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的发展与变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分析
一、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概述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江西的北大门九江进入江西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贸易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到来不仅瓦解了江西内部传统经济模式,而且还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经济元素,对晚清江西商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更多的商人逐步意识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商人思想观念的革新。3、对外贸易冲破了传统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九江等城市成为进出口货物的流转集散地。4、国外商品大量涌入江西,促使江西商业的行业结构发生转变,不仅出现了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新式行业,还有与外国洋行挂钩的茶、瓷行栈。5、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物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轮船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陆路运输逐渐发展。6、商会、银行、工厂、商业城市等资本主义化的商业组织诞生。7、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江西,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经营方式,促使江西商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二、对商业主体的影响
商业思想观念革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中国社会几千年里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然而继承正统儒家血脉的江西文化人更是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想更为盛行。江西子弟都是以读书入仕为首选的人生道路。地主商人两位一体,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用于购买田地成为新地主,商人难于走不出商人地主循环往复的怪圈,不大可能转变为商业资本家。随着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变化,把工商业的发达与否与国家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江西也不例外,江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触摸到资本主义的脉搏,使他们从封建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放眼世界,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的先进思想观念,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迫于自救,也颁布一些振兴商业的政策和措施,江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办商徒启智学校,教授商业相关课程。而江西商人在实际的商业中也感受到商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经商者的“在职”学习。1894年3月翁方伯在省城(南昌)设立蚕桑局,在城外购买荒地,栽种桑秧,并且带动当地农民种桑养蚕,后来又设立农事试验场,征订各种农学丛书及农学报指导生产,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实业,到上海、日本购置化学仪器和优质种苗,请农业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江西人开始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开始接受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江西人思想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五、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
【关键词】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商业;影响
一、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概述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江西的北大门九江进入江西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贸易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到来不仅瓦解了江西内部传统经济模式,而且还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经济元素,对晚清江西商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随着贩运、转口、批发、零售、加工、等多元化商业活动的出现和盛行,形成了以坐商、囤户、贩运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买办、绅商等多种不同类型商人构成的商业主体。2、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更多的商人逐步意识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商人思想观念的革新。3、对外贸易冲破了传统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九江等城市成为进出口货物的流转集散地。4、国外商品大量涌入江西,促使江西商业的行业结构发生转变,不仅出现了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新式行业,还有与外国洋行挂钩的茶、瓷行栈。5、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物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轮船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陆路运输逐渐发展。6、商会、银行、工厂、商业城市等资本主义化的商业组织诞生。7、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江西,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经营方式,促使江西商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二、对商业主体的影响
1、商人类别多样化
早期江西商业市场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就近赴集,以农产品、手工业品卖钱,再交换所需之物。后来出现坐商和囤户,他们成为市集上主要卖方之一,多半为地主、富农,也有一些以囤积为职业的商人。他们在市集上开设店铺,囤积货物以贩卖给贩运商,以赚取季节和地区差价。随着贸易的扩大,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即市集贸易的经济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加工商也随之出现。此外,晚清时期,江西市场经济的生长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遏制,帝国主义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同一部分华商相勾结,再加之江西商人自身经营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江西的商人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是买办和绅商的出现,他们都是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诞生发展的。绅商与买办两个群体之间是交叉关系,但并不等同。有部分买办发家后通过捐官等手段成了绅商的一员,有的甚至还在绅商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贩运、转口、批发、零售、加工、等多元化商业活动的出现和盛行,形成了以坐商、囤户、贩运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买办、绅商等多种不同类型商人构成的商业主体。
2、商业思想观念革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中国社会几千年里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然而继承正统儒家血脉的江西文化人更是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想更为盛行。江西子弟都是以读书入仕为首选的人生道路。地主商人两位一体,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用于购买田地成为新地主,商人难于走不出商人地主循环往复的怪圈,不大可能转变为商业资本家。随着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变化,把工商业的发达与否与国家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江西也不例外,江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触摸到资本主义的脉搏,使他们从封建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放眼世界,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的先进思想观念,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迫于自救,也颁布一些振兴商业的政策和措施,江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办商徒启智学校,教授商业相关课程。而江西商人在实际的商业中也感受到商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经商者的“在职”学习。1894年3月翁方伯在省城(南昌)设立蚕桑局,在城外购买荒地,栽种桑秧,并且带动当地农民种桑养蚕,后来又设立农事试验场,征订各种农学丛书及农学报指导生产,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实业,到上海、日本购置化学仪器和优质种苗,请农业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江西人开始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开始接受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江西人思想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1、促使商品结构和市场的拓展
晚清之前江西商业活动尽管十分繁盛,但都属于传统经济范畴内的小商业交换。商品交易的范围,主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米、木材、棉花、土布、纸张等。九江开埠后,对外贸易的扩大,经九江港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芝麻、桐油、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的则主要是“洋药”(鸦片)、棉布、棉纱、食糖、玻璃、煤油等消费品。江西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其它“四行”为洋行、钱业、杂货、洋货)。这使江西的进出口贸易一开始就出现很大逆差,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不得不把江西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如此一来,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品向商品化的过渡。至1878年,九江直接对外贸易出口货值达932706海关两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10多倍。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至1911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达12709811关平两大关。对外贸易不仅大大增加了江西商业活动的对象,而且也极大地拓展了江西商业活动的空间。不仅打破了开埠前江西商业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作为交换对象的传统商业格局,而且也奠定了九江作为洋货转运集散中心和内地土货汇集转运出口枢纽的商业地位。
2、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外国廉价商品潮水般涌入,江西传统的行业结构迅速发生改变。江西的商业以绸布、百货、南北杂货三大行业较大。1840年以前,百货多系手工业产品,经营日用百货的店铺称为杂货铺,有杂货、广货、京苏鞋帽、丝线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签订后,沿海五口通商,洋布、洋火、洋碱、洋伞、等舶来品流入江西市场。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以后,百货行业逐渐形成。九江开埠以后,英、美、俄相继在九江设立租界,外国商人发展洋行买办,倾销洋货。光绪十四年(1888)九江口岸进口洋布总额达27万磅,比光绪十年(1884)增加长了近1倍。以后,国内织造的棉布日益增加,外国输入的相应减少。江西棉布商业是以销售土纺布和推销洋布形成的。清代绸布和土布合为一业,经营纺织品的商店土洋兼营,以后改土为洋,称洋货店。这一时期,煤油与火柴(洋火)、肥皂(洋皂)、矿烛(洋烛)及铁钉(洋钉),构成了“五洋”,经营这些商品的行业被称为“五洋业”。随着“五洋”商品输入量的逐年增加,“五洋业”也成为江西商业中重要的一支。西方殖民者对江西的经济侵略,使江西传统商业很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由此派生出一批与进口洋货相关联的新式商业,如华洋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行业。同时又设有大批茶、瓷行栈,同外国洋行挂钩,从事收购、加工、包装、出口土货的活动。在如此的情况下,江西的传统商业结构在洋货贸易的冲击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1、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以来,特别是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对外开埠后,“按自长江通航后,出入货物概由洋船运输以期稳速,而以轮船为最多。良由中国帆船行程迟缓,不但有欠安稳,而且航无定期,上行时尤感困难。于是下行船只达到目的地后,不顾价值如何,即就地出售者,比比皆是也。以视轻便之洋式帆船,如横帆船、纵帆船之类,逊色已多,而轮船则尤非其敌也。”虽然民船运输业逐渐衰败,但是内河航运仍然是江西商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逐渐发展,海洋运输也占一定的地位,由于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
2、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五、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前,江西农村集贸市场上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两者之间较少以商人作为交换媒介,这是市集贸易的基本形式。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一些贫苦农民开始充当小商贩,在市场上担任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渗透,由行商和店铺收购农副产品完成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方式,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则由本地和外地贩运商充当交换媒介。
九江对外通商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逐渐深入江西。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商品生产直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江西省民族资本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作坊、工厂相继产生,商人从早期主要到集市上收集农产品(收集范围多在10华里以内),把在市场上收购到的零星农产品囤积起来,然后成批的贩售给贩运商,变为大批量收购。随着家庭手工加工业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家庭手工业者通过产销的变化,成为工业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一些商人采取供给手工业者原料,让其在家加工,待收回成品时付给工资的经营方式,这种形式“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上跨了很大一步”,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专业的售卖店铺出现在集市里,规模不断的扩大。在清末民初,江西商人经营的店铺达623家,资本总额达13.4万元。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经朝廷批准,在南昌市闹市区万寿宫开创“劝农场”,设东西陈列所,店摊有秩序的摆设,均须按确定的大小,颜色一律的悬挂招牌。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清同治元年(1862),美旗昌轮船公司在九江设立分公司,开设码头货栈。光绪元年(1875)春,俄新泰砖厂在九江设立分厂,加工砖茶出口。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瑞记洋行、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在九江安设趸船。由此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江西商业市场经营的方式也向近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江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M].方志出版社,1998.
[2]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对外经济贸易志[M].黄山书社,1997.
[3]陈荣华.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M].
[5]班思德编.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M].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1931.
[6]钟建安,孙伟.19世纪中后期江西对外贸易对城乡社会经济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陈晓鸣.九江开埠与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变迁[J].史林,2004,4.
[8]余恩海,卢晋.中国商业社会学[M].商业出版社,1995.
通过对我省中小学各学科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优秀课例录像的观摩与研究显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以下功能使用的频率最高:展示、书写、绘画、标注、操作对象如拖动、缩放、隐藏、或显示、旋转等;音视频播放、动态生成、聚光灯、拉幕、放大镜等十大功能。
本文将通过对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历史教师胡小军在《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例中的几个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节的分析与欣赏,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在对相关课例的观摩和研究中,我们看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快地进行课堂引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容易。例如: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历史教师胡小军在《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导入环节中,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逛街”为话题开始新课的导入,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逛街购物的过程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展示等功能,同时在白板上展示出学生说到的购物流程,非常形象生动,很自然的引出商业的概念和商业的基本要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这是一个很高效率的新课导入。
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的交互性,使技术与学科教学和谐整合。我们再看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历史教师胡小军在《古代商业的发展》的“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这个教学环节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项功能,展示春秋战国、唐朝、宋朝和明朝的货币图片,让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动笔把货币与相应的朝代相连;展示唐朝和宋朝的都城图,让学生动笔找出都城的不同,分析城市的变迁;展示地图,让学生动笔划出对外贸易路线,分析不同朝代对外贸易的状况…胡小军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好地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得到学习结果,获得成就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古代商人、商品、货币、城市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概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能自己在交互白板上操作文本和图像时,学生心理上的参与度大为提高。交互白板的信息呈现方式,如颜色和动画等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且还有利于注意力的保持。交互白板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如何教学也会产生影响。教师应用交互白板软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阐述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有助于记忆。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随意地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向前或向后翻页,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它的触觉功能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触屏就能利用预先收集的资源进行教学,而不需要事先按顺序把他们都组织好,使各种活动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和谐整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再来看广州市一一三中学历史教师胡小军的《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例中的“感悟历史”环节:一女学生上讲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展示功能,介绍《清明上河图》;更精采的是三位男生上台表演小品《游览汴梁》的同时,教师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展示小品表演中游览到的《清明上河图》的重点地方,就好像穿越时空回到宋朝都城,品味宋朝城市经济繁荣的魅力,这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合作学习更和谐。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信息技术素养的作用明显。而且由于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时,整个操作过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所以这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新时期;美国;平面设计;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25-03
近一百年来平面设计在美国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二战以后大量欧洲著名设计师和思潮涌入美国,使得当时欧洲的现代设计理念与美国繁荣的市场经济得以完美结合,从而催生了“创意产业”。随后的经济、科技和消费文化的空前繁荣,更是逐步奠定了美国在世界平面美术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世界近代平面设计史上,美国涌现出了很多占有重要地位的设计师和设计组织,例如保罗・兰德(Paul Rand)、弥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émigré杂志、朗涛设计(Landor)等。并且很多起源于欧洲的设计组织却在美国创造了最大的成功和影响力,如五角设计联盟(Pentagram)、玛西莫・维格尼利(Massimo Vignelli)、史蒂芬・塞格麦斯特(Stefan Sagmeister)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美国平面设计师们正在为各种产品和商业服务奉献着创意和想象力”[1]。他们的商业性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符合消费大众的心理需求,集美感和趣味于一体,同时平面设计作为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介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消费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一、美国平面设计语言传达社会文化内涵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美国设计师开始认识到他们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认为设计师很容易被客户所引导并追求片面的利益。而且因为消费市场的竞争,“大量商业平面广告宣传在某种形式上已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视觉污染,平面设计师经常被谴责为垃圾广告的制造者和环境的破坏者”[2]。这种现象在美国平面设计界已成为最大的挑战并已引起最大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头等要务设计宣言(First Things First 2000 manifesto),这个由33名国际著名的设计师签署的设计宣言,是1964年英国设计师Ken Garland发起的头等要务设计宣言的更新版。这个设计宣言主张平面设计师在商业设计中不能迷失自我,应为社会和文化做出自己的专业贡献,并倡导平面设计师关心前所未遇的全球化商品经济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社会问题和文化危机等。另外,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在2009年提出的“设计的鲜活准则”(The Living Principle)为广大设计师,企业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详细地将文化、经济、环境和大众四大影响健康社会和生态的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挖掘探索出了众多以设计为力量来促进这四大因素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建议。
近十年来我们在美国的平面设计工作与教学中深刻地感受设计界的这种文化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设计些公益广告,而是在每个创意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包括对消费文化和消费者行为的积极性影响,对产品和包装材料的回收或再利用性的考虑,对长远经济效益的考虑,或对平等多元的人文环境的促进等等。尽管美国大多数的平面设计作品都是商业性的,但新时代设计理念已开始普遍地被现代设计师、他们的客户以及整个社会所接受和倡导。以平面设计教学为例,1964和2000年版的头等要务设计宣言已成为各大设计院校的必修课,许多传统实用型课件逐步被更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课件所取代,以及对已实行健康设计理念的真实设计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设计师意识到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已成为他们创意灵感的源泉。
二、美国平面设计多元性社会价值新理念
当前很多平面设计组织和艺术家更是掀起了倡导在非商业的社会事务中重新界定设计的潮流趋势。如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发起了“为良善做设计”(Design for Good)的运动,号召设计师用设计的力量改变并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流行文化、生活观念和道德观,以对自己的社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由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Elizabeth Resnick策划的《平面势在必行》(The graphic imperative)是近几年在美国反响很大的非商业主题的平面招贴巡回展。它荟集了四十年来国际著名设计师用视觉隐喻、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独特设计方式激发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另外,加拿大设计师Bruce Mau的《Massive Change》是以11组多媒体装置设计来回应城市、信息、市场、环境等问题的一个艺术展,它融入了设计师对未来平面设计的观点并激发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思考,进而促使人们领悟到人类的共性,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和消除文化隔阂。
身处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并在非商业设计思潮的感染下,另一位设计教育者孙琳在2011年9月在亚特兰大举办了《在边缘》(At the Boundary)设计艺术展。《在边缘》得到了西密西根大学和亚特兰大大学中心的积极支持,它主要以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主题,力求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以平面设计的方式和创意来探索社会文化的问题和对策。整个展览分为空间、时间、无声三部分。“空间”部分主要探求外来文化怎样被美国本土文化所同化吸收,并在不同的空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认同。“时间”部分是由五组投影视频组成,通过对现代移民的经历和困境的细微观察,它们以动态画面的方式表述了新移民对主导文化的困惑。“无声”部分突出以字体设计来表现新移民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在新环境下受到冲击以及感受到的文化认同。所有参展作品均以现代移民自身的经历和观察为主线,通过设计的语言、材料、和创意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并使大众感悟到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也给中国的平面设计以很好的借鉴。
三、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启示
我们相信好的设计是功能(fuction)和形式(form)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设计作品在表达内容信息的同时还要通过形式带给信息接受者审美的享受。正如美国建筑大师佛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认为:“形式与功能是一件事(form and fuction are one)。”[3]招贴作品《传统交迭》(Overlapping Tradition)是通过借助于摄影和图形处理的手法,以中国传统剪纸的影像作为一种隐喻,揭示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的变化,并促使人们思索在这种变化下更深层有关文化、信仰和依赖等问题。《跨文化对话》(Cross-cultural Discourse)是利用平面设计两大要素:纸和印刷创作的装置作品。每个浮游于空中的抽象形体就像灯笼一样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和文化思维,而与它们相应的星形形体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整个作品借助于立体形体和空间的展示和组合,诠释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关系,并透露了探索东西方达成实质性沟通的障碍与可能性。另外,通过折纸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和新鲜感,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感知和体验作品主题的关联性。立体招贴作品《循环至衡》(The Cycles of Balance)是以设计艺术的形式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出声音表示关切。此作品以探索中国五行学说的哲理和折纸技巧传递出对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反思。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与经济全球化是常以摧毁传统文化道德信仰与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提供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观念与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之路。作品以一种平和优雅的表现方式暗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机,通过对平面设计的广义理解力求在非商业的社会事务中重新体现设计的价值,以人类本体为出发点,维护生态环境,这种价值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此外,艺术书籍作品《传统与变迁》(Tradition and Changes)是由“中国制造”、“长城”、“红色中国”、“饮食”、“传统”与“文化交融”六个分主题构成的。每个分主题利用艺术书籍的独特媒介并运用视觉隐喻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的冲击、变化以及曲解等问题结合起来在作品中进行了诠释。例如,“中国制造”以中国传统布制包装盒为外壳,内置一本以典型商业标签为外形的小册子,每个页面都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的中国制造标识图像为背景,但是文字却记述了上世纪90年代各国制造业开始在中国设厂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冲击以造成的工人下岗问题等。此作品的内涵是在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夸大和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冲击而引发的争论的背景下探求更深层的问题。又如,风琴式折页书“长城”揭示了隐遁于高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下传统的流失。长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工程,而现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运动和大规模的城建开发是比长城更浩大的工程。作品通过折页艺术书的方式促使人们思索中国现代化城市变革对人们生活质量、传统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冲击。《传统与变迁》运用了数码印刷、纸艺工程和书籍装帧技巧等创作手法,反映了21世纪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自身经历和感受为内容,并通过对平面设计的广义理解力求在非商业的社会事务中重新体现设计的价值。
尽管从有些《在边缘》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们时常会被认为更接近纯艺术领域(如《跨文化对话》),这就更加印证了平面设计在商业领域与其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在人们心目种根深蒂固的印象。然而“现代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尤其是在科技进步、全球信息化和多媒体的影响下,其自身正在经历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包括从印刷的传播方式转化为虚拟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二维平面向三维乃至四维(time)空间的延展,以及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跨越”[4]。更重要的是随着设计中的科技化与时空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一些固有设计法则正逐渐被打破,一些传统的创作理念被重新阐释,新的平面设计需求和概念要求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体现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的理念,它也符合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面设计体现了全球的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平面设计作品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视觉元素来表达设计师对有关社会议题的见解和洞察力。正如维克多・马格林所说:“设计师目标的必要转变,这是一个比帕帕奈克或毫不含糊地信仰高科技的富勒所能预见到的更为复杂的进程。它必然使人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应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消费上的巨大不平等。它将充分面对当今生态危机的压力,以帮助我们回归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之上。”[5]毋庸置疑,它以其强大的视觉传播影响力和新的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5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8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