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文言文虚词

高中文言文虚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文言文虚词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高中以来,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是如临大敌,原因很简单: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考核基本上都是课内的必修内容,可是高中的文言文考核却是以课外的文言文形式进行考察文言文的知识重、难点。

一、虚词是链接三大文言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是靠句子堆砌而成的,所以首先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大意。文言文的三大经典句式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这里省略了省略句式)。而能否读懂一个句子,关键就在于能否分清这三大句式。

1.乃、为、则、者、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乃”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则”在此处的意思也是“是”。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放在主语后面,和“也”连用,表判断。

2.为、于都是被动句的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3.倒装句里面细分为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三部分,其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之”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的标志;“于”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师说》)“之”在此处表示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鸿门宴》)“者”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燕王拜送于庭。(《蔺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是“在”,和“庭”构成介宾结构,因此,“于”也可看作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二、虚词是判别词类活用的催化剂

文言文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大致分为三大类――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当然,活用为动词又可以细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但是判别一个词的活用情况主要是根据这个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三大词类活用围绕的中心是“动宾短语”,当形容词或名词需要扮演动词的角色时,就产生了活用为动词的情况;当形容词需要扮演宾语的角色时,就会产生活用为名词的情况;当然,当动宾短语没有任何残缺时,动宾短语前面的名词就需要活用为状语。幸运的是虚词往往是判断动宾短语的依据。

1.虚词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之”在文中的代表蔺相如,而语言环境告诉我们蔺相如不可能自己轻易离开秦国,所以此处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完整的意思是秦王使蔺相如回到赵国。

2.虚词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此句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登东山”和“小鲁”都是动宾短语,呈并列关系。由此可知,“小”的意思应该是“认为……小”,此处的用法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虚词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此处的“之”的意思是代词。由此判断“名”的意思应该为“命名”,这里的用法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虚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2篇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3篇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朗读训练;提问

文言文内容在高中语文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高考中的比分也比较大,学习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难点,因此,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关键,是教学的立足点。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的问题,“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好方法。熟读或背诵课文,当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一些实词解释,就能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就能提高阅读能力,诵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教师针对文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点拨,疏通文章大意,既解决学生在字词句上遗留的问题,也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用大问题统领全文,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地疏通要有效得多,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将各册课文中出现的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所在的句子挑出来,再选择一些简短而典型的例句来记忆背诵,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需要一定的语感和材料积累,为学生提供掌握文言知识的感性材料。这个工作,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改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不断创新,激活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0-02

中国语言学教育家王力将文言的概念定义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饱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文言文学习态度的衔接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由“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2]这四个要素组成。高一学生是特定的学习者,当刺激情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上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初中阶段班级的佼佼者,进入高中猛然发现昔日的光环渐渐暗淡,往日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特别是经过考试后才知道,文言文阅读部分居然是课外的。于是一些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声音“古人都已经死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什么,居然还不考什么!”“课内教的文言文学了能有什么用啊?考试根本都不考!”细微之处见端倪,聆听学生的声音,明显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不良的态度。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发生的[3]。从学生的声音中得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有了偏差。学生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对学习文言文态度的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建立良好的态度。高一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必然面对着主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学习的目标并非只为了考试。如果说学习方法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态度就是一个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态度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业上的成就,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的态度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待于改进。学习高中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就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拿出《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学生文言文注解》等书,照搬现成的答案。这些同学把各种辅导资料视之若宝,敬若神明,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进入高中,依然不懂什么是实词、虚词,不懂文言句式等语法。高中生对文言文要进行“读读背背”,还要掌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还应在文言文学习上提高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作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贯穿于学习周期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中的听课、做笔记、思考、发问,再到课后的复习、作业和反思。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问,先复习后作业,行之有序,持之以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且较为浅显;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一些文言词法句法。高一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

1.文言文词法的衔接。中考文言文对文言词法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怎么解释,考核的内容也完全出自课本。初中教师淡化了对词法的分析,然而对高中生来说就必须掌握一个词法是如何运用的,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其中实词的学习要点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困难的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高一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退”一般作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初中时也学过,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侧重的是一种“主观意识”。

2.文言句式的衔接。文言文常见的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的文言句式有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③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④省略句,如“许之”,省略了主语“佚之狐”。初中同样接触过这些文言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宾语前置句,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③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省略句,如“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省略了主语“病”。教师在教学相应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回忆以前初中学过的知识自己举出一些例子,通过这些耳详能熟的例子,学生就能进一步探究出文言句式的一些内在规律。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自己能独立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标志,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分析。当高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建立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时,就有必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知识。学生对现代汉语句子的正常语序和构成有了把握,分析文言文中句式结构就能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集液成裘”的过程,高一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衔接工作,架起从初中到高一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将文言文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膏腴之地,盛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