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 黎筱筱 杨小兰 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破解
“三农”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任何时候都应倍加重视。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而要让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须优化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壮大第三产业,高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农村发展道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致使财富、技术与产业部分从城市流向农村,增加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在众多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遏制农业走向衰退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佳手段[1]。乡村旅游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开放产业与民生产业,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紧密相关,在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大有作为。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对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与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与创新城镇化的明智之举[2]。这也契合了中央有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构全新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完善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有力地助推“三农”问题解决。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简评
1.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于19世纪出现在欧洲。1865年“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从此诞生。相较而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晚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兴起,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3]。以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标志,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了组织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4]:(1)城郊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利用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乡村差异性资源与城市市场相邻关系,开发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项目。(2)景区农家乐型。此种乡村旅游主要是通过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强大吸引力,开发设计各类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包括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需求。这些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的农家旅店(以景区为依托),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旅游的客人提供食宿服务,其产品优势是兼有自然环境与风景名胜。(3)农村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散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其产品优势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宜人的气候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并且带薪假期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对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的向往与追求,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对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1.2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
1.2.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相关研究较为全面深入,国外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对案例发生地进行分析,在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感悟。MartinOppermann(1996)[5]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改变居民传统观念,同时也得出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且受季节影响致使其贡献较小;RosaMariaYaguePerales(2002)[6]以西班牙为例,深入研究了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差异;ChristopherS.Thompson(2004)[7]指出乡村旅游除了是商业机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当地居民认识乡村生活意义的理想途径。对于乡村旅游中居民态度与感知问题的研究,M.DolorsGarcia-Ramon、GemmaCanoves、NuriaValdovinos(1995)[8]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案例发生地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增强了女性家庭责任,拓宽了居民收入渠道,女性环境保护意识也得以提升;M.JeannieHarvey、JohnHunt、CharlesC.HarrisJr(1995)[9]选取旅游低度发展、旅游中度发展与旅游高度发展三类地区,探索了三类地区女性与男性对旅游感知的差异以及三类地区女性旅游感知的差异;MichaelD.Smith、RichardS.Krannich(1998)[10]则通过收集美国四个乡村旅游地数据,深入探讨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状况。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MoyaKneafsey(2001)[11]探讨了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以及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RobertMacDonald、LeeJolliffe(2003)[12]通过研究法国Acadian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认为该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需坚持五个原则(即真实性与质量原则、教育与解说原则、保存与保护原则、当地优先与容量原则、合作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MaiaLordkipanidze、HanBrezet、MikaelBackman(2005)[13]在研究瑞典Soderslatt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合作因素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内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意义的研究,粟路军、王亮(2007)[14]指出乡村旅游开发对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唐建兵(2007)[15]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直接效应(如实现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乡风文明等)明显,而且关联带动效应(如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事业及环境保护发展)亦十分显著;贾红风、李云霞(2009)[16]则认为乡村旅游业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美丽乡村建设。张进伟(2016)[17]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关于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唐建兵(2007)[15]在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进措施;曹国新(2008)[1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总体上经历了由“游客之极(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到“遗产之极(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再到“多元互动(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的演变过程。程哲等(2016)[19]指出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注重产业融合,加强生态环保,创新开发模式,重视社区参与。关于乡村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李桐、张晓智(2008)[20]指出: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制度建设滞后以及农民的素质偏低等是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卢冲、张晓慧(2008)[21]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钟晓鹏、陆林(2010)[22]以合肥市民为研究对象,在探索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余兵(2015)[23]对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营销方式。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方面的研究,李俊梅(2012)[24]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主体两个角度研究了基于地方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蒋述东(2012)[25]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从乡村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经营策略、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重庆乡村旅游的对策;彭顺生(2016)[26]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早于国内,相关研究也较全面成熟,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相较国外,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相关研究不及国外成熟,但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将起到积极作用。
2发展乡村旅游对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面广且就业方式灵活多样。根据相关统计,旅游业每提供1个直接就业岗位,便会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岗位。乡村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首先,乡村旅游对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要求较低,而且不存在年龄、性别等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行业就业难度较大,但在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乡村旅游中,由于村民对当地文化、环境等较为熟悉,通过一定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便能从事导游接待、卫生、景区管理等工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其次,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兼顾旅游与农耕。当进入农忙时节,农民从事农耕操作;进入农闲时节,农民可从事乡村旅游,极大地拓宽了就业渠道[27]。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其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据统计,旅游从业部门每增加1元收入,将为社会带来6-7元的综合经济效益[28]。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促进产业链延伸,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的无形资源(如农业生态效益、乡村文化等)转化为经济资源,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投入成本低且收益回报快、经营风险不大、经营方式多样且灵活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带动辐射,能大大提高该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由于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民俗民风等,村民可以不离开乡村在家经营乡村旅游。另外,村民也可以选择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广大农民一条强劲的收入源泉。
2.3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其借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及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者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变革原有农业结构,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大力发展农特产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塑造宜人的自然人文环境,为游客提供灵魂的归宿。而这样必然会增大经济作物的比重,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形成区域农产品特色化。乡村旅游的高关联度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咨询业、建筑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渗透,产生诸多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乡村旅游突出乡土性与农业特色,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9]。
2.4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众所周知,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乡村旅游给农村物质层面带来的变化。精神层面,乡村旅游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居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镇旅游者,他们为乡村带来大量信息与先进的理念,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与行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文化交流室等,开办了各种文化补习班与技能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另外,有许多村民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与游客沟通交流,积极学习普通话和外语(通过阅读、网络自学等方式),个人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部分农村还组织村民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乡村居民素质提升,乡风日益文明。
2.5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地区带来富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资金加速流转,积累农村建设资金,缓解广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局,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源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与维护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要务。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优化接待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美化村容村貌,形成天蓝、水绿、山清、人和的优美乡村画卷。
2.6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能引导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传向农村,促进乡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物质与文化交流。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在价值观念、消费水平等方面处于强势文化地位,会对处于相对弱势文化地位的乡村居民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促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有利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如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提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日渐缩小,为城市乡村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乡村农业由弱转强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加速乡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0]。
3发展乡村旅游以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我国国情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培育乡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突破口。具体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3.1政府引导,规范管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政府应加强引导,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以推进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初期,政府主导是取得显著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政府引导,规范乡村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如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工业企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休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以及畜牧养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等)[31]。(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各地政府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资源评价、市场调研与科学规划,努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3)协调好各方关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惠及村民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切实协调好当地政府、旅游投资企业以及乡村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力避消极现象产生,使乡村旅游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3.2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自发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市场调研,致使重复建设严重、项目特色缺乏、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项目整体建设水平低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旅游环境较差。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及技能培训缺乏,其接待服务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方时常发生“蒙客”“宰客”现象,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保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做到规划先行,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其它发展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相统一,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环境,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1]。
3.3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朔造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品牌营造。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和营造乡村旅游品牌,挖掘资源特色,形成不同的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迈向健康之路。(2)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质量是品牌延续的保障,国内外所有著名的品牌都是因为有质量一流的产品,乡村旅游要朔造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为旅游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旅游服务和流连忘返的旅游体验。(3)强化乡村资源特色和文化挖掘。乡村旅游的意蕴在于优美的自然生态风貌与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应凸显乡村宜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挖掘与包装好乡村文化,突出乡村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以此吸引外部资金投向乡村旅游。(4)重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对于塑造品牌形象意义重大,品牌定位不准确(定位过高、定位过低以及定位模糊等)将对产品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其资源、市场等条件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求。(5)做好广告宣传。品牌形象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其好坏取决于品牌本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也对品牌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要以旅游者为中心,加强广告宣传,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3.4挖掘内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亦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旅游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1)乡村旅游产品的总体特色(乡村旅游区与一般旅游区的差异)。“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特色,体现“土”、“新”等特点,立足农业本身建设各类设施,避免乡村城镇化而导致自然风貌与民族特色的丢失。(2)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色。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以及经营理念雷同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千村一面”的状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游客向往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居住地的多种文化体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也为多样性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当地资源,深挖其内涵,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朔造强势旅游地形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
3.5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
参与性原则包含旅游者参与及社区居民参与两个方面。旅游者参与方面,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开始将目光由观光转向参与及体验。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渴望参与而选择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初级产品(观光农业)将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开始转而选择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风味、参加农事活动等)。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把握市场需求,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凸显旅游者的参与性需求,在各类旅游产品中丰富参与性内容。在乡村居民参与方面,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是增加其收入、确保其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因此,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应遵循乡村居民参与的原则,因为旅游发展如果只让少数人受益,扶贫与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句空话,只有农民广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才能真正让乡村居民脱贫致富,“三农”问题才能最终破解。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一方面,通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能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满足其利益诉求,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3.6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人才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旅游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在农民进入乡村旅游行业之前,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旅游管理、市场经营、服务技能、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乡村旅游工作,这将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对农民的培训应持续不断,将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努力建设学习型农民旅游服务团队,这样才能达到培训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培训、投身乡村旅游活动,对乡村居民而言,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收入水平;对旅游经营者而言,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7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负面效益的逃避以及对乡村恬静、温馨、宜人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基础是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注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旅游者提供无污染、无危害、让人心旷神怡的健康旅游环境。在具体设计乡村旅游开发时,保护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培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2)厉行节约。广大农村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提倡节约,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持续性;(3)建筑材料应与乡村生态环境相适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力图减少对乡村地区空气的污染;(5)采取措施禁止“视觉污染”(如滥倒垃圾、污水横流等)。
关键字:休闲旅游;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规划;保障机制
1研究背景
1.1 生态文明对农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水源和食品等均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还发生了重大环境公害事件。在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把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先后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寻求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农民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带动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主席曾指出农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表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 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3 建设和谐社会、美丽安康的需要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长行村位于安康恒口示范区南部,处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处东南方,自然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结合现有条件,具备建成休闲旅游型特色村的条件。
综上,“美丽乡村”的建设迫在眉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快生态文明进程,进而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论源于生态学,后随着新的内涵不断引入,该概论逐渐成为一个综合动态概念。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日益凸显的如:农产品过剩、经济增长缓慢、自然环境的破坏的问题,随之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相关理论,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三生农业”等农业相关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念已被社会所接纳。而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布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2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研究
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主线,具体体现在人口、资源、资金和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城乡关系与农村发展成为二战以后兴起的“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融合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国外专家学者分别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领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
2.3 新农村建设相关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各国对“农村”、“乡村”等含义的理解不同,美国学者 R.比勒尔认为:“‘乡村’是指人口稀少、绝对面积不大、比较隔绝、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人民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尤其是城市不同的地方”。社会学家使用“乡土”一词,称之为“乡土社会”。乡村社会学家杨懋春认为:“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需包括一群农民家庭、数个至十余个的村、一个集镇及集镇与其周围各村所形成的集镇区。这样一个农村社会就是乡村社区”。
3 研究区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恒口示范区南部,处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处东南方,与恒口镇镇区隔月河相望,其余三面为山地。处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受十天高速交通辐射影响明显;同时因基地紧邻恒口镇区,可受到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配套设施的辐射覆盖,基地区位优势明显。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最长边约371米,最窄边约82米,总面积约87144平方米 。
3.1 现状概况
长行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恒口镇月河以南,村落坐落于凤凰山山脉东段。基地北临包茂高速和十天高速。正北面向月河及恒口镇总体规划核心区域“恒口之心”,“恒口之心”由文化中心、商业核心及休闲中心构成。基地南侧毗邻千亩生态林及玉皇庙。东有规划的石家营特产产业园,西临凤凰山森林公园和李家沟水库。基地能有一条现状路,由南向北贯穿其中。
3.2资源条件分析
规划区处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紧邻恒口镇区,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规划区位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口,内有一条现状盘山道路,道路状况良好。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森林植被茂盛,民风淳朴。
3.3 主要制约因素
(1)村庄面积小,人口少。村域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其中农林地面积680.8亩,仅是山区村面积的三十分之一;村庄总人口973人,为普通村庄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2)耕地面积小,人均少全村耕地总面积345.3亩,绝对量少,人均耕地面积0.36亩,户均耕地面积1.34亩。耕地难以成片整改,农业“五新”难以连片推广,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低。
(3)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长行村以种植为主,主导产业是一产,无加工业,结构单一,大部分村民就近到镇区打工,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其中农业收入占30%、打工收入占70%,增收缓慢。村财年收入不足5万,增收后劲不足。
4 长行新农村建设现状
4.1 形象定位
古村坐田园、清水绕长行。
4.2 功能布局定位
确定长行村建设的结构布局为“一心、三区、一带”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长行乡村旅游服务区);
三区:历史文化展示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生态景观区;
一带:滨水景观休闲带。
5 长行美丽乡村规划提升策略
5.1 总体目标
主题形象:安康古村、美丽长行
围绕“安康古村、美丽长行”这一主题形象,打造文化浓郁、田园优美的“安康乡村桃源”。
5.2 结构布局
根据安康特色村建设培育的指导思想和性质、结合长行村的资源特色及市场开发目标,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构布局为“一带、四区”。一带:渠畔垂钓休闲带。四区:历史文化展示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生态景观区;滨水景观休闲区。
5.3 结构布局的规划设想
1 渠畔垂钓休闲带
渠畔垂钓休闲带范围: 从长行村入口大门水渠起,沿渠两侧及月河。
规划设想: 以“水景观”为链条,在沿渠两侧及小湖畔营造渠畔垂钓休闲带。
2 农耕采摘体验区
农耕采摘体验区范围:长行村与漏头村相邻的300农田。
功能设想:泥土芬、稻花香、蛙声鸣、瓜果俏的采摘体验。
3 乡村旅游生活区
乡村旅游生活区范围:长行村入口至村部居住群落。
功能设置:方便村民及游客出入及停车,小吃品尝、旅游购物。
5.4 保障机制
1 自我管理机制
成立长行村“美丽乡村”建设管委会,以群众自主管理为主,村委会监督管理为辅,开展村庄日常事务管理活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实现长行村的美丽农村目标。
2 基础建设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长行村与周边城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主要包括对接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广电通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增强道路的日常流通能力和非常情况下的应急能力,保证用水、用电达到要求,保证排污工程达标,完善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3 生态保障机制
各种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项目,要加强保护,避免盲目开发或无序开发;制定安全防火措施,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禁止违章乱占土地,禁止滥建旅游服务设施;对村内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资金保障机制
创新资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社会投资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渠道。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实施方案,拓展项目融资方式,创新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市场化运作试验,探索引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具有专业开发运营经验、能为地方导入特色产业的“城镇运营商”。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农业、旅游等)的专项资金和财政支持。
6 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研究过程中经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归纳与总结,研究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以及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国际上有英国、美国、日本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而国内有苏南、珠江、温州等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为安康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与成功经验借鉴。
第二,主要运用实地调研法,对长行村的农村建设发展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现有基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长行村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根据长行村的实际情况、区位以及资源条件,对长行村进行休闲旅游的规划提升设计,包含总体目标与形象设计、结构布局与角色定位、村庄系统的功能构成及提升设想、建设序时、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史育龙.Desakota 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二、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怀柔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并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观光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据统计2012年,怀柔区累计接待乡村旅游3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5.8%。2012年元旦、“五一“等5个小长假和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总计27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8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4.5%。可见乡村旅游在怀柔旅游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其优势也已经逐渐凸现出来。
(二)存在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63%的游客反映怀柔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娱乐项目没有新鲜感,缺乏特色。怀柔区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
目前怀柔区乡村旅游产品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产品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这一点从调查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游客旅游消费普遍较低,其中消费在200元以下的据多数,停留时间也以一日为主,这与怀柔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品味是分不开的。
3.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41.9%的旅游者是通过朋友介绍的,15.5%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而报纸杂志和网络信息则分别占7.4%和占15.1%,由此可见怀柔乡村旅游的宣传基本依靠游客的口碑效应,这样的宣传方式比较原始,风险也很大,好则千般好,坏则影响整体。因此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资金来讲,主要是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讲,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差是阻碍游客来旅游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最重要是卫生问题,目前怀柔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旅馆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比如公厕和排水系统等。其次是可进入问题噩待解决。由于怀柔大多乡村旅游点都埋藏在大山深处,交通线路并不发达,可进入性比较差,致使多数游客望而却步。
三、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调查显示,来怀柔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有73.8%来自北京城市居民。而另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北京现有1400万常住人口,其中城市人口1000多万,按未来一年多次(5次)到郊区旅游的比例为23%计算,有700―1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这表明北京的乡村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占有这一巨大客源市场,使怀柔的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正确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从短期来看,怀柔仍应以低层次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为主,但必须注意特色培养和产品的多元化,从长期来看,必须根据旅游者消费趋势,提升产品层次,往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形成休闲型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短期内争创特色,形成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及食宿接待为主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主要是采摘、垂钓、饮食等,类型比较单一,项目比较雷同,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具体应做到。
1.特色经营,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特色,需要充分利用怀柔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开发多种娱乐活动,一方面促进怀柔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展示怀柔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造怀柔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这一点可借鉴国外乡村旅游活动(表1)围绕游客需求,进一步设计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多种线路选择,满足了广大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另可利用“影视旅游“、“会议旅游“等,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支出,带动整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赶京北山货大集、赏满族八旗新村“和以踏青赏花节为主的规模大、文化品味高、内容丰富,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怀柔整体旅游形象。(见表1)
2.打破单一,创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观赏性而忽视了科技型和文化性,因此产品格局单一。而目前来看,此种单一的产品格局,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即以采摘为例,与怀柔相邻的区县,纷纷组织采摘游,平谷的桃,大兴的西瓜,昌平也随处可见采摘园。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的单一性,寻求多元化发展格局,即重视科技和文化的渗透,开发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
2.1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可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移址怀柔的优势,开发农业科技园,一方面可供观赏,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农业普及高科技,提高农产量也大有裨益。
2.2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匈牙利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其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怀柔区文化丰富,喇叭沟门的满族乡具有独特的满族传统文化,另外寺庙文化、长城文化、红鳟鱼文化应有尽有,应将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度开发,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竞争力。
3.2长期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怀柔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52%,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呈现着“自然风光为主,山野气息浓厚“的特色。从现阶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人们一方面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另一方面则更注重休闲、娱乐的需求。怀柔区应根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发展休闲型乡村旅游。所谓休闲型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
3.2.1休闲娱乐型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怀柔应根据其自身资源优势,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建立相应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亲身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形成学生群体的教育园地,为他们普及农业知识提供平台。另外,可借鉴法国建立休闲农场,主要以农场品农场、露营农场和民俗农场为主,在开发时应注意主题的选定,突出特色。
3.2.2康体疗养型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怀柔的绿化率很高,空气质量相比城市及其它郊区县具有明显优势,可利用人们保健心理,将乡村旅游与康乐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疗养基地,提高乡村旅游的层次,增加旅游收入。
3.2.3自我发展型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怀柔山区普遍以农耕文化为主,且民俗文化丰富,目前开发的仅是以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发层次较低。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差异性较大,可利用人们求新求奇心理,开展农业知识普及游,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事活动,将娱乐和教育有机结合,既为山村带来利益,又让游客得到成长。
四、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在模式建立及转化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一)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的商业化经营、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LocalPersonality):地方的风俗民情形成地格;③氛围(Atmosphere):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构成氛围。目前怀柔区应推行特色管理――-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控制总量防止过度重复建设
模仿是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产品高度雷同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乡村性消失。民俗村与农家乐的泛化导致乡村旅游出现“低价格-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潜力,从而界定农家乐或民俗村的数量上限,指导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鼓励区域分工,反对重复建设,各村形成特色。
(三)规模经营与土地集中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怀柔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鼓励农民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四)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行业协会
政府应对进入民俗村和农家乐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尤其是进入官地民俗旅游村以及山巴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目前北京很多郊区县已经建立了或计划成立郊区民俗旅游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了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互通信息、协调一致、自我约束、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好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序竞争的氛围。怀柔乡村旅游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无序自主经营状态,恶性竞争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政府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监督。
五、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底,贵州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
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在贵州省早期开发的一些乡村旅游地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围建立起洋楼,往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到处可以听见山歌对唱。如今却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