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 海外并购 风险 防范
由于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是不确定的,企业跨国进行并购也要承担高失败率的风险。从中国企业情况看,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风险
进行海外并购会遇到汇率波动、商品需求变化、生产成本变动等问题,从而可能给企业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有些海外并购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品牌和技术,但并购后可能会出现品牌价值下降、技术更新换代的状况,从而造成企业技术落后、品牌维护成本增加等,这些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政治、法律、社会因素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并购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以及社会风险。并购开始实施时,通常要获取双方政府部门的同意,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很多法律和政策条文。若并购不符合当地的政策、法规,就不会被通过;还会遭到当地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反对,最终可能会增加并购成本、降低并购成功率,同时也会加大并购成功后的整合难度。
(三)因信息不对称、债务负担过重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并购时,如果没有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信息搜集以及调查研究,就会面临收购价过高的风险。而且无论是并购过程中还是整合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巨额的资金需求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重。此外,若被并购企业隐藏的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如被并购企业有担保事项、未决诉讼等等,并购完成后都会加大中国企业的债务压力,增加财务风险。
(四)目标企业客户流失风险
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后,被并购企业以前的客户往往会对并购企业产生质疑,对其是否能像以往一样提供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持怀疑态度。此外,还可能出现由于人们无法完全接受和认可并购企业的品牌,导致潜在客户流失、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降低、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下降等问题。
(五)文化与管理风险
在企业海外并购的整合中,并购双方常常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冲突。海外并购后,如果不能对跨国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此外,由于管理语言的不一致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沟通障碍,甚至出现误解和冲突。此外,企业在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员工的流失,使企业无法实现当初并购的目标。
二、海外并购风险规避与控制措施
要较好地规避和控制海外并购的风险,中国企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正确认识自身实力,慎重对待海外并购
我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跨国经营能力,同时还要规划好并购后的经营策略。海外并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企业应对并购各环节的资金需要量及支出时间进行预算,对于自身的资金是否充分、筹资能力及相应的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的程度具有正确的认识,量力而行。
(二)充分认识目标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
海外并购前,企业应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审核调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并购风险。企业并购前不仅要对它的经营业绩、企业文化、员工状况等做全面深入的调查,还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情况作调研分析,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并购方案,尽量缩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治、法律、文化、收购价格过高等风险。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必须拥有一大批专业、优秀的海外管理人员。目前,我国海外并购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大量的并购交易和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培养大批熟知国际金融投资、法律法规以及跨国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可以降低并购风险,同时也为将来成功的海外并购准备了条件。
(四)积极应对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消除其不利影响
企业并购前,要对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干扰因素做好心理准备,承认这一现实,积极应对。所以我国企业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使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府、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情况、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的状况,获得该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将误解消除到最低限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关活动,使舆论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积极消除不利影响。
(五)注重文化整合问题
忽视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整合的问题。海外并购交易完成后,企业不能寄希望于迅速改变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要主动吸收被收购企业的优点,,在相互融合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时,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和开展多种活动来传播新企业的价值观念,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创造力,适应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将十分有利。
三、结语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金融支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企业遭受严重的打击,纷纷推着应对策略,希望度过恢复元气。中资企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实施海外并购,目的在于获得海外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海外市场。然而单靠企业本身无法完成海外并购业务,需要借助金融机构协同完成,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
一、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概述
(一)含义
海外并购是指大陆中资企业以现金、股权或现金加股权的形式购入外国企业或中国的港澳台资企业的股份,达到参股或控股的目的。海外并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融管理、法律、财经等多学科的知识于一体。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限制,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已日渐高涨,国企与民企共同携手,使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处于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发展的特点
综观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大致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发展迅速
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之后,我国海外并购的交易金额成倍增长,发展速度迅猛。就2010年上半年来说,其交易额就已经达到231亿美元,全年交易金额有望超过2009年的交易金额。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且达到了全新的交易规模,表明中资企业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在加快。
2.海外并购的行业与区域分布呈多元化趋势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覆盖面扩大。采掘业和信息技术业在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中占比最大。此外,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涉及广告业、旅馆业、零售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行业,可见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呈多元化。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投资金额分布很集中,61%流向亚洲地区,地区投资的比例差距较大,按照投资与并购的交易金额看,投资与并购的重点仍旧是亚洲与非洲地区,但对其他地区的比例仍然在上升中。
3.海外并购方式多元化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式有所创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过对近几十年海外并购案例的分析,总结海外并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直接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国外全资子公司进行并购,在合资公司中增资扩股,通过海外上市公司进行并购,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行并购,并购国外企业在华资产。
二、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评估风险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并购实力的评估风险和并购对象价值的评估风险。对于刚刚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对自身并购实力的客观评估,高估自己的整合实力,仅凭一时热情而采取并购行为,最终必将导致并购后整合的困难,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对于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双方最为关心的事情。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估计需要运用不同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如果仅仅使用某一种方法,就很有可能存在价值评估的巨大误差,存在评估风险,增加企业的并购成本。
(二)融资风险
海外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能否及时的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从而保证并购的顺利完成。如何合理的利用融资渠道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考虑到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对象往往是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采掘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行业,融资风险就必须加以重视。并购所需的资金额巨大,单纯的依靠自身资金难以完成并购,往往需要采取杠杆收购来运作。但杠杆并购也存在重大的风险,如遇到金融危机,经济的衰退以及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融资就变得很困难,杠杆收购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三)整合风险
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能表示并购的成功,并购之后的整合才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果对被并购方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该企业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协同效应以及经验共享互补效应等效果,甚至整个公司被目标企业的不良业绩所拖累。而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在发展模式、行为方式、组织模式、管理风格、价值观念等核心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在并购后两个企业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即使经营规模扩大、市场机会增加、技术领先,往往也是貌合神离,并购后的企业当然无法有效运作。
三、金融支持在海外并购中的作用
借鉴国外并购的经验,每一次并购活动都有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提供金融支持。相比较于非金融类企业,金融机构在如何调查、资产评估、财务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后续管理等方面都有更丰富的经验。中资企业要完成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以及在国外并购其他企业,也需要本土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服务机构在海外并购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尽职调查与资产评估
并购的前期阶段,对于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尤为关键。尽职调查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企业并不重视或者采取的调查方式不正确。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的贷款者和利益相关方,可以利用自己的敏锐的”嗅觉”和专业的知识为企业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目的在于是企业尽可能的了解被并购方的的资产和股份的所以情况,控制日后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保证交易协议签订之后,不会有实在性的情况出现,比如存在明显的欺诈行为。
尽职调查中就包含有对于并购前目标企业的资产的评估。由于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对象往往是资源和技术性的企业,涉及到的资金量大,对于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资产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企业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来完成,也能节省成本。
(二)提供良好的融资与支付结构
企业成功并购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金融与资本的运作与企业的并购行为密不可分,并起到重要作用。多样化的融资安排和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效的资本运作,恰当的支付结构安排等已经成为企业成功并购的重要支撑。在并购融资中,借贷双方往往利益不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也非常严重。而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介入才能使复杂的并购融资过程更加透明化,从而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的降低,又为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打下基础。
并购融资和支付密不可分。筹集到巨额的资金又以何种方式支付对于控制财务风险尤为重要。在确定海外并购的支付方式时,金融机构比企业本身更加了解海外企业的经济法律政策,可依据并购双方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最合适的支付方式,最终促使并购以及日后的整合成功。
(三)充当企业的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是企业海外并购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参与企业并购项目的方案策划、方案制定、项目执行与协调工作,贯穿了企业海外并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由于本土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并不具备独立完成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能力,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海外并购的案例的增多,并购业务知识的人才队伍的扩大,利用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以及借鉴海外投行的先进经验,本土的金融机构承担起越来越多企业的财务顾问业务,逐渐的与国际投行接轨。
四、总结
国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进行战略协同,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并购中的专业主体地位。目前中国的资本更多的是集中在金融体系里,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更多地为非金融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非金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寻求本土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一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多元化出资主体还能够降低政治敏感性。对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与金融机构而言,都是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林忠礼,傅仰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王宛秋,赵子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支付方式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
[3]徐畅.加大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支持力度[N].中国证券报,2009.
关键词:海外并购 面临风险 应对策略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并购也伴随着国内企业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成为他们极为热衷的投资方式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年9月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正逐渐进入一个高度活跃的发展阶段,据商务部统计,仅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41个,企业数目达4425个,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772.2亿美元。其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并购的成功率普遍不高,以华为为例,自2007年起,华为分别针对3Com公司、摩托罗拉和美国三叶公司发起了三起不同的并购方案,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二)发展前景
长期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将不断凸显,步伐也将不断加快,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逐渐形成并购区域国际化、并购对象多样化、并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国企业将以全球化的战略视角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不高的背后,更多凸显出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定位偏差、并购经验不足以及国内外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等问题。以下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一些常见风险的分析。
(一)民族主义风险
民族主义是一种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尊价值观的思想或者运动,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和理想。[1]海外并购活动中,民族主义对其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强烈的本民族自我保护意识,而海外并购则极易因为区域选择和产业定位等因素而触发民族主义风险,当东道国政府认为并购行为威胁到自身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时,他们将以经济制裁或政治打压的方式阻扰并购活动的进行。华为公司收购3COM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道国政府受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并购交易的终止。
(二)政治风险
政治和外交作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对一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与国外萧条的海外并购市场不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期,这导致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对中国采取敌视、防范的态度,“中国”等一系列敌对言论甚嚣尘上,频频见诸报端。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为例,在中方企业宣布竞购优尼克之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媒体、普通大众等纷纷认为中海油的并购会对美国国家经济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对中海油的并购活动进行政治阻挠,导致了中海油并购的最终失败。另外,政治风险还包括战争骚乱、恐怖袭击、军事等因素,如利比亚战争、阿富汗恐怖袭击等,都一度使中国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风险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尽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海外并购的实施,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极易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除了国内在企业海外并购相关法律建设方面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外,企业的海外并购还会受到东道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国内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支持和对东道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充分了解,以及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相关准备,是很难顺利完成并购的。
法律风险可以分为一般法律风险和特殊法律风险两种,一般法律风险是指由已经颁布施行多年、体系相对完善成熟、人们严格遵守的法律所带来的风险,如美国的证券法、公司法等都属于一般法律;特殊法律风险是东道国基于国家安全利益而人为地对并购投资者制定或援用特殊法律进行阻止、限制或监管而导致的特殊风险,如东道国非商界、非投资领域人士控制的人为的法律风险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特殊法律风险,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为例,2005年,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并购优尼科(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中海油实力雄厚,而且当时中外专家都一致认为其并购优尼克对中美双方来说都将实现“双赢”,但在各种风险面前,中海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就是来自美国政界强力介入、人为设置法律障碍而带来的特殊法律风险。2005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2005年度国家能源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对中国能源战略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审查,直接导致了中海油并购优尼克的最终失败,自此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殊法律风险愈演愈烈,成为其海外并购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四)文化风险
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企业必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宏观上来看,文化差异包括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文化的多样性也注定了各种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决定了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摩擦和冲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就必须面临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风险。从微观上来说,每个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仅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文化差异甚至冲突,还与自己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对彼此企业的文化认同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财务风险
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因财务方面考虑不周或使用不当而造成财务损失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受并购双方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情况预测的准确性的影响,造成评估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信息不对称
对目标企业的环境差异、企业文化、发展状况等各方面信息了解不够透彻、全面,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可能会为了提高企业价格而隐瞒谎报、弄虚作假,致使收购方做出错误判断。另外,对目标企业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也会影响到收购方的判断。
(2)评估体系不完善
对目标企业评估标准的选取、自身评估能力的高低以及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等都会导致评估风险的出现。
2.融资风险
企业海外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比较大,容易产生融资风险,另外,企业在利用各种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时,容易对并购方原有的资本结构造成破坏,提高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3.支付风险
现金支付是许多企业海外并购首先选择的支付方式,其特点是简单、直接、快捷,容易让目标公司接受,提高并购成功率,但由于现金支付需要准备大量现金,对并购方来说是一项比较沉重的负担。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风险的认识、研判和评估,不断淡化民族主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很多企业的海外并购将更加热衷于对发达国家品牌和市场的追求,力图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化和跨越转型,但是,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依旧持有提防、敌对的复杂心态,当海外并购触及到品牌和高科技等敏感问题时,民族主义就会抬头,成为阻碍海外并购的武器。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表现出的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外并购的步伐,许多媒体喜欢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对企业海外并购行为进行大肆解读和宣传,助长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极易导致东道国企业将并购行为和国家政治动作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到海外并购的发展。因此,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低调的姿态,不断淡化民族主义色彩,以免将单纯的经济行为政治化解读。
(二)运用外交等政治手段,加强政治对话,进行合理的并购区位选择,化解政治风险
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东道国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政治风险。一方面,在国家层面,政府间可以加强交流和对话,推动合作与双赢,充分运用外交、出访等政治手段,实现与其他国家的良性互动,努力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规避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控制对方经济的嫌疑风险,进一步简化审批,适度放宽外汇管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另一方面,在企业层面,国内企业应该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对东道国的政权合法性、国内政治环境、政府公信力、政府执政能力以及与我国的友好程度等进行尽职调查,做好对政治风险的评估,同时,要积极转换思维,寻找国外经验丰富的投资公司进行合作,选择各方都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并购;在并购过程中,还可以加强游说宣传力度,增进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消除认识偏见,减少东道国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心理阻力。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制度保障
与欧美等市场经济体制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关于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健全,外汇管制相对严格,审批程序繁琐僵化,限制了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适度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针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建立、修订或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购保险制度,保障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海外并购中,还容易受到东道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限制,甚至遭遇安全审查、反垄断调查等,政府和企业应组织人力对东道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慎调查,对相关国际商法和贸易规则进行学习研究,力求熟稔通晓并能够灵活运用,知彼知己,做好法律风险的应急预案。
(四)了解双方文化,重视文化差异,,规避文化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许多专家学者分析认为,文化风险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诚然,文化整合在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劣势,因此,要让西方国家企业接受国内企业的文化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文化审慎调查,对双方文化整合的可能性进行充分分析研判,同时,在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应做好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寻找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在充分尊重对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寻求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力求将文化风险降到最低。
(五)完善评估体系,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国内企业应不断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降低评估风险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局限,不断改进评估方式,强化自我评估意识,构建和完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估误差;企业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融资,尽量避免对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等的过度依赖,实现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降低融资风险;在支付方式上,并购双方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协商,采取混合支付的方式来满足双方需要。另外,企业更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任何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都是主并方企业自身要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科学的分工体系,能够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作为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不断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壮阔景象,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风险,海外并购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国企业要成功实现海外并购,除了政府层面加强政治博弈和宏观建构外,企业自身也应努力推进转型升级,把握时机,小心谨慎,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不断助力中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海外并购; 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7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14-02
一、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概述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概况
2001年以前,中国的海外并购规模与交易金额都极低,且投资主体主要集中在带有明显政治色彩而且实力雄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上,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自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海外并购案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此时民营企业开始发挥自身的优势,活跃在海外并购的舞台上。
(二)金融危机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危机严重的国家政府对他国投资政策限制放宽等等有利因素推动下,民企的海外并购达到了(表1)。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一大批具备一定规模实力与市场开拓能力的民企开始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民企的海外并购成功率远高于国企。根据麦肯锡的统计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后全球的海外并购历程并不顺利,其中中国的平均海外并购失败率为67%。但据中国09年8月统计数据显示:在18件较大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案件中,并购成功的案件15件,成功比例达90%以上。所以相对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67%的失败率而言,民营企业的成功率要高得多。(表2)
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民企海外并购潮动因分析
(一)海外企业寻求并购的原因
1.化解危机、避免破产。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一些海外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或缺乏必要的危机预警措施所导致的种种管理与经营问题浮出水面。在财务结构不稳定和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缺失的背景下,金融危机使得众多海外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此时,中国民营企业看准时机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海外收购。以雅戈尔并购KWD和KWDASIA的服装品牌Xin Ma(新马)为例:新马公司在2007年前三季度亏损5100万美元,财务上出现了重大问题,此时雅戈尔趁新马陷入危机之时,成功用1.2亿美元的“低价”收购新马服饰100%的股权。
2.压缩规模、重组企业、获取资金。一方面,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市场的低迷:大宗货物交易预期量下降,商品价格下跌,需求骤减。另一方面,消费者与投资者对外来市场需求及走向呈悲观态度,此时资产被严重低估,某些上市公司的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甚至一些跨国企业也不得不选择重组或出售自身劣质资产、亏损业务单元或子公司,或公司控股权以求降低经营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而渡过危机。
3.政府减少限制,寻求海外投资。危机过后,企业恢复生产迫切需要资金。为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和救市政策以及放松外国投资限制以振兴本国经济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在本国经济低迷之际,修改了《商法》中关于企业并购、股份交换等内容,减少他国对日投资限制,简化审批和签证办理流程等。
(二)中国民企对海外并购的内在需求
1.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现有品牌与营销网络的需求。中国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国外企业而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完善的营销网络,以促使自身的升级与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最底端的地位,靠为国外产品贴牌生产而获得微小的利益。随着自身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自身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越来越渴望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改变自己靠微薄的制造加工费用盈利的不利模式,从而满足自己对OEM生产转化为自主品牌创造的模式需求。当民企发现自己直接在国外投资办厂,即“绿地投资”的成本远高于收购现有的公司品牌和通路渠道时,海外并购给自己带来的营销影响力和利用现有的顾客资源与技术的好处自然显而易见。
2.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促使民企另寻发展。虽然民营企业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但我国政府给予民企的融资与贷款政策始终不能够满足民企日益壮大的需求。在面对我国给予外资的某些优惠甚至是“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拥有的垄断资源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得不纷纷将触角伸向了较为开阔、透明和宽松的海外投资环境,以避免面对本国所处的尴尬立场。
三、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法制不健全和金融支持不足
1.我国有关海外并购的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与缺失。作为境外投资的一部分,我的海外并购项目都必需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虽然已颁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但是,我国针对现行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不是十分完善。迄今为止仍没有颁布专门针对海外并购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而产生的相应的融资、外汇、税收管理与财政问题也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法律规范。
2.国家并未实施有利于民企海外并购的融资优惠政策。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对海外并购的外汇投资额度与信贷额度都有相关的约束,使得一些优秀的海外投资策划项目始终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银行贷款条件向国企倾斜,在当前货币政策收紧、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新高的条件下,民企得到银行贷款的机会更小。而现有的股票、债券融资方式存在众多缺陷,无法使小型民营企业在现有的金融市场上募集资本。
(二)民营企业自身并购技术不足
1.忽视并购前评估与长期战略规划。在考虑并购方案之前,民企很容易忽视进行全面评估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发展规模、风险管控和整合能力等的重要性,在对并购双方可能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问题也没有进行一个详细而且有深层次的考虑。
2.缺乏海外并购经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的实际经验,在并购前未对并购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估量,比如对被并购方所在国家或政府相应的外国投资核准手续及程序不明晰,或者未对此次并购的竞争者所处的地位有应有的警惕等等,所以往往导致该并购方案受到多方因素的阻碍而无疾而终。2010年华为并购美国一个破产技术公司3Leaf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不重视并购双方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并购其实是并购双方不断探索与尝试,排斥与融合为一体的过程。海外并购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而且事先难以估计。有时,民企即使利用危机中被并购方存在的经营困境而并购成功,到最后却发现双方相应的企业文化在并购后不能很好融合。
4.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和运用创新金融工具解决资金问题的能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所以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在通过海外并购使之发展壮大的美好愿景前却通常会面临自身资金不足的尴尬困境。
四、推动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
(一)国家应完善海外并购法律制度与经济鼓励政策
首先需要完善国家针对民企海外并购的立法。金融危机过后,为了鼓励和刺激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进一步降低海外并购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外汇管制制度与投资许可限制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然后实施相关的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目前国家银行对民企对外投资的态度也日益趋向积极与支持,相关银行可以发挥其政策性鼓励优势,推行新的鼓励贷款品种或优惠利率及融资项目,支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并购、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合同、生产贸易、境外合作园等等的中、小型项目。
最后还要简化审批程序,抓住并购时机。
(二)民企自身需要合理制定并购策略,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需要合理制定并购策略,拓宽融资渠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搞好并购前的分析与评估;然后是规避并购后的整合风险,我国很多企业并购结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对整合阶段没有足够的重视,低估了整合的作用,使并购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因此,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成败成为并购成功的关键。
(三)建立有关海外并购的高端人才网络
民企并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高端人才的严重缺乏。组建一个拥有专业素质和跨国并购经验的人才团队在海外并购中的益处显而易见。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应加大力度寻找真正熟悉被并购国的文化与市场,精通税法、金融、贸易、财务和了解被并购国的工会、人力资源等规章制度和具备海外并购经验,熟悉跨国交易流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明珠.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会计师,2011(02).
[2] 段爱群.跨国并购法律方略与金融政策问题探析[M].法律出版社,2010(07).
[3] 张景伟.耿建新.海外并购中国企与民企的比较[J].会计之友,2010(12).
[4] 许隽隽.跨步海外须听清“前奏”―专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J].融资中国,2009(11).
关键词:并购动因 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并购的热潮。在2000年之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规模急速扩张,并购势头强劲,持续时间长。2007年,内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达到最高点,并购总额达186.69亿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外并购的发生数量。2009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持续集中在能源、矿业及公用事业三大行业。一路走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并不顺利,并购屡屡失败的惨痛教训也很多,但对于海外并购市场,中国具有收购意愿和实力的企业还在前赴后继。
一、中国企业积极涉足海外并购的动因
(一)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由于政治稳定,投资回报好,吸引大量外资来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中国企业经过多年成长之后实力大增,急需开拓海外市场。而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销售网络、品牌和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和多元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金融危机导致部分海外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为缓解资金短缺,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出现了购买的绝好机会。实行海外并购,可以大大节省收购成本,并为企业积累海外并购的宝贵经验,即使失败所交学费也较少。同时"后危机"时代,国外相关政府部门对我国企业的监管和审查相对放松,国外媒体舆论负面报道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海外并购的政治和隐性成本。
(三)政府鼓励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2009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2009年3月政府实施了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涉及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诸多方面,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政府充分发挥双边经贸机制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作用,为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政府组织企业参加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海外开展研讨、洽谈和项目对接活动,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搭建平台。
(四)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资源需求增长与自身资源相对贫乏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基于知识的战略资源,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品牌等。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企业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依靠低劳工成本、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污染代价,占据着产业链底部利润最微薄的加工制造环节。中国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与欧美企业的全球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海外并购是我们获取产业发展和提升所需的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品牌和渠道的有效方法,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分析
(一)海外反对中国企业并购声浪高涨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并购,在全球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对声浪。由于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并购的领域又以自然资源为主,让被并购国人担心一场摄取本国资源的行动正在进行,甚至怀疑中国政府幕后插手并购。海外一些政客、政党及社会团体,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是对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敌视,通过各种途径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概持反对态度。而一些中国企业把国内经营模式照搬到国外,精简裁员、学走技术、转移工厂……落人以口实。
(二)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并购战略
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没有很清晰的并购战略,是被"市场低价"吸引,抱着"抄底"的心态,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虑。对所购资产是否有价值较少思考;对其价格走势较少预测,自身定位不清,战略方向不明,对并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不能专注于自身主业,忽视自身在新行业中的实力与经营能力,在跨行业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地协同,整合乏力,享受不到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对并购企业的控制乏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种种法律风险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博弈对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文化的多样性与非共容性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法律风险。如:市场准入风险、选择收购对象的决策风险、法律专业化操作的风险、工会与劳工组织的风险、资产评估风险。财务系统不匹配风险、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存在缺陷、税收及其他未登记风险、资产的定价、融资成本等财务风险、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同管理、企业经营、税收等方面的风险。而企业在走出去时对这些风险往往估计不足,缺乏应对措施。
(四)中国企业陷入文化整合困境
中国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由于存在地区、规模、历史传统、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难免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带来基本信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制度、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共同情感等各方面的冲突。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特别是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并购,以上冲突显得更加明显,从而影响到并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资本市场不成熟制约企业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涉及资金额度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我国现行的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受到国内贷款额度的限制与审批限制,使不少企业坐失并购良机。资本市场结构也不完善,债券市场、场外市场发展滞后。国有企业拥有在资本市场上优先获得融资的权利,而大量有活力的本土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仅停留在国际证券市场筹资上,难以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解决融资问题并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选择
"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是海外并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跟踪研究,准确评估,知己知彼,慎谋善断,是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坚持管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一支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并购和运营团队是开展海外并购工作的基础;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及政府的全力支持是海外并购成功的前提。
(一)中国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要提高并购的成功率,首先是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企业产权界定,对国家资产、企业资产和地方资产划分归属,在清理界定的前提下进行产权登记,为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创造前提条件;要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和资产经营。要建立健全企业并购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应构建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机构,即股东会及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并购项目工作组。并购管理制度应包括并购工作流程、并购分析报告内容规范及并购活动中相关规定等。
中国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并购整合不仅涉及到资产、人员、战略等方面的组合,还涉及到文化的整合,最关键的是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是在并购双方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促进双方员工的有效沟通与充分信任,减少并购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企业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企业价值观。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培训,以加强人们对不同企业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问的沟通与理解,维持并购后企业内部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部信息流的畅通,从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以期实现相互理解、沟通和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
(二)中国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思考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有清晰的战略思考,要研究并购后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并购不仅仅是产品、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战略布局。降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育知名品牌以及开发和获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必须成为企业对外并购所关注的重要目标。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单纯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于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企业只有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加快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把自己做大做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在并购中占据优势,才能在海外并购中走得更远。
(三)拟订并购规划,审慎选择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要在自我评估及对备选目标企业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不仅要看到目标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一面,更应关注其负面信息,如负债情况、财务报表真实情况、表内表外资产情况、有无诉讼、抵押担保情况等,还应对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市场占有率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尽可能地了解和合理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并购对象的选择一定要做深入的调查与仔细的研究,挑选出符合并购双方长远的利益,能够使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并购对象,尽可能避免购并无关产业或关联度不大的企业,尽可能不要进入增长慢的产业,尽可能并购市场份额高的公司。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保证并购方案的合理性
并购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又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机构发挥作用,如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以及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并具备资本运营实际操作经验的投资银行机构等。这些人士提供的专业调查和咨询意见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律师的工作,专门从事并购法律事务的律师,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且对并购双方减少交易风险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律师的尽职调查、律师对交易中合法性的审查、起草相对完备的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参与谈判等。
(五)运用公关手段为海外并购营造有利的环境
海外并购是多方面活动的综合体,公关手段必不可少。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应对一些外媒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企业需要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海外政客及媒体的支持,化解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出现的舆论偏见和政治阻力。学会应对舆论、争取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需要适应,更要敢于在与其相关的事件发生时有意识地与海外媒体沟通,主动传播信息。
(六)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