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腔梗的康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7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病情均好转,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健康指导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性质类似心绞痛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正确的护理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2月收治的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系统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我院诊断并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2~85岁,平均68.6岁。反复发病者5例,第一次发病的2例,均有冠心病病史。其中前壁心梗4例,下壁心梗2例,侧壁心梗1例。2 护理方法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进入CCU监护,行床旁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监测心率 呼吸 血压,配备相应的抢救设备和用物。建立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安静 整洁,医护人员态度亲切和蔼,使患者心情舒畅,并避免探视。2.2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急性心梗患者住院后,由于剧痛和对环境的生疏,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焦虑 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会使患者的睡眠减少,情绪低落,可使原有病情加重,对愈后不利。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派专人守护病人,给予心理安慰 ,增加安全感。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讲述本病有关的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己的疾病。指导患者采取放松技术,缓解焦虑和恐惧。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控制疾病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盲目自信 过度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知识,劝导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安排。2.3 休息和运动
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3---5天,一切活动均有专人护理,如洗脸 刷牙 进食 排便等,尽量减少翻动,避免情绪波动。5天后如病情允许,可以在床上活动。1周后可以下床,室内缓慢活动。2周后可以室外活动,走廊上转转。病情允许,3周后就可以出院了。严重患者要适当延长卧床和住院时间。2.4 饮食护理
患者应进食低热量 低脂 低盐 低胆固醇饮食。并限制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植物油为食用油。戒烟戒酒 少量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多食水果 蔬菜 维持营养均衡 保持大便通畅 勿用力排便,必要时服用缓泻剂2.5 病情观察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动态监测综合征、了解其不同时期综合征各项指标的发生情况及最终预后,护理人员可以大致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为临床解释病情提供依据。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急性发作时的诱发因素、疼痛情况及疼痛部位 持续时间 以及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及缓解方式,并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气 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必要时监测毛细血管压和中心静脉压。对心力衰竭患者除常规观察外,还要密切观察有无尿量减少、下肢水肿、腹胀、腹痛等右心心力衰竭表现,对精神、情绪失常或昏迷患者应加床档或约束肢体。 2.6 用药护理 解除疼痛常用药物: 哌替啶肌注或吗啡皮下注射,最好和阿托品合用,轻者可用可待因。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用或静滴,注意心率加快和低血压。溶解血栓疗法常用尿激酶,链激酶。常用NS100ml , 尿激酶150万u 30分钟快速输入 ,由于尿激酶剂量大,速度快,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 粘膜 小便有无出血。2.7 健康教育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的向患者介绍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提高患者防治疾病的意识,使患者积极参与配合疾病的预防 治疗 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预防和促进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逐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变被动接受治疗为主动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发展,加强自护和自救能力,避免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3 结果
7例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护理,病情均好转,无并发症出现。 4 护理体会
关键词:活血化瘀; 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
冠心病的治疗经历了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及近年出现的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活血化瘀已被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在防治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的急性血栓及远期再狭窄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近来活血化瘀在冠心病药物搭桥术的治疗性血管新生方面引起了人们关注,并出现可喜的进展。
1 冠心病与治疗性血管新生
冠心病的治疗,是以调控危险因素防止病变进展;药物治疗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肌血供;通过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恢复局部冠状动脉血流,来达到减轻症状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溶栓与PTCA、CABG等再灌注治疗后仍可有心肌再灌注不完全,甚至无再流现象(nonreflow phenomenon);同时介入治疗的术后再狭窄,还有一些多支冠状动脉血管重度弥漫性狭窄病变,不宜做PTCA或CABG,或即使行PTCA或CABG,也不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这些终末期缺血心肌将面临梗死、凋亡和纤维化的危险。建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恢复心肌血供,可以保护心肌组织,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来源有二:自身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扩张(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已存在毛细血管通过出芽生长出新的血管(血管生成也称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血管新生一般发生在靠近缺血坏死区局部。其基本过程:心肌缺血、坏死局部因缺氧、炎症、应激、血流切应力改变,致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释放大量的血管生长因子,其中重要的有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同时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使内皮细胞基底膜断裂、降解,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内皮细胞反复移行、增殖形成新的血管腔,管腔之间吻合重塑形成新的血管网。一般的冠状动脉急性不可逆缺血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以血管形成为主,而渐进性冠状动脉狭窄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以血管新生为主[1]。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还有许多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生长素(ANG)、转化生长因子(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神经肽Y(NYP)等等均参与[2]。
尽管在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或心肌梗死时,局部VEGF、FGF表达增加,能自发刺激产生血管新生,但这种血管新生极少能完全代偿因血管闭塞而造成的血流量减少,因此需要进行PACT或CABG以重建冠脉血供。近年出现了促血管新生治疗或治疗性血管新生[2],是指通过适当的途径,增加病变部位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或FGF浓度,促使血管新生来满足心肌血供,达到纠正缺血状态。因此治疗性血管新生发展成继PTCA及BACG后冠心病的一种新治疗手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主要途径包括:外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FGF)的蛋白治疗和基因治疗;跨心肌激光血管再建术(transmyocardi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TMLR);细胞移植(如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药物刺激(如肝素、潘生丁、喹那普利)[3]。
2 冠心病与活血化瘀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出现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微循环功能障碍、高粘滞血症、血小板粘附及聚集性增加,血栓形成能力增高。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无再流现象、急性闭塞、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基础如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沉积等等这些,均属于中医血瘀范畴,符合“血瘀内结”、“血行失度”、“血脉不通”、“久病入络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的理论。
活血化瘀中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凝促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活性多肽及基因表达来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和防治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4,5]。活血化瘀从中西医结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到溶栓、血运重建(包括PTCA和CABG)的再灌注治疗及其后出现的无再流现象、急性血栓、再狭窄、再灌注损伤等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药物搭桥术的治疗性血管新生,经新血管生成,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从而为冠心病,尤其是PTCA术后再狭窄,CABG术后移植血管的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多支冠状动脉血管重度弥漫性狭窄病变,不宜做PTCA或CABG,或即使行PTCA或CABG,也不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治疗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新方法,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活血化瘀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活血化瘀与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相当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机特点是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是冠心病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十分有效而常规的治疗方法[5],其作用机理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组织供氧,鉴于血管新生能有效地改善心肌血供,因此活血化瘀的促血管新生作用逐渐被引起重视。中医认为活血祛瘀,瘀血去则新血(包括血管)生,称之“祛瘀生新”。
目前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外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或FGF)的蛋白质治疗与基因治疗,但存在基因表达是否可靠;全身给药是否会发生其它部位的血管异常生长,甚至发生肿瘤的可能;外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蛋白半衰期短、生物利用率低,要反复给药,易出现副作用等问题。中医学讲究“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病即止”,非常注重整体辨证论治,依据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是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激发机体内部机制,产生足量VEGF、FGF来促血管新生,恢复心肌血供,而不是仅仅依靠外源补充大量促血管生长因子来打破机体的平衡。
活血化瘀中药如怀牛膝、川牛膝的有效成分蜕皮甾酮(ecdysterone,EDS),能促进VEGF表达,促血管新生,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形成新的侧枝循环,重建缺血心肌的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大鼠心肌梗面积[6]。活血化瘀单味中药丹参制成的丹参注射液可使犬缺血区和梗塞区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密度明显增加[7]。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如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蜈蚣、赤芍等组成)可促进鸡胚尿囊膜(CAM)的血管增生,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疗效可与bFGF相当[8];麝香保心丸(由人参、麝香、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冰片、蟾酥组成)能诱导缺血心肌表达VEGF、bFGF增加,达到促血管新生而降低心肌梗死面积[9,10];具有搜风通络、破瘀散结的双龙丸(由全蝎、蜈蚣等组成)对心肌VEGF、bFGF的释放及其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上调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具有明显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11]。
从有限的资料中已经显示出活血化瘀中药有效成分、单味或复方均可促血管新生来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其特点:不是外源性的,而是通过促进机体自身血管生长因子的合成释放增加来实现,诱导方式简单,安全性好、疗效持久、治疗成本低,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活血化瘀药促血管新生的有效成分、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使用的最佳剂量等很需要阐明的,从而为中药搭桥促血管新生治疗冠心病开辟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Freedman SB, Isner JM.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for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Mol Cell Cardiol, 2001,33(3):279393.
[2] Willersor JT, Cohn J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2nd Ed.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14171425.
[3] 刘颖,蒋跃绒,殷惠军.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4;2(1):3941.
[4] 窦维华,陈尚杰.活血化瘀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4;25(1):5961.
[5]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5;3(1):12.
[6] 吴旭,晋军,梁自文.蜕皮甾酮对冠状动脉闭塞致大鼠心肌梗死的有益作用及机制[J].中草药,2001;32(9):721723.
[7] 刘启功,王琳,陆再英.丹参注射液对犬缺血心肌更新供血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1999;19(11):653655.
[8] 王文健,傅晓东,陈伟华.通心络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J].疑难病,2003;2(1):24.
[9] 王大英,李勇,范维琥.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和血管新生的作用[J].中成药,2004;26(11):912915.
[10] 汪姗姗,李勇,范维琥.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促血管生成作用[J].中草药,2002;(6):446449.
[11] 杨祖福,胡婉英,秦志强.双龙丸对大鼠性实验性心肌梗死血管新生的影响与分子学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93295.
Activating Blood Flow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the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v Congshan, Feng Guizhen, Du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