。
Lietzmann和Hermkens等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建立在对其功能性的区分上。他们首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七个基础功能模块(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即认同、交谈、分享、存在、关系、声誉及群组:“认同”功能块表现出用户的社会化媒体设置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以及其他信息;“交谈”表现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分享”是指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来交换、、获取信息;“存在”是指用户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用户取得联系,这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关系”是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来相互交谈、分享社会事务、面晤或者仅仅是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声誉”是指用户如何识别他人及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声誉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声誉是一个信任问题,社会化媒体只能依靠机械判断,通过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何种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群组”是指用户组建社区和子社区的功能,一个网络越是“社会化”,其朋友、“粉丝”、联系人的群组就越大。
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在这七个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没有哪个社交媒体只聚焦于其中一种功能,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身份认同,有的更关注分享,不一而足。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应用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研究涉及到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社会化媒体在企业、政府、媒体乃至非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口碑影响、推广宣传、公关策划乃至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化媒体在上述诸方面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它还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相关的行为。
首先,公共关系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Alikilic等人对于土耳其的公关从业者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TAUT模型,研究调查了土耳其公关从业者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二是具体研究公共关系人员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在公关应用中的效果。例如,Eyrich等人调查了公关从业者对于18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操纵“想象的受众”,如何以不同受众为目标,如何隐藏目的以及如何保持真实性等,并由此探究在公共关系领域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次,危机管理方面。对社会化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注重社会化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另一类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及对危机处理手段的反馈。例如,Liu BF等人通过一项针对162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测验了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的危机传播模式(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odel,SMCC)。这项研究聚焦于SMCC模式的两个部分:危机信息形式的效果(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口碑传播)和公众对于危机回应策略的接受以及公众危机情绪的来源(第三方组织)。结果表明,有策略地将危机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匹配起来对于危机回应尤为重要。
第三,品牌与营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和使用两个方面,即研究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品牌和市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广告和营销活动。例如,Christodoulides等人的定量研究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对品牌的影响提供了例证。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模型,为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力和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之间的连结提供了新的洞察。研究表明,关于协同创造、集体和自我概念的消费者洞察对于用户生产内容有积极作用,从而对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内部组织管理方面。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沟通,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Rybalko等人通过对《财富》的世界500强公司以及个人的Twitter信息随机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这些公司如何使用Twitter促进与股东的对话交流。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用Twitter进行对话倾向的机构来说,具有此倾向的机构更重视与访客沟通。
政治与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以政治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普遍关注效果和影响。研究通过理论推理论证社会化媒体可能引起的各种影响,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存在的现实效果。
对于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例如,Jiyeon考察了2009年Facebook上联合抵制Whole Food公司的事件,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非计划性但效果有力的行动主义有可能激起拥有共同道德观念的中产阶级的进一步行动。他认为尽管许多人担心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反对者在此也会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
微观层面从个体用户切入,考虑个体在上述问题上的差异。例如,Homero等人对社会化媒体用于获取信息和个人社会资本以及用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等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首先检验了当人们利用社交网站获取政治事务或者集体事务的信息时,其民主愿望和行动会不会提升。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将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同公民参与行为和社会资本的增加联系起来。研究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新闻消费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有关系,如年轻人、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低教育程度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社交网站获取信息。
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利用智能手机来收集和社论内容,Mills等人通过四个国际智能手机的案例,研究了移动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这项研究探讨了群体、学生和专业记者整理和媒体传输的潜力,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平台,并考察这个平台是否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内容制作和编辑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平台开发和潜在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非营利机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被研究者提上了日程。例如,2010年,Rowena L. Briones等人以《跟上数字时代: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为题,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如何被有效地用在公共关系中进行客户资源的维护、开拓,建立与客户或公众的联系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似乎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这里组织与公众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此外,研究还指出了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还对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情况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有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与其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密不可分。包括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商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学科,在国外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为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学术素养的延续。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缺乏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和学术积累。仅以传播学为例,进入互联网阶段后,网络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围绕网络传播的新问题,西方理论界迅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交现场感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信号理论、电子亲近理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网络传播理论研究还滞留在对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验证阶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弥补不足。
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对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而言,尽管基础学科内的理论创新有着很好的发育土壤,但是本研究领域内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境地,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研究中将电子邮件等与Twitter、Facebook等相提并论,一概算作社会化媒体。可见,概念体系尚未成形,对本质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待深入研究。
应用性研究成果丰富。相较于理论研究的“门前冷落”,应用研究可谓“门庭若市”,而且这些面向应用的研究为西方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实际效益,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国研究者学习。西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导向明确,研究问题的规模控制得当,便于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创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对理论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社会;媒介;个体;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74-2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的体系,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过程称为“社会化”。
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三)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媒介主要涵盖的方面是:书面、广播以及电子类。书面类的大众媒介包括晚报晨报以及各种发放与大众信息有关的书面杂志期刊,广播包括各种不同频道的音乐,交通以及健康养生的广播频道的点播;电子类则是大部分通过搜手机以及电脑计算机搜集到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环境直接作用于个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发展和实现过程。随着大众媒介逐渐成为当代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它在人的社会化行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四)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社会生活。即: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社会化的媒介有很多,这些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是获取与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以及监督、发挥舆论功能。
然而,面对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对多渠道传递的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应如何利用媒介来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呢?
媒体给出的环境是虚假的。所以,我们在接受媒介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时,要选择对我们有利的、积极的信息,过滤掉有损我们身心健康、虚假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是阅读书包杂志还是看电视、听广播以及上网,人们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利用这些媒介,使通过媒介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发挥它的效用。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对个体与媒介的“利用和满足”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自助餐厅”,即:受众接触传播犹如吃自助餐,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花色品种繁多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而受众吃什么、吃多少,都由自己的口味、食欲决定,各取所需。所以,在餐厅提供的多种多样的饭菜中,受众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选择精致的食物,使自己的用餐更加完美。现在网络上每天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浩如烟海的,如何在这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吸取这些信息,接受社会普遍认定的价值观,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就有利于我们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例如,2011年11月17日发生的校车事件,我们通过网络或者是报纸等媒介获取了信息,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方的评判和舆论。面对这些信息,我们得到的认同是社会普遍认定的价值观,比如,社会各界对校车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媒介给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在这其中要根据自己的自身要求,找到有利的信息,帮助我们完成个体的社会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出现了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媒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因此称之为社会化媒介。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介的优势在于,内容的传播主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具有双向交流的特质。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的形成一个社区,并以共同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所以,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社会信息内容的能力。
一个人要完成社会化,也就是要在社会中掌握生存的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对这个角色有一定的认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受众需求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众传媒。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已经成为和食品、出租车等消费品一样的日用品,它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要通过媒介传递给我们的讯息,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对这一角色的认定。例如,处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微博这个词充斥着所有人的眼球,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在微博上,只要你愿意写,只要你拥有粉丝,你的文章、观点、事件就都会有人看、有人关注,所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就会有一个属于个人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就是通过媒介的作用来实现的。利用媒介广泛的传播作用,找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进而完成个体的社会化。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现代化社会里,面对媒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需求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同时,利用媒介招待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然而,在我们利用媒介的同时,媒介也应该给我们一个有质有量的信息,用来完成个体的社会化。
企业的营销人员也习惯于指导并控制营销工作,认为营销工作应该从营销部门向市场辐射。他们召集焦点小组、实施市场调研、测试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本,安排各种促销活动、沟通渠道商家关系,他们安排并期望得到有序的反馈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计划并把握公众的动向。总之,一切营销活动的开展是始于企业、受控于企业并终于企业的。
Web2.0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其核心是强调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分享与关系。Web2.0的发展,在两个方面对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是促成了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其二是创造性顾客的兴起(Berthon et al., 2012)。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实质上是创造性顾客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利用Web2.0平台进行内容创造、内容传播和内容分享,从而形成了用户自主媒体(User Generated Media,UGM)或顾客自主媒体(Customer Generated Media,CGM)。
因此在社会化媒体上,关于企业以及企业营销相关的市场信息主要产生于创造性的顾客,并通过顾客间的互动分享迅速地传播,并由消费者在分享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企业在这一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被边缘化,甚至作为旁观者无法引导更不可能修改顾客的言论。这进一步促成了在市场营销领域中价值创造活动及市场主导权力由企业向消费者的转移,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企业主导的营销观念。
社会化媒体对营销的冲击
基于Web2.0的互联网应用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化媒体,国内典型的案例如QQ、新浪微博、天涯论坛以及人人网、开心网等,而移动设备与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强化了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简单、随时随地、传播迅速等特点。数据表明,截止2012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0亿规模,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也超过了35%。
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个典型趋势就是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新浪微博用户在2012年5月已经达到1.5亿。而顺应这一趋势,已有超过3万个企业品牌在新浪上开设了官方微博。用户众多、信息传播量巨大,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在于其用户生成媒体(UGM)和用户生成内容(UGC),即社会化媒体是由于参与其中的用户自发主动的内容创造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传播而存在的。用户参与、用户创造、用户分享是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特征,同时又具有用户作为消费者身份的平等的关系特征。
这种内容加关系的双重特征,彻底改变了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从内容看,用户对信息内容的创造与分享使企业不再具有内容上的主导性;从关系看,用户作为消费者的共同身份所体现的平等关系是企业天然所不具备的。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如果企业还固守传统的营销观念,以主导者的形象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信息,必然会因与其他用户作为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被用户所回避,使企业的营销传播彻底失效。
社会化媒体的另一个特征是透明化。在企业的传统媒体营销活动中,广告一方面通过突出企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优势来争取消费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掩饰自身产品服务所存在的劣势或缺陷。
而在社会化媒体上,消费者基于自己的消费体验自由地发表关于产品服务的方方面面的评价信息,消费者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的任何疑问也可以迅速地通过分享获得可信服的回答,而企业的任何夸大其词或虚假的广告宣传都会迅速被揭穿造成品牌危机。
创造性顾客的兴起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曾经指出:“消费者将对消费品的生产过程施加更多的影响,从而演变成生产消费者”。
Web2.0的发展,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中的众包策略:借助于大众网络,公司可以把过去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中的网民,其核心就包含着与用户共创价值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由于知识工作和通信技术的兴起,劳动分工的速度加快,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超级专业化”的工作时代。
而众包可以提供“开放性创新市场”,实现快速、低廉和可控的工作目标。众包作为一种分布式的问题解决和生产模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组织边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边界被模糊,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
从人人网、开心网和豆瓣到新浪微博,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分享、消费点评和社会化电子商务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了普通人极大的参与空间。
创造性顾客的出现,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创造性顾客可以参与到企业产品服务的创意制造过程,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喜好,并且创造内容主动或参与到企业营销全过程的传播活动。这种创造性顾客不仅以威客面目出现在猪八戒网、时间财富网等网络平台上,为企业有偿提供从平面设计、文案策划到劳务提供、产品设计等,也同样以网民的面目出现在各社会化媒体上,免费创造与企业有关的话题信息或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并免费传播企业的营销信息。
以星巴克为例:星巴克的my starbucks idea社区调动起大多数消费者的兴趣来为其产品提供创意和思路,因为没有人比消费者自己更早了解自己的需求。星巴克不仅仅获得了他所需要的用户反馈,更把最了解他的用户变成了他的产品设计师。而用户不仅仅可以提交点子、认识有同样兴趣的人,还可以看着自己的想法实现。这种新的消费互动既让企业了解了市场,了解了消费者,又解决了产品销路的问题。
而大众汽车公司开展的“大众自造”活动,在“用你的创意成就明日大众之车”主题之下,充分调动了普通消费者的创造力,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天马行空般的突破性创意设计,还通过投票环节了解了大众心目中最佳的车型设计方案,并且参与其中的大众还积极地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内容传播极大地扩大了大众品牌的市场传播效果。日化跨国企业宝洁公司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其通过社会化媒体网站,在企业外围形成了高达150万人的外部研发队伍(其成员甚至是非专业的),不仅克服了研发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还使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从原来的15%提高到了50%。
拥抱企业社会化营销
从企业内部运作和营销管理的角度考察,由于信息不对称、专业化知识缺失、利益诉求的差异化以及利益驱动下的信息选择性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缺乏企业积极的透明化的社会化媒体的主动传播、反馈或反应,那么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就可能出现一边倒式的信息舆论。
因此对于社会化媒体的运用,企业的态度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积极地探索、如何利用并发挥其最大化价值的问题。而且,一项调查表明,相比较西方网民,中国的网民更乐于创造和分享内容,这无疑为企业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营销工作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基础。
社会化营销与企业主导的营销的最大不同在于营销内容创造与传播的主导权由企业转移到用户,因此平等、透明、强调互动参与和充分挖掘用户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应成为企业开展社会化营销的基本原则。
社会化营销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沟通,在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而非仅仅是买卖的议题下达成彼此的认同,使企业能够与消费者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商业关系的新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一旦建立,将使企业与它的用户、潜在用户以及兴趣爱好者形成一个社群。
社群的建立不仅可以使企业品牌口碑从现实世界转移到电子网络世界,增长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而且社群中创造性顾客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营销生产力:通过社群进行市场调查更好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借助于社群进行高效且低成本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利用社群活动、话题及社群网络口碑吸引新的用户,通过社群用户的创造性进行产品研发和广告创意,以及透明的、反馈迅速地信息策略维护品牌的正面形象。
观念的变革只是第一步,企业还必须为参与新规则下的市场游戏进行必要的行为准备和组织准备。伴随观念的行为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裹足不前或仓促上马都难以真正发挥并让企业体验到社会化营销的作用。
虽然社会化营销刚刚起步,但已有的理论研究、市场研究以及创新企业的实践仍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借鉴。制定一个开展社会化营销的行为指南,明确在社会化营销基本原则下的行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应作为企业开展社会化营销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