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经济体制

传统经济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经济体制

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第1篇

面对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会计思维和理论体系进行变革的形势,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认真研究会计的科学框架、进行会计理论创新,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的概念,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全球网络的形成,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服务水平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规模从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规模生产;生产形式从扩大再生产转向创新再生产;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垂直管理转向网络式水平管理等等。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会计,在其会计理念、会计目标和会计政策等方面,都要从原有的工业经济环境中脱胎换骨,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准则有直接影响,特定的环境必然造就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这是为会计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

1、 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我国大多以企业的价值运动即G― W―G′′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对财富的增值过程,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资产的定义必须修改,否则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会计环境的要求。

2、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知识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冲击。会计确认就是确定一个项目能否进入会计信息体系。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无形资产将取代有形资产占据主导地位,计量模式将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正面临冲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主观估计的基础上的,缺乏可靠性。尽管历史成本计量有可验证、中立、可靠性强等优点,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许多经济事项,如果仍然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合并商誉的处理是以被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提倡以历史成本计价与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并重,这将成为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4、对经营成果计算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利润是企业核算的中心,它着重反映投资者在生产经营中的情况,相应地,损益表成为核心会计报表,其他各参与企业活动部门的利益没有被重视。但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谋求参与企业活动各个方面的利益,社会责任将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受益者不限于股东,职工(获得工资薪金)、贷款者(收取利息)、政府(征收税金)等也是企业收入的受益者。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有可能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为了动态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还要应用新兴的“作业管理”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果的增值过程。

5、对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影响。传统会计是建立在“资本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相应地,利润的分配也要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知识经济中,这一基础将会发生变化,因此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利润的形成到底是资本的作用还是人才的作用,在工业经济中也常常使人难以确定。拥有同等资本的企业由不同的人来经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会使企业得到丰厚的回报,有的人会使之蒙受损失甚至破产,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能确定利润来自于资本吗?这使现在的利润形成因素受到质疑。“利润来源于资产的使用而非占有”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利润形成中的作用。对于利润的形成问题,马克思曾说过,利润本质上是由活劳动形成的。在知识经济中,活劳动体现为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成为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当然,企业缺少了资本也不行。这样,利润的形成主要因素必将是资本和人才。因而,就要体现出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过程。

6、对会计报告的影响。首先,由于传统会计确认标准和计量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将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信息等无形资产信息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导致了会计报告信息揭示与披露的不完整;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也面临挑战,如企业必须快速、及时地获得财务和市场信息,以便迅速做出决策。这就要求会计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信息加工和报告方式,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灵敏、准确、及时。

二、知识经济要求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

面对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会计思维和理论体系进行变革的形势,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认真研究会计的科学框架、进行会计理论创新,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好会计创新工作:

1、研究和引入新的计量手段。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彻底的变革。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里组成多种计量手段,避免单一的计量手段使会计工作陷入困境。

2、尽快扩大财务会计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已有30多年,由于涉及到经济理论、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计量等一些问题,它仍然未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要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才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3、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涵义。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它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会计目标、会计观念、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的倾向。例如自创商誉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是不予反映的,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知识创新而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和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会成为一种较普遍现象。而且企业的合并或解体也会经常发生,如不在市场交易前确定自创商誉价值,那么在市场交易时的价值确定就会显得不够严谨。

4、变革会计信息形式与内容。传统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过去的已成事实的财务状况,与企业发展有关的预测和前瞻性信息却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这大大削弱了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资金使用及周转情况,而且还需要了解有关企业的发展前景的资料,为其投资或经营提供最有用的帮助。因此,财务报告需要在现有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有关企业的预测报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报告、融资能力报告以及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的信息。

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天然澄清剂;提取;精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天然澄清剂是从食品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是替代聚丙烯酰胺,聚合铝等人工合成絮凝剂的理想品种,也是中草药制备水提酒沉工艺中乙醇的理想替代品。传统中药提取工艺一般采用水提醇沉法去除杂质,存在操作烦琐,工时长,工艺不稳定等问题,而天然澄清剂可以替代传统醇沉法,更快捷、高效、稳定地去除提取液中鞣质、蛋白质、树脂等胶体不稳定成分,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皂苷类、萜类、多糖、氨基酸、多肽、维生素、矿物质等却无影响,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 天然澄清剂工艺

以某口服液为例,ZTC1+1天然澄清剂加入的方法如下:

1.1 澄清剂的处理

分别将ZTC1+1天然澄清剂A组分、B组分加水少量,溶胀24小时搅拌,分别配制成浓度为0.5%的溶液。配制量经试验得出表

由于1、2、3清度均合格,4不合格,而3的澄清剂加量少,故取3号试验结果。B组分加6%,A组分加3%。样顺序取决于待处理溶液的PH值环境与蛋白质的等电点关系,综合某口服液的PH值情况,决定先加B后加A。

1.2 药液的制备

某口服液制成饮片按处方量投料,加水煎煮二次,收集提取液,浓缩,备用。

1.3 传统醇沉工艺

取浓缩后的清膏,加乙醇,沉淀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得醇膏,备用。

1.4 加天然澄清剂工艺

取浓缩后的清膏,加入0.5%的B组分的胶体溶液(浓度6%),搅拌10分钟,再加入A组分的胶体溶液(浓度3%)搅拌10分钟,15000转/分钟离心20分钟,过滤,得澄清液体,备用。

1.5 两者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加入天然澄清剂含量收率明显高于传统醇沉含量收率。

2 稳定性考察

应用天然澄清剂制成的某口服液样品,经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考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的考察,按照国家标准检验仍然能够符合规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天然澄清剂工艺原理

天然澄清剂是从食品中提取的高分子物质,其采用“1+1”澄清技术,一组分起主絮凝作用,另一组分起辅助絮凝作用。第一组分加入后,在不同的可溶性大分子间“架桥”连接,使分子迅速增大,第二组分在第一组分所形成复合物基础上再“架桥”,使絮状物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形成,且第二组分的加入量为第一组分的一半,可以保证第二组分作用完全,在溶液中不残留。

4 天然澄清剂优点

天然澄清剂生产过程比传统澄清剂快2-5倍,故效率较高。主要去除鞣质、蛋白质、蜡质等胶体不稳定成分,清除率在90%以上,对药物中有效成分无影响。不需要调节PH值。由于为天然食品提取物,不引入异味。第二种组分总比第一种组分加入量少,第二种组分的再“架桥”作用可以保证游离或结合的第一种组分从溶液中分离而除去,保证提取液中无残留。天然澄清剂还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便、稳定性好、费用低廉等优点,根据经验按生药量折算,每吨生药量只需要用1.5-3kg天然澄清剂即可,生产成本可降低90%。

小结

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反观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有站在人的价值主体性维度考察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厘清经济与伦理逻择关系和内在矛盾,并且以此来观照我们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目的、过程、手段、结果所体现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性评利,正确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和价值取向,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伦理的建设,深人研究探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了解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及社会作用,批判地吸收其精华,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经济与伦理的关系论述不少,历史上也有不少相关论述。如中国古代儒墨之间的义利之辩就是对这一关系的讨论。若按照经济与伦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将经济与伦理间关系的思想分成四种形态,分别是经济中心论、道德中心论、经济内生论及外在经济论。不论哪种向度,都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其片面之处。本文试想从价值主体之维度对经济与伦理关系做一些探讨。

纵观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是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容纳了法家、道家、兵家诸家治国治人之道,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规范和评价人们经济思想和行为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在春秋末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形成的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主张伦理重于经济或理性重于利益,伦理是经济目的,经济是伦理的手段,甚至认为利益可以为理性而失;以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为代表形成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主张经济重于伦理,利益重于或等于道义;利是社会伦理的基础,道义的前提是利或利人;“交相利”乃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以许行(与孟子同时代人)为代表的农家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则主张君民并耕同劳共食,平等交换,反对剥削欺诈;主要身亲耕,妻亲织,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极力维护广大小农群众的利益。表面上看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不乏有关于“人事”的论述。但它研究的只是人的行为规范,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体现的是一种人对群体的依赖关系,人在这种依赖关系之中自然不可能成为独立主体和确证作为人的主体性,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创造性的主体精神。经济伦理学的着眼点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伦理问题,既在经济中隐含而又凸现出人的价值和伦理关系问题。经济伦理学对经济的关注是为了对人的关注。如果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讲,不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处理好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仅仅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正好相反,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不是目的本身,至少也不过是目的性手段,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即人的主体性得到复活。只有这样的经济,才是真正“为人”的经济,才是真正具有伦理精神的经济,才是真正“为人”的经济。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经济伦理学探寻在伦理建立完善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行为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善恶判断系统,以主体性的人格赋予经济的意义和终极价值目标,即赋予经济以精神、气质等品格;最终实现人的直觉与自由的本质学问,自然要从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然而,随着人类经济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复杂性,特别是经济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矛盾关系凸现,经济伦理学倒偏重和专注于物与物的关系即经济效率,较少关心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东西能够培养“人的美德”或者“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等诸类问题,在客观规律面前,人这一经济的主体被忽视了。现实的经济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问题的研究,甚至经济发展被视为最终目标,人被简单地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追求物质被认识是人的根本,以为解决物质和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唯一需要。经济活动若只围绕着财富增长而展开,即囿于客体,囿于人之外的物质层面,失却对人的关注,忽视人是经济运行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则必然导致经济与伦理的分离和紧张关系。

经济与伦理的冲突,首先体现在人类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的冲突上。就形式而言,经济活动与伦理活动都是人类的理性活动,虽然经济和伦理都体现着人类的理性,但经济学却有着自己比较特殊的理性观念。经济学的理性是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如果一个商人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来达到目标,他就是理性的。有效地利用资源来达到目标,这就是经济学理性的根本内涵。具体来说,经济学理性有以下三个方面涵义:第一个涵义是“人的自利性”假设。在经济学家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其行为必然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核心思想。第二个涵义是“极大化原则”。它坚持功利主义原则,认为个体对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价地追求最小化“痛苦”,是人的理性的必然选择。第三个涵义是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事实上,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和对经济成就的判断都渗透着伦理的因素,都受到人类整体理性的影响。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动机的设定过于简单、狭隘和武断,它对经济成就的判断也缺乏“人类最终目的是什么”和“怎样的经济活动使人幸福”这样的伦理考虑。

其次,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冲突上。人类是经济的主体,经济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中,经济发展只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尺度;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经济的高速发展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的各种全球性危机,这些危机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仅如此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还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物化。商品经济把人纳入到它的普遍的价值体系之中,使人成为一种可使用、可交换的商品,在经济中发挥作用。于是,人作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到重视,而他的人格价值却被吞没了,人的价值仅仅表现为物化的值和交换价值,即作为手段的效用价值,而不是主体性价值。结果便是人被物所支配,被他自己的产品所支配。个人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贪欲所带来的只能是摒弃价值理想,忘却终极关怀,使人成为物质巨人和精神侏儒。总之,这种单向度物质价值取向导致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严重冲突。

再次,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冲突上。通常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侧重“如何发展”,却忽视了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另外一面,即“为何发展”这一价值论、目的论问题。而后一方面正是前一个方面的理论前提。如果我们不能对“为何发展”做出合理回答,我们的发展就会因失去价值论基础而发生意义危机。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当前“唯一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对‘如何’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谁都不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这涉及的实质上是哲学和伦理学中争论不休的“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是”,是一个存在论、本体论的概念,指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事实固有的存在属性及其客观规律性。这里的“应当”则是一个价值论、目的论、实践论、伦理的概念,指立足于人类自身尺度所形成的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和伦理规范。在传统哲学看来,现实的就是合规律的,合规律的就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合规律成了决定人类行为的唯一尺度。因此,对必然性的尊重就成了最高的善,人也只能做规律自我实现的有意识的工具。实际上,休漠以来,有许多思想家意识到,从“是”中推导不出“应当”,从事实判断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从合规律性中推导不出合目的性。现实经济实践中“我们能够做的,是否是应当做的?”“能够做”和“应当做”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考察,可以知道就经济本身而言,经济活动的确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有着与伦理价值不同的价值。但经济活动无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当我们把经济活动放到整个人类实践活动来考察时,的确需要有一个伦理维度。因此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确定并不能代替对现实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价值论的评价和社会批判;合规律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以人为中心的尺度和伦理原则的评价和规范。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必须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尺度,不仅要有效率的尺度,而且更要有人道的尺度,这里的人道的尺度,主要是指人的价值主体性维度。要讲人的价值主体性维度,首先必先理解科学的人性观。

经济伦理学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哲学,道德是人的道德,离开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道德就会缺乏主体基础,伦理学作为关注人性改造与完善的人文学科,如果不研究人性问题,也就缺乏了其应有的逻辑起点。根据经典著作的论述认为:人性是以社会实践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能动与爱动的统一。人同动植物一样,在自然界面前也有爱动的一面,有对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的依赖,即人的需要,但只要是人的需要,不管是哪种需要,本质上都是社会性质的需要。因此,人没有纯粹的自然性,而是人化的自然性。承认人性中包含着自然性,但同时认为这种自然性不能归结为人与动物相同的那种自然属性即纯粹的生物和生理本性,而是社会化的自然性。“吃、唱、性行为等等··…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只有满足这些需要之后,才能“使人的感成为人的”,才能“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其次,关于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不仅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主体,而且也是认识和改造人本身的主体。人的这种主体性,是人同其他动物最后的和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特性。人的主体性概括起来讲就是人作为对象世界的主体所具有的不同于自然和动物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历史上的一切非的学者离开社会实践而谈人的理性,这自然是抽象的,认为人的理性、主体性、自觉能动性,人的精神生活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性不仅包括人同自然界相同的性质,甚至还包括人的类特征,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关于人性的社会性的规定,把它与历史上一切抽象的人性论区分开来,是人性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不仅仅认识到构成了人的本质的上述要素,而且使之建立、统一于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或社会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是生产劳动,正是劳动把人从自己的动物祖先中提升出来,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使人的自然属性变成了人化

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第4篇

一、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在合理配置资源的要求下,经济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到生产末端治理的过程,最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体制成为最终发展方向。自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以来,经济资源由传统的线性增长经济体制转型为新型的环形生态循环体制,进而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大幅提升。因此,便产生了与之匹配的循环经济会计模式。该模式在原有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环境计量因素,全面扩充了原有的会计经济体制。使会计模式从原有的单一货币计量,转为多元计量,从而通过价值管理达到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状态,最终实现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

二、循环经济会计模式发展现状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3R”理念为重中之重,“减量――利用――循环”的链条式走向为会计计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在循环经济体制中,无形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比重加大,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计量标准,因此,在现行的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即绿色会计便引申而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家在出于环保可持续考虑的同时注意到企业需要大力提高投入产出比,于是,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然而,不可否认,虽然我国大力提高了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程度,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1.信息纰漏问题。这是环境会计的首要问题,虽然自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推崇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大多数企业仍以较为模糊的态度的面对环境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回避处理相关问题,这使得我国距离发达国家的纰漏水平相差甚远。

2.法律法规不健全。针对新兴的环境会计体制,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有效而全面的执法系统,面对石化等敏感资源企业刻意回避环境计量的行为,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说明,政府也并未作出相应制裁。

3.缺乏全面体系。会计是系统计量的过程,它可以利用基础数据对一定时期的业务项目作出较为准确的计算分析,从而达到判断盈利或经营与否的目的。但环境体系由于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环境收支,因此需要一套全新的固定体系计算模式,这仍有待分析开发。

4.缺乏专业人员配备。在形成的新的会计经济体系后,专业做账人员必须准确的区分出环境要素,并扩充报表系统,这需要有较高的会计素质的专业人员配备。

三、循环经济会计模式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信息纰漏体制。不同于传统经济,在循环经济中,需要我们更多的以灵活的态度处理问题。首先,完善基础会计要素。现今有关循环经济的计量要素少之又少,仅在管理费用中少有涉及,因此,应在完善资产负债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突破计量障碍,从而达到严谨规划信息的目的。其次,全面把握计量体制。以国家现有政策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记账制度,以正确而开放的态度处理循环经济。

2.完善法规制度。虽然在现今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中,环境风险评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不得不说在我国仍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强制性法律措施。若要推广循环经济会计体制,必须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纰漏等问题做以明确规定,同时加强政府审计与民众监督,从而避免企业回避处理相关问题的局面。

传统经济体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 管理方法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中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都是财务处,而财务处在全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占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并不能进行比较到位的处理,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并且因为小团体思想的不断滋生和蔓延,个别单位出现亏损和学校要,盈利了向学校交很少或者是直接不交,更严重的是,会计资料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能得到真实有效地反应。在此基础上,黑洞现象就会出现在财务管理中,从而使国有资产不断流失。

(二)高校债务规模过大累积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在最近几年中,因为国家的投入对于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指出而言是无法相互满足的,很多高校都是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将自身的运作和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进行解决。而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时候,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当前,高校已经承担了过重的债务负担,这对于高教事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而言,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直到2005年年底,高校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001亿元,而官方也第一次公布了全国高校负债的整体数据,“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高校传统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受到国家体制的全面影响。从建国之后,我国高校的财务核算体制一直都与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一致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财务核算体制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尽管我国目前为止已经不再沿用传统的经济体制,但是传统体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性还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传统经济体制就会使高校财务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高校部分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学校的发展重点放在办学规模扩大、大力投入基础建设和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以及影响力方面,而对于高校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专业素质的培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国很多高校的一些财务人员根本不具备合格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领导层的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伴随着我国高校经济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领导层开展财务经济决策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的自身发展而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某些高校领导层的财务决策相对比较主观武断,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没有重点考虑,只注重眼前利益;可行性研究分析不到位,这样的话,决策就会出现失误;分期安排资金投放不够合理,造成资金的配置状态不能实现最优化。

三、改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方法的途径与措施

(一)改进高校预算管理制度

在规划预算的基础上,使高校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得以提升。可以将零基预算法作为预算的主要方式,预算高校内下一年度以及未来几年内的项目投资建设,在预算细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升的时候,通过规划预算使高校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得到有效地提升。

有效执行监控预算,使高校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得以提升。预算分期、分段跟踪、反馈制度可以在高校财务部门建立起来,从而使预算在合理范围内的有效执行得以保证。

(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

第一,高校内资产备案以及盘点制度的建立健全,定期进行清查,使帐实可以保证在可控范围内,与此同时,对资产处置流程管理进行规范,这样的话,资产的效益可以四线高度化;第二,风险评估重大投资,使合法合理性有所保证的同时,达到收益最大化;第三,对货币资金流动的时间价值进行加强,从而使高校自有资金价值实现最大化。从高校内部以开源节流形式使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和健全。

(三)实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与高校内部门、单位经营以及管理特点相结合,可以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划分为三种类型,并且对其相应的审计重点有所明确:第一,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核实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审查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性,考核经营者的管理和决策能力,重点查处为获虚荣或者承包奖弄虚作假、经营管理善等造成的严重问题都是需要进行审计的内容;第二,学校财会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进行审查和评价,重点在于对有无公款私吞、私分利息、挪用公款和公款私贷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检查。

四、结束语

通过国内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对于高等院校发展的而言,也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高校在市场活动中参与的领域也日益广泛,可以使用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也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当今的高校财务管理已经不是单纯的记记账就可以了,而是已经将财务监督管控体系作为重点,并且已经逐渐在各高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全面提升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建设观念、制度以及技术创新,从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发展机制得以实现,是新形势下各高校全面实现综合办学能力得以提升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海兰.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

[2]萍.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田婕,席卫华.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