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支持,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我们对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紧迫感。《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信息。然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讲,如何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值得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模式。“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①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化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强化师范特色。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置具有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②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①有些内容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脱离了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了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教师的职业,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以至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过去注重学科的教学转向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保持并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本人的改革建议。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合理的调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性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的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③

1.师范性,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专门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修养不能以“专、精、深”为追求,那是对专业音乐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所需要的是“全、正、质”。“全”,需要全面发展,“正”,需要方法正,路子正。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基础,而且为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质”,不以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是求其根本的质量,求其精华。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必须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专业性,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区别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忽视教育教法课;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的不正确观念。要在肯定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会“教”作为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标准。

3.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指具备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是的学会“学习”,学会“传授”,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专业基础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音乐课程中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它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看重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把审美教育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④

2.增强优化课程设置。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导精神,确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师资。对现有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课时增减要得当,基础技能课和基础理论课要有切合实际的标准,重视教育理论课以及实践类课程。

3.强调学科间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间的综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当合并一些课程,保证音乐学习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教学中既要强调各学科的个性,又要强调各学科的共性,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扩展音乐学习的范围。如:声乐与表演、合唱与指挥、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欣赏、和声与即兴伴奏,钢琴与弹唱等等。把专业理论应用到专业技能上,把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体现音乐课程贯彻综合的原则。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⑤

1.组织编写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媒体和资源,也是实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它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对音乐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在公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份《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的原则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且通过教材编审委员会对编写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从而保证了出版课本的质量。

2.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中获取新信息,形成新观念,把握新方法。认真学习《标准》,认真理解义务教育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⑥和基本理念的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而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统一,不至于出现脱节的现象,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为基础音乐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见习、实习”。⑦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顺序可采用学习――见习――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教育第一线去感知、对照、研究和总结

4.扩充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请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以扩充教学内容,提供实践条件和机会,定期举行各种音乐会、专业比赛及各种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组织他们定期到中小学见习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只有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积极探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统一,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第一章第3页。

②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⑦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序言第2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宣传;落实;新意识

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行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4.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二是要深入学习,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三是要加强互动,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平等切磋,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新课标,营造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把完善“三维”目标,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应对新课程,树立新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树立课程的整体性意识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义务教育阶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提高教研队伍的服务意识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新课标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二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要通过送教下乡、连片教研、集中研讨等活动,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送到农村学校,以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加深农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教研员联系学校,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发现教学问题、培育教学典型方面的作用。教研员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联系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2.切实转变教研方式

广大教研人员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教研作风转变。一是要“沉下去”。新课标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相同起点,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同样面对全新的形势,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时代特点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与教师同研究、共成长,饱受浸润,共同攻坚克难,破解新课标实施中的难题。二是要“走出去”。教研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对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对外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通过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少走弯路,探求共识。三是要“坐下来”。教研员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要善于独立思考,保持冷静的心态、鲜活的思想。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和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四是要“钻进去”。要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解读研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五是要“放开来”。就是教研员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对于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号召和引领。

3.科学控制三个落差

实施新课标一是要控制好从“理论课程”到“文本课程”的落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把控制这个落差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上。二是要控制好“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教师是从“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因此,组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就成为控制这一级“落差”的中心工作。三是要控制好“实施课程”到“获得课程”的落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层管理和个别辅导。

4.加大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把教学改革作为落实新课标的中心环节,使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第3篇

方法之一:课前――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请大家先看这样一个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1亿有多大?》

教材中只提供了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而后,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空白的研究方案表格: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让学生研究什么?到底怎样去体会1亿有多大?只有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4页中“你知道吗”?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每秒种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2个多月。唯有本组资料可以说是现成的体验资料。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耐心钻研教材。通过深入地挖掘教材,不难发现,其实书中给了我们许多可利用研究的信息资料。例如以下八组数学信息:

信息1: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出自第10页)

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心脏多长时间大约要跳1亿次?(2年3个多月)

信息2: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有一头蓝鲸重125000千克。

问题:多少头这样同样大的蓝鲸的总重量是大约是1亿千克?(800头)

信息3:一小滴血液含有500万个红细胞。(出自第14页)

问题:多少滴血液含有1亿个红细胞呢?(20小滴血液)

信息4: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亿双,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出自第29页)

问题:平均每天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多少双?(1.2亿双);需要砍伐多少棵树?(70000棵树)

信息5: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出自第55页)

问题:1亿千克食物够这头大象吃多少年?(大约800年)

信息6:燕鸥每天飞780千米。(出自第61页)

问题:1亿千米燕鸥要飞多少天?(大约130000天)

信息7: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出自第110页)

问题:回收1亿千克废纸,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170万棵)生产多少千克好纸?(8000万)

信息8: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

问题:400只啄木鸟一年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1亿只)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记录表,先阅读信息,再自由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问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记录结果,然后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

汇报交流……

(注:小括号中的文字说明与问题答案,在给学生呈现信息与问题时是不出现的,多数问题的答案是近似数)

这一组学习信息就要靠我们教师自己用慧眼去发现,去提炼!我在去年的教学中按照上述案例的设计实施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课堂效率大家也会可想而知。

上述案例之所以成功,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因此,教师要及时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身边的素材数据,让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一定会内容空洞,感觉没有什么好学的,那我们又何谈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呢?

2.各组活动成果的交流,丰富了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研究活动与成果交流,也培养学生和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方法之二:课上――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单元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从而一步得出了计算结果。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可以将位数多的小数写在上面,即把0.36写在0.9的上面,就可以直接一步得出计算结果,这样计算既简便又避免了错误的产生。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五年级,对于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类型的学习错误在备课时不曾完全设想到,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敏捷的思维去思考。当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专项练习,突破难点、疑点。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练习课最好上,就是一味地去做习题,可能都是一种类型的,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做题时,才发现学生怎么有这么多错误呢?然而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浪费了,更何谈什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方法之三:课后――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加速剂。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与疑问,以便完善今后的课堂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字:课程改革;日语;义务教育

G633.41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外语课程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日语作为外语语种之一,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改革。迄今为止,依据教学计划制定并出版的基础教育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共8种 。我本人希望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各版本进行对比研究,以增强我们对日语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日语课程标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日语教学的纲领,也是编写中学日语教材的依据。因此,研究和分析日语教学大纲对运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一、义务教育阶段日语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中国外语教学的恢复性发展阶段(l978年―1990年)

综观第一阶段的日语大纲,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初期的教学大纲多为初高中一体,比较注重日语知识的传授,后期则强调通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听、说、读、写几方面具有初步运用日语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日语打好基础。教学要求上提出了量化标准,比以往更明确、具体。

2.中国外语教学的基础性提高阶段(1988年一一2000年)

第二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科学、规范、开放、完整”等方面。说科学,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大纲特别是义务教育初中日语教学大纲的编制和实施是作为一个研究和实验项目来完成的,在全过程中注意历史文献、国内外理论资料和来自实践的数据、调查观察、测量和定性定量的分析。说规范,主要指从调研、编制到大纲的实施、实验、评价、审查、试用、再评价等一系列的环节中,组织有序,滚动推进。说它开放,一方面指引进国际上有关语言教学的先进理论和观点,另一方面指反复充分的征求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意见。说完整,高中日语单科编制了1993年大纲,保证了日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中国外语教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阶段(1999年―至今)

三阶段日语课程发展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合和机会,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本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之一是将“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主要差异在于: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其结果的行为描述,范围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教学大纲比较

1982年《纲要》规定:“中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日语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着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日语打好基础”。《纲要》既强调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同时提出了在一定的阶段着重培养阅读能力;要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有关的规则和用法,但是,必须处理好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上,《纲要》只就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提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989年大纲比86年进步之处在于,现在实施的《全日制中学日语教学大纲》就中学初、高中的六年日语学习提出了一个总的教学目的,没有具体明确地划分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教学阶段所应达到的不尽相同的教学目的。《初中日语大纲》明确地规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日语教学的目的,这祥更有利于初中日语教师围绕日语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去组织教学,可以说这是大纲编写工作的一大进步。

1990年大纲规定,中学日语课程设置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巩固日语课程的设置,调整规模,促进日语教学的改善,提高日语教学效率。

1996年大纲对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及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语的各方面人才.因此,把外语列为高级中学的一门。

2001年―2011年的十年间,是新课标的实施与实验阶段。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日起,研制组一直关注日语教学实施状况,并先后与2003年和2007年对中学日语教师做了有关《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问卷调查,在总结经验与不足的同时,关注国际外语教学理论和实施的发展趋势,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初、中等教育阶段开设日语课程的经验,认真完成修订工作,并与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它更好的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结论

本文简单分析历次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这将有利于认清已经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日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也有利于开展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对促进中国日语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理论指导,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支撑,为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供帮助。通过对各阶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积极吸收好的方面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日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法系统考察 李家祥 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语分社,北京 课程、教材、教法第32卷第8期2012年8月

[2]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3次印刷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蜡烛;燃烧;化学实验;改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P12页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进行观察。图[1―11]在蜡烛上访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笔者多次按照教材描述的进行实验,都没有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第二个改进实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P35页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实验现象不明显,为寻求明显的实验现象,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为此笔者对上述两个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一、改进实验

(一)原教材中的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刚接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实验是否成功,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实验。

(二)原实验步骤:

①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②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③吹灭蜡烛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实验现象。

(三)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

①该实验的第二步用手拿着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受热发烫会烫伤手。②烧杯口太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四)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1、实验用品:

2个矿泉水瓶 、2个漏斗、蜡烛、澄清石灰水 、火柴、胶头滴管、橡胶塞

2、实验装置及方法:

①分别将两个漏斗插入橡胶塞中,然后分别将插有漏斗的橡胶塞固定在矿泉水瓶口。②用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后点燃蜡烛,将一个内壁干燥的矿泉水瓶的漏斗(编号为1)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约1分钟秒左右,迅速将矿泉水瓶正立放在桌面上,冷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③再换用一个内壁滴有澄清石灰水的矿泉水瓶的漏斗口(编号为2)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约1分钟左右,然后振荡矿泉水瓶,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

冷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1号瓶内壁中有水珠出现,2号瓶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边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六)该实验的注意点

要保证两个矿泉水瓶内壁一定是干燥的。

(七)该实验的优点:

①成功率高。②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节省课堂时间。③学生易操作。④说服力强,矿泉水瓶内有水珠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很容易得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二、改进实验

(一)原教材中的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

(二)原实验步骤

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到火柴梗将要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的水的瓶中。

(三)实验用品

钢丝球、小烧杯、火柴、坩埚钳、集气瓶、盖玻片、酒精灯、无水乙醇

(四)该实验存在的问题

①如果火柴梗过长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只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②如果火柴梗太短,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铁丝在氧气不会燃烧。③细铁丝太粗燃烧现象不明显,实验成功率很低。

(五)改进后的实验

把细铁丝换成洗碗的钢丝球,用剪刀剪下5厘米左右的钢丝,用坩埚钳夹住。

①用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备用。②把酒精灯点燃,盛有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氧气一瓶备用。③用坩埚钳夹住钢丝球的一端,将另一端伸入到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使钢丝球蘸上无水乙醇。然后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并伸入到盛有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钢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并有熔融物溅落在瓶底,瓶底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

(六)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实验容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不用考虑火柴梗的燃烧程度。适合学生实验,无污染,节约了时间。

三、总结语

中学化学实验应科学、准确,实验效果应明显,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存在一些弊端,如果教师不加以改进,实验现象不明显,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弱,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