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和促进林农就业增收一项重大举措。截至2010年年底,全县已确权林地面积213.5万亩,占集体林地的87.6%,发证面积198.4万亩,占已确权面积的92.9%。同时,在确权到户的前提下,2011年3月,充分利用林地、林木的产权与贵州园方林业资产管理责任有限公司签定了7万亩使用期为30年的林地、林木流转合同,让3000余户的林农得7200000元的实惠,这是我县林农认识到林改确权的好处。是我县林权流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制定与落实配套改革相关内容奠定一定的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林业改革发展工作将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为重点,全年计划完成造林逾1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中低产林改造4.5万亩,义务植树15万株,年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4,696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订行之有效的举措。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
1.1 山林权属的争议
勘界发证、明晰所有权(具体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务,而山林权属界址不清、争议多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据调查农户反映,当年“三定”时期发放林权证时,没有进行实地勘察边界,而是由个人自主填写。有为了减少税费而故意少填,也有为了抢占资源而夸大面积。本次林改在细致地实地勘界中发现,“一山多主”和“有山无主”的问题同时存在。由于林木(包括竹林)的经济价值显著,争抢山林的纠纷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确权发证的难度,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发证的进度。
1.2 采伐限额的放宽与约束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对采伐权限定条件增加了农民行使经营权的交易成本,这种鼓励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在实质上形成了产权残缺。调查显示,采伐指标通过“省―县―乡―村―村小组”的渠道分配进行层层下达,由村小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给农户个人。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标落实到为数众多的山区农民头上,平均只有0.24立方米/人。由于采伐指标供不应求,炒卖、倒卖采伐指标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有90%的农户认为当前采伐证制度存在着申请困难、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等问题。
1.3 档案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林权历经多次变更,原始凭证档案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经常变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规范,林权档案管理存有很大欠缺或失误。在发生产权纠纷时,无据可查,不可必免地造成错误。
1.4 没有专业评估机构
在林改的过程中,对林分林地的资产价值、生态价值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就无法对林地林分做出一个价值衡量标准,将严重影响集体林权的改革。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2.1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集体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利用林木市场流通机制,使山林经营者能适时获得预期收益,真正实现“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
2.2 实施科学经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按照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允许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对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抚育间伐及主伐利用,使业主的林木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相统一。
2.3 建立健全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
林业主管部门应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围绕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抓机遇、促改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双赢、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抓住机遇,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情的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山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4 确保收益权的体制构建
确保收益权,不仅要从政策上更要从体制上加以法制化、稳定化、长期化。基于对我国林业税费存在种类多、征收环节多、重复征收、税负不公、使用不当等问题的反思,必须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以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以及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支出,来维持正常的营林费用支出和行政支出。
2.5 实施林地经营技术入户,培养乡土技术人才
行政村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村级技术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力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林地经营技术入户,支持和鼓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等活动培训林农;②组织力量选编一批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适应地方特点的林地经营和林木经营培训教材,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开展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③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地经营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集体林权改革的建议
3.1 强化领导、组织和服务
一是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安排相应人员,落实办公场所。县财政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补贴,以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三是加大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消除群众疑虑,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目标。五是切实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档案流程管理,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规范有序,切实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服务。
3.2 转变工作职能,切实规范林权管理
一是加强林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将林业部门的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健全森林资产评估事务所、林权登记中心、林业科技法律咨询中心、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林产品信息咨询服务等机构,搭建林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简化程序,为林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二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县、乡(镇)林业系统的联网运行,建立起林权证核发、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森林防火以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监控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整合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实现林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统一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四是加强林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组建森林保护协会、林产品销售协会等各种林业行业协会,引导林农在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创新林业经营实体。
3.3 坚持依法治林,落实林业配套政策
一是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允许业主对依法拥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自主经营,允许转让和继承。二是金融部门要继续对林业信贷实行扶持政策。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有关林业项目和林业扶持政策应保持不变。四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严防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名,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3.4 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林权抵押贷款补贴基金。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拉动贷款需求,促进林农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二是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保证金,以及林业产业发展风险金,为金融部门增加林业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放大“两金”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效应。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以保障,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
2.评价改革的滞后,致使学校和教师顾虑重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农村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恐学生成绩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传统的评价导向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4.实验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5.校本培训还不到位。农村教师缺少课改中的过程培训,如果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是“未雨绸缪”,那么上岗后的过程培训则是“雪中送炭”。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培训在农村学校仍步履艰难。主要表现在:雪中送炭的机会太少。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增大教育经费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物质保障条件。“课改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督导监控。
2.加强教研培训的力度。教研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加大校本培训是最为有效、最经济的培训方式,对于农村学校更是如此,使学校变为培训的中心,教室是培训场,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行为中是对话、交流的和谐方式,使课程改革处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能使问题真正得以发现和解决。
3.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自上而下应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未根本改变,课程改革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和教师搭建舞台,让其充分发挥。
(1)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导向有了改革,才能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程度来评价,使评价既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又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更能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过多重视成绩,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在一些私立幼儿园甚至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以向幼儿灌输知识为主,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师资薄弱,缺少专业老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的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即使幼儿园、小学教师有互相了解的想法,但迫于现实压力却无法实现。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是很不利的,同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
3.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的积累,却并不重视儿童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有的家长错误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教会儿童拼音、加减法等,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知识,至于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兴趣,这些家长并不关心,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策略
1.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将在小学中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其生活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
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3.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4.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小巧安全、简洁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幼儿的作息规律,一般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保证10小时的睡眠。
5.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交流。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例如,看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生如何注意听讲,如何摆放学习用具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摘要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和促进林农就业增收一项重大举措。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0 093.3万hm2,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7 573.3万hm2,占已确权面积的75%。同时,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在24个省区市、193个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
2010年,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工作将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为重点,全年计划完成造林逾529万hm2,森林抚育525万hm2,中低产林改造166.7万hm2,义务植树25亿株,年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7万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订行之有效的举措[1]。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
1.1山林权属的争议
勘界发证、明晰所有权(具体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务,而山林权属界址不清、争议多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2]。据调查农户反映,当年“三定”时期发放林权证时,没有进行实地勘察边界,而是由个人自主填写。有为了减少税费而故意少填,也有为了抢占资源而夸大面积。本次林改在细致地实地勘界中发现,“一山多主”和“有山无主”的问题同时存在。由于林木(包括竹林)的经济价值显著,争抢山林的纠纷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确权发证的难度,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发证的进度。
1.2采伐限额的放宽与约束
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3]。对采伐权限定条件增加了农民行使经营权的交易成本,这种鼓励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在实质上形成了产权残缺。在江西省,现已取消了对毛竹的采伐限额,但是对经济价值更高的杉木等商品林则采取森林总量控制标准,实施采伐限额,对于生态公益林则是严格禁伐。调查显示,采伐指标通过“省—县—乡—村—村小组”的渠道分配进行层层下达,由村小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给农户个人。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标落实到为数众多的山区农民头上,平均只有673.3 m2/人。由于采伐指标供不应求,相关部门的寻租行为难以避免,炒卖、倒卖采伐指标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有90%的农户认为当前采伐证制度存在着申请困难、年采伐量指标严重不足等问题。
1.3档案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林权历经多次变更,原始凭证档案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经常变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规范,林权档案管理存有很大欠缺或失误。在发生产权纠纷时,无据可查,不可必免地造成错误。
1.4没有专业评估机构
在林改的过程中,对林分林地的资产价值、生态价值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就无法对林地林分做出一个价值衡量标准,将严重影响集体林权的改革。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2.1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雷山县集体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利用林木市场流通机制,使山林经营者能适时获得预期收益,真正实现“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
2.2实施科学经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按照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方针,允许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对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抚育间伐及主伐利用,使业主的林木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相统一。
2.3建立健全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
林业主管部门应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围绕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4]。抓机遇、促改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双赢、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抓住机遇,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情的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山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4确保收益权的体制构建
确保收益权,不仅要从政策上更要从体制上加以法制化、稳定化、长期化。基于对我国林业税费存在种类多、征收环节多、重复征收、税负不公、使用不当等问题的反思,必须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以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以及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支出,来维持正常的营林费用支出和行政支出。
2.5实施林地经营技术入户,培养乡土技术人才
行政村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村级技术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力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林地经营技术入户,支持和鼓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等活动培训林农;②组织力量选编一批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适应地方特点的林地经营和林木经营培训教材,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开展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③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地经营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金融支持集体林权改革的建议
3.1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林权抵押贷款补贴基金。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拉动贷款需求,促进林农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二是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保证金,以及林业产业发展风险金,为金融部门增加林业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放大“两金”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效应。
3.2鼓励开办林业保险业务
国家应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并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林业保险业务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性保险和信贷业务的有效结合,扩大信贷对林农的覆盖范围,及时为林农、林企提供保险保障,以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4参考文献
[1] 何得桂.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8(6):46.
[2] 李世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消防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3):118-120.
关键词 国有 煤炭企业 改革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2
煤炭现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主要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到75%之间,煤炭企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不能替代的产业。所以现阶段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国有炭煤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国有煤炭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煤炭企业自身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中存在人员流失、人员短缺情况较为严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煤炭企业招聘困难,很难吸引到人才。招聘应届本专业的正规大学毕业生更是十分艰难,即便是采矿专业的对口毕业生也不愿意到煤矿企业工作,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有些部门的人事管理不到位,内部员工薪酬和福利分发不到位,导致一部分年轻人才和技术人员纷纷调离、辞职,使得国有煤炭企业年轻技术人员流失状况严重,导致企业内部老龄化。
2.由于国有煤炭企业注重生产而散漫管理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导致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和认识度都不够,还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部主要人员由采掘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导致现有的人力资源成员不足以满足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此以往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得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投入相对不足。因为缺乏资源,导致企业无法达到正常的人力配置,不能提高企业内部管理配置的效率,具体表现在:辅助岗位人员充裕,一线脏苦累岗位人员严重不足。
3.部分国有煤炭企业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体系,受传统思想左右,使得技术工人和管理层干部之间有严格界限,使得技术工人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导致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缺少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竞争力。
(二)国有煤炭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1.部分煤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专业技能和素质不高,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对财务管理长期忽视,导致一些专业技能不够的财务人员进入企业,并且不注重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培养,导致财务人员缺乏深层次的管理技能,只会记账、算账、报账,理财知识缺乏。财展芾碚饫喙ぷ骶褪鞘粲谝馐毒龆ǖ墓ぷ鳎明确目标才能贯彻执行。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受传统的思想左右,即使财务出现漏洞亏空也有政府承担,导致财务管理改革没有进展。建国后国家对煤炭企业关爱有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由国家调控,几乎不存在竞争压力,导致煤炭企业一直处在“无天敌”的舒适状态中,加上疏忽管理注重生产,使得这种懒惰的思想得以蔓延,导致产业品牌被忽视。部分煤炭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根本不在意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和作用,没有债务风险的意识,导致了一部分煤炭企业债务欠款巨大,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正常公司化运转,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2.国有煤炭企业长时间对社会属性的认识变化不大,从不把企业当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反而将重心投入到一系列不属于企业自身的社会事业当中去,甚至修路修桥等公益事业也由国有煤炭企业承担,这样的结果导致企业负担过重,难以发展。
二、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划。
1.人力资源管理侧重点在人,所以作为国有煤炭企业要充分理解实现经济和发展关键都在人,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促进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以发展内部员工的技能为主要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社会的一切财富创造者都是人,因此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强化人力资源的建设,牢记企业兴衰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些都来源于企业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创建一个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同时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因为企业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大部分依靠自身培训手段才能保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培训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拥有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基础上,应该制订属于自己企业的培训计划,使员工的认同性、认知性达到最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失的问题,其次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也能保证人才选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体制,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薪酬体制一定要全面改革成全方位的薪酬激励体制,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达到更好的匹配。真正做到以考核结果、绩效责任来分配薪酬,使薪酬合理化。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及时作出辞退或调换职位的决定。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规范准确和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将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相结合,实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
(二)在国有煤炭企业中,财务工作在企业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做好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培养,包括工作技能和政治素质。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财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工作素养。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年轻财务工作者的培养。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专业技能和深层次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保守秘密、爱岗敬业等。
2.对于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例如:绝对管控制度、有效管控制度和完全管控制度三个方面。当前国有煤炭企业正由矿务局管理走向集团化管理,所以对于资产经营注重增收节支,使利益最大化。
3.推行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属于企业自身进行管理控制和战略实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不仅能优化资源和高效率管理,更利于明确各自的责权。当然预算管理也不仅仅只用于预算编制、预算指标下达和预算汇总等职责,最为重要的是在预算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务有效的规划,实现企业集团利益达到最大化,以期实现设定的目标。
4.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国有煤炭企业一定要有“活力”,明确好产权流动和产权清晰,消除企业资产阻碍动态化的各种障碍,为资产动态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要加强煤炭企业面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将风险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关联起来,通过开展相应的综合交流会、定期考核、业务培训等等方法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加强内部宣传活动来构建出良好的内部风险控制环境。国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财务的完善属于重中之重,一定要通过不断地调整完善使得财务管理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从全文可以看出,国有煤炭企业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经济的结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国有煤炭企业面临更复杂的财务和人力问题,人才缺失和绩效体制不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没有风险意识等等,首先需要我们从思想思维方式上做出改变,做到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绩效管理体制,加强财务工作工作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最后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一定能使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成功之日更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树茂,贾长茂.促进山西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J].会计之友,2013(31):31-33.
[2] 梁丽琪.当前国有煤炭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优化改进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1):103.
[3] 白正午.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5(1):219-220.
[4] 陈淑敏.新形势下国有煤炭企业人事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4(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