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课程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职业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31.234
1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四种观点,即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素质性和语感性,四种观点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广大学生热爱本国语言,同时达到规范自己语言行为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时,可以进行自如的语言交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具有文学欣赏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让大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里进行传播。所以,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行业特征及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完成培养任务。同时还要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观点和角度,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块设定
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程,紧密围绕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职业院校的特色和社会市场需求,分成四大模块来完成人才的培养。
首先,语文基础知识模块的设定。这一模块主要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要求学生在掌握词汇、句式、语法等诸多的语文常识和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体系。同时,学生自身还要加强汉字书写、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并要对自己进行高要求的训练,使自己能在全国高校中开展的普通话能力测试中达到尽可能高的等级。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文学知识精髓的讲解,尽可能地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品加以认识,让学生也能够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使他们从文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去。
其次,写作模块的设定。谈到写作能力,它可谓是衡量大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通过写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写作知识面,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材料搜集、整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文体角度下把握住不同的文体特征,真正具备文章的写作能力,做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常用性文章的撰写工作。在写作模块里,通常会包含一些常用文体及应用文的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先进行教师讲解,再进行学生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文体感。
再次,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设定。大学语文作为高校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绝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升级或者延续。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层面上讲,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其鉴赏和批判能力的培养。此模块下,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能力的学者或专业教授,为学生进行关于优秀文化的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文学创作。让他们在关注社会、民生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升华自己的境界,陶冶自我的情操,促使他们尽早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地做到我们常说的那句“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最后,信息资料搜寻模块的设定。此模块包含了科研方法介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料的查询、生活中使用文史工具书这三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要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课程模块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和写作、鉴赏能力,在注重对其素质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多参加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
要提高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优质地完成课程改革工作,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具体如下:
首先,建立起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质量评估体系。高职院校要在学校、系部、教研室等不同层面成立不同的课程质量评估和检查组,安排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公正地听取教师和同学在课改中的反馈意见、公正地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人为因素处理、公平地给出教学质量反馈的意见,确保整个课程评价的科学和合理性。检查组要实时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包括教师编写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计划,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习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等。检查组还应安排专人,随机抽取相关课程的班级进行听课,听课结束后可检查教师的教案,进行教师访谈,安排召开部分学生的座谈会,进行本次课的教学质量测评,对课程进行定性评估。
其次,明确教学职责,制定责任书。各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要努力把本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成为核心课程或精品课程,在给语文教师下达责任书的同时,从教学的大纲、内容、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严格要求。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也让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具有充分的依据。
最后,在考试和各项考核的过程上严格把关。目前来看,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通过科学的考试,可以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在客观上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试题的选择上,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试题筛选和审查工作,把握好试卷的难度、广度及实用性。学校的教学主管部们要每学期定期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课程质量评估,通过学校检查、教师自评、学生打分三种方式对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4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院校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方面,首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其次在人文精神引导和语言技能培养的主线下,全面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特点,在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各项语文能力,在利用各项课程模块的同时,实现各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5结论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现代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质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语文课程的改革工作,都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影响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改革之路,还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主管单位要认真落实课程改革工作,同时,广大职业教育者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语文课程成为一门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立英.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3+1”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巍.环球人文地理[J].成人教育,2014(6).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定位;双能对接;六步紧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8-03
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来发挥它的优势,挖掘它的潜力,整合并强化它的多效性教育功能,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2009年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试图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通过设计出具体的学习项目来引导语文教学活动,在本院部分班级进行试点,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
项目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对项目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这是我们开展专项研究的主要的动因。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思路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项目。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代具体可行的学习项目,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项目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二)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们采取了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现场观摩法、经典个案剖析法及比较借鉴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实践检验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总结并进行成果推广。第一步,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广泛进行教师和学生调研,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设计。第二步,在试点班级中进行具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型教学,并对效果进行及时调研和评价。第三步,总结课程改革实践、项目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并再次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的就是自身准确定位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的重新定位
高职大学语文应定位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公共课程”。具体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础,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高职大学语文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定位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1.以能力为中心,凸现职业指向。整体课程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能力训练。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类别指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和不同要求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
2.建设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一是课程开发的开放——由本校语文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同时开展企业调研,征询企业人士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亦注重不断吸收学生的意见完善课程建设;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留有教学内容选择和扩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实训载体的开放——教师和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基本活动项目载体,教师和学生更可以根据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灵活选取和另行构建不同的活动项目载体;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随时向学生开放,以促进学生自主扩展学习;五是教学环境的开放——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本课程还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学生的活动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重新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构建了“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束缚,不再按照语文学科体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是结合专业特点,从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新构建了“双能对接”即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职业能力由各专业的就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需求决定,基础能力包括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项。这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了语文学习训练的范围,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育观念,使高职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归向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也直接推动了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诸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三)以“主题呈现”的方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以主题呈现的形式,打破文种和文学史界限,以服务职业活动为导向,紧跟时代,让学生能从各主题中感悟人生。在设计思考训练时注重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在选文时注重视野广阔,推重经典而不废时文,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书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课堂既设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又设置在火热生动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以此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学生能对今后求职就业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有明显帮助,具体而言:
教学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紧跟时代,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思想和引导作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构建了以“项目驱动、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六步紧随”教学模式
1.项目布置。教师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必须解释清楚项目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者过低。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可以确定为项目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2.基础检测。学生在完全理解本次的项目目标之后,通过实施预设的一个项目来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看自己距离顺利完成项目存在多大差距。
3.师生探究。通过师生相互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实施点评等方式,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4.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能力的若干要求,运用基础知识,按程序实施训练项目。
5.延伸拓展。根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知识,通过阅读拓展、博客天地、争鸣空间、社会聚焦,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阅读、讨论、争鸣、辩论。
6.测试评价。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评、组内互评、教师测评,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独创性成果:构建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课程建设主体诸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与改革,整合各类语文学习内容,聚合各种学生活动形式,借鉴英国和我国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通过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的处理,构建了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确立了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大基础核心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全程开展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严谨有序的逐层习练、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中获得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能力指向,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结构要素均为系统化呈现,不同系统之间依课程教学规程相互对应组接,共同构筑了一个多方位、多形态、多层次的语文能力培养系统,课程系统运行最终目的指向语文综合能力的社会应用。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应用,因此,“双能对接”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传统高职语文或重人文作品赏析、或重应用文写作的相对狭小的学习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动地使语文从知识学习、孤立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了能力培养、综合应用为主的教学,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的运行明显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引领着一个改革方向,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我们根据高职语文教育的特性,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法,创设了“六步紧随”教学模式,寻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让语文教学活动渗透所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六步紧随”教学模式使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三)搭建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考核全程化、评价证据化
借湖南省“数字湖南”的东风,我们在“职教新干线”网站上搭建了开放性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将所有教案、课件、教材、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到这个平台,更是将这个平台作为学生交流沟通、延伸拓展、互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此畅快阅读,可以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可以与本校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可以与校外专家、知名学者或其他大学的学子们就社会热点问题激烈辩论。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同时,收集学生习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学习证据材料以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的原则,克服一次考核定结果、教师一人定成绩的弊端,打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训、教师要求和学生自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大学语文 改革 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学科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开展情况整体上来看并不是十分乐观,这就需要创造条件,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
一、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与此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掺杂了很多实用性、功利性的因素。对于教育而言,人们头脑中逐渐建立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意识,这对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不小冲击。大学语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被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由独立学科逐渐成为其他专业课的“附属品”。很多学校在态度上也对大学语文教育并不重视,或开设较少的课时或直接取消了这一学科。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对这一学科的深层次理解,凭借经验教学,不能把语文教育融入到时展的潮流中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实用主义”的思想作祟,使得大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科。
二、大学语文教育问题现状原因分析
(一)学科地位不明确,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随意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工、农、理、艺术、财经、政法、外语等各类专业开设。虽然学习人数众多,但是大学语文并不受重视,缺乏学科支撑。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的学校并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开设了这一学科,地位也不如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语文是一门无法量化的学科,需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给学生浅层表面的语文知识,只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思想内容进行教学,削弱了语文的情感功效,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很难进行高质量的教学
大学语文的地位处于边缘化,那么大学语文教师也自然会受到学校的冷落。现今拥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高校比重很小,大学语文教师没有学科依靠,缺乏归属感。任课教师整体上数量偏少,且兼职比重很高,年龄层次较低。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的教学经验略显不足,在道德素质、情感表现力上显示不出岁月积淀的厚重感,造成教学质量整体偏低。
三、推进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大众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了大学“精英教育”的定位。从招录生源的角度上来看,语文素质呈现整体性偏低的态势,大学语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过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文字历史渊源等的教学,能够感染学生的气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层面的东西,使大学生散发人文主义气质,有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也是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把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以满足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需求,顺应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优质精品课程
1.外延教学内容,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延伸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开展《文学欣赏课》,突破作家、作品分析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审视“美”。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作品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鲁迅故居进行实地教学,在绍兴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里,感悟作家创作作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他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以健全他们的全面素质为契机,帮助他们就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邀请社会上知名的演说家或者企业家校友来校讲学,与大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养学生建立重视交际、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
2.与时俱进,将社会上最新的文学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去
要不断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大学语文“接地气”,更好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现今社会,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资源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可以选取网上热门的文学作品举办文学类讲座,配合相关影视作品,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网络文学作品《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为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是特种兵》引发了国内收视狂潮。学校可以邀请作者来校讲座,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当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意义,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他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课堂
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入到大学语文课堂当中去,在增强演示效果的同时,增大课堂信息量,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开启。将阅读文学作品作为常态教学手段,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去。如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以访谈、话剧、原创歌曲、微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实语文课堂,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此外,还要在课堂上融入口语训练,大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写教案,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教师进行充分互动,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教学尝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表达的欲望。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并且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修养,提高教师的素质、层次和教学水平,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职称评审上秉承公平原则,健全评定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大学语文教师能够安心、专心投入到一线教学中去。第二,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建设,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为人处事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切实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而这一工作的基础就取决于大学语文教育,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这种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探索改革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语
参考文献
[1]谢丹.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理渗透――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式 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原则或线索组合为一个个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象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而是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教师根据这些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对于这门课来说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尝试。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1]148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由于专题式教学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系统有序、有的放矢的表达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传统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陆菊.高职院校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