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并购;长期绩效研究法;事件研究法
一、引言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erger & Acquisition”(简称M&A)。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其对象是产权。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力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力让渡行为,它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力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或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伴随着并购理论的发展,并购绩效的经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并购绩效的检验一般以并购前后股东财富的变化来衡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与国外的并购绩效研究方法还不一致,国外有些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并不适用,因此,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二、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长期绩效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
(一)长期绩效研究法(Long―term Performance Study)
长期绩效研究法也被称为会计研究法(Accounting study,Accounting measurement) 是采用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以反映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为评判标准,通过对比企业并购前后或企业在并购以后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绩效的变化去判断并购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该方法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收入、利润、每股收益(EPS)、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销售收益率(ROS)等等。
(二)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 Methodology)由FFJR(Fama、Fisher、Jensen和Roll)于1969年提出,是并购绩效检验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指运用金融市场的数据资料来测定某一特定经济事件对一公司价值的影响。该方法把企业并购看作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宣告日为中心的“事件期”(如-1天,+1天),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方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宣告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事件期”长短的选择对于该方法的运用十分重要。一般而言,选用的“事件期”越长,有关事件的影响就越全面,但是就难以保证事件期的“清洁”,即不受其它因素干扰。虽然事件研究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该方法的完善和被广泛接受则得益于Ball和Brown对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有用性的经验研究和Fama对股票分割市场反应的经验研究所起的示范作用。
三、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一)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不统一
总结国内外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不同的学者对于研究中样本的选择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采用长期绩效法进行研究时,大多数学者都采用几个单独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缺乏统一性,财务指标的选择范围也不定,有的研究选用包括EPS、ROA、净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多个财务指标组成综合指标进行分析,有的选取ROE进行前后期的比较,有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净利润容易受到操纵的现象,提出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在学术界对财务指标体系选择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对采用事件法进行研究时,样本选择的假设条件从几条到十几条不等,这样在数据上有质的差异,当然结论自然就不可能一致甚至还会相反。
(二)样本数量的选择不统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采用事件研究法,在样本量选择的差异中更明显。例如:国外学者中Ravenscraft和Scherer(1987)选取了1950-1977年间的47l家并购公司为研究对象;Healy,Palepu和Ruback(1992)以1979~1984年间美国的50起最大兼并活动为样本;而国内学者中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选取1999~2000年间沪深两市的349起并购事件为考察样本;张新(2003)对1993~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做了实证分析。这样样本数量选择的不同会导致最终结果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认为要对样本数量的选择上有一个范围的规定。
(三)企业属性、行业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许多学者在选择绩效对比基准时,没有把企业并购动机、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等自身特征与并购绩效联系起来,同时也未考虑企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者选择在研究样本相对应的指标中剔除行业内所研究指标的平均值,这种方法忽略了企业发展的非并购等因素对企业产生作用;另外部分学者选择同行业内与样本企业具有相似特点的企业作为绩效对比基准,这种方法在国内已有的研究中使用较少,且在选择对比样本时,应考虑绩效对比企业也有可能因非并购因素而产生与发生并购同样的结果,可见,绩效对比基准的选择是并购绩效研究是否有效的关键。
(四)国别因素的影响
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在选择并购方法与绩效研究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国的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主导型的被动行为,这种并购往往与企业的最初动机背离,从而制约了其进行资产并购、优化资源配置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促成的企业并购绩效往往不同于由市场因素促成的并购。尤其对于事件研究法,我国的学者研究较少,对于不得已采用此方法评并购绩效时应该在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加以研究。
四、结束语:我国的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长期绩效研究法
综上可知,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运用长期绩效研究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获知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这样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但是关于并购绩效的争论还在继续,比如并购类型与绩效的关系,目前研究还较少;治理机构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定论,对新问题的探索使得对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创新仍在继续。历史证明,只是单一的采用某种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国在探索并购绩效的方法选择上还需加强。
参考文献
[1]Cording,Margaret,Petra Christmann,L.J.Bourgeois,III.A Focus on Resources in M &A Success:A Literature Renew and Research Agenda to Resolve Two Paradoxes[M].To Be Presented At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2.
关键词:烟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存在问题
1.引言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创利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例,仅2013年上缴财政总额8161.22亿元,较去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13.9%,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随着我国烟草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外烟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日渐扩大,烟草市场国际化的趋向日渐突显[2]。我国的烟草产品要想提升在国际烟草市场上的占有率,必须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而烟草企业间采取并购重组、优势互补则是提升其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烟草企业更是紧紧围绕“做精做强主业、企业联合重组、品牌规模扩张”的原则进行并购重组,虽然并购重组后国内烟草企业数量有所缩减,但一些并购后的烟草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我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企业间进行优势互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尽管企业并购重组方兴未艾,但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却并不理想。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对世界范围内300多次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近2/3的企业并购重组后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很多企业并购重组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国烟草企业必须从并购重组的动机和目的出发,清楚的认识并购重组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潜在的风险,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烟草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与此同时,国内烟草市场放开后,国外烟草集团对国内烟草企业的发展更形成了巨大威胁。面对国外烟草集团公司的冲击,我国烟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本的集聚和集中,而并购重组能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推动我国烟草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动力。
通过并购重组,烟草企业能够消除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快速扩张,不仅引导企业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而且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促进行业整合。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通过采取股权转让、资产重组、股份回购、吸收合并等多种手段,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路径。
(2)实现协同效应
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协同效应是指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后的总体效益高于先前企业单独效益之后之和,达到“1+1≥2”的效应。并购重组后,企业能够利用最大优势,通过对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补和优化,使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更加有效[3]。
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认为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是为了释放企业的剩余资源,通过并购重组使企业的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实力。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管理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吸收关键管理技能,使研发部门进行有效融合等方面。
(3)对市场资源的需求
促使我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的另一的动因是对市场资源的需求。目前来看全国的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烟草主要集中分部于云南、上海和湖南,但几者之间都是各自为政。烟草企业要想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就必然伴需要开拓本区域外的新市场,而企业要想向其他区域扩张,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跨区域企业并购重组,参与所在地烟草企业控股,与被兼并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本企业产品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所在区域以外的市场。例如:云南区域的烟草而言,其得到快速的发展,打造许多优秀的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要真正成长为国际性的大品牌,需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化。
3.我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3.1并购重组以“行政为主、市场为辅”,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我国的烟草行业的并购重组主要采取以“行政为主、市场为辅”的模式,比如,政府对其持有的烟草企业股份进行转让、划拨或者采取其他方面的行政方式促进烟草企业发生兼并、联合、收购行为。纵观我国烟草业的并购重组过程,许多地区性的巨型烟草企业就是通过此方式形成的。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企业间的合作是以自身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应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我国烟草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推进,然而政府对企业的市场应行为进行过渡的干预比较影响企业并购后的经济效益。倘若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政府层面,那么企业的并购整合的预期目标和发展战略必将被严重忽视,企业进行并购后的绩效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就要求我国烟草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减少行政干预,真正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2重并购、轻整合
纵观我国烟草企业的并购重组过程,多数烟草企业的并购仅是单纯地“合二为一”,缺乏对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人力及市场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对大量公司重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进行兼并重组10年后,仅有约1/4的企业达到取得了成功。探究其原因,企业的并购重组往往只侧重于并购流程的前一阶段,但却忽略了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阶段,这使得企业并购后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发展。从我国烟草企业的并购重组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只注重并购前期的实施,不注重并购后期的整合,虽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但并没有带来企业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反而使企业整体质量不断下降,为我国烟草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较大隐患。
3.3并购重组后存在“大企业病”
自2003年起,我国烟草业实行了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规划。‘大企业’指的是为了创出名牌、应对国外名牌的竞争,逐渐砍掉生产能力在10万箱以下的烟厂,兼并了30万箱以下的烟厂,但在改制的同时也给烟草行业带来了‘大企业病’等新问题。我国烟草企业的“大企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机构臃肿,组织架构不清晰,管理部门较多,造成责任不清,决策缓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增长方式粗放,主要还靠产品结构上升来实现效益的增长;管理体制不顺,运转不协调,组织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官僚性和机械性”;运行成本增加,运行费用上升压力增大。
4.我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推进的建议与对策
4.1政府视角的政策建议
我国烟草业政府为主导的并购重组方式,不仅混淆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和行政职能,而且违背了市场规律。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并购重组带来的规模效益、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政府应转变其在烟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减少其对并购重组行为的介入,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政策引导为辅,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朝着可续的方向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并购重组,要求企业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做到并购主体的市场化、并购手段和方法市场化、并购价格市场化,而非政府干预下的非竞争状态。在烟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制定完整的产业引导政策,建立公平机制的并购重组市场,对烟草企业的并购重组的相关需求予以更好的支持。同时,政府应加快并购重组市场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防范措施,对不利于烟草业发展的并购重组加大相应的限制、整治和惩治力度,为我国烟草企业的并购重组营造良好的环境。
4.2企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1)提高决策水平,明确企业发展战略
许多企业未能成功进行并购重组主要源于并购重组决策的盲目性。当前,我国烟草企业应提升决策水平,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并购重组的动机,将企业的并购动机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企业并购重组与企业发展进程和步调相一致,避免并购重组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矛盾。若采取横向并购,应考虑并购重组后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否起到补充作用,而进行纵向并购,则应考虑企业的市场需求,相关产业链的市场状况以及交易成本。如果实行混合并购,则不能影响到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避免脱离主营业务,盲目多元化,产生新的市场风险。
(2)加强并购重组后的整合效应
并购重组是双方企业互相博弈的过程,由于在文化、管理、战略、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并购后双方存在各种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将影响并购重组的成败[5]。因而,我国烟草企业在并购重组后要切实做好整合工作,并购后的企业要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制定系统的整合规划和有效的整合执行计划,注重并购双方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重视人员和文化的整合。根据不同的状况,我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后的整合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如同化模式、强入模式、共生模式或者新设模式[6]。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模式都要应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来进行整合。
(3)完善管理能力,防范“大企业病
为了防范、解决“大企业病”,烟草企业并购重组后,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机制。首先,企业应构建扁平化的组织构架。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决策周期,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次,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合理的管理方式,就是要合理处理母子公司的关系,促进集团公司各部门、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再者,探索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是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权利相制衡的机制,形成“责权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注重效率、促进发展”的格局。最后,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在文化,并购重组企业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取长补短、和谐融”,的原则,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作者单位:陕西省烟草公司)
参考文献
[1] 赵亚娅.对并购背景下烟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2] 李保江.李保江:中国烟草企业并购重组不可避免[J].创新科技,2008,12:6.
[3] 吴颖.烟草行业并购整合绩效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4] 马俊平.我国烟草企业并购整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山西财经大学,2006.
【关键词】企业并购 文化冲突 本土化原则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中国的发展已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一大批中国的本土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开始了国外的并购与投资之路。由于不同的国情、管理体制等,国外本土文化和中国企业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在并购后的组织内部表现出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成因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适合企业并购中解决文化冲突的本土化原则。
二、文化冲突与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
(一)文化冲突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由于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导致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过程。冲突是有利有弊的,文化冲突也不例外。文化冲突有利于激发组织的变革,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来适应环境。
(二)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是指在并购中,企业由于文化的整合中,双方企业文化在经营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导致的相互排斥过程。作为并购方要努力克服冲突的不理影响,充分利用多元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三、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不同是导致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价值观是人们对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基本判断。它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价值观,员工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霍夫斯泰德利用主义指数研究表明,各个国家的人们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回答是不同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对权利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和女性。研究也发现,美国个人主义方面占首位,马来西亚在权利距离方面占首位,
(二)企业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差异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亚文化。由于它的形成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不同的国家背景的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等,使得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进而使得在企业的并购中,就会导致冲突产生。
(三)沟通问题是导致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
语言沟通困难是引起冲突的直接原因。在一个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交流等都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基础。完整的沟通过程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要求跨文化的双方都能接受、感受和理解的传递等。由于语言交流障碍造成语言、文字等深层次的内涵及表达上的差异。使得管理层不能很好进行双向沟通。这就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上的文化冲突埋下了导火索,进而使得一些企业走上了“解体”的路。
四、解决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本土化原则
(一)兼容并包的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逐渐增多。要在并购中抵御风险和适应环境的目的,企业就应该加强学习,注意吸收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要用兼容的心态去对待新文化。企业在并购中更应该要持包容别国企业文化的正确心态,要尊重他国的文化。再者,并购企业要积极融入被并购企业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真正的企业公民,增强企业竞争力,才能使得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参与原则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在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要形成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要随时倾听员工的意见,尤其是底层员工的意见,甚至在制定企业文化整合方案时,让它们参与方案的制定。这也有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有利于降低企业在文化整合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要重视员工的感受,建立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得员工主动接受。
(三)内部融合原则
员工内部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在并购中要不断加强并购双方员工之间的交流,在融合中形成双方需要的、新的文化积淀。在并购中,并购双方必定是因为合作的需要才结合的,双方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要利用这种互补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理解。
(四)整合反馈原则
解决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就需要对并购双方的文化进行整合,而在文化的整合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整合反馈机制,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的质量不断提升。建立适时反馈机制,对整合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监控。让员工对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不满有渠道进行申诉,使得员工压抑的情绪得到缓解。这样也有利于企业高层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
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并购后文化冲突的解决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是有其独特性的,因此,企业在并购中文化冲突的解决,要运用本土化的原则,建立共同愿景,兼容并包,选择适合文化整合模式,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实现并购的价值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论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9):450-455.
[2] 陈国平,景奉杰.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84-789.
关键词:民营企业 并购 财务风险
在民营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并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因为一般的并购涉及的金额都非常大,如果并购失败,对企业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必须慎重考虑财务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一部分控制权,同时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支付一定的补偿金额。并购企业一般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想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实现海外扩张。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美国一些著名的银行和公司走向破产之路,其他国家的企业就趁机进行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份额。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公司资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机。企业在并购时遇到的风险很多,财务风险是企业进行并购时最常遇到的风险之一,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效益的提高。因为企业的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需要非常谨慎,并购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评估和深入调查,并购行为成功之后,企业更要注意加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并购行为的效益。
一、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定价风险
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详细了解和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市场占有率和每年的盈利等。有些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只是为了扩张本企业的规模,忽视了对被并购企业的前期考察,导致并购亏损企业,增加了企业本身的负债率,在并购之后,忽视管理或是没有采取适合被并购企业的管理模式,拉低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很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去外国并购一些当地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或市场份额等。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详细和科学的评估,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估计过高,从而付出较大的成本,影响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前期评估中要全面真实的审查被并购企业的内部状况,合理估计被并购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过高估计被并购企业的利润收入而付出更大的成本。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并购所需资金面临的风险,比如所需资金是否充足、并购所背负的债务对企业的正常运作是否造成影响和融资方式是否合理等。众所周知,企业进行并购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资金链断裂就意味着企业的并购将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资金基础比较雄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是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前需要筹集资金,许多民营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进行融资。如果融资行为失败,意味着并购计划不能顺利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并购行为的进行,最后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但是并购行为所需的资金量通常很难通过一种方式筹集,企业就会进行多渠道融资,这就增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加了企业并购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融资时,不但需要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而且在融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民营企业需要谨慎对待融资风险,保证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确保民营企业最后融资行为的成功。
(三)支付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一般有三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混合支付。现金支付手段对被并购企业来说比较方便,而且有利于并购行为的进一步进行。但是对并购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并购企业无法断定并购行为之后被并购企业的利润率,现金支付意味着并购企业前期付出的成本巨大,如果并购行为最后失败,对并购企业造成的损失的巨大的。而非现金支付方式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又不利,增加支付风险,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合理的支付方式保证并购行为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并购后的收益。所以许多中国企业收购失败的案例都是并购行为很成功,并购后效益远没有预期良好,最后导致大量负债,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强制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增加政绩,致使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无法与被并购企业协调发展,甚至最后影响到原本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财务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到国外进行并购时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国外许多企业都不认同中国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认为中国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工作效率很低,对中国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很不赞同,这些认识无形中加大了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难度。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的同时,要注意国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要照搬本国企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和整合。外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和职能分配等方面和中国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增加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财务整合的风险。一旦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的收益情况,影响到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
二、民营企业应对并购外企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做好并购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针对一些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过于盲目,只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效益的提高的问题,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调查,企业需要派专门的并购小组到被并购企业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分析,详细评估企业并购行为所需要的成本和最后可获得的收益。通过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并购战略,统一规划部署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企业不能过高的估计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以免因为虚高被并购企业价值而支付更多地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并购工作准备期间,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误导企业的并购行为。
(二)积极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
作为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来源,资本市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民营企业要成功的并购外国企业,首先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广大企业进行并购融资的重要渠道,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但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企业融资也有许多方面的限制,促使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具有海外并购动机,但因缺乏资金支持,最后只能放弃并购外国企业。我国应该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三)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企业支付风险的发生
许多民营企业还采取单一的财务支付方式,运用现金支付并购行为,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影响到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运行。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多种的支付方式,合理运用现有的支付方式,可以采取股权支付或其他方式,相比于现金支付方式来说,股权支付更能激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工作活动力,提高并购后的经营效益。通过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支付风险的发生,避免企业并购行为的失败,提高企业并购行为的效益。
(四)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统筹协调财务整合工作
民营企业在进行财务整合时,要注意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被并购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良好的财务整合工作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一些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财务整合工作时存在一些弊端,如没有做好财务监管,原企业不良资产率较高的问题仍然仍然存在等。所以民营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时要注意防范财务整合风险,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增添企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玉兰.对我国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绿色财会,2011;8
[2]黄文捷.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分析[J].今日科苑,2010;23
【关键词】 并购重组 企业价值评估 问题 思路
一、并购重组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1、并购重组的内涵
并购重组,包含着企业并购与和资产重组。同时,企业并购与和资产重组是一组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意思,其共同的特征是取得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与企业并购不一样,资产重组是指能够管理或控制企业资产的主体,对资产的结构或附加于特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调整的行为。同时,并购和重组相互渗透,它们不仅可以没有关联、分别进行,也可以互为因果。它们的区别在于并购重在股权关系,重组重在资产关系。
2、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一个企业进行整体的评估,而不单单是将该企业各项资产进行相加,企业价值评估不仅要考虑企业目前拥有的所有资产的状况,还要考虑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不仅要考虑有形资产的评估,更要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在进行评估时,既要考虑企业过去经营时形成的各种企业附加因素如商誉等,又要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调控,评估企业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及期限,从而综合评估待估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价值评估需要有一种全局观,注重整体性,同时还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去衡量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有形资产价值,忽视无形资产价值
目前,企业并购重组时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一般会使用各项资产价值相加的方法,特别重视有形资产价值。而常见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技术、商誉等,未在企业的账面上作出相应的计量和确认,但是这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尤为重要。例如高新技术型企业,可能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如设备、厂房以及原材料等,但是却坐拥一些高新技术、优异的管理以及其他一般难以获取的资源等,单看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显得毫无意义,与该企业的实际价值相去甚远。
2、评估方法选择及运用不当
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是国内外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有不一样的侧重。一般地,能够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时,评估师会采用对客户有好处的一种方法;而在不具备同时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条件下,误用一些评估方法人为造成资产价值虚高,导致并入的资产存在很多“泡沫”,为一些大股东挖空上市公司提供了方便。评估师在进行评估时,有时使用成本法会未考虑到评估企业所具有的一些“软资产”,这样就很难体现出其整体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每家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存在差异,很难采取市场法得出评估结果。所以,就企业价值评估来说,收益法相对而言是最适用的评估方法,而成本法、市场法只能是作为备选和参考的方法。
评估方法运用不当突出表现为对收益现值法的滥用。虽然收益现值法在国外采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国内缺少关键信息的公开,参数的取得途径有限,使得收益法的使用有着很大的人为控制空间,一直以来都被市场置疑和诟病。
3、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投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暂时还只发挥了融资功能,其余基本功能如价值发现、分摊风险、资源分配等均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对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会使股价并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真实价值,使证券市场无法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提供一个考虑依据,使有些明明合适的评估方法形同虚设。
在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已经具有稳定而完善的体系,很多并购重组的案例经过投资银行积极的参与,在其合理专业的策划下成功。我国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国有成分的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乏力、受众少、融资方式有限,规模、从业人员水平、运作方式等有局限性,导致我国投行难以履行策划咨询的职能。
4、相关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愈演愈烈,大多数并购均有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而在实际并购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缺失,往往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具体原因:一是资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被忽视。资产评估业集中度不高,评估机构与地方政府机关还有着某些交集,而一般企业并购重组的业务大多交给当地机构,尤其是土地评估,各地、县评估机构往往听命于客户,出具的评估报告不负责,不利于行业内良性竞争,不利于评估机构独立性的保持和评估质量的确保。
二是国企管理者渎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当前,很多国企在进行战略转型,有不少企业因此盘活了资产,得到了并购重组带来的好处。但是,有些国企由于管理者经营不善,外债缠身、现有人员安置等问题突出,所以着急出手,这种类型的企业并购无一不处于被动状态,而居于优势地位的买方经常会采用一些手段使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尽可能偏低,最终迫使卖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价格。
三是评估行业相关法律仍不完善。与企业价值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如《公司法》、《证券法》未对评估师的权利明确规定,也未明确提出对评估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但相关内容比较陈旧,已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脚步。自2012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新《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具有革命性,但缺乏实践性。
三、优化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思路
1、深化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认识
企业管理层应该格外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评级机构应当考虑到企业估值和其他评估有出入,企业价值评估和企业财务分析关系紧密,不单要看一项资产的价值,而且要看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持续获利能力。评估人员应对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对宏观环境较好地分析与把控,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财会理论和现代信息数字处理技术。由于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以及不断产生的新理念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部门如国资委、资产评估协会等应切实提高监管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培训,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选择并合理运用评估方法
企业价值评估应主要采用收益法,并参考其他方法。同时,相关部门应尽早颁布实用性的法律法规,如对量化折现率敏感性参数等的制定方法。国外资产评估在数据的选择上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许多参数如收益法中折现率的采用、风险溢价等,有数据研究机构定期发表在《评估年鉴》上,不同的行业和回报风险的估计有动态数据供评估师参考和使用。中国缺乏类似机构,在选择评估参数时,评估师主观性很大,导致很多案例中不同评估师选用的数据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我国亟待建立专业且具有公信度的市场数据动态研究机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作为对规则和法规的补充。
3、规范健全证券市场,发挥投行应有的作用
上市公司明确产权、责权,进行合理管理,才能促成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在进行上市公司改组时,要贯彻《公司法》,严格按照企业理论,在内部建立健全体制。此外,要保证公司的透明度,精准、及时地举行报告和公司重要事情的公开,并确保上市公司的独立运作。同时,证监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使其不断改善自律机制。中介评估机构也应该提供客观公开的服务,相关事务所应谨守职业操守,遵守行业规则,依法公正履行各自的义务。
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行在业内术业有专攻,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理念以及市场定位,有的投行专职股票方向,有的则把债券业务当作重点。国内投行要转型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拓宽自身业务,如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发挥咨询策划的功能,以顾问的形式在经济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以增加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总之,应以特色业务为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4、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环境,加强指导和监管
在我国资产评估的发展史上,各行业行政机构人为造成不同评估业务的垄断,多方管理的标准不一致,使资产评估经常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所以,应该勇于改变现状,有关管理部门不应该直接参与到评估的具体业务,而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完善价值评估环境建设,加强辅助和督管,推动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为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寻找新的符合实情的方法或制度。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已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应尽快完善资产评估规范。对于能源矿业行业来说,开发周期长、相关成本高,采取并购的方式能够较快地进入生产阶段,节省部分成本支出,因此企业出境并购投资的行为持续升温。对于生物技术及医药行业来说,在研发不给力、创造性较低、药品安全事故频发、流通成本过高等背景下,行业内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国内需求不多,主要靠出口,由于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过剩的态势比较明显,整合也难以避免。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行业并购主要以取得技术专利、技术团队和产业研发优势为主,并购更偏向于行业的热点技术,移动互联网、垂直社交化整合等成为近年来行业发展的主流,也成为了行业并购的主要趋势。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预计到2015年前十家整车汽车产业集中度将达到90%,形成三到五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从而推动整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重组更趋活跃。而对于零售业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普及,为扩大行业的渗透率,各大连锁百货企业都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加大线上渠道。
在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准则的衔接上要加强互动往来。积极组织对新版国际评估准则的翻译工作,鼓励开展中国评估准则与国际评估准则、美国、英国等国准则的比较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我国企业并购国际化的进程,辅助并指导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公侠、李挺伟、韩立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11(6).
[2] 胡政:并购中的资产评估:基于交易双方博弈视角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课题组: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购重组资产评估专题分析报告[J].中国资产评估,2010(6).
[4] 张夕勇:并购与整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