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课程教育 课外活动

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现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但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多数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课外活动而轻视课程建设的现象,其实质是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对象问题,即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对少数学生,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

所谓“素质”概念属于生理学、心理学范畴。从生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生理特质。从心理学角度说,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质。这样来看,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具有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已经证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是形成人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用现代汉语就是说,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所以我们才大力推行所谓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表现出的作用非常明显。实践证明,选用具有崇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音乐作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可使人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及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的音乐词汇,使听者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美的精神愉悦中,进而心灵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改变。

正是因为音乐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人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所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普通高校大力推行音乐素质教育。所谓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指普通高校开展的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课外活动。就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而言,其不仅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到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对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即:第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是普及的、平等的,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第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第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归根到底,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然而我们从现实情况看,部分普通高校表面上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十分活跃,如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各种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到国外参加所谓音乐大赛等。相比之下,音乐课程建设投入力量则明显不足。

二、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国家教育部2004年4月15日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里明确提出是通过艺术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两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所谓普通高校音乐素质课程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内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大体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形式。一般高校现在普遍采用每学期初或者上学期末时网上报名,并因此而获得一定学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繁忙的专业学习之外,还能够选修音乐课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松缓,而且还可以获得大量很少了解或者根本没有机会了解的音乐知识。

所谓普通高校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普通高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艺术团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极少数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本应该为既有主次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关系。有关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已经明确规定:“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以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口,落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显然,在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课程教育是基础,是核心,是我们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发展重点内容,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教育基础上展开,应该在课程教育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升华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果以课外音乐活动的活跃性来代替音乐素质教育,这肯定丧失了音乐素质教育基础性内容,表面上看十分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只是极少数人参与的活跃,或者说是音乐特长生在活跃,而广大普通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或者旁观,甚至被排除在外的活跃。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否认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课外活动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与音乐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课外活动应该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新,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

我们从国家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看,其培养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要想认真实现这种目标,在现有条件下,也只能在加强课程教育基础上得到实现。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实现普通高校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音乐课外活动团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可支配的资金办好面对众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面临的问题。

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就明确说:“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特别是不少地方存在着重视提高而忽视普及,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的活动而忽视全体学生参与,重视推动艺术课外活动而忽视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

现今许多高校招收特长生组建各种音乐团体,举办各种课外演出活动,甚至斥资参加国外各种名目的音乐大赛,目的无非是要炫耀自己艺术素质教育开展的水平高。这样无可否认就是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本为次要地位的课外活动上,结果是少数人得到锻炼机会,而多数人因缺少资金而被迫减少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或者环境。这实际上恰恰把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或者核心问题忽略了,完全背离了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大问题,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问题。其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问题。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向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音乐素质教育应该发展的道路。

三、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音乐高校教育的区别

我们在探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问题时,很自然地就要谈到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对象的未来问题。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普及性,要把普及性和提高性有机地结合,要在普及中追求相对性提高,不要盲目追求纯粹性音乐教育所谓的提高。因为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在音乐教育培养上划分为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

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存在明显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培养专业音乐表演艺术人才(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的摇篮,是进行专业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造的教育基地,也是培养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发源地。同时在教学环节上有着时间的延续性,从附小、附中、大专、本科乃至研究生长达十几年,凭借着这种“专、精、深”的强辐射,使得专业院校学生具备了其他普通高校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学生在专业渗透和艺术氛围等方面无法比拟的优势地位。而广大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是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他们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从事音乐课程学习。即使我们普通高校中的音乐特长生,同样是拥有自己的非音乐专业课程要学习,无法与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相比拟。如果我们盲目追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高水平,只能是占用了大量本专业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专业课程学习而盲目追求音乐水准提高。

我们从音乐教育的目标上看,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提高音乐素质,所以存在根本的不同点。广大非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丰富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对身心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同时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进行乐理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更多地是要注重训练学生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能不断取代传统形式的新思维,激发学生把思想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里,进而使音乐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有效途径。

正因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不同,所以从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有关人士就不应该违背这一宗旨。我们不应该无限制地追求课外音乐活动高水准,甚至准专业化,乃至所谓专业水准。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上,注重课外活动,轻视课程教育,本身就是违背了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对广大学生,目标是使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绝非如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培养音乐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分清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关系,要以课程教育为基础,要以全体学生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要努力建设高水平课程教育体系,并且使其制度化、规模化。要在普及性音乐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展音乐教育课外活动。音乐教育课外活动不要追求过高要求,应该以锻炼、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要分清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关系,不要盲目攀比、追赶。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自身办学理念的基本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院校,尚未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如何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所在区域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迎接本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合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更是不容忽视。

(一)贯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其办学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但坚持市场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甚至放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反,大学生过硬的人文素质更是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地方高校“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处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1],地方高校在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梳理人才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作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个人应具有作为“人”和发展为人才所必须的良好内在精神品格,即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理解人文思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并能够正确遵循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在此要求下,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围绕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系来展开,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道德情操,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成人。”[2]对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以“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优化平台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三)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大打折扣,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要健全课程体系。彻底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功利主义较强、专业设置较窄、文化底蕴较弱等不足;二是要构建实践体系,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人文讲座、人文学术节、学生文艺社团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三是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人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才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衡量。

二、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专业能力以及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个人修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在更深层次开发个人的潜能。

近年,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清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开展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仍然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是教育导向趋于工具化。在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下,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总体上十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实用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搁置”[3],呈现较强工具理性倾向。二是教育内容比较抽象晦涩。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然多以抽象的文字呈现,理论色彩十分浓厚,同时部分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难以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和其他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仍然表现为重人文知识轻人文实践,还未形成培养大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的有效方法。四是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规范。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严重滞后,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考核制度和评价办法可操作性并不强。五是教育主体缺乏高质队伍。由于待遇及发展平台比较落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相对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组成稳定的高人文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导致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最关键因素。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一)树立改革创新、全面协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主题”[4],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同样适用。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类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出现的教育导向工具化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开拓应用型人才的哲学思维、想象思维,不断滋养应用型人才精神家园,为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人文底蕴。

(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一是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要为区域建设创新型社会经济,其根本在于为本区域提供目前最为欠缺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超越眼前局限来思考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这些思维和方法的绝佳途径在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开设人文选修课最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思想道德等多学科领域的滋养和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理解领会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提高他们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通过传承国学精粹不断提高个人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三是重视科学精神修养教育。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也有人用它来危害人类。在新常态下,尤其要注意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科技可能Ю吹母好嫘вΓ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上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漠视,不推诿,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应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源。

(三)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教学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教学双方交流不畅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径在于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开展多方面的互动,充分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这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手段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领域,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强化,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的宽度与厚度。为营造生动、健康、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讲座、不局限于学者、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现在、不局限于中华”[5],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活动、人文学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的参加。

(四)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质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期,这一任务尤为重要。首先,地方本科高校领导要把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尽力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为有利的平台。其次,提高教师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要把建立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再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要着力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加大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资素质以推动人才素质教育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夏锋.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01 (002).

[2]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3]薛玉香.人文视野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1405).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传统教育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内化不成正比,并且教育的目的仅仅为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自实施以来,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教育的发展。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创新理念,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求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亦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一方面要借鉴和吸取以往英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要更新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概述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新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内部动力。在我国素质教育普及和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下,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英语教学课堂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以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将创新教育才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国家自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索和分析,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握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才能将素质教育更好的实施。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学事业的进步。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提倡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和展现自身的能力和观点,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是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一,创新教育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二,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融合;第三,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的结合;第四,创新教育要让高校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提倡高校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提升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创新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充分挖掘英语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材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和人文主义等众多学科,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形成价值观提供基础和保障。高校英语通过英语教材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生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开拓高校学生的视野,形成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校英语课堂中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内容,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第一,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师观念,从英语教材中挖掘具有创造性的因素,循序渐进的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要结合国内传统文化,利用英语教材让高校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开拓高校学生的视野,让高校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高校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第三,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要针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与时事相关和与生活相关的视频、图像等,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图像和声音,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英语教师亦可根据视频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利用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有助于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亦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有赖于学校、教师、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学校要通过组织英语口语竞赛、英语书写、英语黑板报、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受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而循序渐进的喜欢英语学习和激起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个人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逐步培养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高级思维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创新思维以其自有的主动性、独创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摒弃常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以新和创意和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创新思维中的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视野更加开拓,其思维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制约。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模型、录像、图片、视频以及PPT课件等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的展示和传授,使高校学生能从直观上认知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有助于高校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高校学生的思维强度和思维空间。

(四)摒弃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和不足,善于活化教材,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英语的学习,促进高校学生的语言能交流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不足,不因只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法的应用,而应该注重英语口语的交流和实际应用。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应照本宣科的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注入,而要灵活运用英语教材中的知识和相关案例。第一,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将枯燥的词汇组成一句话或引申出其它意思,把教材内容变为让高校容易掌握和理解和知识,有助于高校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而且体现了词汇的活学活用。第二,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巧用情景等方式巩固高校学生知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第三,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英语知识和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使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高校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语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英语知识的掌握,而应注重高校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要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一致。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将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君.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22-123.

[2]葛艳.浅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73-75.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第4篇

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将其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以期推动高校公共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高校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教群体发展,保证受教群体知识内化,从发展公民素质素养的基础上,保证公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基石,共同打造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对此,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审美,塑造学生内涵,优化学生思想与丰盈学生心灵的科学手段,对提升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感性思考来说效果显著。因此,行之有效的运用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课堂之上培养学生艺术领悟力,可保证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本文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及开展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在问题,提出科学的艺术践行策略,以期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环境,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凸显,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行为素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

公共艺术的形成于国外且发展较为优越,以美国为例,其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视学生的艺术培养,这与西方诸多国家的教育情况相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其高校学生的感性思维,并保证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相对的,我国作为传统的文化大国,对文化的研究要优于艺术的探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不过,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培养定性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注程度逐渐提升,打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于素质教育下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校公共艺术开展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爱好,构筑学生审美力,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公共艺术开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将于艺术的海洋中感受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价值,并内化艺术知识与艺术素养于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行为素养与对生活的感悟力,感受力。可以说,利用艺术教育的完美指导,大学生将于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身价值,并最终依靠自我完善来推动社会基础发展,保证社会素质提升[2]。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在教育教学发展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优化的关键。然而,现阶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稍显不足。很多教师并未明确认知公共艺术开展的价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趋向于形式化,并未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

(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腐朽也令公共艺术流于形式。作为艺术培养与审美价值塑造的高校素质教育重点,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涵盖的异彩纷呈对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陈旧腐朽的教学内容,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

(三)公共艺术教育方法有待优化

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不科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学方法的陈旧。没有积极的教学思维,没有有趣的教学内容,加上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乏味可陈,很难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

三、公共艺术教育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对此,强化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应注重以下两点的践行:其一,订立公共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引进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手法,利用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培养。例如,定期开展艺术教育培训,为教育者打造科学的研习途径,敦促其优化自身艺术素养,确保其艺术能力提升。其二,积极构建科学的激励奖励体系,保证教师队伍充满积极性,令其愿意参与到各项学习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例如,构筑完善的教育审核、晋级及评定机制,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晋级之路,令其具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支持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二)积极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完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让受教者于其中领悟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能力,并融入艺术教学之中。对此,为行之有效的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应尊重各高校本身的办学情况,在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来科学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例如,部分科系的学生喜欢美术教育,可按照个人喜好分为国画、油画、素描及漫画等不同门类,针对不同的爱好给予不同的教育,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绘画的追求,以便其愿意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3]。另外,针对音乐鉴赏、音乐创作与音乐演奏进行系统划分,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充分的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才能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公共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培养自身艺术能力,提升自身精神素养[4]。

(三)合理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活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多元教学理论,将培养学生能力,还学生主动性为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创作与研习艺术的本性,让其充分融入到艺术教学之中。对此,教育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作为引导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强行灌输学生学习艺术的思想。例如,在美术教学之中,教育者可利用对自然的爱好来进行写生训练,让学生充分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丽的景色并纳入自己的画布之中。但是,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最多需要规定的仅是作画的主题,具体的风景,作画形式、颜色格局都可交由学生自己来揣测良多,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逐渐掌握审美与审世的能力[5]。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为现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现代教育发展逐步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将培养学生素质素养作为自身教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以激发教学活力,选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来保证教育教学开展的科学实效。基于此,现代高校建设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利用教育团队打造,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的方式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开展,使其成为现代高校素质培养的有力武器,敦促学生行为素养优化,科学完善学生思想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钟天娥.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4-87.

[2]李顺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艺术探索,2015,(04):69-70.

[3]张皓鹏.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南昌高专学报,2016,(01):81-83.

[4]黄皓华.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兼论如何优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J].云梦学刊,2015,(04):123-126.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业教育;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55-01

引言

就业教育指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指导课程,在学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各种工作危机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作为重点的教学课程,针对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经验,使他们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体会到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积极进行学习,使自己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适应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分析

所谓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学生在就业以及维持就业方面的优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学术界针对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提法还有所欠缺,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那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要素,是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优势所在,所以说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在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第一,特色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特有的,具有个性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优势以及教育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形成,它很难被其他人所模仿,是学生特有的一种就业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长期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学生的个人素质,后天的培养都是重要的因素,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化,持久性的过程,即便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但也完全会因为后天不努力而消失殆尽,所以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

第三,发展性。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与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进行完善和发展的,经过学校中不断磨练,学习,学生的这些能力会逐渐提高,能够更好的认清社会现实,职业素养,进而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教育的思路

1. 普及职业规划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从目前我国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趋势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依旧具有相对科学以及规范的教学,但是教师依旧需要多加关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能力等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奋斗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环境评价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这些内容上需要基于学生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使其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优势,这样才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想与目标,并为这些理想和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筹谋,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大学仅仅是他们人生学习的一个小站,职业生涯则是他们长久为之奋斗的地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职业信心,并有效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扩大实现自我的机会。

2. 强化就业技能教育

对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技能是其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来说,就业技能教育需要采用更加具体化,灵活化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在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与手段上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在当今形势下,学生就业技能的强化,是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自我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学科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确定意向,力争实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再者,学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类或个别指导,比如心理辅导、面试辅导、书写求职书信或收集就业信息等辅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具体的就业障碍,迅速提高就业技能。

3.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

从目前的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现状来看,其中素质教育已经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学生在拓展事业、创新业绩出发,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品质与能力进行了积极的培养与关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他们一旦创业成功,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创业教育正在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

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越来越艰巨,正是因为知识型人才的饱和,使得市场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想要实现自我的价值,给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就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入手,全面掌握市场的就业形势与自己的优势,劣势,积极配合就业教育的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训练等等,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提升,更加符合新时期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