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第1篇

 

应该说,宁波之所以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却不是国际化的都市,是因为宁波是外向型经济而不是开放型经济。而宁波近年来的尴尬与失落,根本上是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导致动能不足的结果。在我国现代治理及全球战略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宁波的价值、位势与未来,应该是需要抓住创新全球化战略机遇,以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转向开放型创新经济,通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而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打破“老二不好当”的魔咒。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背景意义

 

一是伴随全球化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创新全球化,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把握新一轮全球化规律及机遇,将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尖峰。自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步入了创新全球化新阶段。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追逐价格红利,遵循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全球化逐渐式微,以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全球化,逐步转向以人的流动、创新思想和商业模式的传播方式为核心,体现高端辐射的创新全球化转变。这其中,伴随人脉网络、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及优化配置,使得开放型经济从拘泥于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港口经济发展及其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外向型经济,到了加快全球链接、高技术服务、跨区域创业、国际科技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形式为主的开放式创新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向中国双重位移,美国等发达国家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以开放型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区域突围支撑大国崛起。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双重位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及结构变迁。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快重返亚太的脚步,并谋求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着眼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加快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外资及产业要素输入到人才及创新资源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被动适应参与全球游戏规则到积极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有利于局部地区通过加快建设扩大开放、参与竞争的前台实现区域崛起,还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通过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找到新兴经济体打破战略围堵的出口。

 

三是伴随“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先机。着眼增强内部的统筹协调发展张力、缓解外部的战略围堵压力,我国加强全球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部署,先后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力求通过打破空间距离、地域分割以及体制束缚,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条件下加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不仅有利于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局限,加快发展城市经济;还有利于突破跨区域合作体制的机制障碍,形成区域的错位分工和联动发展;更有利于以区域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以狼群效应实现群体突围。

 

四是伴随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以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宁波的经济形态加快多重系统转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率先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经济。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宁波形成以创业经济、民营经济为根本动力,以外向经济、港口经济为基本特征,以工业经济、传统产业为基本形态,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基本格局的发展模式。未来,将由外向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由封闭跟随创新向开放协同创新转变、由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等。

 

五是伴随社交化趋势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外向型经济基于物理空间创新的格局;基于虚拟空间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出现了社交化、社交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这种社交化变革,打破了原来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变革的态势,使得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生产方式转变。基于虚拟空间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得线上与线下闭环,还使得境内境外交互,不仅打通了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流动的通道,还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活动及生产的疆域,成为开放性的重要内涵。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方向趋势

 

应该说,未来的开放,不仅仅是投资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贸易的开放,还要有产权的开放、治理的开放,更要有心态的开放、视野的开放;未来的创新,不仅仅是适应性创新、集成性创新、跟随式创新,还要有颠覆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而“开放型创新经济”,需要以结构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开放扩大强化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增进产业原创,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尤其是实现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要素资源输入到高端人才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跟随适应创新到原创引领创新、从资源条块分割到全球资源配置、从被动适应参与到积极主导组织、从封闭狭隘拘谨到开放包容融合。

 

这其中,于宁波而言的五个关键问题或者发展趋势是:

 

一是超越制造业全球化的局限;

 

二是着眼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三是依托产业组织创新;

 

四是着眼拓展区域创新网络;

 

五是打破“小富即安、单打独斗、闷声发财、窝里横”的文化魔咒,营造社交化的文化氛围。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第2篇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就

从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算起,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此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银行业历经多次调整,国际化进程一度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现代银行业体系,银行业国际化进程重新起步。2008年以来,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而我国银行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革,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有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一)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全球网络布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的境外资产已达到1万亿美元,是加入世贸组织前的6倍,当年实现利润约169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6%,共有16家中资银行通过自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了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从区域看,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发达国家市场,近几年新设机构有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趋势。从机构主体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是境外机构建设的主力军,机构数量占比高达92%,其中中国银行599家,工商银行246家,占比81.4%。从设立方式看,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历史上的优势自设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的网络布局,工商银行则通过收购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美国东亚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股权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近几年其他银行也开始大举在海外设点、并购,比如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国家开发银行设立香港分行和莫斯科、开罗、里约热内卢代表处等,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二)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和人员队伍日趋国际化。

在治理结构方面,引入境外投资者,推进海外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和规则向国际银行看齐。在业务流程方面,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引领、支持和保障银行业务发展。在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经济资本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业绩考核方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入国际通行的资产五级分类标准,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强调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逐步加强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管理,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人员队伍方面,中国银行业在与外资银行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管理人员和金融人才。

(三)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成效显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则紧紧跟随中资企业步伐,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银行服务就跟到哪里。一是为企业提供结算服务。仅中国银行2012年的国际结算量就达2.78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46万亿元,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二是开展贸易融资。不断丰富贸易金融产品体系,开展外币保函、应收账款保理等一系列贸易融资综合服务,解决进出口企业的资金难题,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我国进口双保理业务量居全球第四位,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已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三是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兼并收购提供融资服务。比如,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以贷款换能源、换资源,成功运作了中委基金、中俄石油、中土天然气等重大项目,支持我国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合作,为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银行破产数量激增,而中国银行业逆流而上,大型银行的盈利规模名列前茅。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96家中国银行榜上有名,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半数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均位居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一级资本全球第一,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连续3年入选29 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13 年工商银行也因为全球领先的各项指标、国际化的长足发展等因素入选该名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中国银行业对地区和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国家开发银行不断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动成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得到周边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广泛认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调整,努力提升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股权比例,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作用,都离不开中国银行业的有力支撑。

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至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20.1%,出口和进口占全球比重已经分别达到11.2%和9.8%,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772.2亿美元,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之列。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经贸活动日益活跃。这使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银行业国际化具有坚实的市场和客户基础。

第二,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提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关制度,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金融改革成为自贸区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必将使各项金融改革进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这些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开放的水平,促进银行业增强创新能力,为银行业的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扩大,以人民币计价为基础的经贸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新动力。2009 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境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末,我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 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4亿元,同比增长51%。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快速推进,使中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前景广阔,银行业可以借助本币优势实现全球化发展。

第四,欧美金融机构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调整收缩业务,为银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纷纷去杠杆化,一些金融机构出售海外资产和业务、退出部分海外市场,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削减经营成本。当前,尽管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尚未从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带来很好的时机。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转型过程之中,这使银行业国际化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加剧。发达经济体尽管出现复苏迹象,但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随着各经济体联系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的波动性正在增大;中东、北非等地区社会矛盾激化,政局持续动荡;金融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出台新的保护措施阻止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市场,对他国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实施限制、制裁。这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经济、政治和法律风险。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国内业务对国际化的支持受到影响。2012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下降17.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全年下降5.1个百分点。在盈利增速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显增多,尤其是今年前八个月,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42亿元,达5746亿元。在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规模、盈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下更大力气夯实国内业务基础,才能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等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比如,我国银行业依靠规模扩张和保护性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银行业经营管理仍不够精细,产品定价、综合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业务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产业务和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综合金融竞争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精通银行业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全球金融监管趋严,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日益严格,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留存额外资本、逆周期额外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等;推出杠杆率要求,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扩张情况的不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等。这些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对综合化经营能力较强、业务结构多元化、资产分布遍布全球的国际化大型银行来说,成本较低。而中国银行业资本基础相对薄弱,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经营模式和发展阶段与国际同业有较大差异,严格的监管标准使合规成本大大增加,制约了开拓国际业务的能力。

尽管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不少问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全球化金融服务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稳妥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化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第一,明确目标方向,统筹推进国际化发展。一是牢牢把握服务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一主题。银行业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跨国并购和项目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加快自身“走出去”,从国际化中获得发展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提高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推进。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指导原则,明确“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区域布局,有效防范国际化风险。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要系统研究银行“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一行三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形成鼓励银行业“走出去”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完善网络布局,有序推进境外机构建设。一是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明确的海外机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可以选择仅在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适当布局,或选择在全球建立广泛的网络机构。二是选择适当的布局区域和布局顺序。从满足全球交易和结算的需要出发,优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中心布局;从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一定业务增长空间出发,优先选择与我国经贸往来频繁,外交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布局;从满足特定业务发展需要出发,优先选择能够提升该项业务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比如,如果希望借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可考虑在瑞士等私人银行业务发达的国家布局。三是科学选择新设机构、收购兼并等机构建设方式。新设机构相对容易管理和控制,但建设周期较长,布局分散,且存在一定壁垒。收购兼并可以利用原有客户基础和经营网络,迅速融入当地市场,但内部整合与管理成本较高。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地域特点、法律政治环境等,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推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深化综合经营,优化业务结构。积极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新兴银行业务,加快发展保险、信托、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减少对利差的依赖,优化盈利、收入结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流程改造,实施组织架构转型。根据客户类别和需求对各类业务进行梳理,对业务架构进行设计再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运行体制,提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不断发展的境内外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管理风险、增加流动性、提升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新型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简单化、跨产品条线、跨部门的创新产品服务。四是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通过对现有人才的业务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建立精通国际业务、熟悉海外市场和法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四,加强同业合作,互利共赢开拓国际市场。一是深化境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海外业务交流,通过组建银团等方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共享“走出去”成果,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鉴国际化大型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升国际业务管理水平,利用境外机构熟悉当地市场和政治法律环境的优势,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有效防范风险。三是加强与多边金融机构等国际性合作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利用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获取更多业务资源与支持。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第3篇

这一部可以说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指导性文件,是由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联合署名。由于国际板的主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证监会不在其列,因此被人们戏称证监会“缺席”。国际板,离我们是否渐行渐近?

此消息传出之际恰逢中国股市低迷之际,不出所料,《指导意见》受到了中国股民的强烈批评,6月4日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应声而跌,《指导意见》成为股民指责管理当局不懂市场胡乱管理的泄愤口实。从历史上看,在熊市期间每次传出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都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2011年5月23日,有关高层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成熟令沪指大跌近3%;7月下旬传出国际板上市细则已制定的消息,股市再度出现3%左右的大跌;此次消息传出则再令股市大跌2.73%……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股民和市场可能错读了文件,在笔者看来,《指导意见》更像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整体指导意见,远不是关于推进国际板的政策细则。我们仔细看来,不难发现《指导意见》中提出了8大目标任务,其中包括对外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等。这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国家继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再一次深入改革、扩大开放释放的重要政策信号。

30年后的今天,改革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坚战,剩下的不是之前的就是产业升级的挑战,前者又呈现出制约后者发展的局面,其中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深化金融业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指导意见》中提到“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被市场人士将其解读为推出“国际板”的又一信号。实际上,若能顺利地推出国际板相当于在资本项目管制上打开一个口子,意味着除了境内外双向投资之外,境外的企业也可以直接在境内的资本市场公开发行上市,融资效率更高,流动性和透明度更好。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必跨出这一步,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也将以此作为里程碑。真正实现由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股民和市场以私利揣度《指导意见》,谬矣!

至于何时推出国际板,实际上多方信息已经表明目前国际板的发行、上市、交易、结算四个草案已经初步拟定完毕,其中发行方案由证监会拟定,上市和交易方案由交易所拟定,结算方案由中登公司拟定。市场需要的无非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在人民币国际化呼声日盛、我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和外汇储备充足情况看,都已具备较好的条件,欠缺的是投资者信心指数。

此次重要监管部门证监会缺席,上交所正面回应国际板推出没有时间表,恰恰表明证券监管部门认定国际板的推出时机还不成熟。然而,证监部门的谨言慎行依然被愤怒的市场情绪所包围,唇枪舌剑,漫天而来……

加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可谓任重道远。从后进国家推出国际板的经验来看,国际板的确对市场有一定的资金分流效应,正式推出后,市场短期小幅调整,但在经历大约半年的调整后会再回归原有趋势。可见,在国内资本市场制度完善、运行平稳的情况下,国际板并不是狼来了!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第4篇

目前,中央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环渤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给河北把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近年来河北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益聚集的临港产业,为我省在这一增长极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随着环渤海地区的迅速崛起和区域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扩大开放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特别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全省上下的沿海意识,下决心做好沿海文章。

增强沿海意识,决不仅仅是强化地理和区位的概念,而是要树立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发展理念;做好沿海文章,决不仅仅是临海地区的事情,而是临海与腹地的共同任务。要树立“大沿海”观念,全省所有地方都是沿海省份的组成部分,临海地区要承担起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其他地区都要在做好沿海文章上主动有所作为;在继续重视沿铁路、高速公路区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用好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要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对整个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要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外贸增长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利用外资要注重发挥推动我省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外投资合作要在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上下功夫。

三是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协作。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个区域加强经贸合作的大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的崛起不是靠一省一市一地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环渤海各省区市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河北同周边省市加强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加强与京津的合作。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北 经济发展 可行措施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支柱产业突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河北最近几年坚持改革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中比较占优势的有钢铁,石化以及装备制造,并且石油炼焦,精品钢铁,汽车零部件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河北的平板玻璃产量在全国占据第一位,玻璃远销到国内外,水泥产量在我国占据第四位。新兴产业中,河北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扶植新兴产业,经过建设和推动大项目大工程,以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石家庄生物产业,保定新能源,邢台光伏,唐山动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的成立与建设。

(二)成本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

在成本方面河北有着特别大的优势,河北省的平均工资略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特别显著。河北商品房的售价价格较低,房地产价格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下水平,土地成本优势也特别显著。

(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域特色凸显

河北的地理位置特别优越,毗邻京津重地,紧靠经济发达的山东、辽宁两省,东部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港口众多。河北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完善,比如河北的铁路长度远远大于5400千米,公路长度大于15000千米,高于全国平均线。河北东部渤海湾有许多大型港口,是全国钢铁,煤炭,服装,粮油,集装箱的主要吞吐平台。河北离北京和天津的机场特别近,并且在省内逐渐建成了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地的机场,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海陆空交通体系,为河北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建设的基础。河北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实情,走特色发展之路,凸显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在沿海地区要建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体系,带动河北的临港经济与沿海特色产业的逐步快速发展,比如秦皇岛和黄骅港已经初步具备大规模聚集阶段,特色产业逐渐开展。

二、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

(一)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河北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东部有渤海湾,环绕京津,在对外开放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可是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河北的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和京津地区的经济对接协调性远远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其中河北开放程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河北当地的资源禀赋,这种情况导致河北主要以资源开采加工与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结构,没有因势利导开展足够的外向型经济。

(二)经济过度依赖投资

河北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十分依赖于投资,其中投资比重特别高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河北的经济结构中资源开采加工和重工业所占的比重特别高,这就导致了河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够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不能够逐渐提高河北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利于逐步完善河北的经济结构,很难达到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并且在河北的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与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服务业占据的比重较低。而从历史和世界的经验来分析,服务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要明显大于农业和工业,所以河北的经济机构中低效率部门占据的比重太大,严重制约了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国有经济比重较高

在河北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其他省市来比,国有经济比重特别高。而国有企业占据的比重过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严重的限制和挤压民营企业在河北的建设发展空间,更能够导致资金,制度,土地,人才等各种因素对民营企业的限制,甚至出现歧视现象,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十分的不利,严重制约了河北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城市化水平不高

河北的城市化水平依然不高,在全国范围内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化率比较低。我们知道城市化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丰富的劳动力,更能够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进而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河北城市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经济结构中有着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业与中小企业,那么它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可是河北的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数量特别少,那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就业门槛又特别高,这就很难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加快河北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

(一)培育商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

因为河北的农业和工业占据着巨大比重,所以河北需要培育商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从而推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河北要利用各种方法鼓励自主创业,培育良好的商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比如精简审批手续,为中小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财税上进行支持,鼓励民营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

(二)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北要建设与本地产业相关联的创新型人才引进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人才本地生活质量,不断建设相关劳动力配套工程。河北要把关注点放到京津冀人才合作工程上,不断建设和完善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战略。要不断促进和支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并逐渐推进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完善河北人才信息市场建设,建设先进的开放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