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第1篇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 语文教学; 改革; 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语文课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现就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材与高中语文教材都比较雷同,内容比较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很有改革的必要。具体来说,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占得比重太大,而关于写作的内容又偏少,口语训练的内容就更少了,这种教材内容布局的不科学性,难免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上的全面发展。教学大纲很重要,但目前我国各高校语文课的教学大纲主要还是本校老师自主编写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高校语文教材质量的良莠不齐, 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

我国大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讲和记录。老师的"满堂灌"实际上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加之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大班教学方式,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老师缺少了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和督促,在教学方法上很难实现有的放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进了课堂,但还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优势。临近考试时,老师给了学生们复习范围,学生们就为了应对考试而拼命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即使取得了不低的分数,也不能算是学好了语文课。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实现教学环境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作用,已成为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今的高校里,大学生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课堂内外,他们都可以随意查阅古今国内外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以及各个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知识上实现个人与整个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丰富的信息量和畅通的学习渠道,可以提供给学生自我建构认知结构,丰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开拓新的天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更要积极主动地活跃于网络的空间之中。备课时,网络知识可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依靠网络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与教法。课堂上,教科书内容和网络知识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必然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学好语文课的信心。

(二)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读读就行了,忽视了老师应有的对学生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往往会因为阅读的方法不当或理解上的差异等原因,造成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较低。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使学生每节课都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有趣。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审美体验推向,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考。

(三)建立学生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很好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所谓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生动的语文知识资源,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学习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辨别问题的能力,学到知识,增长才干。【6】同时,老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即围绕特定的语文学习专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交互功能,引导学生对该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实现考核方式的科学化

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大促进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考核方式的科学化,也是提高和巩固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情况创建一套健全的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式多样化。既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考查经典语文名篇的阅读、识记和理解情况;还要适当增加学生平时参加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时得到的成绩,有计划地、适当地减少课堂笔试在考试评比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张艺,赵静;国外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2007年.

阳利平;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与语文教学的转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第3篇

学生才是真正写作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真正的融人到写作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位置的转换,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让他们主动的融人到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在高校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语文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高校每周开设2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仅仅两个小时的课堂学习实践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课堂内容的讲授必须是精简的,学生大部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必须在课后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

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当下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都面临着就业带来的危机,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写作部分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该增加应用文的学习。这种文章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所以更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为未来的就业做规划。

二、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利用课堂时间学习和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应该将课堂和课外结合在一起,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己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学习。网络上有很丰富的素材能够学习,只要老师能够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利用网络自学的兴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博客这一平台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学生利用博客来发表自己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摘录网络上的优秀文章积累到自己的博客上,成为自己的写作的素材。老师也可以利用博客发表一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供学生阅读。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博客去关注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博客,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增加课堂写作引导和写作评论工作

课堂写作和评论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无论学生积累了多少写作素材,有多强的写作能力都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在学生写作之前,老师一定要进行写作指导,缺乏合理科学的写作指导,学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所谓的写作指导是指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写作之前的注意事项,例如题目的要求、如何切人主题、如何寻找素材、文章采用怎样的结构才能够行文流畅。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在写作之前的审题,对于他们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在写作之后的写作评论工作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对比了自己的文章和别人文章的差别之后才能够通过分析,了解到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不足,才能为以后改进写作方法提供依据。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评论方法的使用。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引导评论和学生评论结合在一起。只有他们自己在和别人文章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更利于他们改进写作方法。所以在写作的评论中要加人学生课堂互评的环节,让学生能够了解别人在写作过程中构思的过程、事例插人的方法,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淀方法和素材。

四、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在教学环节中课本中一般都设置有不同题材文章的练习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还能够提升他们对一些题材文章的应用。在写作中拓展他们的思维理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其次,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式,形成不同的逻辑思维形式,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有差别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才能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目前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他们的写作功底是非常差的。所以语文学习要和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既为人们提供了一项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是教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活动,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大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目标。

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对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用以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职能的表述,进一步地,在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工具的基础上,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记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同一民族的文化基础,维系各个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所以,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颇受重视,在教学中也十分偏重。但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还是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层面,更加偏重语言文字表述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十分局限,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交流工具本身,而是同时强调其各种外延,,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工具理性,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对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述,具体体现为语文传递了类似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关爱等人类情感,阐发了对人类终极价值、人类命运等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从人格、心灵、个性、精神层面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可以引人共鸣、思考,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性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统一辩证的,不可偏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工具性本身蕴涵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工具性蕴涵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载体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也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语文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时交际主体的交际意识、交际内容也突出体现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体现在,工具性是语文的逻辑和实用性的体现,脱离了工具性,语文就成为单纯的情感影响、人文教育,失去了逻辑推论和思考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目标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实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能力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能力方面重视提高学生对经典优秀作品研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改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要求。精神层面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内心世界,这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要求。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视,避免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偏废其一。

(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于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加偏重工具性,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些教材全部内容都是文学。过于偏重人文内容,轻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通病。固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但是工具性目标需要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适当地练习。当前,许多大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正是缺乏练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了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应当增加口语、写作等训练内容,兼顾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上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凭借其更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博识强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典故、格言、诗词、民俗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更能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进而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脱离了人文性就是失去灵魂的枯燥技能,人文性脱离了工具性就是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规范、强化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应当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教文汇,2009(03)

[2] 李素平,黄春梅,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2)

[3] 李媛君,浅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4] 刘成,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5] 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