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模式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必须认清,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基本事实:创新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创新的性质,而不是创新者的素质。商业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会经历一些可预见的发展阶段――企业高管需要了解每个发展阶段的关注重点是什么。其次,企业领导者还需评估拟推行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否与当前商业模式的关注重点一致。
一个商业模式由四种要素构成:客户价值主张、资源、流程和赢利模式。总的说来,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流程决定了它的能力――它是如何做事的;而客户价值主张和赢利模式则主导着组织的重心――它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容相谐。
在成熟公司里,一个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通常是单向的,从新业务单元及其商业模式的创立开始,随即转入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最终追求极致效率。
1.创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营者寻求有意义的价值主张,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开发这个价值主张,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初始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的语言特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组织的各种经常性任务在逐渐造就流程,赢利模式还处在萌芽和探索状态。这使得企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持续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于客户需求量的增加,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判断产品能否实现未满足的客户需求”变为“如何现规模化运营来满足需求量的增长”。在创始阶段,企业以创造顾客为宗旨;到了持续创新阶段,则要把这些顾客打造成为忠实可靠的客户群,把组织建成一台运转良好、能够不断提供无瑕疵产品或服务的机器。在这一阶段,企业的重点是建立流程,即锁定当前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比亚迪;商业模式
引言:温室效应中的CO2有25%来自于汽车尾气,日趋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也要“归功于”汽车的使用,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的威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模式的选择。本研究在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入手,来探索走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困境的对策,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点演变
本国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始于1991年,从开始颁布的研发政策到现在的应用推广及产业化发展政策,经历了从“八五”到“十二五”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和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促进研发启动、推动研局、推进产业化转化和加大推广力度四个阶段。
表1: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着力点演变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在前期的研发中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推广阶段开始的时间较晚,发展力度不够。从我国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可以看出第三和第四阶段,在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2012年出台的产业规划,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国家在未来的六年多时间里,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
1.核心技术不够成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今,我国给予了不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说纯电动车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技术的研发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缺乏电机、电控等的核心技术,在电池的续航能力、使用寿命、造价等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整车控制核心硬件、电机控制芯片等关键的零部件还需要依靠进口,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很多企业处于装配加工比较低端的阶段。
2.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最大的困难在于用户充电,所以要发展纯电动汽车,国家得建设充电网络。可以通过对加油站的改造来建立充电站,考虑到纯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作用,这项投资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现阶段使用快充方式充电需要耗时20分钟,而使用家用电源充电则需要5~8个小时,充电时间太长。由于私人用车行程不固定,因此完善充电设施,实现能源供给方便快捷非常重要。如若充电站无法形成像加油站那样的规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恐怕会停滞不前。现阶段电网和市政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充电站不够普及,这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
3.商业模式缺乏系统创新
美国的汽车销售量在1908年只有65000辆,加上昂贵的价格、经常出故障以及并不宽阔的公路,社会人士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抱着悲观的看法,银行家们也拒绝为汽车产业提供贷款。当时的通用汽车创始人杜兰特先生因为期望汽车的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辆而被称为疯子。两年后汽车的年产量超过了100万辆,在这期间并未出现技术上的突破,造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福特发现了流水线生产法,这是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从各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历程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有成熟的模式来参考复制,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需要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虽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还没有找到能使产业的发展进行变革的创新模式,这将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基于比亚迪的案例研究
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案例分析
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动车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能源供给产业链的构建。由此看来,新能源汽车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创新,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创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案例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1)比亚迪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采用的模式是“电池租赁”模式和“整车购买自充电”模式,2012年11月23日比亚迪创造性的提出了“三零”创新商业模式,分别是零元购车、零排放和零成本,这减轻了公交车行业一次性全额付款的难度。“零元购车”是指集团客户可以采取零首付与分期付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购车,这样不仅避免客户一次性出资的压力,而且客户可以利用油电差价来还月供。如在深圳每台比亚迪E6出租车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售价为18万元,如果采用零首付模式购车并在五年内分期付款的话,每月承担3576元的贷款,油电差价每月为7166元,客户还有多余的钱进行其它消费,而且路程越远,可以节省更多。为了满足公交公司和租车公司的差异性需求,比亚迪还推出了买方信贷、融资性出租、经营性出租的操作模式,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模式。比亚迪的第二种商业模式是“袋鼠模式”,比亚迪采用了战略转移和内部的垂直整合方法。通过整合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加上把IT零部件和汽车业务中的一些优势部分进行整合,来调整整个企业的产业布局,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这种模式下,比亚迪利用企业的强大资金、人才和管理力量,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建立了汽车产业基地,依次行程里模具、研发、行销、制造的产业格局。
比亚迪的第三种商业模式是进性产业的转移,首先在主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势头,竞争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形成了一个母体的“保护袋”,为新产业的成长造就了时间,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在技术研发方面,比亚迪区别于国内很多企业,比亚迪很注重技术的研发,使得集团在新兴产业领域有很丰富的技术储备。最后在产业布局上,比亚迪拥有远见卓识,选择了发展不久但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使得自己不至于打持久战,可以尽快的完成原始积累。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非意味着彻底改变固有的商业元素,而是将新的商业元素与原有的商业元素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比亚迪之所以可以成功的实现从电池到汽车的成功转型,其关键在于比亚迪本身在电池领域已经遥遥领先,在培育新的汽车产业时做到了对原有核心能力很好的传承,避免了两方面作战的危险。与其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如说是价值方面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对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
电动汽车辅助设施建设情况的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电动汽车能否最终在路上行驶,也关系到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能否真正打开。针对此问题,比亚迪已经开始建设储能电站,通过将夜间的“谷电”或是平时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来对供电中断或电力紧张阶段进行电力供给。与此同时,比亚迪还采用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策略,来进行推广。比亚迪首先与深圳市形成合作,来发展电动汽车,完善辅助设施的建设。在比亚迪的促成下,深圳市政府计划到2015年建设公职车充电桩2500个、公交充电站50个、社会公共充电桩200个。不仅如此,在2014年的2月,比亚迪与ABB集团开始合作,计划在中国建设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将在6年内向全国范围内的腾势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至此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3)注重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技术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技术不够成熟问题,比亚迪利用规模化的研发团队,来对核心技术进行探索。比亚迪现拥有约14万人的员工,其中做基础项目研发的工程师有1.2万名,大约占到员工总数的9%,2008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为11.6亿元,对于新能源汽车业务,2011年比亚迪对e6的研发投入了10亿元,比亚迪为本港电动车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并投放了接近4000万元用于充电设施的建设,2013年5月,在港推出了45辆纯电动车出租车,并建成了首批3个充电站。同跨国的企业相比较,比亚迪的研发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低成本的研发人员,以300%的工程师人数也要换取1%的领先,这在比亚迪内部被号称为“301效应”。比亚迪依靠研发的规模效应,从设计开始入手来全面的整合产业的价值链,并且通过对零部件的自制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在手机的EMS业务上,这种操作方法已经被成熟运用,目前也被成功的运用在了汽车业务上。
四、结论
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龙,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亚迪创造性的提出“三零”商业模式、“袋鼠模式”和进行产业转移的商业模式;不仅如此,比亚迪还注重联合政府与企业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注重前期的技术研发,比亚迪成功的宝贵经验,值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方面进行借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汽车行业的重大变革,而且是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在世界各国已经处于国家战略高度,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遭遇冷落,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比亚迪成长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其进行探索和借鉴,不仅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促进意义,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肖俊涛.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院,2011,(3)
[2]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
[3]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4
【关键词】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创新;商业模式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多元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全球化、透明化的背景下,海尔通过对经营模式的不断探究、创新,已经初步形成本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即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在经济虚拟化的今天,中国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场无声战争。
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背景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于1984年创立于青岛,是当前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初步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887亿元,销售量第七次蝉联全球第一。
(二)海尔集团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核心主张,是指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被组织人员普遍接受认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历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创新已然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海尔员工普遍认为不断创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精髓。
(三)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顺应潮流,才不会被无情淘汰。从1984年至今,海尔集团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多元化发展阶段,实施OEC管理模式,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兼并国内多家家电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坚持走出国门、出口创牌,在海外建立“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实施“市场链”流程再造。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坚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网络化阶段,海尔集团坚持网络化的市场和网络化的企业,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继续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
二、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分析
(一)所谓“人单合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企业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契机,新的经营模式应凸显网络化特性。海尔所探索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体现网络化特性的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所谓“人单合一”,“人”,指的是认同海尔经营理念的所有人;“单”,并非狭义的商品订单,而是指商品所体现的市场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一种将市场、用户和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由、自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全球信息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实经济运行主要朝着全球化、信息化两个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爆炸式信息环境下,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透明化,而网络经济模式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产生并不断发展。网络经济模式是指企业在商品运行过程中将市场作为中介,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协调供求关系并从中收取一定交易佣金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网络经济运行模式。
(二)“人单合一双赢”创新意义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是人单合一的终极目标。在营销学中,双赢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在企业与用户二者中,用户先赢企业后赢;另一方面,于企业和员工而言,员工先赢企业后赢。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双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而事实证明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也是一种服务理念。互联网时代,用户关注的不再是广告而是口碑。在企业多年发展中,海尔依旧坚持“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商品、高品质的服务,以求实现企业对用户的诚信承诺。在网络化阶段,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科层制企业转型为共创共赢的创业平台,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变革让每位员工直面用户、与用户零接触,打造出互联网时代的诚信品牌。
三、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借鉴意义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改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现行经济运行过程中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双赢是人单合一的关键,是引导企业改革方向的灯塔。在企业双赢模式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用户的需求、员工的参与、领导的决策等。从一般意义上讲,用户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接受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创新不再是科研人员的“独角戏”,用户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需求、用户参与被认为是新背景下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员工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关键力量,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知识性强,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独立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学会用人艺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决策。
四、结束语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体现了海尔集团在网络信息化阶段对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和用户需求的重视。变革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仍是当前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张瑞敏的全球竞争新思维 揭秘“人单合一”战略 海尔模式就是“人单合一”![J].中外管理.2005(11)
关键词:社会网络系统 盈利模式 收入模式 发展策略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普及化、平民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兴而占据互联网主导地位的社会网络系统(SNS),它的发展前景分析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并希望能够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像在中国社会网络系统发展的早期,海内、校内、亿聚等在互联网市场争杀拼斗一样。而也正是基于国外社会网络系统的迅猛发展和重大成果,使人忍不住想要了解社会网络系统的发展历程、盈利模式及未来前景。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有一个著名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正是这最后7分钟谱写了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却翻开了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的新篇章。
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是如何的疯狂。而疯狂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根基不稳。所以说,世界上互联网的发展乃至于到了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都有着营养不良、快速盲目冒进之后的弊病。而本文的研究意义正在于此。希望通过对SNS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SNS发展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及早发现弊病并做好预防,使得SNS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其商业模式的探究与SNS网站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劣分析,对其未来的盈利有更好的建议,使得国内SNS的发展能够平稳并快速的前进。
1 SNS概念及内涵
1.1 SNS概念
SNS(Social Networking System)是“社交网络系统”的简称。在互联网领域,SNS包括三层含义:
①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或社会性网络服务。
②社交软件(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③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综上分析,可知SNS主要是指通过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进而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
1.2 SNS的理论基础
SNS直译为社会网络系统,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性网络社区,是指个人的社交网络在网络上的再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和“150 法则”。
1.2.1 “六度空间”理论
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Stanley Mailgram)在1967年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具体要求是:随机将一套连锁信件(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发送给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每个收信人根据信中的要求,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依次进行传递。最终,经过五、六个步骤后,大部分信都能送达该股票经纪人。这就是著名的“连锁信件实验”。
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知,一个新的理论摆在人们面前: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 separation)。该理论的内容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陌生人,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相互认识。这些为社会网络系统(Social Networking System)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150法则
“150 法则”指的是将人群控制在150 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3 SNS的内涵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通过SNS平台就可以建立联系,通过网络可以轻松认识“朋友的朋友”,进一步扩大社交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形成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受六度分隔理论的影响,进而产生SNS,同时促使其发展。在功能方面,通过朋友的朋友,SNS能够帮助用户加入感兴趣的圈子,进一步对自己的人脉进行不断的扩张,在需要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人脉关系网中的帮助。在社交行为方面,SNS可以将现实世界人们的行为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复杂的关系链。通常情况下,用户联系的人主要是和自己或者朋友比较熟悉的人,其人际圈子的规模,当遇到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时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并且通过关注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持。在技术方面,基于个人的网络,SNS采用点对点技术提供基础服务。利用分布式软件进行编程,并统筹安排分散在各地的个人电脑,同时赋予这些电子设备强大的能力,相对于服务器来说上述电子设备是非常渺小的。
社交网络将互联网上形成的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区,致力于其成员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它具有用户真实性和用户自主性的显著特点。
1.4 SNS社交网络的功能
1.4.1 分享功能
SNS可以实现以爱好、教育背景等为区分标志的集群分类,从而提高SNS信息的针对性与服务性,可以使各种信息能够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迅速传播,促进资源的分享与应用。
1.4.2 社交功能
人际关系的建设往往是SNS网络最大的社交功能,以身份验证为前提的人际关系真实可靠,真诚度高,能够有效拓展朋友圈,发展人脉资源。
1.4.3 归属功能
SNS社交网站除了可以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生活社交圈外,它所构建的平台,则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和公众需求相结合的网络平台,使得个体得到整个群体的认可。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群组。
1.4.4 娱乐功能
SNS社交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文化、教育及娱乐资源,可以组织大众在线活动,通过分享及传递,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满意度,增进友谊,提高自我的成就感。比如开心网上的各种小游戏。
2 SNS的发展历程
2.1 SNS萌芽阶段
1997年以后,代表性网站:“六度空间”(Six )。
2.2 SNS开创阶段
2003年至2004年,代表性网站:“挚友网”(Friend-
)。
2.3 SNS发展阶段
2004年前后,代表性网站:2003年9月“聚友网”()以及国内的QQ空间()。
2.4 SNS爆发阶段
2004到2006年,Facebook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的“校内网”(后更名为“人人网”)。
2.5 SNS蓬勃阶段
2007年前后,“莞尔”()厚积薄发。同期代表网站还有国内的“开心网”。
通过分析SNS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SNS网的发展过程:实名关系渠道应用盈利。实现用户之间的关系需要以实名制为前提,在早期的时候,主要突出实名的概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内网形成有效的用户关系奠定基础,实现校内市场的统一;形成传播渠道需要以关系为前提:用户关系为后来获得开心网游戏渠道提供帮助,并且导入MSN关系,为网站的争车位和好友买卖的有效传播创造了机会;传播网站的引用需要以渠道为前提:有效的站内和站外传播渠道将会为SNS社会化应用提供传播渠道,有效的把企业服务和用户需求进行连接。
3 结束语
SNS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全面社会化应用时期,通过真实的用户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渠道,结合SNS平台,可以为企业、用户等提高完善的服务。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彻底改变,就像人们传统的邮寄信件被电子邮件改变一样。
参考文献:
[1]李晓娥.SNS社交网站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J].媒体时代,2011(04).
以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的战略制定为例,梳理出中小施工企业战略制定的步骤,这种战略的制定对当代中小施工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对经济运行、国家宏观政策极为敏感,是不折不扣的高风险产业。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建筑企业数量飞速增长。(见图1980-2008年我国建筑企业数量)。受建筑业盈利的刺激,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性质的企业都加入到建筑大军中。施工企业的增多,再加上国有等大型施工企业的影响,使中小施工企业在技术、融资、资质等方面面临极大的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却不是制约中小施工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其中最突出的是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战略指导。
二、建立中小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公司的全局筹划和谋略。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兴衰。如果战略管理出了问题,即使运行层面的管理再精细,企业也可能会出大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行动纲领,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我们以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制定为例,剖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
三、制定中小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和方法——以路网公司为例
(一)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4年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经历了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施工和高速公路养护的初建时期,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时期,公司完成了从单一的工程施工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产业延伸,主要经营公路、市政、保障房、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BT、BOT模式项目投资。
为确保公司快速发展,路网着手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抽调公司高管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成立了战略规划研究小组,对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得出路网公司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以及内部优势与劣势。
(二)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充分研究企业的发展历程,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路网集团公司制订了企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
1.短期发展目标(2011——2015年):立足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跻身省内建筑业前三名,进入资本市场,打造最优秀的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商;
2.中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业,延伸、整合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者;
3.长期发展目标(2020年以后):立足实业兴国,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向股东提供资产的稳定回报和长期增值,将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短期发展目标是对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分解,它需要具体的方法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要细化并明确企业的业务战略。
(三)明确企业业务战略
1.商业模式选择。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业务战略,确定了以BT、BOT、政企合作为主要商业模式,并制定了公司中长期发展模式展望和模块组合,城市综合运营商模式以及产业链延伸、整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
2.确定经营战略。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集聚公司优势资源,采用错位经营策略经营目标市场;建立精英团队,全方位拓展信息渠道,抢占市场份额;依托项目成功实施,树立品牌,拓展市场经营;打造产业链,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进入资本市场,运用优势资源(资金、管理团队、业绩、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3.项目管理战略。(1)以战略目标和投资经营战略为指导,不断创新项目管理理念,健全改进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2)坚持以项目效益、进度、质量、安全、品牌建设为主线,以优秀的项目文化为支撑,以项目绩效考核为推力,持续推进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实现项目管理的战略目标。
4.人力资源战略。发展式人力资源战略。大规模的人才招募引进,注重人才储备,注重发展个人和团队,视员工为投资对象,优先考虑企业总体发展,推动变革管理,重视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
5.财务战略。筹划公司上市,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为公司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财务融资功能,确保完成融资任务。
6.企业文化战略。全面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倡导六种文化,不断促进人才理念、服务意识、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安全理念、质量理念等员工价值观、企业财富观的更新和提升,实现企业创新提升式发展的目标。
(四)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推进,公司成立战略规划委员会。由公司董事长兼任战略委员会主任,总裁兼任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成员由高管人员担任,下设战略规划部。
战略规划部是集团战略执行体系的设计者、推进者、维护者,为制定、实施战略规划提供指导、支持、质询、监督、调整等服务,保证集团总体战略“落地”,确保实现集团总体目标。
四、结语
中小施工企业需要运用战略管理这一管理工具,在战略管理的框架下,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