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保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solutions to issues arising from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address it. Method Increase nursing training, enhance nurses’ awareness of risk prevention, and formulate process/workflow to guide responses to adverse events in public healthcare.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nursing risk awareness and safeguards, reduce errors in practices and disputes, as well as better practices.Conclus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 use of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structured quality management reduced attempts to hide, decreased disputes, and promoted more harmonious patient-healthcar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questions countermeasurres
基层医院在技术、设备、交通、文化等方面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自从新农合工作开展以后,我院病人数量大大增多,护士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患者的健康意识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如护士在服务和操作时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了能使病人及时妥善处理和救治,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的服务条件和接纳能力有限
国家实行新农合及城镇医保后,大量病人涌入我院,加之车祸、中毒等突发事件发生,开放床位数与实际收治人数相差较大,经常加床于过道,造成医院实际诊治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
1.2 医院对护士专业重视不够
1.2.1 聘用合同制护士占比例大,达到护士总数的一半多,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且缺乏临床经验,基础较差,护理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2 护士待遇及地位较低,影响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1.3 各项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
个别护士不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工作态度不严谨,马马虎虎,特别是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未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1.4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安全问题。对病人关心欠佳,服务态度较冷漠,缺乏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专科特点不突出,观察病人不仔细。
1.5 掌握专科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技能不熟练
2 对策
2.1 医院领导重视及各部门的参与
院部设总值班,各科设有二线及机动班,24小时均在指定地点值班,随时处于应急状态,遇到大批患者或特大伤亡事故时,迅速启动医院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抢救及治疗,各科室协调配合、互相帮助,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确保病人的安全。
2.2 加强对年轻护士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
护理部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一次,每月组织一次业务讲座,每月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一次。科室每月组织小讲课一次,每周晨间提问二次,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和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并积极向院领导申请提高护士待遇,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
2.3 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3.1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将高风险因素降至最底限度。制定每一项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建立护理告知制度,如安全告知制度,褥疮预防告知制度,防止坠床告知制度,如何封存,保留实物和报告的程序,危重病人转科室,接登记制度等。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
2.3.2 要求每位护士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护士长加强对节假日和周末巡查及管理,对护理安全隐患及差错,要求做到“四不放过”,一是问题不清不放过,二是原因不明不放过,三是问题查实不处理不放过,四是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
2.3.3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加强科室一级质控,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尤其对“三无”人员(无意识、无陪伴、无经济)更应高度重视,漏记、错记等均可能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1]。
2.4 加强对护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调动全员参与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一个质量和安全就是生命,质量和安全就是效益的共识,改善服务态度,与病人多沟通交流。勤到病房,分床到人头,负责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护理缺陷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5 加强对专科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考核。规范护理各项工作流程,针对基层医院的特点,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电、输血、输液反应、药物外渗、病员坠床等应急预案[2]。对突发事件采取积极、快速、及时、有效的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伤害和生命安全[3]。
3 工作成效
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类护理常规和护理流程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护理人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培训,能提高护士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加强风险监控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保证。我院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以来,全体护士增强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护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早预防、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各科室制定了相应措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轨,取得了成效[4],病人投诉和医护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参 考 文 献
[1]吕守銮.急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801.
[2]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杂志.2004,4(8):27—28.
【关键词】津南区 社会救助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一、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津南区发展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津南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慈善救助之路。津南区积极发挥慈善事业项目带动作用,开展“圆大学梦”、“冬季送温暖”以及“助医、助孤、助老、助困”等慈善捐赠活动,给困难家庭关爱,让困难群体生活的更幸福。
(1)做好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五保工作扎实有序,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一直是津南区委、区政府努力的目标。津南区在2012年调整了城乡低保标准,调整后标准提高到非农业520元和农业320元。根据“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两会对社会救助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力度,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健康、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2)做好了五保供养工作,完善养老院配置建设。津南区于2007年建立了,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教育、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天津市津南区颐养院。目前,已经实现了津南区各镇敬老院五保老人和城镇孤老的集中供养,占地60亩,以三星级标准构建,成北方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养老院之一。同时,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率先制定出困难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实施细则,使津南区经济困难的老党员、老村居干部及符合条件的老军人入住养老院能够享受到政府资助。
(3)加强对低保家庭、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在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低保户、特困家庭中尿毒症、白血病、肾移植手术的病人予以特殊救助。并在2010年为全区城乡低保人员由政府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及时核对采集进万名困难群众信息,添加身份标识,发放医保卡,使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待遇,解除困难家庭后顾之忧。
(4)完善监督机制,实施专款专用专人监督。政府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必须有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公信度。为此,津南区全面提高了民政、慈善机构等部门工作队伍的道德水准,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民政部门还制定了部门章程和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设置独立账户,由专人管理。社会救助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每年由区审计局审计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并通报审计结果,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二)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救助经费没有跟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政府部门在社会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社会救助资金是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物质基础,目前由于津南区财力有限,预算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缺口较大,成为制约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更上水平和层次的瓶颈。
(2)缺乏专业的社会救助人员,需要救助人员实际获得有效帮助较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津南区辖区内有八个镇,173个行政村,大量的核查、调查和随访等社会救助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基层民政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部门人员编制有限,且临时雇用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新参加工作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政策和组织培训来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相关制度确保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到位,使用规范
(1)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社会救助的筹资模式和资金管理模式是社会救助制度能否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在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一般来说,都比较强调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只有少数一些国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救助的筹资多元化的关键:一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如何建立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模式和机制。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组织下鼓励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慷慨解囊,积极筹集社会救助资金,使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津南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的经验上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对于社会救助项目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
(2)加强对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要切实保障合理使用社会救助资金,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应退尽退”,基层民政部门、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在日常的救助工作中必须做到政策规定公开、财务公开、保障对象公开的原则。工作人员也要强化服务意识,做到定期随访社会救助范围内的救助对象认真复核家庭实际收入。定期公布本辖区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名单、家庭实际收入情况、低保标准、救助金额、享受优惠待遇等内容,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制
(1)增强社会救助的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救助的队伍建设,要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和专项帮扶救助政策能够切实地贯彻落到位,扎实有效的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各级政府可以选配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干部充实到社会救助基层工作的队伍中去。可以将基层社区救助工作作为公益性岗位,然后在根据救助对象户数以及社会救助工作任务的量,来科学配备社区中的社会救助工作人数。同时,还要组织社会救助专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促使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津南区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并动员社会自身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提升社会救助的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扩大社会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制度
(1)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范围。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在城市低保制度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低保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城乡低保标准调整、分类救助制度、特困救助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减免、司法救助、过节费等专项救助政策的城乡统筹力度不断推进。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逐步实现救助对象、制度、标准、管理、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城乡同步、一体推进。出台制度,都要做到覆盖城乡、制度统一,使城乡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把农民工纳入社会救助的范围。社会救助具有“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拖地保障作用,要切实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必须统一规范社会救助程序。城乡救助对象申请“低保”及其他专项帮扶救助,应以家庭作为考量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那些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民工要向其居住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申请,经过评审小组的讨论评议,再报经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步审查,再根据不同项目报送相关部门审核,然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使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尤其是农民工,都能得到切实的救助。
(3)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五保对象是最弱势的群体,这类人员由于年龄大、行动不便需要细致周到的生活照料,单纯的现金实物救助,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集中供养方式是提高五保对象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应以区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规划和资源整合,有步骤、有重点的建设一批区域性综合示范的敬老院,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网络。同时,加快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四)健全并完善应急救助体系
(1)编制完善的应急救助预案。为弥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专项帮扶救助政策的遗漏。积极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况,提升津南区应急救助的能力,使受灾群众得到及时的社会救助,各级政府应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查找可能发生灾害的风险源,以此为依据编制并完善津南区突发事件专项救助预案,明确应急预案启动程序、救助环节、责任主体、救助联动措施等,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体系,更好的指挥突发性应急事件的救助工作。
(2)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救助能力。应建立、健全以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以紧急救援为重心、生活救助、恢复重建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体制,切实把津南区突发性应急救助预案工作落到实处,以确保因为突发性事件而处于特殊困难中的人民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要按照人口比例合理确定救助资金,并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及时增加应急救助的资金投入。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以信息为平台,以预案为依据,以救灾流程为基础的应急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灾情收集、统计、上报的信息化,提高应急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玉玲.解决农村低保现存问题的路径[J].中国民政,2011,(6).
[2]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关键词:门诊护理;问题;对策;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13-01
1存在的问题
1.1门诊病人多, 就诊环节多人群杂,病人流动性大、应诊时间短、候诊时间长, 易引起交叉感染。门诊病人是不同需求、不同病种、不同层次的群体, 给门诊护理工作及门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1.2门诊就诊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的现象。在自然流程的模式下, 形成门诊流程的三个高峰, 即挂号、就诊、检查高峰。检查过程繁琐, 病人就诊后如果医生开了几种检验单, 由于各种检查在不同的科室进行,需要到不同的检查科室去咨询预约, 有的检查不能在1 d 内完成, 需要多次来院检查。由于医院的位置布局, 导医服务的标志设计及安放位置与病人就诊知识之间的差距, 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往往靠询问和盲目寻找要去的诊室, 导致无效移动, 增加门诊病人流量, 浪费病人的时间。
病人就诊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 易烦躁, 易导致医患矛盾。由于未按要求进行检查前的准备, 有的需要择日再来, 病人反复来院就诊, 极易产生不满心理, 为医患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如果医务人员由于病人多而不耐烦, 出现应付现象, 不能保证服务质量, 会增加病人的抱怨, 病人投诉增多, 引起医患纠纷。
1.3门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相对落后。同时,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参差不齐。多年来形成的病人有求于医生、护士的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门诊护理人员往往是坐等病人, 主动欠缺, 也很少考虑门诊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心理需求, 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4随着城镇医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和门诊业务量的提高, 就诊病人的文化程度和层次差别较大。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的病人, 特别是性格怪异的病人、被遗弃的病儿等, 都会给门诊护理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1.5门诊护理人员相对缺编, 经济收入偏低。门诊部护理组由注射室、输液室、治疗室、医疗配合、导医咨询等组成。由于门诊服务理念的转变和病人需求的提高, 使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量逐渐增大, 导致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或缺编。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分配后,重点倾斜的是病区和医生, 门诊护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于医院的平均水平, 导致大批门诊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 影响工作积极性。
2应采取的对策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 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岗位培训和护士例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医院的核心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门诊护士的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对高风险环节, 制订应急预案, 严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我国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公布后, 病人的医疗维权意识空前增强, 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医保制度正面临新的形势, 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这就需要教育门诊护理人员, 要了解和掌握《护士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依法从事门诊护理服务, 切实把强化医疗安全和防范医疗纠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2改善诊疗环境, 提高门诊护理服务水平:门诊就诊环境的好坏、护理质量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病人对医院的印象和感受, 同时也能体现出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进而影响病人、家属及朋友对医院的选择。因此, 门诊护理服务必须拓宽渠道、挖掘潜力, 在就诊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和良好的诊疗环境。导医护士要为就诊人员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分诊护士要做到一室一医一患, 尽量减少“三长一短”现象的发生。输液、抽血化验等护理性工作要打破常规, 合理调整工作流程、作息时间和工作模式, 提供无节假日、全天候服务及特色服务, 不断提高门诊护理服务水平。
2.3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护士长不仅要以身作则, 处处起表率作用, 做好本职工作, 而且要进行人性化管理,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理解、关心、爱护护士, 为他们排忧解难。将门诊部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 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改变其对门诊护理工作的看法, 增加门诊护士人数, 有机动护士, 使门诊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并能酌情考虑, 适当提高门诊护士的待遇, 减轻门诊护士的失落感, 使门诊护士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投身于门诊护理工作, 提高门诊的护理质量,为医院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院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功能定位与依法行医、综合服务与专业发展、效能管理与绩效分配、人事制度与竞聘上岗等, 都对门诊护理服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适应新的变化, 门诊护理人员应以医疗需求为导向, 把提升文化、学历和多学科知识作为当务之急。开通绿色通道, 以确保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门诊部要成立护理工作管理小组, 每周都要对各责任岗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护理质量检查, 特别是护士长要经常深入到护理第一线, 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督促门诊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出色地完成任务。门诊护理服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协同性与独立性的特点。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服务的细化, 门诊护理服务的关键就是要掌握、理解就诊病人的心理变化和诊疗需求, 保证病人达到接受诊疗的最佳状态, 更好地塑造门诊护理服务形象, 努力实现门诊护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人性化, 不断提高门诊护理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所在。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市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谋划好下一步卫生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近期我在卫生系统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95个(含门诊部、所、室),卫生技术人员15143人,病床12789张,其中市区(含四区)卫生机构228个,卫生技术人员4635人,病床3581张。各级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医院业务收入117103.45万元,同比增长30.33%。医院年内财政补助收入8847.91万元,占医院业务收入的7.56%。
20xx年年末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08张(全省为2.06张)、拥有卫生人员2.96人(全省为3.28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7人(全省为2.7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98人(全省为1.07人)、拥有注册护士0.78人(全省为0.85人)。从以上数据看,我市的卫生资源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市、县两级9个疾病预防控制和10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处置了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开展了低温雨雪、汶川特大地震、“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等应急医疗救治工作。我市已完成74所乡镇卫生院、301所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任务。新农合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全市现有参合农民458.03万,参合率93.28%(全省平均水平90.28%),累计筹资8.27亿元,共为31.65万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4.5亿元。全市共落实社区卫生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建成10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41.9万,覆盖率达91%。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我市人均拥有的卫生资源在全省处于中下水平,总量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据统计,我市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城市中80%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二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造成院际之间、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平衡。而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滞后,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普遍落后,贫困地区缺医少药问题突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任务繁重;农村和社区卫技人员比例小,人才资源匮乏,人员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还有待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资源条块分割。全市疾控基础设施虽得到一定改善,但欠账较多,疾病防控任务艰巨。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人力不足、监督手段落后,影响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农村食品、医疗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存在食品和医疗安全隐患,农村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健全,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立医院定位不明确,公益性质淡化,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有些医院因编制床位和编制内人员不足,在面对市场需求时,自行增加病床、聘用医护人员,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养活”这部分人员,据统计,我市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2.25%,综合医院为41.66%,中医医院为46.65%。其次是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顺,医务人员知识和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医院业务收入转而依赖药品和设备,少数医院存在诱导需求、过度服务现象,致使患者负担加重。
四是新农合有待加强。我市参合人数突破450万人,但各地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偏紧、工作经费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效率。市本级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尚无专职人员,不利于对全市面上的指导和管理。新农合筹资成本过高,资金使用过于谨慎,补偿比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个别地方资金使用进度不理想,实际补偿比例低。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个别定点机构对住院指征把关不严,存在过度检查、开大处方和乱收费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参合农民的利益,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与新农合高效、低廉、安全的工作要求普遍存在差距。
五是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和贫困人员医疗救助,分别由劳动、卫生和民政部门负责,条块分割,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的整体效应。
六 是经费补偿机制有待完善。虽然近几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全市卫生事业费财政补助总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之有些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地方卫生财政补助不足,国家和省里实施的卫生项目配套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能主要靠诊疗收入维持运营和谋求发展,其势必逐渐丧失提供公益的物质基础。许多机构把增加投入、扩大业务、提高利润作为经营目标,导致乱收费等现象日盛。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国家出台的调控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惠民政策落空,同时也实际上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尤其是对低收入人群,昂贵的医疗费用是他们深感“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
今后几年,要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于20xx年完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使全市到20xx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逐步优化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立医院新区建设。全面加强各级疾控、卫生监督机构网络建设,市疾控中心检验大楼争取今年投入使用;启用紧急救援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使其发挥作用。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负担。一是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推行门诊统筹和住院即时结报制,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让参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简化补偿流程,允许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完善住院转诊备案制度,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体系,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基金监管,建议财政全额保障经办机构经费。
二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社区卫生的生命力源自其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坚持六位一体,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融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的居民健康服务场所。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制度,最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三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完善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进一步完善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争取政府逐年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保障公立医院紧急救治、支农、支边、惠民服务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这三块基本覆盖城乡,俗称“全民医保”。但三者筹资水平、保障水平差别很大,而且分属社保、卫生等部门管理,不利于统筹协调。建议进一步明确医保统一机构,逐步整合三大体系,切实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
(三)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明确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规范标准和工作流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演练,强化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县试点,推进卫生应急管理进基层,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规范化。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人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机制,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病人救治民生工程。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继续实施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和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做好麻疹强化免疫。落实“一法两纲”,以降低“两率”为重点,加强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行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制度,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全民健康教育工作。
(四)加强行业监管,不断提高卫生执法水平
继续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建立和落实医院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推行维护患者利益十项承诺制,严格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监管,推行院务公开及惠民医疗等措施。对极少数违反职业道德、谋取不当利益的从业人员,要严肃查处,取信于民。
加大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深化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强化医疗广告监管。在有关管理体制未变动前,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严厉打击餐饮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及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监管。开展学校卫生监督,改善学校卫生管理状况。
(五)强化政府职责,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新医改制度的实施和新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执行对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的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革及挑战,财务管理信息化会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其他管理,并制约着医院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传统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相融合,以促进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化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医院的活动流程进行再次改造,建立与现代化医改体制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挖掘医院财务资源的信息潜力,不断提高医院财务活动效益,利用医院财务信息资源,更好的进行医院信息化管理。
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根据医疗改革体制下医院自身的特点,就其日常的财务活动进行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医院的资金筹集、对于筹集的资金的投放与使用、最后对取得的收入进行分配3个过程。因些,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来说,中心环节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活动,它也是医院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1.2许多医院现在都采用会计电算化核算,解决了传统记帐过程中人力与物力的耗费,结合办公软件进一步数据分析,可以对日常数据进行电子查询。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医院,采用相互独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与其他系统连接,普遍采用电子表格等传统方法来处理。
1.3目前医院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医疗系统、资产系统、成本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为医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提供了一些财务数据,但财务信息系统和医院其他信息系统缺乏关联性和一致性。医院的信息系统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各系统相互独立,其数据库有所差异,计算口径也不尽相同,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共享和关联有所欠缺。如,医院财务信息系统缺少与医疗HIS系统的接口;缺乏对医保信息系统中医保数据的处理分析功能;预算管理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基本处于静态管理过程,财务审批管理也处于事后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多层次联动,从而降低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1.4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医院管理者的背景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缺乏管理学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意识淡薄,不能把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升到医院管理的范畴,缺少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理念,从而增加了资金控制、管理方面的风险,以至于不能真正实现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需求的不断发展、认识的不断提高,导致在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对将来的情况缺乏掌握,计划赶不上变化。新医改后的医院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即要熟悉财务管理工作,又要对计算机技术十分精通,还要对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因此,财务人员只会记帐,不会系统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合理的规划,并加大投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硬件轻软件、信息化应用重业务轻辅助,尤其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只有有了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从卓有成效。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要想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要改变医院决策者观念,站在医院的角度科学规划,使其具有发展战略的眼光,必须制定信息化目标;医院的决策者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绩效制度,使信息化程度与相关人员绩效挂钩,推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2.2完善信息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医院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即要熟悉财务管理工作,又要对计算机技术十分精通,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要求其能操作系统,还要对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因此,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员只会记帐,不会系统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全面提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样全面提升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样才不会制约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前进的脚步。
信息安全是财务信息系统赖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提高财务信息安全的途径首先要筛选关键人员进行数据维护。其次,实行有效的网络管理,指定严格的访问控制规定,再次,指定应急预案与措施,提高系统的运行能力。
2.3完善会计核算系统体系,目前,很多医院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只开发了其中的总帐和报表系统,其他如往来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都未使用,没有真正发挥会计核算软件应有的作用。应当充实会计科目,加强往来核算、资金管理,使医院的日常信息更明确,财务报表更接近国际惯例,有利于医院的管理,尤其对医院的资金管理,更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医院管理方面信息化的了解,使报表数据来源广泛。
2.4构建医院预算管理信息平台预算是财务管理的起点,对一定期间内的工作方向有很强的指导及规划作用,同时也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约束的一种依据,预算编制质量的优劣往往可能影响到全年的工作开展效果,但目前许多医院对预算编制的态度不够认真,有的员工认为编制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对编制预算需要提供的信息敷衍了事,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真正做到信息交圈、群策群力,最后使得编制的预算质量极差,没有合理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有效的落地。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包括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及预算分析三个模块),对各部门预算进行横向、纵向沟通,实现全面动态预算信息化管理。
2.5开发财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财务信息公开,利用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开发财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包括科室业务收支、工作量数据、绩效核算等,从而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6建立数据接口或采用中间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在保持医院各信息系统运行独立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建立数据接口或采用中间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把会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HIS医疗系统等根据需求有效结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例如,将HIS医疗系统中的收入及工作量数据自动定时导入会计核算系统收入模块和财务管理系统中,减少部分手工制证工作并及时准确提供全院及科室收入和工作量的数据源;科研经费管理是大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研项目数量增多和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提升,科研经费管理应从源头和使用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多层次联动,提高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开发与医保信息的接口系统,实现医院财务信息与医保信息系统直接连通和数据实时处理。
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我国新医改下的医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医院出现的经营风险,财务管理有着支撑、抑制的作用。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活动、加强其自身财务信息的分析,找出异常指标的原因,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是实现医院的投入与效益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提高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一路.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2 (12) :55-56.
[2]白思敏,修燕,郭宇.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J].卫生经济研究.2013,(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