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意义

供应链管理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意义

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第1篇

2、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当我们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为一个虚拟企业同盟,而把任一个企业看作为这个虚拟企业同盟中的一个部门时,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只不过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在发生变化。

3、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实现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

4、供应链管理的七项原则: 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 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设计更贴近客户的产品;时间延迟;策略性的确定货源和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等。

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第2篇

现代物资的贸易企业是当今社会物质转换的主要环节,在加快物资的流动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物资贸易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对加快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物资贸易;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不同的企业、地区、国家间保持物资供应进行流通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具体的流程是,在前期的信息影响下,把反映出物资的信息与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结合,将三者(供应商,销售商,制造商)形成供应的全部过程。物流河信息流的反映一般是说信息单,也就是各个方面得到的供对方提升的信息。前期的信息流,通常就是流动的需求信息,比如加工单,订货单等。供应链是一个利益整体,它包括了从供应商到用户的、巨大的价值利益链。

2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文化的阻碍供应链管理中规定了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要彻底的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不过在现代企业中,一般在进行供应链的管理时,常常会受到企业文化的一些阻碍。很多企业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通常都会在企业的文化信息上注入一种严密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供应链里的信息将封闭性表现出来。物资贸易企业中的信息封闭,与上游的供应商信息共享被中断了。在现实的供应链管理中,短期的需求关系是在主要的方面和地位。这种条件下,企业上游的供应商是无法进行很好掌握的,因为这会产生一些和实际的信息资源完全不符的问题,对供应商进行判断还有反应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会让企业在这个巨大的供应链中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交流模式,打破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相互供需的前提下,结束封闭的结构,回归信息流通畅通的模式。

2.2忽视客户的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突出的是客户的重要地位。客户是中心,这一点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强大冲击。面对如此强大的冲击,我们要完善供应链的管理,这就会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效益和更大的收益,让它在生产过程到交付客户产品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最低的成本。因此,需要面对在供应链管理中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驱动力的问题。我们要明确,客户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要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物资贸易企业在运行活动中的业务做出适当的改革,一定要把客户当作中心,加强经营的意识,争取实现与客户的沟通顺畅

3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渠道

3.1风险的控制方法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让整个供应链出现了因为信息流通的原因产生很大的损失。在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是对管理中的信息沟通进行改变。我们需要的是在进行合作的企业之间取得一致的看法,当信息的设备更新周期快,组织信息的分享平台逐渐完善,就基本上具备了控制风险的能力。简单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战略的合作关系需要建立。要想达到利益链中的不同企业的利益一致,就需要事先达到合作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的信任和信息交流,加强企业间共享信息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第二,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要想实现保障物资供应的稳定和连续,必须要在结构中找到供应链的体系,让供应的途径变得多样。第三,供应链需要将现代社会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使用。企业在自身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科技方面的投入,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运用这样的技术可以简化信息的流转模式,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让信息的反馈变得更好。

3.2供应商的管理方法对于供应商的管理,有必要制定出互惠互利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主要内容就是双方的信任和许诺,把诚信当作双方的企业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原则。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第一,制造商与供应商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举办相关的联谊活动,把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处理,不管是困难还是某些阻碍都可以得到快速的沟通和解决。第二,形成专门的人员,建立团队合作小组。合作小组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关注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第三,科技管理的设备必须及时的更新,让互联网技术充分地为供应商服务和利用,开展数据的传输工作。

3.3客户管理的相关举措客户管理的工作集中围绕在与客户的各个环节上,重点就是市场营销,销售过程中和售后的一些服务。把企业经营的最终客户、分销商、合伙人形成同一种类型的资源,展开比较全面的分析,不断地提升客户的感受服务,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可以优化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在对客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客户开展全面的研究和工作,主要是客户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客户的兴趣,习惯等。我们在进行客户的利润研究中,重点就是关注消费的产品净利润是多少,还有边缘的利润等。客户的忠诚度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指出客户在某些特定商品中的信赖程度。

参考文献:

[1]张荣杰,张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J].生态经济,2012,(01):17-19.

[2]侯梅媛,李永先.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2,(11):228-229.

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零库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发展日趋激烈,国内企业纷纷寻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法,使得“零库存”管理开始提上日程,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零库存”是指以仓库储存的某种物品的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零库存”的涵义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绝对意义的“零库存”,一种是相对意义的“零库存”。我们讨论的是相对意义上的“零库存”,因为绝对的“零库存”是无法做到的、不现实的。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零库存是一个特殊的库存概念,它是通过将就供应节拍加快, 节拍间歇缩短, 每种物品的备货数量相应减少,实现各节点企业库存量的最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零库存可以避免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存货占用流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实践证明,在企业中实施零库存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企业内部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企业内部供应链实施零库存管理的条件,探讨实现零库存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企业内部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结构

从上图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库存管理可以分为:企业外部的库存管理和企业内部库存管理。也可以区分为广义的“库存管理”和狭义的“库存管理”。

由于外部供应链的受市场和供应商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企业外部的库存管理实施“零库存”管理相对比较难于驾驭,而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实施“零库存”管理完全是企业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因而,企业本身是完全有能力、也是必须要进行的,也是国内企业要不断修炼“内功”重要体现。

二、企业内部供应链实施零库存管理的条件分析

企业要实施“零库存”管理就应该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因地制宜地推行这项工作,要成立有专门的推行小组来全面负责这项工作,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合理的步骤,才能取得成功。下面,从六个方面对企业内部供应链实施零库存管理的条件进行分析。

1.在企业推行各种管理及改进活动。以某日资公司为例,在国内设厂后的几年里,该公司在不断地推行着各种管理及改进活动,如“5S活动及改善”、“QCC小组活动”、“NIHAO人事制度改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导入”、“ISO9000”等都取得了成功。这为该公司推行“零库存”管理提供了必备条件。

2.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流程的改变,一是管理人员的重新组织安排。在改变之前,该公司是按工艺专业化进行组织生产的,所有的一次部品分类集中在一个或两个部门,二次部品(半成品)则机种分类集中在三个部门,成品则按机种分类安排在三个部门,生产任何一个成品都要经过三个部门以上。公司在、正式推行“COMPASS”管理体制后,要求重新安排生产部门的组成,即由原来的工艺专业化转变为产品专业化形式,每个部门生产一至两三个机种的产品,包括这几个机种的二次部品的装配、成品的装配。但是不包括一次部品的生产,因为一次部品的生产设备都是大型的自动化冲压设备,从场地安置、生产管理都不适宜分到各装配部门去,故一次部品仍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生产,因此一次部品的在库量的削减只达到50%左右。与此同时,各部门的主管和课长进行交叉调配,使得熟悉各机种、各工序生产的管理人员得到合理分配。这项转变在“COMPASS”管理体制推行的半年内就完成了。这项工作是为下一步削减在库量做了充分的准备。

3.出、入库方式的改变,初步进行在库量的削减。在生产组织形式转变完成后,就开始对生产部门和物流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生产部门由以前的每天出、入库各一次转变为每日出、入库各两次(转换机种时,随时出、入库)。而且,物流部门必须将零部件配送至生产线。这样,物流部只是每天增加了一些数据的修改和物料的运送,而整个在库量可以削减一大半。而且,生产部门每日出库的数量严格受生产计划数量的控制,如果出库数量足够,而计划没有完成的话,则生产问题就暴露了,生产部门不可能隐瞒。生产部门和物流部门的关系协调是花费较长时间的,估计花费大半年时间才协调顺利。

4.生产现场仓库的设立,更加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为在库量进一步削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于出入库的方式转变,给物流部门的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削减物流的工作量成为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成为的目标,因此,推进部门建议设立“现场仓库”,将物流部的整体仓库化整为零,分散到各生产部门,在生产部门划出一块地方给物流部作为现场仓库使用,现场仓库归物流部管理。由于在库量的削减,现场仓库所占的面积不是很大,同时,生产方式是按产品专业化进行来改善,物料比较简单,处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生产仓库设立后,生产部门与物流部门的联系更加直接、便捷、灵活,信息交换更加迅速,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为在库量进一步削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增加检验频度,削减部门内的在制品库存量。检验方式的改变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合格率高的部品或非关键参数实施省检,通过SPC控制进行质量管理。二是提高检验的频度,将以前每天抽检一次抽检数量,改为上午、下午两次抽检各一半。上午抽检合格的部品下午转运到下工序装配。这样,生产部门内部上工序上午生产的二次部件在下午就可以给下工序使用了,由于是本部门内部的转运,因此,转运距离非常近,同时也方便实施“看板管理”方式。经过这样的转变,生产部门内部的在制品在库量削减一半左右。

6.技术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要改变办公地点。技术部人员的办公地点分设在生产车间,经常巡视生产现场,迅速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质量问题。计划部门也要对生产部门生产过程出现停顿的现象及时做出反应,以防生产停止。

三、实现企业零库存的途径及主要方法探讨

1.采用看板管理方式。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它要求工序间或企业间或生产者和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 由下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生产流程方向,向上一环节制定供应。其主要目的是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使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同步进行,缩短用户响应时间,节约采购资源,降低原材料和外构件的价格,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以通过增减看板数量的方式来调节库存量。看板方式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在日本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从运作方法和原理上看,看板管理就是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或者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的“取货制”,而它的实质就是信息媒介体。由此可见,实行这样的供货办法,不仅可以做到准时向需求者供应货物,而且可以做到同步向需求者供应货物,这样供应者就不需再另设库存了。

2.采用JIT配送方式。JIT(JustInTime),即企业及时地将按照订单生产出来的物品配送到用户手中,在此过程中,通过物品的在途运输和流通加工,来达到减少库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以最准时、最经济的生产资料采购和配送来满足制造需求。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标准的J IT供应运作模式和合理的配送制度, 使物品在运输中实现存储, 从而实现零库存。

3.采用同步方式。同步方式也称轮动方式,是指企业对其生产系统进行周密的设计这一前提条件下,使各个环节效率完全协调,从而根本取消甚至是工位之间暂停停滞的这样的一种零库存、零存储形式。这种生产方式一般是在传送带式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延伸形式的一种使生产与材料供应同步进行,通过传送系统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的形式。如企业顺次生产A、B零件时,完全可以通过加工A零件的时间,来准备好生产B零件的一切原料,从而就可以减少调整准备时间,做到生产、备料的同步性。当然也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方法及改良工艺装备,来达到消除工序间的转换时间,从而使得整个生产系统能够同步、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龙军生: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2)

[2]王博武:零库存管理与物流一体化J.上海汽车,2005(4)

[3]郭芸:零库存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6(9)

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近期,欧债危机等国际因素变化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普通贸易融资在促进我国企业发展方面的不足。在此背景下,供应链贸易融资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贸易融资工具,其应用范围和重要性都逐步提升,但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本文选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总结了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思想,提出相应的发展及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供应链贸易融资 供应链管理

贸易融资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外贸易方式的演进和发展,贸易融资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深化的过程。对我国而言,贸易融资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尤其加剧了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下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外汇贸易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普通贸易融资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出口复苏的过程中较为被动。

相比而言,供应链贸易融资自其推出后发展迅速。尤其在新形势下,传统贸易融资无力解决民营经济贸易融资的问题,其效果就更为突出。供应链贸易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的金融创新,它根据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各种交易关系和结构的把握,借助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对交易过程的管理控制来满足各方的资金需求。根据当前的需求趋势来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贸易融资工具,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都将逐步提升,不过,其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本文选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分析视角,在回顾贸易融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我国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思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和贸易方式从金融机构取得信用便利和短期借贷,增加现金流量,进而在实际中获取融资的一种新型贸易手段。当前,近八成的世界贸易需要融资活动,但融资缺口却较大。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多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企业对进出口贸易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贸易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可以表述为:对内以正面激励政策为主,对外则以防范政策性贸易融资工具引发的贸易争端为主。另外,我国贸易融资也面临着一些违规业务带来的监管加强的干扰,尤其是愈来愈严格的资本项目监管问题。总体来看,贸易融资对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贸易规模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趋势来看,贸易融资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贸易融资受资产市场影响较小,从而可以提高其融资业务的质量;二是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来看,贸易融资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手段。

不过,我国贸易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存在较多局限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变化,对特殊产业链条上的贸易融资需求增加,但新的贸易融资方式却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在应对民营经济贸易融资问题时,缺少从上下游供应链角度综合考察企业资信进行融资的方式,这也限制了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和国民经济的较快复苏。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贸易融资

如前所述,传统贸易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供应链环节。实际上,从供应链角度,企业的资信状况能够被综合权衡。因此,供应链贸易融资近年来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实践证明,在应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时,供应链贸易融资显得更为灵活和有效。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逐步向战略层面转换,供应链的思想由此产生。企业进行供应链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和竞争力提升,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现实需要。狭义的供应链指的是原材料通过加工转换和销售传递价值的过程。广义的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作为基准,设定产业价值链框架下不同企业的制造、分销、渠道推广过程,是一个包含各方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系统。

供应链系统不会自发形成,它离不开企业的激励和管理活动。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各方的互利共赢关系,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各方的战略协作关系,进而共同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价值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计划部分,即企业的策略设定,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需要;二是采购部分,即与供应商达成定价、配送和相应付款的流程,并实施监控;三是加工制造部分,即安排生产、测试、送货准备等的各种活动;四是配送部分,即物流管理过程;五是退货部分,即建立网络接收产品退回的过程。当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供应商掌握企业存货水平,及时获得信息,并借此预测市场变化,增强其反应能力。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及发展

供应链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基于上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整合,从产业链的角度给企业提供一定金融服务的贸易融资方式。具体而言,它是以特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基准,以该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针对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账款和存货而衍生出的贸易融资方式。从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来看,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其本身已经成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加之制造业外包的发展,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服务对象。

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适用性在于它充分吸收了供应链的思想,一方面使核心企业在资源和资金支持下获取谈判和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也基于自身利益,希望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而不希望终止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其优势在于,通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较大的资金负担和信用不足的情况下,愿意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实现维持供应链稳定的目的,获得自身发展。就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来看,全球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迅速,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成为双赢的选择。通过供应链贸易融资,双方的战略协同关系得以稳固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种融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降低了对外融资的风险。

(三)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及具体运作

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可以从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方面来进行划分。从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的预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部分资产出发,供应链贸易融资可以形成预付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方式。具体而言,首先是预付款贸易融资。这种方式是基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上游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展开的,以预付账款为某种意义上的未来存货而进行的融资。其担保基础则是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实现了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获取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其次是应收账款贸易融资,即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一定的短期贷款,由银行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再次是存货贸易融资,通过先票后货的方式,银行获取存货质押融资,进而放贷给融资企业,完成融资。

我国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实践,但从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不断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其整体管理与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都需要具体考量。一旦融资工具在供应链上不断延伸,风险会不断放大。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产生扩散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受损,核心企业则受到最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银行无法全面考察产业链企业的信用状况,导致决策和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银行资金使用风险加大。另外,在银行的汇率风险承担方面,当前的供应链贸易融资加大了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企业期望通过贸易融资避免外汇风险,但实际上这些风险相当一部分转移到银行,进而对银行在使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从银行业务开展来看,当前我国银行机构进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同质性强,基于单笔贸易合同而发生的贸易融资占多数。同时,银行在对整个供应链交易各方进行关注、以实现真正的供应链融资方面还欠缺能力。另外,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创新有限。我国现有的专业人才在市场和风险应对中缺乏必要能力,也成为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来看,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供应链在运作方面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互动,供应链的实际作用有限。同时,供应链的控制过程不尽完整,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的目标建设方面实际效果有限。因此,当前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而进行的贸易融资活动还有待深入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改进措施方面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与贸易融资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建立。

新形势下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及完善对策

首先,从风险控制方面来看,要建立可以应用于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经营和信用风险的信息系统。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反应,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调整,以减少流动性风险。同时,考虑到核心企业的特殊地位,要力主在资金结算中体现公平原则。通过建立相应的可以用于观察上下游企业生产和销售数据的监控系统,对核心企业的合作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及时调整信贷对象和资金规模。另外,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满足当前企业需求的专业化信息平台,以加强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其次,从业务实施方面来看,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贸易融资经验,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结合我国企业现实需求,研究出台相应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及时关注融资企业及其交易对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建立结构性融资模式,并可以联合第三方服务供应机构提供融资产品,进而提供系统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案。另外,考虑将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的其他方式相结合,推动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的演进与发展。

再次,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银行要基于当前系统的信用体系缺乏的现状,建立供应链企业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在其业务范围内,实现小范围信用体系的可用性。通过建立第三方或者中介信用评价与风险控制机构,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同时,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另外,通过加强相关产业内部社会征信机制的建立,完善相关立法,促进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的发展。

最后,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通过高素质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人才的引进,加强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风险监控与客户开发方面的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的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对现有人才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在银行内部管理方面,要与加强供应链关系的系统培训相结合,进而为我国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

2.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

供应链管理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 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 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 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 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 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 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 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 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 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 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 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 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 刘雪,REVELL Brian等.Market Ability, S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Challenges in the Chinese Fresh Products Sector.Logistics Technology, 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