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一.外部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定义
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消费者)的生产过程(生活标准)。或理解为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当中的直接效应。由于这种影响是对经济活动之外的主体产生的,并且这种影响是处于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之外,故称为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正外部性),也可能是有害的(负外部性)。生活中外部性或外部性问题普遍存在。
(二)类型
1)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得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社会也会得到外部效益,此时社会边际效益高于个人边际效益。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负外部性指在经济活动中,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额外的成本或负担,社会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成本。如水泥厂制造水泥,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居民受到粉尘感染。2)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生产外部性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外部性是由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性。与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结合,可以把外部性细分成生产的正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生产的负外部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3)可转移外部性。可转移的外部性指受害者有机会向第三方转移外部性的现象。即就是受害者通过向他人转移负外部性,以避免外部性对自己的伤害。
(三)影响外部性的社会因素
公共物品产权。公共物品指在现实经济中存在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主要由大自然和政府提供。因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特征,其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即环境资源领域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私人对这样的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破坏所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不能自发实现帕累托最优,影响配置效率。
利益分散。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私人内部成本的降低紧密相连,或者出于生产过程中某些便利的考虑,因此各个厂商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有个别厂商主观上愿意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试图减轻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没有执法的普遍约束,同时找不到既能减轻外在影响、又不会增加私人成本的办法,最终还是随波逐流。
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庇古税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指出,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需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此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认为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并未承担社会用于治理负外部性的费用,政府应通过征税的方式将污染成本加在企业的成本中。庇古认为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的差异构成了外部性,提出征收“庇古税”作为治理外部性的方法,经济学上把这种经济手段称为庇古手段。
(二)产权界定
科斯认为可以通过交易成本的选择和私人谈判,产权的适当界定和实施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若谈判或交易是无成本的,那么由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将被纳入交易当事人的成本函数,政府只需适当界定产权,不对生产进行干涉,私人交易完全可以克服外部性造成的效率损失。
(三)国家干预
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机制常常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大效率即帕累托最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运用一些社会机构如法律体系或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外部性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旅游业的正外部性是指旅游供应者和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他人产生良好影响,并使他人获益,社会净收益大于私人净收益。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带动国家外汇收入的增加,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还可提高当地知名度,推动国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改善环境质量,恢复风俗民情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改善交通,提高旅游地可及性,使旅游业和当地受益。
旅游业的负外部性是指旅游企业对其他市场主体造成大量社会成本而无须支付代价的情况,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使旅游开发的社会成本远大于旅游企业的私人成本。旅游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最为突出。旅游业的负外部性包括旅游生产的负外部性和旅游消费的负外部性。
在经济活动中,旅游一直作为一种产业存在着,它应同一般(其他)产业一样,生产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为达到此目的,旅游资源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依托,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被混用,有时却被视作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进行定义。在笔者看来,这种“混用”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二者虽有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可以被等同看待的。
一、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旅游资源
保继刚在与楚义芳、彭华(1993)合著的《旅游地理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直接运用于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
谢彦君(2015)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的财富形态”。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还未被开发但是存在休闲体验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
笔者认为,由于旅游被定义为产业,旅游资源是必然被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因此选择从资源的经济价值出发,来界定旅游资源。
牛津字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六版?英语版,2000)中对“resource”的解释是“a supply of something that a country, an organization or a person has and can use, especially to increase their wealth: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翻译: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并且能被他们所利用的供应品,通过对矿物质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增加他们的财富。)解释中强调资源是可以被使用来增加财富的,换句话说,资源是被运用于经济活动中的,这一定义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内涵。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资源即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再次印证了资源的经济内涵。再者,资源一词本身就来源于经济范畴,所以离开了资源的经济价值来谈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同样地,对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来说,旅游资源来源于旅游业的发展,同一般资源一样,不能离开其经济价值来谈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当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时,旅游资源的吸引向性决定了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已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恰巧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还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还未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即处于未开发状态的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未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不能被划归为旅游产品中。
(二)旅游产品
谢彦君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笔者比较赞同这个定义,因为旅游产品除了包括带给旅游者愉悦的经历和感受它也是经过开发利用之后形成了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的总和。
人们通常所认识的产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出现的。在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整体的产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核心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真正想要获得的利益;有形产品,指某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具体形态,这种形态表现为产品的式样、质量、品牌和包装等。它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无形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的一层,不管是任何产品需求都将会作为交换的前提。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应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为前提,通过交换使得交换双方获得各自的利益。而旅游产品就是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以及旅游者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表现为通过向旅游者销售获取收入。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其核心产品就是旅游者所获得的一种旅游经历和感受,即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通过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获得旅游经历和感受,而不是获得旅游产品的所有者提供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本身。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辨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辨析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就变成了旅游产品。就旅游产品来说,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就旅游资源来说,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而未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并且为旅游经营者所利用来获取经济收益的;第二部分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利用的,但并不代表它是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只能说它的潜在经济价值由于未被开发利用所以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即旅游者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直接向游客销售获得收入来体现;第二部分是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叠加部分,即旅游资源经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服务。这是旅游资源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部分也是旅游产品中的实体部分。
(二)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相互交集
首先,旅游经济统计的历史数据不完整,缺少连续性,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其次,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统计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旅游活动对其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这是由于现有的统计体系在统计和核算范围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旅游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与国际旅游经济统计对接时也缺少权威性。以统计项目为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有大量项目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在统计旅游从业人员中《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只统计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3项,并没有把在景点景区中就业的人数统计在内;另外在计算住宿业中就业的人数时,只统计星级饭店所就业的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住宿业中招待所、小型旅馆、商务宾馆、各种度假村、经济型饭店等的相关就业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其他”项的使用不够科学。《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的就业这一项的统计中,显示的“其他”项占旅游业的就业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项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旅游经济统计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由于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没有例入国民账户体系,所以国民账户与其统计体系并不匹配,因此旅游经济统计得到的的相关统计数据就会缺乏权威性,也就不能够更好地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比较。各省区的旅游经济统计也与国家的旅游经济统计不相统一,所以双方所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因而也影响了各方面对其所提供数据的信任度。
3.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的计算
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由于旅游经济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充分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公共政策,同时也无法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旅游业的投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统计。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需求方是比较单一的游客,供给方则涉及了众多国民经济的产业。而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是从旅游者即从旅游需求方来进行的旅游调查与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93)中,对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是建立在产出的基础上的,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单列产业。这样就导致旅游经济活动隐藏在现在已有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中的因素,或在旅行、住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关于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显现出来,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4.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统计中统计指标不够科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货币指标太多。我国现行的旅游经济统计多数是非经济的指标。如旅游人数统计指标,旅游产业规模统计指标类别中所要求的统计数字在整个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二是旅游消费类的统计指标不全面。我国的现行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包含详细的旅游消费统计数据,如境外的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及出入境的旅游消费等各种不同类别。其中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还缺少关于出境的旅游消费的统计这种非常重要的环节。仅有个别的尝试性的分析中国公民赴国外旅游的消费特征与消费评价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赴国外旅游支出的统计体系。根据WTO统计,中国在全球出境旅游消费中已排名在前十位,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中已经取消了“审核制度”、“配额制度”等相关出境规定,同时也放宽了我国公民携带外汇出境的限额,这些现象都需要我国尽早建立出境的旅游支出统计体系。第三是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有些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旅客周转量、城市交通客运量等指标,由于很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目前接受调查的单位不掌握它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导致该指标在旅游经济统计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5.旅游经济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经济语篇 映射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加及时地反映不断变化的经济现象,经济语篇的撰写必须适应新的要求,作为经济语篇重要组成部分的词汇的使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词汇数量有限,就必须使用一种方法,在受到词汇量约束的情况下还能准确地描述各种经济现象,满足人们对于更加精确的经济信息的要求。如此,使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撰写财经文章得到了广泛应用。汉英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现象可能会有所不同,使用不同隐喻类型的词汇会有一定的差别。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英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现象,有利于了解汉英经济语篇写作在使用隐喻方面的异同,更好地指导汉英经济语篇的写作。
一、理论介绍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隐喻的英文表达形式是“metaphor”,“meta”是“穿过”的意思,“phor”是“携带”的意思。因此,“metaphor”的本质意义是“由此及彼”。也就是说,“metaphor”这一术语本身就含有用一事物来承载另一事物之意(王文斌,2005)。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比较轮”的观点,他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借来作比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使用类比”。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学评论家理查兹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本体和喻体是“普通相关事务的系统”或“隐含意义复合体”。
La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所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们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语言中词汇绝大多数是隐喻的,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Lakoff认为人们利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中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人们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来认识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这种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就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中。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源于人体和人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因此,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
二、研究方法
首先,确定英汉财经隐喻词汇的标准。隐喻的标准是“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理解和体验一类事物”,即在财经报道词汇中,描述日常生活的词汇被用于描述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词汇。其次,分别从英文网站和中文网站的财经栏目中随机挑选30篇英语财经报道和30篇汉语财经报道,根据隐喻标准,挑选隐喻词汇,组成两个小语料库,并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词汇进行统计和分析。从隐喻词汇的类型和每种类型的词汇数量两方面,对英汉财经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英汉财经报道挑选隐喻词汇构成的英汉语料库中一共发现了六种类不同相同的概念隐喻,分别是旅行隐喻、人体概念隐喻、水概念隐喻、战争概念隐喻、机器概念隐喻和动物概念隐喻。由于篇幅限制,仅对旅行隐喻、人体概念隐喻和战争概念隐喻三种隐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这三种隐喻的隐喻词汇和类型。
表1 人体概念隐喻―经济活动是人体
在人体概念隐喻中,市场状况具有生命周期、健康、身体部位和运动人体特征。经济现象可以看做“婴儿”,有“手”,会生病。市场有生命周期,中文语料中有3个词,英文语料中有4个词。市场状况有健康问题,中文语料中有3个词,英文语料中有3个词。市场状况类似于身体部位,中文语料中有3个词,英文语料中有5个词。英文隐喻词共计30个,中文隐喻词共计13个。这表明英文财经报道者比中文财经报道者更倾向于使用人体概念隐喻。
(1)经济有生命周期
例1 Consumer credi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例2 在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风险?
(2)经济有健康问题
例3 In China, growth remains robust by Western standards.
例4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表示,央行已准备好迅速行动以提振欧元区疲软的通胀率。
(3)经济有身体部位
例5 So it teamed up with BOCHK,whose asset management arm could handle the investment.
例6 在恒大人寿出生之前,已经有不少A股上市公司频繁涉足保险领域。
(4)经济会运动
例7 So it teamed up with BOCHK,whose asset management arm could handle the investment...
例8 在领跑华东乳品市场的同时,光明乳业又发力领跑华中新鲜乳品市场。
表2 旅行概念隐喻―经济活动是旅行
从表2可以看出,英汉财经报道者把市场经济活动当做旅行活动。市场经济活动可以有道路、障碍和目的地。中文语料中有4个词表示道路,英文语料中有9个词表示道路。中文语料中有3个词表示障碍,英文语料中有6个词表示障碍。中文语料中有4个词表示目的地,英文语料中有3个词表示目的地。中文语料库共有11个词表示旅行概念隐喻,英文语料库共有18个词表示旅行概念隐喻。这说明英文财经报道中更喜欢把经济活动视为旅行活动的现象更普遍。
(1)经济发展有道路
例9 Losses came across the board, with banks hit the hardest,following in the path of earlier sharp market drops in Europe.
例10这四大路径不仅直面中国经济重点难点、对症中国经济痛点,而且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2)经济发展有障碍
例11 They may face another obstacle: their bankers.
例12没有壁垒的壁垒,外来客如何突围湖南地板市场?
(3)经济发展有目的地
例13 As China remains a top destination for FDI, its fast-growing central region...
例14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东风雷诺将不仅依靠一两款产品,而是有更长远的产品规划。
表3 战争概念隐喻―经济活动是战争
从表3可以看出,英汉财经报道者都把激烈的市场经济活动看成残酷的战争,这样的残酷战争包括三个方面:战争类型、战争策略和战争关系。市场活动有不同的战争类型,市场活动具有不同的阵营,市场活动采取不同的战争策略。在中文和英文财经报道中,分别有13个和6个隐喻词汇表示战争类型,有8个和5个隐喻词汇表示战争策略,有8个和4个隐喻词汇表示战争阵营。显而易见,中文隐喻词共有29个,英文隐喻词共有15个,中文财经报道中的战争概念隐喻更加普遍。
(1)经济有不同战争类型
例15 Italy’s efforts to balance its budget and spur growth a very tough war...
例16大家与客户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客户争夺战越发激烈。
(2)经济有不同战争策略
例17 ... a marketing strategy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例18两国关系迈入历史最佳黄金期,这为中捷两国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创造了战略机遇。
(3)经济有不同战争阵营
例19 Since a consortium comprising ENN Energy, a smaller rival of China Gas ...
例20苹果公司移动支付服务Pay推出后反应未如理想,如今再遇劲敌。
通过对汉英经济语篇中隐喻词汇、数量及其使用频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汉英经济语篇中隐喻现象的异同。汉英经济语篇中会使用相同的概念隐喻,都使用了人体隐喻、战争隐喻和旅行隐喻。然而,每一种相同的隐喻现象中,出现的隐喻词汇及数量都不相同,这体现了中文文化对经济语篇中的同一种隐喻的重视程度不同。英文经济语篇中更多地使用了人体隐喻词汇和旅游隐喻,中文经济语篇更多出现的是战争隐喻词汇。在撰写中文和英语财经报道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类隐喻词汇的分布,恰当地使用不同数量的隐喻词汇,符合中英文财经报道的特点。因此,在财经报道的撰写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中英文之间的区别,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c Closkey,D.N.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M].Ec-
onomic Literature XXI,1983.
[2]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3]La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02-251.Cambri-
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崔光虎,莫莉莉.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胡志清.英汉财经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文物;旅游资源;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57-03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各历史各阶段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它的价值和特色决定了对其可持续开发和保护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加强。与此同时,文物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急需加强保护。
一、文物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物旅游资源是指以文物为依托,具有旅游价值的文物资源,其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物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和特色的反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物以其直观形象性、历史真实性、社会典型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强烈地吸引着旅游者。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无不为大量的文物精品惊叹陶醉,文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
二、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一)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社会效益
文物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学价值。合理利用和加强文物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不仅能够深入探究文物中凝结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而且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能使人们在陶冶情操、增强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强化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经济效益
遍布全国各地的历史文物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物旅游资源可以使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通过利用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历史留下的珍贵文物旅游资源,找到一条非传统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增强人们保护文物旅游资源的动力和能力。
(三)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历史效益
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的实物史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物旅游资源作为实物遗存,对产生它的社会作了真实的“记录”。从总体来说,文物能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再现历史。文物的证史作用、补史作用,使文物作为实物史料,不仅是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和探究古代历史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料,而且对丰富、促进民族文化和历史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从文物旅游资源的环境依存性出发,正确认识和面对其现实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保有和维护文物旅游资源依存的生态环境,对减少文物旅游资源依存和人们生活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文物旅游资源的不当消费和毁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经济学解读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融入的生态化经济模式,是人们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构建的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系统。
循环经济的价值目标是指循环经济通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等手段,最终实现物尽其用和人类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看,循环经济是指生产、消费的闭环型经济,替代传统的直线型经济。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是指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的单向式线性经济。其特征是以粗放型、一次性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同时把资源变成废物,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闭环型经济是指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式闭环经济。其特征是以集约型、多元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反复利用,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力求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循环经济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实现循环经济的价值目标,不仅要在资源利用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同时还要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实现循环经济价值目标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Reduce),是指从输入端控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资源量,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量化原则要求人们树立预防废弃物产生的观念,改变过去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亡羊补牢思想为未雨绸缪的意识;再利用原则(Reuse),是指通过对资源转化过程的全面控制,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要求人们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使用,防止资源过早成为废弃物。如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中,注重与文物旅游资源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文物旅游资源的重复消费和可持续效益;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指从输出端控制由资源演变的相关消费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再循环原则要求人们通过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循环经济理论对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1 正确认识文物旅游活动与文物旅游资源的关系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旅游是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旅游具有两面性,旅游在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联合国大会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如果一项活动是可持续性的,它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人们应该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2 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循环经济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提出应该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率,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前提的。文物旅游资源的稀缺、有限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文物旅游资源法律保护制度应以循环经济作为理论基础,目的是通过未雨绸缪代替亡羊补牢的制度设计,全方位地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减轻文物旅游资源及其 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文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中的体现
1 建立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制度体系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面对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在文物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立法上,改变过去单纯的事后救济制度设计。注重以预防为主和全程控制的规划制度体系构建,消减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
2 实施文物旅游资源清洁生产的制度体系
文物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是指通过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的环境质量监控。将开发者和旅游者对文物旅游资源依存环境的直接、间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文物旅游资源及其依存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保护,不仅涉及对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和旅游者对景观的游览、观赏,而且包括景区所有相关人员的衣、食、住、行和娱乐以及购物的所有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界定。因此要求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工程建筑材料利用可再生原料,旅馆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灌溉田园,景观及其附近禁止使用排放尾气和噪声大的交通工具,旅游饭店、宾馆的经营,旅游地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等都要遵循生态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旅游开发、管理、旅游者等对文物旅游资源及其依存环境的直接和间接负面影响尽可能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