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2] 杨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44-48.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如阜阳奶粉事件后,广州假酒中毒事件、四川彭州的毒泡菜、天津的假鸡蛋、糖精水巧妙勾兑的劣质葡萄酒、香港毒鱼刺事件、“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触目惊心。使得食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一五”期间,由于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市场的变动,导致肉类流通方式发生改变,大中城市集贸市场的肉类销售比重下降,各大连锁超市的肉类销售比重上升,冷链物流、肉类的包装保鲜销售方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目前,我国是肉制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人均肉制品占有量大大高于世界水平,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肉类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都正在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由于源头污染、畜禽屠宰中控制不当等原因,造成肉类食品的安全隐患。

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supply)、生产计划(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由图1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中)、满足用户需求来实施。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在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上,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从供应商到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2)供应链管理中,强调对肉制食品的质量安全供应保障、及时供应保障、准确供应保障和重视战略与合作管理;

图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3)供应链管理要求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采用集成、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的简单连接;

4)供应链管理中,对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通过管理库存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到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服务,而不仅是完成一定的市场经济利益指标;

5)肉制品供应链管理围绕从基本原材料供应开始到产成肉制品供应,其中的可靠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等诸多内容,对于相应的管理内容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2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

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供应缺乏物流保障、物流运行成本偏高,运行效率低。我国大多数养猪场规模普遍较小,养猪场位置比较分散,养猪户居住也较为分散,运输距离长,供应网点少,并且这些养猪场或者养猪户的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车辆往往不能保证时效且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原因,养猪场的供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养猪户的此种情况更甚,对猪肉供应保障形成了制约。

2.2原材料采购不符合标准

肉制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不达标,供应商选择不当;中小型供应商企业的养殖技术、管理水平、响应能力等有限,无法保障供应的可靠性。有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时未做好事前的采购计划,在采购中不重视采购计划、采购订单、发票校验的管理,采购人员进行的“货比三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这3家是怎样选出来的、同样类别的采购这次审批的3家和上次的3家是不是同样3家等等。另外,中小养猪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是很高,即使引进新技术也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好的运用而创造出效益。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存在的问题,也使得供应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2.3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本优化。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供应链成本管理是针对整个供应链而言,而有的企业认为成本仅仅只是个别节点企业、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4企业卫生管理差

质量检测能力和检疫防疫能力弱,检测设备落后,卫生管理差,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除了大型养猪企业以外,一般中小型养猪场的质量检测仪器和检疫防疫的设备的配置极为落后,并且由于规模的限制,有的养猪场无法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甚至无法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这对原材料、产成品的安全供应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5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做得不是很好,协调能力薄弱。供应链中传统的3个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其中每2个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供需关系,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能同步运行、协调运行,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运行能力。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两类。信息集成关心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质量和可获性,运营集成则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库存和产品分发。肉制品供应链上,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再加之肉制品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因此影响了供应的保障。

3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供应链保障体系解决对策

3.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除了投资存量不足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质量低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应在扩大物流基础设施规模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质量,将现代科技运用其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我国已在物流科技投入、交通软件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和信息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开发,以及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交通科技明显进步。只有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交通科技水平,才有可能建立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体系。

3.2选择优秀的供货商

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好坏程度、紧密程度对供应链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管理好采购供应链,供货商的选择是关键。目前较多的是用招标(联合招标)的形式来确立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有竞争力的诚信供货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减少供货商的随意性,提高供货产品的可追溯性。控制的目的是要促成肉制品加工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双赢”局面。肉制品加工企业可以建立供货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由采购部对供货商进行评定,及时全面地了解供货商的信息,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完善整套供货体系。

3.3优化供应链管理成本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内部库存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供应链总成本,未能命名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化。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供需网络,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节点企业的良好协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成本控制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使整条供应链获得多蠃的局面。

3.4完善检验检疫制度

严格检疫、检验制度的执行。德国动物检疫法规定:每半年必须对所有的生猪饲养企业进行一次检疫,检疫合格后才能继续进行生产。我国应加强肉类检验、检疫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如:除生猪的紧急屠宰外,无论是工厂化屠宰还是家庭屠宰,都必须进行屠宰前后的卫生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不合格的猪肉要送往专门地点销毁。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经常随机地从零售商那里购买样品进行检验,对出售不合格猪肉的商店进行严厉的处罚。

3.5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肉制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信息流对物流的调节、控制作用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肉制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真正达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从而减少信息冗余和错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为肉制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肉制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高效、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就必须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先进的emi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等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2] 田源,张文敏.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4).

[3] 李旭.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2).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集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提高供应链竞争力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需求不确定性;二是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正确性;三是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主要内容对供应量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2.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虽然关于SCM的文章众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针对供应链的定义。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在内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物流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顾客)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双向流动。其它学者将战略性的决策作为供应链的特色,其中包括oilver和webber(1992),认为供应链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由战略性的决策所支配。他们强调系统集成是促使SCM成功的主要因素。Gneyrt(1996),O'Brine和head(1995)考虑到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影响,因此将政府引人到链条中。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关于供应链管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和集成"。

WillianC.Copacino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流动的技术"。

Harland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以下范围的企业活动和关系: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与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

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信息与供应链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种类多、流量大、流速快;二是来源多样化;三是更新速度快;四是传递交时性和互动性;五是高度安全性;六是传递具有明确的传输协议和标准。

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系统内外的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知识差。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供应链信息流是有一定方向的,否则将陷入混乱。M.C.Bonnty等人根据信息流的流向,将供应链运作方式分为推进式(Push)和牵引式(Pull)。

彭剑等(2008)认为处理供应链信息流必须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并讨论了第三方信息流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支,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基本对象。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侧重于模型的思考,较偏重战略层面,而对运作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信息流的具体内容和分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供应链信息集成

供应链信息集成作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也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应链信息集成是指将分散的各种因素或单位结合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共享供应链内外部资源使得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绩效的过程。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继承了这一思想。

林勇和马七华提出了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王东勃等研究了基于XML技术的供应链信息集成。

Mehmet和杨浩雄分别利用供应链集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合度(DLIC)方法对供应链信息的量级和有效性进行了度量。提供了度量供应链中一个企业与其成员间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但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信息集成度的度量。

C.M.Harland等通过4年多时间对4种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不同部门进行了纵向研究,获得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化平台的孤岛现象。

Anna Nagumey提出了一个通过供应链网络集成从而对横向合并的战略优势进行量化和评价的框架模型。

Juha-MiikkaNurmilaakso(通过对欧洲329家公司从基于EDI的电子商务框架到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框架的转换研究,运用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JT技术在供应链集成中的重要性。

Gang Li等在分析IT实施、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运作置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概念结构模型,以揭示IT实施是如何通过供应链集成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供应链运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在信息集成理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包含在企业供应链活动流程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各种信息流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通过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效率与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

5.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要在对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运作过程来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焦点包括:一是运用博弈论思想从供应链不同参与者角度考虑信息问题,为结合供应链实际应用考虑对运作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构建方法在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中的优化作用。在日益多变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及时响应来自市场各方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柔性和速度,是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时间上竞争优势的关键。各种信息尤其来自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和压缩企业供应链各方的运作提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小原,卢震・多分销中心供应链模型及其牛鞭效应的H控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1):42-47.

[2]张钦,达庆利,沈厚才・在ARIMA(0,1,1)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1,9(6):1-6.

[3]黄河,但斌,刘飞.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1,4(1): 16-20.

[4] Simon Croo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9(6):67-83.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传统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78-02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以及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下:

1.绿色采购。即绿色供应商选择开发与评价。绿色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在绿色采购环境下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衡量标准,还要兼顾供应商的环境表现,而评价环境表现本身就有很多方法,因此采购经理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衡量指标重要性并最后做出决策。

2.绿色设计。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下,产品设计是整个供应链的起点,因此设计活动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是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共同责任。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使得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绿色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策略彻底替换掉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

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指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贯穿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以降低废弃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欲达到这种生产模式,就必须从原料开采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材料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全部过程进行考虑。诸如在冶炼时考虑废气、废水的彻底净化,在材料选择时要详细考虑到产品报废时的材料回收重用及处理之类的问题。

4.绿色回收。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包括绿色回收活动,这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主要是对产品、包装物开展的回收活动。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产品特点、包装物的特性以及回收品的分散程度确定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绿色回收。

5.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绿色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全新的营销理念,决定着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是否能被消费者理解接受进而取得应有的效果和收益。它与传统供应链中的营销观念的区别是,传统营销方式追求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消费,而绿色营销则是引导和鼓励可消费者持续消费。绿色营销的服务对象从消费者扩大到“消费者和社会”,可以通过减少物质消费占有量、提高消费满意度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6.绿色人事。增强员工绿色意识。企业在绿色化过程中不仅要在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保持绿色度,还要注重培养员工环保意识,包括在生产和经营中自觉采用先进技术、节省资源的使用,减少水电纸张的浪费等。同时要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员工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

7.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管理是指企业在物流过程中引入绿色标准,尽量减少物流过程对资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对物流环境的绿化和物流资源的最充分利用。企业需要体现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对运输、装卸过程制定出相应的绿色管理标准,如对运输规划进行改进,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采购人员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供应商承担部分或全部包装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

8.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需要在信息和利益共享,而且也同步推行环境措施和标准。在绿色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一般从重视坏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养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企业,与它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此产生的企业间成本的降低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供应链的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率。

二、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联系

绿色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的基本框架都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组成的一个网链结构。其中各个成员构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成员之间的需求与供应关系构成了上下节点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供应链主要具有四个特征: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三、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融入了“绿色”的理念,与具有绿色优势和绿色竞争力的外部企业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巩固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制造能力和核心业务,以达到绿色制造和绿色营销为目的。

实施过程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绿色供应链使制造业企业进行全面的环境管理,而不再像传统供应链般单纯靠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比如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了环境因素,避免了未来的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绿色供应链中的物流不仅仅包括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正向物流”,还包括所谓的“逆向物流”(若经回收处理的产品或包装物能再利用,则进入新的绿色供应链循环,若不能再利用,则需进行焚烧或填埋以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绿色供应链的“正向物流”、“逆向物流”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所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及包装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和回收处理商要素,构成了一个半闭合的链条。

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自1996年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对于其定义并未统一,国内的学者一般认为它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使得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2.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形成。随着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从单个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多个企业间联合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供应链联盟的理论就此产生。该理论认为,在整条供应链上建立战略联盟能大幅度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信息沟通费用和供应链的构建费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由于战略供应链联盟是建立在供应链联盟的基础上的概念,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缺乏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而且联盟方式也随行业特点不同而不同,这些仍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3.供应链管理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或集团的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更多大型企业选择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引优势资源或企业加入企业供应链,以获得更有力的竞争力和更广阔的盈利空间。但全球供应链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1)全球供应链管理覆盖的范围较广,资源整合难度方面有较大的风险;(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怎样将这些兼容并蓄完美整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3)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有限,国际供应链的运作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国际贸易体制和各国政策法律的制约;(4)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机制对跨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构成很大的威胁;(5)社会环境也是制约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因素之一。

4.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供应链的形式不仅表现为价值链还要表现为信息链,畅通的信息交流途径和有效的信息共享率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如电子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以便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映迅速调整企业物流或方案。因此,电子化的供应链战略管理不是只考虑某个企业或某几个企业的信息,而是把整条供应链当作一个整体,从宏观上把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后进行整体产能平衡,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上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姚茜.精益生产方式下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22-31.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主成分分析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99-05

[收稿日期] 2011-02-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1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HQ0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08H05);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G0020814)。

一、引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思想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各国学术研究的热点。

关于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的研究,Richard[1]指出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Lippman[2]认为有效地实施环境意识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Green[3]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性因素;Jeremy Hall[4]通过对英国与日本的食品零售商和英国航空工业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力量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虽然目前制造企业也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这战略。蒋洪伟、韩文秀[5]详细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武春友、朱庆华[6]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马祖军[7]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集成特性并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李向东等[8]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可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朱庆华、耿勇[9]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聚类分析;方炜等[10]建立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概念模型,提炼出了影响绿色供应链实施的12项关键因素。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但最后都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模式,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情况,确定影响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因素,以山东省部分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关调研数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制造企业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绩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为了研究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中相关因素的影响度,我们开发了一份问卷。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问卷开发,具体包括选择问卷的问题,设计调研问卷,咨询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修改问卷;(2)数据搜集与整理;(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制造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对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

本课题的企业评判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发出130份问卷,返回问卷101分,有效问卷87份(有效返回率为86.1%)。样本中的制造企业只是针对山东省内的制造企业,重要集中在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以及淄博、潍坊、兖州等地。行业分布为:电器制造(5家,占5.7%)、热电(4家,占4.6%)、机械制造(12家,占13.8%)、化工(7家,占8%)、电子电气(11家,占12.6%)、钢铁(3家,占3.4%)、纺织(8家,占9.2%)、食品加工(12家,占13.8%)、造纸(6家,占6.9%)、建材加工(9家,占10.3%)、其它(10家,占11.5%)。这些行业中有传统的污染行业,也有中国入世以后日益受到环保压力的行业。企业规模按员工总数分为4类,超过5000人(20家,占23.9%)、3000~5000人之间(34家,占39%)、1000~3000人之间(18家,占21%)、1000人以下(14家,占16.1%)。

调查问卷通过两种方式发放:(1)去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等地的制造企业实地发放,去各大企业现场调查参观;(2)向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的MBA培训班学员发放问卷(学员大都是山东省内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在每次问卷调查前,都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的原则,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选择每个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对象一般是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他们能够有助于开展企业的环境实践,并且他们的环境意识能促进企业积极的环境实践。

三、评价模型及计算

我们评价的目的是要衡量各指标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首先构造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

(1)构建评价的层次结构。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以及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专家意见,对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情况,我们开发了15个问题,包括5个方面,即原材料采购、企业内部管理、废旧品回收、企业声誉、废弃物的处理。同时按照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成效的各因素进行归类及层次分析,并咨询专家意见将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建立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指标层的具体数值

在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及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

对定量指标,通过去企业调研,确定具体数值;

对定性指标首先要定量化。定量化方法为:去企业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请企业专家打分,将定性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转化为具体分值。在调查问卷中,分值为十分制,分值意义为:2分表示能力很小;4分表示能力比较小;6分表示能力一般;8分表示能力比较大;10分表示能力很大。要求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在0~10分中任意给分。

(3)指标数值的规格化

为了消除指标之间单位不同以及指标方向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下面给出了指标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的方法,即指标的规格化:

在确定指标后,首先分析指标的类型。一般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正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大越优;另一类是逆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小越优。指标的规格化,方法如下:

(4)计算指标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用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具有上述特点,为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确保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在此评价模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层各个指标构成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制造企业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绿色度>原料采购的绿色度>废旧品回收的绿色度>企业声誉的绿色度>废弃物处理的绿色度。这说明:

1.企业最重视企业内部管理的环保程度,其重视程度为36.71%,这是因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生产环境,能更好地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效率。

2.企业对原料采购的环保程度比较重视,其重视度为27.87%。这说明企业对选择供应商及与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也比较关注。

3.企业对废旧品回收的重视度为21.55%,表明山东省企业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资产的利用上已经有所行动。说明目前大多数山东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把环保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发现只有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企业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Sarkis J.,2003)[11],才是根本解决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措施。

4.企业对自身声誉的绿色度的重视程度较低,为9.42%。这说明很多企业对自身声誉带来收益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只重视改进管理方法、更新生产设备等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显形资产,而不重视声誉这种隐形资产。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

5.大多数企业对企业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重视程度极低,仅为4.45%。这表明企业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无视自身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低。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很多环保法规,但是企业还是不重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并且很多企业在执行环保法规中投机倒把,排放超标“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很多企业经营的目标,而要减少自身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这是很多企业不能接受的。而且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很多企业抱着“搭便车”心理,对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管理决策之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标明:目前,山东省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方面的努力程度不均衡,企业比较重视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在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其次,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第三,绿色供应链实施成本较高。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原材料选购、生产工艺、流程再造,其成本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企业将是很大的考验。

但是,面对国际上越来越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状况,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加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进程,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培养企业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在强调企业承担绿色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消费者责任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责任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使那些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2.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总体偏低,留给企业不履行环境责任的空间较大。应尽快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破坏环境的成本。同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修改,细化环境保护要求,在对外贸易法中增加环境标志的相关规定,对政府采购法补充相关“绿色”内容等。此外,还要研究和掌握国际环境标志发展态势,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设计政府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

政府的有力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因为具有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能够迫使各方合作,从而倾向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策略选择。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导向性政策。如选择供应链的主导企业,树立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企业,鼓励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宣传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政府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绿色激励机制,主要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来引导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如(1)给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企业提供税收优惠;(2)支持绿色信贷;(3)加强绿色政府采购;(4)提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Richard Lamming,Jon Hampson. The Environment as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sue[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2]Lippma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9,Vol. 6 No.2, pp.175-82.

[3]Green K, Morton B, New S. Greening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 Jun 2000

[4]Jeremy H.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455-471.

[5]蒋洪伟,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4):90-92.

[6]武春友,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1,(3):67-70.

[7]马祖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特性和体系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2,(6):47-50.

[8]李向东,阎洪,叶润强.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15(4) :66-69.

[9]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6(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