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 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 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James D. Mooney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
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政府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
系统管理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量都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随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类型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路径。
(四)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学产生于‘事态严峻、情势紧急’时代”,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变;第二,抛弃“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过程,开始重视政府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学由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发表,奠定了黑堡学派的政府再造的独特观点。其强调,行政价值的重塑与社会变迁的推动都需要由“集体持有的价值、认知、态度以及行为等”改变,行政人员与官僚体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发生,除了寻找之身的历史、传统等渊源之外,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可能成为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治理学派等学派的出现与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理论用于非市场的决策之中,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公共选择学派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该学派对于公共行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扩大公众参与;最大化行政职能分权化;简化行政程序与层级节制;彻底将公共行政经济化,并进行可行性评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会公正为衡量基础;对于公共部门的扩张、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组织的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将其界定为专家或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企业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它更重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如:更加关注绩效-激励的行政模式,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制度、结构与管理等行政原则;建立了关于政府设计和行政改革的国际对话和比较机制;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先进概念框架的综合与启发性使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和现实求解,主要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场化与竞争化将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尊严的丧失,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工具来弥补这种趋势所造成的恶果。它提出通过由公民与政府双方的共同治理来提高治理的质量,并带给社会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进步。
意义及启示
公共管理流派纷争,其主线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与行政
公共机构的任务,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由政治家来完成;而行政者则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有学者对于政治与行政是否能分离表示怀疑,但二分法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政治条件与政治因素来把握行政的实质与意义,促成了对政治与行政边界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改革发展使得政治与行政的边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采用了众多的组织形式,政治势力日益渗入行政领域。政治与行政界限的模糊导致责任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传统的政治价值难以追寻,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关键词:公立医院 财会人员 激励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搞好人的管理是搞好管理的核心。借鉴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搞好部门下属人员的管理是搞好部门管理的核心。作为公立医院的财会管理层,深入开发利用财会人力资源、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实现管理效益,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一、公立医院激励机制的主要抓手
做好财会人员激励,关键要抓住选人、用人、励人、育人、留人几个重要环节。
(一)选人环节的激励机制构建
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完善财会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与标准,利用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锚定评价法、360度绩效评价法等方法全面考核评价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学习表现,作为人员选拔的重要依据。改“伯乐相马”为“伯乐赛马”,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胆改革财会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在适度遵循“蘑菇管理定律”的基础上,让优秀财会人员脱颖而出。
(二)用人环节的激励机制构建
1.安排合适的岗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很重要。每位财会人员由于个性、经历、学识不同,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管理者应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适度授权
第一,大胆放手。抓大放小、放手授权,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第二,适度超脱。财务部门负责人长期陷于日常琐事,将会逐渐疏于领导职守,思维“近视”,顾此失彼,更谈不上以全局的观念为医院决策层提供财务建议。第三,大度宽容。宽容对待下属的小是小非和暂时性失误。
3.适度信任
在管理中要用人不疑,予以充分信任。但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也要求用人要“疑”,完善人员授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会权限的牵制与监管。
(三)励人环节的激励机制构建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法。
(1)丰富工作内容,通过轮岗方式,培养多面手,激发部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方法、秩序和单位时间安排上给予财会人员更多的自。
(2)实现参与管理,通过参与某项财会工作的全过程,提高财会人员的责任归属感。
(3)注重分配激励,完善科内二次分配,发挥物资激励作用。
(4)采用目标管理,让财务部门项目内容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激励财会人员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对于财会人员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让财会人员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大大激发财会人员完成组织目标的积极性。
(5)加强正面宣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的动机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有成就、赞赏、工作内容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财会管理者通过标兵评选与公示、集体荣誉的创建等方式,可以正面引导与激励财会人员。
(四)育人环节的激励机制构建
(1)有意识的创造成长条件。为财会人员职称、学历提升提供更多机遇,合理规划财会人员的职业生涯,创造财会人员显露才华的机会,适时的压担子,使其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务。
(2)适时宣扬下属的长处。准确把握下属的长处和优点,适时予以宣扬,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财会人员脱颖而出的氛围。
(3)适时的举荐优秀的下属。
(五)留人环节的激励机制构建
(1)感情留人。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南风”法则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对财会人员应注重温情管理,尊重和关心财会人员,从情感上防止优秀财会人员流失。
(2)事业留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感情和归属、地位和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管理者应积极创造财会人员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给予其事业发展的愿景,实现事业留人。
二、探索财会人员激励机制的体会
作为一名财务部门的管理者,要加强财会人员管理,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找准定位,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摆正位置,找准定位,正确履行管理干部岗位职责,发挥管理理论的引用效应。财会部门管理者,应正确处理好与决策层、执行层的关系。对决策层,应做到思考问题要换位、履行职责要到位、主动配合去补位、找准坐标不越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管理问题,理解决策层的领导意图,当好决策层的参谋,提高决策执行力;对本职管理,要善于做好微观决策、善于进行综合分析、善于进行沟通协调;对同级管理部门,要把握好争与让的平衡,在公平竞争、正当竞争的前提下,争之有理、争之有节、争之有道;对下属执行者,要一视同仁,公正对待,积极鼓励。
(二)与时俱进,实现两个创新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创新是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等,要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整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因而组织要创造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首先,从观念上积极接受各项理论知识,尤其是持续追踪最新的管理理论发展,培养创新所需的意识土壤;其次,改革内部管理模式、流程与框架,为实践应用拓展改革空间。
(三)锐意进取,加强三项学习
第一,从本本上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管理理论知识,吃透管理原理,理解其管理意境。第二,在实践中学,通过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总结实践经验与改进要求,以指导实践应用。第三,向他人学习,主动向上级领导请教单位工作管理经验,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提高自身识别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虚心向下属请教,在管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前,充分征求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使管理方案更“接地气”,确保管理目标到位;积极向同岗学习,吸取前任或其他管理人员的现实经验和历史经验,减少“走弯路”“进误区”现象的发生。
(四)端正态度,把握四字要求
对于管理思想的引进应用,要端正好管理态度,把握好“严”“实”“快”“准”四字要求。一是着眼于“严”字,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二是着眼于“实”字,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三是着眼于“快”字,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四是着眼于“准”字,准确把握当前部门内部管理的需求,准确选择适用的管理理论,准确引进对应的方式方法,以正确指导实践需要。
(五)严格要求,提升五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