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接踵而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引起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城市园林景观体现的是城市风貌,一个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水平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次,现代园林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形式及水平。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定位标准不断提高,由此也改变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发展。可见,城市园林景观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础需要。
城市园林景观除了主观上的重要外,还具有客观重要性,首先,城市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园林规划有效调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并为人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来源,提高了城市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提高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1、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2、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2、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4、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5、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整体优化城市景观,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造景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
对于现代园林的生态设计而言,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密切联系,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充分表达出了人类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在公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园林生态设计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在生态设计手法中,抛却过程、结果或者表象等,它们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能源工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者极少产生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对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源消耗,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有效性。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园林景观构成中,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元素,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必然需求,一定面积的水体更可以起到丰富景观、调节局部气候、隔离噪音等作用。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时,需要设计人员的充分考虑。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在园林生态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雨水、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尽可能节约景观和建筑用水,减少对于水体的污染,对园林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3、本土主义的应用
本土主义主要是针对生态设计中的本土性而言,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尊重和适应,是各地域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的被群体共同认知的一种历史积淀,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1)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运用本土的建造材料自然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材料运输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材料运输途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当地的材料,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充分体现地方色彩,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在园林造景中,要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从气候、环境等条件出发,尽量选择地方树种。
(2)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英系那个,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重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湿地的建设以及溪流的恢复,都是园林造景中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常见措施。
4、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建筑异常拥挤,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6、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规划原则,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园林属于城市中的绿洲,是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切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注重节约和环保,以实现资源应用的最优化,最终实现为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3.
关键词: 玉溪 生态景观走廊 生物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
绿化、美化、香化是玉溪市建设园林城市的需要,是玉溪市向外界展示新面貌、新内涵的需要,是玉溪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昆玉高速公路是1999年投入使用的云南省目前最高等级公路,是通向滇西南方向上的重要公路干线,也是本省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之一。 本公路北城镇至研和镇段长约27.5km的范围被纳入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建设包括昆玉高速公路北城镇至研和镇境内道路两边100m及面山部分在内、集艺术、生态、园林、环保、美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走廊,使之成为向路人展示玉溪风貌、吸引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玉溪的窗口和游览玉溪市的第一视觉场,从而为玉溪带来更多新的发展契机,并对整个云南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生态环境与综合自然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冬暖夏凉。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大部份镇乡,毗邻大小型厂矿近60余家、村落近20个、架设立交桥5座、布设加油站3处及收费站一座等,全长约27.5km。 其间经过田园地带约12.4km,山坡地带约3.6km,集镇地带约1.6km。地表水系普遍较发达,可利用率高。土壤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为主,其次是紫色土;盆地中为页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自然植被相对单调和稀少, 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而破坏,只有北城镇境内北部山坡地带有少量以桉树林、柏树林和少量黑荆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分布。公路沿线两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烟叶、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种蔬菜等,是夏秋季一大季节性植被景观,加之道路两侧沟渠池塘的点缀和衬托,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景色。
2.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技术策略与绿化目标
2.1 指导思想
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同步发展,最终将公路建设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公路,与周边的农田、林地、果园、村镇、工厂等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网络生态系统。
2.2 建设原则
⑴由重点到一般:优先抓好北城镇至中心城区之间的路旁景观以及互通式立交桥的景点建设,强化美化玉溪市第一视觉景观,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⑵充分考虑背景条件:结合绿化带外侧毗连的农作物植被系统、果树经济林、厂矿、村庄绿化以及视线可及的荒山、荒坡绿化,做到防护、农林副业生产、绿化、美化的和谐统一、互为兼容。
⑶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栽植乡土树种的同时,大力引种具有美化、经济、高效、适用等多用途、多目标、多功能的树种;
⑷保证安全视距:绿化模式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注意生产功能、防护功能以及观赏性相结合,以立交桥出入口为主景点,服务区、路旁厂矿企业、村落为次景点,实行普遍绿化。
⑸多重功能原则:坚持公路美化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与工矿企业经济建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 技术策略
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结构。
⑵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
⑶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
2.4 绿化目标
⑴在27.5km公路两侧全面实现绿化,体现玉溪特色,展现玉溪市丰富的物种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
⑵建成以道路出入口、立交桥和服务设施区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化景点,荒山荒坡等道路普遍绿化为重点的多功能、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生态绿化体系;
⑶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
⑷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
⑸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
⑹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3. 生态景观走廊分区布局
根据以上规划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结合本生态景观走廊沿线各部份的具体情况,本生态景观走廊可分为三个部分:
3.1 风景绿化景观观赏段绿化模式设计
3.1.1 公路行道树绿化模式
范围:贯穿于27.5km长的公路两侧沿线5m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行道树的设计以3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一树种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以1-5个树种为一景观系列变化,每隔5-6个树种来一次重复性的变化。打破常规的一条路两行树的种植方式,在两侧景致较好处需留有空塘,或以灌木取代乔木以开阔视野、展现两侧风光。同时也可调整驾车人的心理,使之精力集中并丰富乘车人的视野,以变化的警觉性克服呆板的麻木性。这样,随着视点的不断移动,树木的种类、形态、色泽和季相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形成一个绿色的景观生态长廊。
推荐树种:香樟、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等。
3.1.2 互通式立交桥绿化模式
范围: 沿线立交桥。
设计要点:立交桥绿化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式立交桥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立交桥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尽量采用丛植满栽的形式,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如海桐球、黄杨球、毛叶丁香球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此外,还可用自然置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作点缀,营造环境氛围。
在布局上应满足立交桥的功能需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视线,在顺行交叉处留出一定视距,布置低于驾车人视线的植物;在转弯处外侧栽植成行的乔木,以诱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并产生一种安全感;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标志性树种,作为特征标志。
推荐树种:叶子花、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1.3 服务区及沿线工矿企业绿化模式
范围: 沿线集镇和工矿企业。
设计要点:强化建筑规划管理、处理好面路建筑的外观;加强沿线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外流或外排;将绿化率提高到30%,创造安静优美的工作休息环境;靠近公路边的建、构筑物景观化,在色彩、质地、形式上及其标牌、标志应同高速公路的风格一致。欲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不论是建筑外观还是植物配置都应是该景观段最为醒目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各服务区和工矿企业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方式,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枫、黄莲木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成为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标识。
推荐树种:石笔木、大树杨梅、香樟、滇润楠、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2生态农业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2.1 村落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沿线视线可及各村落。
设计要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合理利用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改善村落道路;教育村民保护和爱惜村寨内原有的名木古树、一般树木和人文景观古迹;鼓励村民在村寨内大量种植既美观又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把绿化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布局以自然风光绿化为主。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发挥农户果蔬地、水体的作用,以达到增加村民经济收益的目的。
推荐树种:樱桃、桃、李、柿、杏、柑橘、葡萄、梨、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梅花、山茶、玉兰、桂花、海棠、棕榈。
3.2.2 田园风光绿化模式设计
范围: 公路沿线和各村落外围农田。
设计要点:配合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使得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充分利用其中的排灌沟渠、陡坎斜埂、田缘等非农作物种植用地进行生态防护林带、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绿化,向村民宣传和解释生态林的好处,鼓励他们种好、管好这些既能涵养水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的树木;充分发挥村落水体的作用,全面实施深、浅水藕种植和鱼苗放养工程;调整农村种植结构,适当加大小春作物中的油菜的种植面积。村落、田园、水体、山野,点、线、面的绿化形式互为交织,疏密有致、各具特色,创造一种郊游观光、垂钓、度假的自然景观。
推荐树种:楠、樟、柳、竹、棕、桤木、朴、榆、柳杉、水杉、杉木、棕榈。
3.3公路森林生态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3.1 森林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大坡度地带。
设计模式:保护林中各类灌木,禁止采伐乔木和采挖灌木,于林下、小型林中空地中补充色彩灌木的种植,近路地带撒播波斯菊,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林相结构和变化的季相景观。发展成为维护当地环境生态平衡的森林系统。
推荐树种中的主要绿化树种:石笔木、黄连木、清香木、滇青岗;春季观花树种:杜鹃类、杭子梢、云南含笑;夏季观花树种:火棘、金丝桃;秋季果叶树种:火棘、野漆树、矮杨梅;
3.3.2 生态观光果园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缓坡邻村地带。
设计模式:按照经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对现有果园进行改造,加强树体管理和地面管理,注意树型修剪造型;合理配置早、中、晚熟果树树种和品种,注重建设观光果园独特的风格,强化果园的园林化气氛和乡土气息,生产出个大、色鲜、质优的无公害高档果品;以农村特有的原材料如草、竹、藤等构建一定的亭、廊、椅、凳、桌等,使它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推荐树种:苹果、樱桃、砀山梨、雪花梨、乒乓葡萄、西番莲、桃、李、柿、杏、柑橘、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
4. 结论
通过将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昆玉高速公路”划分为风景绿化景观、生态农业景观、公路森林生态景观三个不同类型,每个类型中又细分出不同模式进行绿化设计,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可望达到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整理 低碳 道路 生态景观 农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6-02
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
1.1 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
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1.2 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4]。合理布局,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将人的尺度与现代化的环境结合起来,倡导空间的进程、环境改造、功能重构[5],将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相联系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时,发展TOD道路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同时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半径内客运站点的覆盖率,统一规划农村道路与公交客运站点,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建设。
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建设下,不仅要求低碳的交通方式,还要求低碳的交通工具。步行与自行车不仅有利于每一个骑车人保持健康,低碳出行,同时自行车又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其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30倍[6]。因而,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可在生态旅游区或村落内部规划适合当地村民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交通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人们低碳出行。另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也有利于邻里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1.4 低碳停车系统规划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停车场较少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农村建立低碳的停车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居民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具体实施时可采纳顾倩2009年提出的几种景观结合停车的方式:(1)地面露天停车场与景观的结合。(2)架空平台下停车库与景观的结合。(3)中央景区与停车库的结合。(4)立体绿化与多层停车场的结合[7]。此外,小的自然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大的中心村停车场可结合商店、村委、活动中心等共建布置,必要时也可在主、次路边布置一些面积不大的停车场,但位置要合理,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对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单独考虑[8]。
2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设计
2.1 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组织
2.1.1 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其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给人的景观感受均不相同。合适的道路尺度空间,能够提高村民出行的可达性,减少机动车的绕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能耗并确保道路环境生态良好[9]。土地整理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的建设首先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并顺应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塑造生态绿色的景观通道作为低碳道路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布局形式上也尽可能缩短道路长度,如环形或棒棒糖式的道路形式要比方格式的能减少约25%的硬质地面[10]。在景观建设方面,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尽量根据周边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关系来获得一种宜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