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基本原则;问题分析;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它的设计需要满足各种人群的生活环境需求,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公共设施。它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还可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区域小气候。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融合自然、人文、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生活、风俗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展现其社会、经济、生态的效益与价值。园林景观设计涉及着景观生态学、风景建筑学、文化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城市绿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
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统筹布局,合理协调绿地系统、自然地形地貌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应充分考虑各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利用空进、运用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例如桂花、樟树对枫树有利;但楝树、白桦与松树等不适宜种植在一起。
2、因地制宜与多样性
在选择绿化植被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在适时适地、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不同物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选择时应首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总的来说,秉承一个原则就是根据当地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物种;保护本地区原有生物生息环境以及创造新的生物生息环境;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注意保护野生花草这些原住民;保护城市中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等这些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3、考虑当地环境统筹安排
在营造公共绿地时,为了提高绿地率就要尽量少建园林建筑。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营造生态风景林,比如北方受风沙困扰的城市应该发展防风固沙林;黄土高原、山区及江河沿岸的城市应重视营造水土保持林;干燥炎热区的城市应建设气候调节的林地等。园林景区在不同城市应遵循相关城市大的地理环境、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等特征进行设计,同时由于城市还会受到局域小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还要注意局域小气候的特征。
1、明确园林景观设计主题,突出设计特色
有人认为园林景观设计等同于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客观上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多同而少异,缺乏内涵和特色。对此,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园林的特色极其重要。每一个园林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被众人记住。具体而言,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美和文化生态美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美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美,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将自然生态美作为主题的园林,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文化生态美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能够融合共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独特的美感。此外,要立足现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做到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讲求多学科的高度综合应用。
2、注意对立体空间的把控
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是对景观元素进行拼凑的平面实体,而应当成为立体的空间。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施工时,应当利用建筑结构组织空间的概念,对场地与建筑物结构间的关系加以利用,通过建筑轴线和格网系统的表达限定景观分区。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硬质实体的布局与软质实体的搭配,开阔视域从而使空间的形态和区域得到扩大和外延。可以借助提取出来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设计,进而创造良好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将原有的景致进行废物利用,或是利用借景如原野、荒地、废墟、野生植物等,加强空间结构与景观格局的塑造以及视觉空间领域给人的冲击。
3、重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优化的和提供满足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景观环境,这种景观源于景观的整体效果的体现。因此,整体性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魂”,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而要通过整体设计,构造整体景观形象,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形成自然、优雅、有序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环境条件外,还应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在设计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布局构景手法和相关的设计法则后,才能对设计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与整合,进一步增强园林景观的表现力,从而创造出优美合理、新颖独特的园林景观。同时,设计过程中还应将局部的景观设计置于较大的城市区域节点来考虑,这有利于城市特定场所环境的创建和园林景观总体格局的完善。
4、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渗透工作,加强文化内涵的应用,使园林的发展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因此,就必须首先要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所谓了解民族文化,是指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园林景观所希望表达的民族文化内容,在确定内容之后,要认真对相关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挖掘,从而筛选最能作以表达的文化精髓。再就是要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指随着我国历史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最终得以传流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没有历史时期的限制,也没有历史阶段的不适应性。最好还必须重视自然文化的利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和发展时间较长,古代园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现代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自然文化的引用,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
5、坚持道路绿化设计与城市、自然环境三方面的结合
就道路本身而言,其设计的目的是满足道路本身的交通需求。城市需要的是大自然的空气,绿意盎然的色调。而自然环境需要的是符合生物活动圈的可持续性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需要设计者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构筑出道路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共存。同时还要注意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优选地方性的特色植物,通过多层次的植物种类的搭配,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营建出空间的有序层次感,创造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打造出符合生态循环的复杂生态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防尘、降温、增湿、净化、吸收噪音、增加视觉效果、美化环境等的作用。也避免了出现堆砌的人工痕迹,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6、做好营造舒适绿色空间
1)要使社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多种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在进行绿化配置时,应少用大体簧的色带拼花,避免处处是剪切出的绿篱、灌木球,另外不要把空空荡荡的草坪和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不仅营造不出舒适休闲的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贫乏而单调。社区中的植物配置应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态,选用观赏性好的植物品种,尽量避免人工修建,追求自然群落郁郁葱葱的效果。灌木的使用应避免没有美感的散植于草坪中,应成群成片,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要使植物各展其姿又密而不乱,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
2)在社区窄小的空间内,草地在乔木和灌木下漫无边界地延伸会显得凌乱、粗糙,比较好的做法是用地被或灌木群将草坪的边缘清晰地限定出来。草坪的边界可以是直线构成,也可以是优美的曲线,但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面。如用硬质铺装限定草坪边界,一般应避免大片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相接,造成过空、过硬、缺乏层次感。乔木一般应置于地被或灌木群中,避免直接置于草地中。
3)进行秋冬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将植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景观除了美化城市环境外,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更要考虑其自身以及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从生态效益上讲“复合混交层”(指不同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的应用更为合理,而且它展示了一种更为自然、富有野趣的风景;不同树种的科学搭配构成的植物群落更加稳定长久,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更利于调节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
7、重视现代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采用一些新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让园林景观表现的比较自然,而且可以创造出很多美丽的景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同时,通过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新技术,可以大大改善造景的素材和方法,与此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可以把一些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更新了传统的设计观念,给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促进我国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围绕因地制宜、依照水势、以绿为主和优化建筑的基本准则,遵循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原则,同时,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充分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活与城市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强健.关于生态园林城市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园林.2010年
[2]刘武.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和思考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从国情出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造,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将其与社会主义结合了起来,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不断深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其与社会主义结合运行的过程,依旧有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废弃以往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原来旧有的思维、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但是要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公有制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市场经济则追求的是社会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依旧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体制残留下来的粗放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在新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我国部分地方开始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的腾飞,甚至将GDP的增长率列为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致使很多地方为了追求GDP的增长,盲目地采用了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发生了碰撞,加大了社会发展所受的阻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即先易后难,双轨过渡。但是在逐步进行市场机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却没有及时对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体制进行改革。这便导致市场经济体制后期呈现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明确、计划和市场不分明的局面,甚至出现了用计划代替市场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旧思维、旧管理模式,政府过多得参与到了市场中,从而干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继而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行业被政府企业所垄断等情况。使得市场竞争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证。同时目前市场的法制法规还有待完善健全,制度上有很大的漏洞。这便导致市场上不时的出现法治与人治纠缠不清、权利和资本的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现象,滋生了制度性上的腐败。部分官员利用制度上的缺失损公肥私,非法得力,使得社会发展的阻力不断增大。
(三)收入差距增大,造成社会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由于其在制度、规范上的缺失,导致了不公平的现象的产生。在顾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却忽视甚至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并由此导致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现象。
二、对问题的思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我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和问题。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首要条件。
(一)改变以GDP作为经济增长唯一性指标的旧有思维。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增长的诸多指向指标之一。在估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时,我国政府应当适时引入其它类型指标。将多个不同的指向型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估。不宜再将GDP指标作为考核一个政府官员政绩的唯一性经济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再次出现部分地方官员为盲目追求GDP指标的提升而使用“三高两低”经济方式的情况。
(二)正确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公有制和国有经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大前提并没有变,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变。我国政府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应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姿态进入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充分行使其所有者应有的职能。我国市场还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生产力的水平较为落后,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够深,整体欠发达。因此,政府对于市场的指导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宏观调控上,同时还肩负着建设、培养、组织、改革市场等一系列职责。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对市场就可以随意作为。政府的职能必须明确化,规范化,避免再次出现计划代替市场的现象。同时,国家政府可以限制性开放一些垄断行业。在国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外,国家政府应该完善监管市场的相关机制,从制度上铲除腐败出现的土壤。
(三)解决好收入分配的问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准则。效率优先,即将市场机制引入收入分配领域,承认收入的差异性。同时兼顾公平,即尽量缩减甚至消除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在权力上实现公平。由此可见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的一剂良方。而同时国家政府也应该积极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升国民对物质生活条件和收入分配的满意度。
小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过去了20余年。在实践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颇见成效。但是就当前而言,其面临的问题是也十分的艰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然后改变旧有的只以GDP指标为参考的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引入新的评价指标,不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同时,国家政府应充分行使并明确的职能,规范相关制度。最后,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提升国民对物质生活条件和收入分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顾钰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1):128-131.
[2] 徐春.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遭遇的发展难题[J].学习与探索,2009,(3):31-34.
[3] 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经济经纬,2007,(3):1-3.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计划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物价局:
你们《关于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问题的请示》(京建开〔1998〕307号,以下简称《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投资〔1998〕1474号)的有关精神,市政府原则同意你们的《请示》以及列入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成本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请认真组织落实。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利用、节约用地的原则;要控制经济适用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大力降低征地拆迁费用,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来源,控制开发建设利润。
三、涉及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根据本批复精神并按有关规定印发。
关键词:体验;民俗;旅游;景观;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与体验
1.1景观设计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因此景观设计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知基础上,景观设计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然而,任一区域的景观设计都不是固定型方案,设计者还要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个性等,使设计的最终目标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存、发展。
1.2体验
对于体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体验不仅是一种活动,还可以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个体亲身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段经历的思考、感情和认知。尽管不同的人在同一景观内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感受,但最受欢迎的体验方式是可以挖掘的。由于体验能够使每个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给旅游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规划视角,更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为旅游者营造独特而奇妙的体验。因此,民俗村旅游规划的每个细节都应围绕“体验”而进行。
2体验型民俗旅游景观设计基本原则及方法
2.1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灵活使用当地所生产的素材材料、传统建筑工艺手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进行设计;(2)渗透体验的理念。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和传播发扬民俗文化,规划者要对该区域所产生的体验种类进行分类,从而在细节上不断完善景观的规划;(3)和谐统一、统筹兼顾。景观设计不仅要讲究主次,突出景观的设计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要注意其整体性以及景观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风格统一,将“体验”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贯穿始终。
2.2方法
进行“体验型”民俗村景观设计的首要工作是调查和掌握这个地区的景观特性、生态环境的特性以及可参与体验的特性。首先要对场地进行的详细调查,其次分析当地景观变化趋势、地域地形地貌、文化特征等,再次进行初步的构想和景观设计,最后进行景观设计和最终方案的确定,力求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以人工建造的建筑景观,和以园林景观为核心开展旅游活动,再加上以“体验”的方式让人们去亲身感受文化景观,因此创造了景观的独特性,成为了民俗旅游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3体验型民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景观的多样性必须得到协调统一
体验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关键,一切建筑物、空间环境、园林景观等,都应该以突出民俗文化核心为宗旨,同时也不能缺乏对景观设计的营造。因此,要把景观设计和民俗文化看作整体,与核心吸引物的景观特色相互协调的同时,不破坏景区原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则,保护自然环境,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完善景观设计规划。总之,以体验来指导民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规划,能给景观注入更多的情感内容,突出景观的地域文化性。
3.2要根遵循地区性质和景观特点进行设计
民俗文化村成为旅游区之前,是当地人居住和生活的空间,这里凝聚着民族的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历。在做民俗文化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循地域文化和地域特性。目前有些民俗文化村景观规划出现雷同设计,没有创新点就是因为对地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
3.3民俗旅游接待设施应配合独特的景观
旅游接待设施,主要指购物场所、酒店宾馆、饭店餐饮、演绎场所等地方,这些旅游接待设施应和城市的商务性接待设施有所区别,形成有主题化酒店餐饮、建筑物、步行街等独特旅游设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探索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会直接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建筑施工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应该能够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能够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一体化的融合,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功能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建筑物的审美功能。为此,相关的人员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什么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实际的开工之前,设计者要按照相关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将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全面和充分的设想,从而列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图纸和文件等将相关的内容加以呈现表达。这样就能够为施工队伍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工作协调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对施工的造价、质量和进度给予有效的控制。建筑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诸多方面[1],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学、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防火、自动化管理以及建筑热工学、工程预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协调,从而有利于实现用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以及更少的成本和时间来达到以上各个方面的标准要求,从而保证建筑物的使用、经济和美观。
2什么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将规划林、生态学原理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科学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进行结合,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实际的生活中,房屋建筑已经不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居住和避难的地方,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相关的建筑学和材料工程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支持,房屋建筑已经不在是传统的以木材和石头的为主体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建筑领领域的设计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因此,如何能够将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的设计给予完善,促进建筑行业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设计者和景观设计者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景观设计主要涉及的工作包括:日常的会展设计、空间设计以及人们常见的节目气氛环境的设计。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工艺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景观设计不是人们任意的行为,而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对大自然进行精心改造的,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分析,利用多种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从而才能够实现的设计。
3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1)能够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人们经常具有一个追求独特和与众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品味要求[2]。因此,相关的建筑人员就要能够将相关人员的独特要求和自己的需求以及周围的环境要求给予有效的融合,能够将人与自然思维的和谐共处的思想给予有效的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建筑行业都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突出,使二者之间进行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学科,从而创造出一个更为完美的作品。首先,我们要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能够充分意识到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有效的将各种景观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目标实现。最后,在对建筑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从建筑的景观设计角度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有效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2)促进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有效协调。在实际的建筑规划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虽然有景观设计的意识,将景观设计的主体性给予突出,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仅仅是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而不能够将建筑设计中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以及人员素质等都充分考虑进来,造成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矛盾的一面。相关的人员应该对这些矛盾给予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而且,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建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其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将历史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渗透和反映,才能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因此,在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3],相关的人员要能够以传统的思想为基础,有选择性的将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结合,从而再逐步的对相关建筑物的空间给予有效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物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通过加强建筑物与景观设计的有效的协调,才能保证建筑物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从而实现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有效融合,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去完善对建筑物的设计,能够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给予融合,也将建筑的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更好的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生态环境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将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实现有效的融合和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碍,相关的人员应该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其中的障碍,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建筑领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成都平原乡村酒店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5(10):34-36.
[2]龚乐.基于建筑与景观融合方式下的度假酒店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