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社会工作

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够使家庭功能缺失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定势产生解构。儿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和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家庭环境特别是亲情、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的监护对其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留守少年儿童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在的家庭,虽然形式结构完整但家庭功能、环境残缺造成的。生活在家庭功能与环境残缺之下的儿童,往往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与无助,会使留守少年儿童形成内向、抑郁、敏感而脆弱的性格定势。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定势产生解构,并通过恢复和改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家庭环境与功能,使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定势发生变迁,重构他们的心理状态,促使其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领域,正是社会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睢宁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介入方法

一、社工咨询室的建立,在学校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之网”

2013年5月10日,江苏省睢宁县妇联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在睢宁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服务能力实践创新基地正式揭牌。同时,“三工助梦八方倾情——撑起留守儿童爱的天空”项目也一同启动。同时,徐州市去年成立了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徐州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借助高校和服务中心的专业力量,同学校进行联合,开辟出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新模式。

魏集镇小学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基地,同时也联合徐州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魏集镇小学设立社会工作咨询室,为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包括心理疏导、提升成绩等相关服务。具体的工作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定期开展个案、小组活动

此次调研共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通过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使之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进行。据参与小组活动的儿童反应,他们平时的课堂学习比较枯燥,老师也因为学生众多,不能进行更多的关心,而在小组活动中,他们得到了放松,展示了更加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在这样的小团体中产生了被重视的感觉,而对于收获,组员们纷纷表示,他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中,获得了很多道理,这样的学习形式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二)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问题的讲座

在调研中,笔者通过访谈留守儿童及班主任,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多沟通上的问题,班主任并非十分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老师的印象中,这些儿童大多“调皮、不认真学习”等等,但是通过笔者对于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他们的世界远远没有这样简单,由于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他们会对周围发生的很多现象产生出更多的困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也是他们社会化“白板现象”的重要成因,因而,在学校中定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其普及社会化的必要知识,帮助其顺利成长。

(三)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心声

睢宁儿童画1955年孕育破土,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睢宁儿童画不断发展、壮大,1981年南斯拉夫世界儿童画创作展览中,中国儿童画有15幅获金质奖章,其中7幅是徐州市睢宁儿童的作品。从此,睢宁儿童画受到了省内外美术界专家和各级领导的关注。睢宁儿童画以新颖明快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出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创造力,洋溢着童心的天趣和光彩。

鉴于睢宁这样的优势,社工介入时也尝试运用图画表达心声的方式,让组员们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定期寄给其父母,也是作为亲子沟通的一种尝试,通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社工采用家庭疗法,在家庭建筑留守儿童“情感港湾”

所谓家庭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 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 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的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社会工作者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长效机制,并对其进行监督

在调研中,许多留守儿童反应其家长与其联系较少,而且内容单一,主要询问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的基本情况,因而出现了儿童与父母关系逐渐疏远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社会工作者应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长效机制,首先保证亲子联系的频率,这是感情沟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对于沟通的内容加以指导,例如,家长可以给子女介绍一下城市的生活情况,同时对于子女的心里情况进行更多地关注,这些知识的普及以及情感的沟通是儿童社会化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只有将工作坚持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监护人的相关倡导工作

在留守儿童家中,监护人往往是隔代的亲人,由于观念以及年龄的原因,监护人在家中对于儿童的作用往往比较局限,“我觉得我奶奶根本就不理解我”一位小朋友这样说道,对于监护人在家中的作用,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主要是解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对于其它方面,如教育、指导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而,社会工作者也需要综合运用家庭介入的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指导,在监护人的能力范围内,提升对于留守儿童精神关怀、教育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

三、社工进行资源整合,在社会开启留守儿童“成长之窗”

(一)社工与妇联进行合作,组织多项活动,或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此次关于留守儿童调研的目的启动旨在通过 “妇工+社工+义工”三工联动,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在睢宁妇联的协助下,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组织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许多活动,例如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睢宁县儿童画中心的相关活动等等,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儿童自身的热烈欢迎,妇联对于当地儿童情况的熟悉程度是社会工作者值得利用的很好的自愿,与妇联的合作,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起到推动性地作用。

(二)睢宁县“爱心妈妈”的动员,一对一结对子,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睢宁县妇联别出新意地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通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使得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的一次正向引导,通过妇联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爱心妈妈”进行志愿者培训活动,帮助其“科学”地关心留守儿童,从而助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来看,留守儿童社会化“白板现象”目前存在着多方面的表现,其出现是由于综合因素所导致的,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综合层面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白板现象”介入的实际作用,可以达到“内部增能”和“外部扩展”的效果。这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分散到整合,由功能并重再到资源协调运用相融合的过程。其中内在增能即通过发现问题来寻找案主的潜在能力,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力量。外部扩展,即链接案主外部资源,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网络,为案主增能提供持续不断的外部力量。在笔者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践证明,在白板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介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具有“睢宁特色”的方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第2篇

一、年社会人才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计划,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局面和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积极部署,建章立制,社会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今年来,我局认真调研,牵头起草了《社会工作人才规划》,同时,年内将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县统一全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探索社区经费拨付方式,起草了《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和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讨论稿)》。路桥区已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民政系统和社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辅导培训,专门组织各县市区慈善总会及有关乡镇分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赴浙江大学培训。同时,在民政系统内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干部大会、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试点地区和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三)积极探索,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色,参与建设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社区志愿者,以“爱家园、护家园”为主题,在各自小区开展清洁整治活动。还利用“春风行动”、“邻居节”等服务形式和载体,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活动。如黄岩组织举行“支持世博、邻里同乐”绣香包活动,对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检”。仙居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广场举办文艺演出,为居民搭建起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良好平台。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年,由阮孟合局长任组长,组成社会工作人才专题调研组,其撰写的调研文章《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市的实证分析》在浙江民政论坛上获得二等奖。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报道全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发挥优势,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年社会人才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3)在公办中、小学和民办学校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5)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6)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民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7)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8)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9)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自身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探索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指导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薪酬管理制度,吸纳更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健全包括一线服务、项目运营、专业督导与机构管理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团体的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机构的诚信自律,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良好形象。

5、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研究开展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包括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福利机构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司法援助社工服务、人口计生社工服务、行为矫正社工服务等,拓展项目服务人群,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规范项目委托与管理的流程。

6、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社互动。培育更多的民间性专业社工机构,激发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主创业,建立社工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社工协会,发挥其在实施行业管理、团结社工、发展专业、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政社合作互动,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和谐共建方面的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人才成为联系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桥梁。

7、成立评估机构,加强专业督导。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运用专业手段,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和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教育模式;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12-03

专业社会工作者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期望用最合适和最相关的知识来指导他们的救助工作对象,这恰恰也是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因素。在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局确认的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八项职业操守中,就包括了“终生学习”一项。在当前职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从事专业服务的社工们如何提升自我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继续教育。

一、建立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模式之所以必要,就在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更新是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是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一个必然选择。

1.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家庭婚姻观念、人际关系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如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自杀等。如何解决因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在新时期需要面对的问题。这自然而然地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和技能。只有通过持续的继续教育学习,社会工作者才可以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深化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既为“通才”,又为“专才”。

2.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客观需要

2008年,我国内地首次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推进意味着对社会工作人才素质的要求全面提升,而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继续教育这个平台。由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催生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管理者及社工工作督导,都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高。

3.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专业化与职业化滞后,制约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团体会员名单”中,从1988年到2008年,在20年间仅有三成的高校在申办社会工作专业前有专业基础,七成无专业基础。。这凸显了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盲目性。不少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习环节薄弱,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其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实际的社会工作操作技能。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学习的课程是针对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而开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和完善学校教育的不足。

4.非专业背景从业人员的迫切需求

在政府的各个基层单位,如社区工作站、民政等领域,很多工作人员实际从事着社会工作,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动下,大量的非专业背景却从事着社会工作的人员踊跃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成功通过职业水平考试,并取得社会工作执业资格,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这部分为数不少的人员再次进入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十分微小,把他们培养成为称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只能由继续教育承担。

二、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06年6月印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之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本专业工作能力。”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广,2009年9月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的通知》,正式制定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对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目的、内容、时间及教育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各社会工作试点城市如北京、深圳、广州、东莞等,也随之根据民政部的要求,结合本市的实际,研究制定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的相关实施细则。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得以在各地全面铺开,一些地方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海市作为最早设立社会工作的试点城市之一,为适应21世纪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民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业培训,将社会工作逐步推向专业化、职业化,于2000年5月成立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承担起全市社工继续教育、科研等职能。深圳市在2007年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1+7”文件。《深圳市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试行)》提出,在岗的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深圳拟实行的《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细则(试行)》规定,注册执业社工每年接受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无法完成继续教育要求的,将不予续期注册而无法上岗工作。北京也将于2011年初完成北京市5600余名社会工作者72―90学时的继续教育。

虽然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的相关文件也对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刚刚起步,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时间很短,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继续教育政策制定者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有待提升

在出台了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措施后,继续教育就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负责继续教育的相关部门目前的做法是,把全市的社工召集一起或分批,找些香港的督导、资深社工、高校教师等来授课,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天数。这样容易出现重“量”不重“质”的情况,同时继续教育仍以借助外来的经验教育为主,结合实际的本土化教育较少。

2.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模式仍以“讲一授”的形式为主。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培训应从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技巧的运用、项目的策划、评估的方式等出发。而交流式、小组式、工作坊式等更能让继续教育发挥成效的继续教育模式还没有很好地对接。

3.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断层

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如讲授法律援助与社会工作。仅用一节的课程来讲授法律援助知识,显然会出现课程设计断层问题。没有把法律援助与社会工作的

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导致社会工作者面临法律援助困惑时难以开展工作。如果课程设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那么受教育者就能真正通过继续教育获益。

4.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当前,各地大部分的继续教育都是依托高校或是一些职业培训中心或是社会工作者协会进行的,忽略了大部分的社工机构及其他民问组织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

5.继续教育培训的评估或考评有待提高

教育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从事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教育机构和受教育的社工都投入了相应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因此,设置一个完善的评估或者考评继续教育产出的机制,有效地衡量继续教育的意义及收效,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这样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工作继续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工作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教育模式单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完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明确目标,制订计划

各省市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就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社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服务等制订中长期计划,并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和培训人员以及服务区域的人员结构的不同有所侧重。如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的方向也应不同。

2.结合需求,设置内容

结合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需求,设置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其重点放在与工作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教育的兴起,是由于原本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有必要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所缺乏的知识进行自我提升。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科学,所以在制定继续教育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岗位的要求和需要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要注意收集各个领域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对知识补充的实际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过于泛滥。提供给社工的培训,关于社工理念的、家庭领域的、法律的、禁毒的、学校的、拓展的,五花八门。授课的人员素质虽高,但每一个课程一般都是一天或是半天的时问,让社工感觉一年下来,好像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却没多少。继续教育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例如,上述提到的“法律援助与社会工作”课程可以设置成为一个系列的学习课程,分为几个学时进行:第一课时为“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援助基础知识”,第二课时为“法律援助知识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第三课时为“法律援助疑问解答”。如此才能让受教育者对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

3.注重分类,因材施教

社会工作者由于所学专业和社会经历不同,他们从事社会工作需要培训的知识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在进行继续教育时,应该注重分类,因材施教。对于从社工专业毕业的在职社会工作者,由于他们经过了学校系统的理论学习,有着专业的社会工作基础,其继续教育的重点应该侧重于深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提升专业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那些从现有社会人员转化而来的在职社会工作者,由于其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继续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社工理念的教育上,包括专业价值与伦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他们现有经验方法的一些观念误区的纠正等。

4.突破传统,创新方式

继续教育的方式,除了“讲一授”方式外,应该更多地加入社会工作特有的教授方式,如小组的讨论,某某工作坊,拓展训练,实际项目策划,督导的分散式指导,参加相关的学术论坛、会议,参观学习,交流学习或者轮换学习等。

5.学前调研,学后评估

由于继续教育内容的设立应该结合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及服务对象的需要,所以在继续教育内容确立前应该进行调研,收集相关的继续教育意见。同时,教育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的过程”,为衡量产出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当然就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应用。可以通过完成作业、设计、写论文等方式进行实际的考核。例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项目设计与策划”,就可以布置受教育者回去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方案。上海目前采取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中授课;二是参与实践,并以项目报告、个案小结、工作总结等形式完成;三是撰写论文。论文必须在续期注册前的规定时间内提交,并对质量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必须通过专家的评审或者在公开刊物发表等。

6.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系统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来进行。目前,多数地方的继续教育都是由一些培训机构或社会工作者协会来承担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高校、社工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及其他NGO组织来共同实现,并由相关部门进行规范管理。例如,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及场地进行一些理论课程及一些学术论坛的交流活动。由于不同社工机构有自身的特色项目及资源,可以让相应的社工机构承担一些固定的课程。对于那些在家庭服务领域做得特别好的机构,可以让其承担家庭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方面的培训,当然,需要提交培训的计划、经费预算、场地、可以运用的师资力量等,以便衡量其是否具备承担继续教育的资格。又如,一些NGO组织在经营公益组织方面的经验特别丰富,可以让其承担“NGO组织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受教育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资源也得到有效的整合。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农村社会工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理论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一批学者带头发起,之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甚至是停滞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这期间学者比较注重宏观上的政策研究。近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背景日益成熟,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介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评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以求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析,许多学者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将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还有学者分别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农村地区发展、留守妇女问题、农村养老福利问题、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等方面旁证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领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要。虽然由于中国农村自身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困境,但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研究

随着学术界近几年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了对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的研究。梳理文献发现,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农村社会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反贫穷社会工作的研究。贫穷的议题,并不单单是饥饿和经济的问题,因为经济的贫穷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凶杀、、虐待儿童、家庭暴力、艾滋病感染等。不同国家的农村所面对的贫穷问题各不相同,而且贫穷的议题也是不断的在变化。反贫穷是全球农村社会工作的重点,如何解决农村贫穷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反贫穷策略和行动中,大部分都采取缺乏视角进行反贫。在这种视角制度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总是关注农村社区缺乏和不足的地方。吕洁等人指出反贫穷应借鉴专业化的反贫穷工作方法,尤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培养专业的反贫穷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对贫穷人口进行扶助,使贫穷人口增强自助能力,增强自助脱贫的意识。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学者们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视角――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出发,农村社会工作者注重从农村社区丰富的资源和当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出发,致力于挖掘农村社区的优势,协助民众寻找资源,这就使得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所论述的方法还需更深入的实验检验和实践反馈去不断修正。对于如何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显示是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辅助专业基本方法的方式去介入。胡善平、潘春宇以安徽省为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和结构式访谈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污名化、标签化、教育延续性缺乏、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教育缺乏公正性等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加以解决,同时也阐释了社会政策相辅的必要性。李磊、徐杨在探讨、分析和评估了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的效能后,发现这种模式利大于弊,并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构想,同时也提到利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来协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研究。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而农村老人所占比重较大,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极具发展空间。近一两年学术界也有学者关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庞飞通过实际调查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观需求,探讨了目前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同时也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了参考。庞飞也就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西部农村养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对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以及管理和运作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另外,也有学者从理论上尝试性的提出农村老年具体社会工作的构想。如何芸、卫小将尝试从理论上探寻社会工作介入五保老人服务,构想利用个案工作发掘五保老人潜能,构建心理支持网络,利用小组工作构建五保老人“内核-中层-”三层邻里互助网络,利用社区工作推动社区互助力量构建五保老人支持网络。遗憾的是目前具体的农村老年社会工作如何开展、面临哪些挑战等,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此外,学术界还关注完善相关社会制度体系、留守妇女问题、农民工服务等研究。不可否认,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个农村社区到个人,层层深入探析,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相比城市社会工作,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发展都相对较落后。国内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还很有限,影响较大的有云南绿寨经验、湖南湘西探索和江西万载模式等三种实践模式。

云南绿寨经验始于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始在少数民族村落探索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前后聚集了大批学者,经过十年多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农村社会工作者和实践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绿寨经验在广东某些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得到了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模式很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工作正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良性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农村社会工作得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证。如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它承接政府项目,社工扎根于村庄与村民相伴同行,引领社区积极分子动员组成互助组来开展服务。多年来,他们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还成立了“城乡汇”联盟,这不仅推动了丰富多样的城乡互动活动,还摆脱了中间商的剥削,实现了互惠互利。国内其他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也采取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介入模式可以在中国广大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

研究发现,文化顺应是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有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前提。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更加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农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其中蕴含的农村文化基础,在顺应当地农村文化中寻找更为深入可靠的途径。李锦顺以广州农村社会工作为例,对如何顺应乡村文化内核、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问题作了探讨。他认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注意和乡村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注意和农民之间的人情互动、注意增进农民的利益以及注意使用权力资源的优势。同时古学斌等人在绿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村落文化的矛盾,认为每个村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专业理念去介入,而无视当地的村落文化,那我们所做的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深入介入。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不仅需要细致理解村落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敏感察觉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更需要自我反思专业知识的盲点和陷阱,以真正理解村民的行为规范基础。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方法整合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变。在“探索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中,张和清等人从此次的经验中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近年来,能力建设成为社区发展中一个广为使用的说法,学术界也针对一些实践例子进行了探讨。如张和清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广州社工如何通过与社区民众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广州社工摆脱受助困境的另一个尝试是推动“映秀母亲”羌藏刺绣小组逐步迈向能力建设,并经过一年的努力,“映秀母亲”已经成为汶川母亲们自力更生、重拾信心的品牌,但受问题解决思维模式的限制和民众平等意识薄弱的限制,社工和“映秀母亲”的自助能力提升还经常处于两难的困境中。所以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还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与弊,防止副作用的出现。

湖南湘西探索实质是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在湘西农村开展专业实习方式来运作,其社会工作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对云南绿寨经验的借鉴。在扎根村寨的实践中,他们经历了村情调查、文化入手、社区活动中心打造、扶贫工作、能力建设等历程,断续接力式服务已经持续了十年左右。

江西万载探索起步虽晚于云南绿赛和湖南湘西,但由于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推进的步伐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万载县创造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万载模式”。不单试点类型全面,在具体分工上,省厅倡导实施“1+3”模式,即一个专业大学生,带一个民政干部、一个试点单位干部和一个志愿者。这种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的联动模式,成功搭建起了运作平台。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土理论还很缺乏,现有的理论研究还局限于一些学者研究和探索的实验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加上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质,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普及还需很长一段时期。

四、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关注农村社会工作背景以及其内容、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视角,例如农村社区优势视角、社区能力建设视角,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笔者认为当今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农村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对贫民进行救济和保证基本生活保障,转变到注重调动农民个体的主体性,致力于动员村庄及村民的力量(资源、智慧、知识、能力等)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不再以单纯受惠于社会的角色出现在社会上,而是以创造自身价值的新农民身份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但这仅仅是体现在个别的试点上。那么农村社会工作的存在、发展空间以及普及将是如何?目前虽有学者借助研究基金的支持来创造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工作空间,从而去探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介入,这无疑是农村社会工作在中国复杂国情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也将是非常漫长的奋斗之路。那么该如何来改变这一种局面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都是由自上而下的体制去推动发展的,所以完善相关农村社会政策,将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相结合起来,关注“政策的倡导、农村社区动员参与、增能”等社区层面的介入以及家庭、小组和个人层面,这样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将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及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燕玲,郑振纾肖慧欣.农民参合现状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8(4)

[2]汪红.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2011

[3]李亚.社会工作的介入:一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常新枝.浅析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困境[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2(4)

[5]屈勇.农民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知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8)

[6]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7]吕洁,杨晓娟,等.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穷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农村反贫穷工作为切入点[Z].实践与探索,2012

[8]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9]李磊,徐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基于对皖北M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J].宿州学院学报,2013(4)

[10]庞飞.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11]庞飞.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J].社会工作,2012(6)

[12]何芸,卫小将.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基于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J].理论探索,2012(4)

[13]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叶笛.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社会实践,2013(1)

[14]李锦顺.文化内核和文化顺应:差序格局与广州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构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1)

[16]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5.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互动 小组工作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52

"Participatory, Interactive, Experience" in

"Team Work" Practice Teaching

HUANG Chunmei

(Yibin University Law School,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In group work practice teach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main, to encourag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groups, teachers,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 interactive hands-on experience,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of group work.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m work;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1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1.1 课程要求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小组工作相关理论,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我校“小组工作”教学一直努力探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有小组工作课程于单期开设,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务54学时,周课时为6个学时。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实践和理论教学位居同等位置,因此,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对于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就业需求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二下期结束专业核心课程①学习即参加到社会工作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工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即培养熟练使用小组工作的能力,将有利于其更快地适应实习生活、满足社会工作实习的要求。

1.3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条件

(1)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②教师占到本专业总教师的85%以上。教师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各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从教师队伍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可实施,能及时督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务难题。(2)实践平台广泛。我校与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福利机构、学校、各社区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有关儿童服务、老人服务、社区服务的校外社会工作实践基地。(3)硬件条件。我校拥有一百多平米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室内环境,实验室配备有国内外有关小组工作的相关书籍、小组工作实务系统、电脑、录音笔等相关设备。

2 小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

2.1 课内模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小组工作实践环节包括课内模拟和课外实践。课内模拟主要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小组的领导、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的评估等章节内容以及各小组设计的小组方案。而课外实践则是在课内模拟的前提下,进驻学校、福利院、养老院、社区开展落地服务,由课程实践助理和专业课程老师进行督导。此外,考虑到本课程的实践学时仅有54学时,而小组工作课外实践的时间要求远不止如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将课外实践环节与社会服务课程(36个学时)合并计算,两门课程同时进行考核。

2.2 实行“实践助理”计划

将我校本专业特有的“学长计划”③服务的经验设计小组工作课程“实践助理”计划并应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实践助理”计划具体操作方式是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工专业高年级同学担任本课程授课教师实践助理,由一个高年级同学对应一个低年级小组,协助低年级上课学生完成课程相应的实践,如进入学校、福利院、养老院、社区等完成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及服务项目的落地实施。实施“实践助理”计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创新大有裨益。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协助低年级同学进行实践,能够提升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加对专业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高年级与低年级互动,亦能够增加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与交流。

2.3 参与与体验相结合

从广义上讲,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本身可以算作一个教育成长小组,其中教师作为小组领导者,学生作为参与组员,以“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能开展服务”为小组目标。因此,学生即作为学习者,也是小组的参与者,完整地体验了小组的发展过程。集参与与体验为一体的课程设计是小组工作课程的亮点。

对此,教师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出发,促使整个小组良好发展。在课程的初期,教师应为教育成长小组的第一次聚会做认真准备,作为小组领导者带领一次小组活动,以期通过直观的小组活动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入小组工作相关内容;在课程的中期,教师要促使小组组员共同为小组目标而合作和努力,包括进行课堂模拟及课外实践;在课程末期,和学生共同检视小组取得成效、巩固成果。

2.4 多方互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本课程参与上课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数(50人以下)比较适合于分组教学,教师根据人数将学生分为6~8人的小组。小组成员需共同完成服务对象需求评估、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讨论报告等小组任务。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只有老师对学生的单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小组动力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小组内部的沟通及互动,培养组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整个小组工作课程实践环节中,学生与教师、小组、实践助理、社会服务机构之间进行良好互动,有效地将学生个体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系统,包括学习小组系统和社会系统有机链接在了一起,从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一教学方式变为了多元互动的教学建构,增强了学生与周围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

此外,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教育成长小组的一个部分,应充分发掘组员(学生)的能力,共同达致课程教育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步骤如下:(1)需求评估。由各小组讨论选定小组计划书的服务对象,再深入服务对象所在地,如养老院、福利院、学校等社会服务机构进行需求调研。考虑到调研过程中组员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由高年级实践助理充当协作者和支持者角色帮助小组解决困难。(2)制定小组计划书。各小组在进行需求评估后应着手进行小组计划书的策划。小组计划书制定需要由组员共同参与,小组计划书制定后安排小组计划书答辩会,由教师及实践助理就小组计划书对组员进行问答,以帮助小组成员及时完善小组计划书。(3)课堂模拟。小组计划书制定完成后,教师给予学生课堂2~4个课时课堂模拟的训练。由每个组选择计划书中其中一个章节来进行模拟,由老师、实践助理、其他小组成员观看并进行评估反馈。各小组根据模拟效果及教师、实践助理提供的意见进行策划书修改完善,最终确定小组计划书定稿。(4)推优参赛。通过课程模拟及小组计划书的修改和完善,可由本课程教师推荐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小组计划书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工作实务大赛,以获取项目经费支持服务计划书落地实施,服务当地社会。(5)落地实施。在获取经费支持后,由学生组织人员根据策划书进驻服务地开展服务,由专业教师提供督导支持。

2.5 多种督导方式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实践环节会接受到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而学生接受督导的方式、主体表现出多元化。首先,督导主体多元。在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中,作为学生将会接受到来自教师、组员、实践助理、实践机构的督导。其次,督导场域多元,包括社会工作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我校建立有约100多平方米社会工作实验,其中专门设置有小组工作的活动室,该活动室可作为小组模拟和练习的场域;此外,校外实践基地有宜宾市社会福利院、宜宾市儿童福利院及部分社区。教师亲临课程实践重要场域,进行课内督导和服务现场督导。最后,督导方式多元,具体来讲包括学生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个体督导是针对某一个学生在服务设计、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督导,而团体督导则是以各小组为督导督导对象,从小组的互动、小组目标的达成等方面进行督导。

3 实践教学改革检视

自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来,小组工作课程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以下方面应注意。

(1)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即承担学生督导者、教育成长小组的领导者、学生各小组支持者等角色。每个角色要求,都更近的拉近了学生和教师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密切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实施。(2)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避免重视实践环节而忽视理论问题的出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对于理论的把握和运用,在教学设计上也要把理论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视频、PPT讲述、角色扮演等多元方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亦应为每个小组提供展示机会,用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进行授课,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己对学习的意见和看法。(3)多方链接资源,保证教学实践的开展。教师应多方链接当地社会服务机构资源,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沟通,增强对学生的督导,保证学生“校内有老师,校外有导师”,以实现多方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实践基地的平台作用,达到“基地有实践,学生能实践”的良好局面。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序号:ZG0459);宜宾学院2013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注释

① 专业核心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我校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福利与保障。

② “双师型教师”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同时又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具备理论教学和实务经验的高校教师。

③ “学长计划”是我校组织高年级为大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设的新生适应和成长小组,从环境适应、学生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 漆光鸿,《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2] 丁振明.探索“小组工作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操作――以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为案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