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第1篇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最近,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新乡村运动成效巨大,人均国民收入从1961年的83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始终保持在1∶0.8~1∶0.9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二、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内动力。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乡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成为广大农村干群的共同心声,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分阶段渐次推进。韩国新乡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我省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分阶段渐次推进,明确每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发展水平,通过试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不能搞“形象工程”和“一刀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保障。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韩国总结30多年建设新乡村的经验,目前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要不失时机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如《新农村建设促进条例》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第2篇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近2万美元,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80%下降到现在的7%,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韩国新村建设的做法不可简单照搬,但他们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全社会重视“三农”工作。韩国国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多万,同我国和我省的状况一样,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期以来,韩国政府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把“三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国策。譬如,新村运动兴起之时,韩国政府曾把是否积极参加新村运动作为衡量和提拔官员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新村运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农村,还推广到城市、工厂、学校等多个领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在韩学习考察期间,凡是有耕地的地方,都种有水稻、玉米或蔬菜,很少看到一块、更难见到成片的空闲土地。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韩国政府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开展新村运动,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比如向村民分发水泥的时候,政府只要求村民决定用这些水泥做什么事情,而不做其他的干预。韩国的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投入的财力物力是不少的,但许多项目落实不到位。某些地方扶贫开发效果不好,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没有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主做好自己的事情,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韩国几十年开展新村建设的国内背景是,从1962年开始着手发展经济,而且经济增长点主要在于工业,并在许多方面创造了成功的神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半导体产业占世界第三,数字电子排名世界第四,纺织、钢铁与化工产量排名世界第五,汽车生产居世界第六,是世界第十经济大国,工业的发展为新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韩国的经验证明,建设新农村,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分不开,要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并以农村的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用地;农田保护制度;资金支持

0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对国土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土地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存在不足,制约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本文结合新形势,就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1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有利于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认真履行该项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工作,统筹城乡用地规划,避免因道路修建、企业建设等而盲目占用耕地和农田。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必须加强土地资源使用管理,严格审批,对各类工程建设占地进行严格管控,科学规划各类土地的使用方向。对于占用的土地资源,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一定补偿。并建立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系统,避免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发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新农村建设各项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1.2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

落实国土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农田保护措施,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同时,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土地规划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也有利于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实现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的目的。

1.3有利于提高农村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还有利于妥善解决农田占用补偿、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出现的纠纷,推动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此外,我国疆土辽阔,再加上气候、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工作,通过现场考核和数据记录,能为采取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奠定基础,进而达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2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虽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一些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例如,用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存在,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不到位,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不严格,农村居民的土地保护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土资源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3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结合新时期和新形势,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3.1提高用地规划水平,推进集约节约用地

重视用地规划工作,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遵守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对土地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坚持以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视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的用地规划,保护耕地,方便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便利。

3.2严格耕地保护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

遵循《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规定,完善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规划并建设好农田保护示范区,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明确村委会主任或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负责人,加强农田保护资料管理,重视农田基本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落实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理政策,争取国家对土地整理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农田、水利、道路、林地的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增加农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4重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农村环境

重视农村矿产资源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源支持。禁止在村庄设置有毒、有害的矿产资源选冶企业,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引导采矿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5严格执法监察,提高村民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加强农村土地执法监察和巡查活动,坚决查处侵占农田的行为,构建长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农村居民的监督作用。开展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升村民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经济;新农村建设;崭新契机;发展模式

一、文化经济: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

农村,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业的社会区域,曾在农耕经济时代因拥有当时的核心生产要素土地等自然力而占据着历史的中心,尔后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降临,在资本的驱动与机器的轰鸣声中这位煊赫于传统社会的历史主角则逐渐趋于沉寂,工业文明铸造的城乡二元格局终于使农村被边缘化了。中国社会变迁中屡屡掀起的农村复兴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当下蓬勃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亦遭遇不同以往的历史境遇。,站在经济形态的时代坐标中考察,此次再次启动的农村复兴运动,不期而遇的新历史起点,就是一个被称为文化经济的新时代的到来。文化经济,按照提出和接受这一时代命题的学者们的观点,就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1]。这样的经济形态构置的时代,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

首先,文化经济是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已不再是自然力、机器和资本,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而是人文精神与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即一种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以其人文品格和科技含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次,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乃至一体化。文化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彼此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优化发展,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这种互动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最后,文化经济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经济。文化经济与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都强调在物质增长的同时突出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张扬人文精神。文化经济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构成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而且还吸纳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

二、新农村建设应确立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一,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塑造新型农民,并且以此来有效组织和动员农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根基。塑造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各项文化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的成长;如果农民群体这一主体力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新农村建设就将缺乏根本的支撑。从现实来看,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长期以来即成为阻碍农村复兴的瓶颈,一直制约着先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着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着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落后与其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矛盾,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主要矛盾。农民文化进程的快慢,也将在根本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二,发展文化经济,可激活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升级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而此任务的完成,除了尚须进一步理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外,当前则应抓住文化经济兴起的时代契机,将农村经济纳入文化经济的发展轨道,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当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缺乏活力、动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之于经济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更未能建立一个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总体上,我国广大农村还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滑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缺失了文化因素的注入和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迟迟不能升级,现代农业在我国远未发展成熟,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对于农业的贡献率严重偏低,许多农产品科技含量严重不足。

第三,发展文化经济,方可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成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按照当前的部署,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显然这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多重内容、体现出全面性、综合性、协调性的目标系统。它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非农村某个领域与环节的局部发展和建设,它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涉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又涉及农村文化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又涉及到农民生活方式以及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建。尤其紧要的是这些目标内容之间还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换言之,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的发展。那种将新农村建设等同和简化为新村庄的建设,可以说完全与此目标,背道而驰,那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而导致的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决不是新农村建设所要的新型农民,那种将农村经济增长建立在破坏农村自然环境、恶化农村人文生态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农村建设所要的经济发展。

最后需要予以说明的是,作为当代社会孕育出的崭新经济形态,文化经济之于古老的农村地区,是否如一些人所怀疑的,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阳春白雪?我们的回答恰恰相反,其一,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农业生产对象的生命性特征决定了农业生产时间中人的劳动时间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和闲置的劳动力,这无疑为在农村发展文化经济提供了可能。其二,由于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我国广大农村蕴含着丰富和深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极具文化底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可谓取之不尽,用之已竭,这无疑又使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获得了先决条件。其三,文化经济本身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它,文化经济强调的是通过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经济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可在充分知识化、高科技化的发达地区发展,而且亦可在不发达地区发展,对于像农村这样经济技术虽然陈旧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尤为切合。

作者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名家.迎接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N].光明日报,2006-5-15.

[2]陈宪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26-27.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农村经济;农村公路;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1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小康村的建设、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带动了农村公路长足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是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集中反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公路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的农村公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运力水平,加上道路年久失修,缺乏养护,致使很多农村公路破损严重、路基沉陷、通而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当前农村公路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公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修建资金限制,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总体偏低,路面质量不高,路基、路面及桥梁、涵洞质量差,不少路晴通雨阻。很多沥青表处路面会产生损坏现象,被来往车辆压坏,“民心路”变成“窝心路”,“通达”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通畅”问题亟需解决,技术等级较低,抗灾能力差,公路建成后不重视养护甚至弃养,路政管理不够完善,交通安全条件差。

(2)农村公路网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为目标,要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中对公路的需求,科学性的进行规划。但是,很多地区存在着农村公路网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甚至使某些乡村之间出现了一些“断头路”,造成了农村交通运输路线的迂回以及交通成本的上升,也不利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超限、超载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村公路上超限、超载车辆众多,严重危害了农村公路的状况。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本来就不高,宽度不够,质量欠佳,承载能力有限,超载、超限车辆甚至导致某些农村公路修建两三年后既遭到严重破损的现象。

(4)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农民是农村公路交通的主要使用者,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有初中学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行为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其次,农村公路存在设计不合理、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地方在建设农村公路时,只是在原来的乡间土路上铺上柏油,公路的线形和宽度都没有调整,很少设置或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标线,而且大多数农村公路没有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分隔开来,造成了在交通高峰时间,行人占据道路主要通行空间,给机动车的通畅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反过来也严重威胁了行人的安全,由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每年都居高不下。

2 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和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也需要有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消费市场。因此,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无论从生产还是从销售抑或从消费来说都需要有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支撑。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资料的运输、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农业机械的行驶等都需要有公路交通作为基础。从销售和消费环节来说,销售网络的建立、销售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产品的迅速获得等都需要便利的交通来支持。农村公路的大量建设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的储运时间,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以及农业信息的及时交流,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向高产、高效和优质进军,使得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深加工业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2.2 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我国广大农民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的流通。所谓“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只有打破农村自然封闭的状态,才能使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才能使农村蕴藏的大量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这些都要依赖道路的畅通。同时,公路的畅通还可以拓展与通畅农村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从而活跃农村物资和信息的流动,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2.3 降低乡镇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广大农村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使企业间的物资、人才、信息、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和方便,从而可以吸引广大农产品类企业。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原来地处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提高吸引力,吸引外来投资、外来人才和先进技术,使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汇聚,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与发展环境,增加外商的投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4 可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分非常明显。农村公路是连接城镇与乡村的交通道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要建设发达的交通公路网络。农村公路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后,可以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发生双向流动,一方面城市过密的资金与技术流向沿线农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企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建好农村公路对于疏通城乡联接的动脉,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3 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措施

3.1 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瓶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多方融资的力度,要树立多渠道、多方式以及多层次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思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融资:一是当地政府融资。为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资金作为“通畅”、“通达”工程建设;二是市场融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冠名权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融资;三是社会筹资。发动本地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为家乡公路建设做一些贡献;五是自愿捐资。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树立“自己的路自己修”的观念,不下行政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发动当地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同时,在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上,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公路建设资金。

3.2 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水利建设以及城镇化相结合,做到节约用地与科学用地。首先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实现农村公路联乡通村,提高通达深度和晴雨通车能力上,尤其是在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通要道要合理科学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逐步投入。其次,要按照“保通求畅”的原则,做到与开发当地资源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高速公路建设、空运、铁路、水运建设发展相结合,科学制定农村交通建设布局规划,实现公路、空运、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兼顾、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全面对接,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3 做好公路养护工作

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中人们的爱路、护路意识普遍不强,管理和养护机制不健全以及养护技术偏低等问题,农村公路的养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机制,树立广大农民的养护意识,并组织当地百姓进行养护技术的专业培训,提高养护技术和养护质量;第二,政府应该根据路面类型、交通量、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道路使用年限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养护资金,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按公路等级来确定养护资金;第三,政府还可以开展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活动等,实行养护质量奖罚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3.4 规范农村公路运输秩序

农村交通运输市场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村民出行大多都带有生产工具或生产物资等货物,时常需要客运和货运随行。因此,一方面,各行政村要开通客运班线,建好客运招呼站,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交管部门要加大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牌无证“黑车”的非法营运行为,并对农村道路实行超载、超限等限量行驶,完善农村道路路桥、涵洞、弯道等相关标牌的制定。加强运输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群众遵守相关交通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4结束语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定性分析了新时期公路建设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布局不合理、超限与超载现象严重、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其次明确了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推进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可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降低农村交通运输成本、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最后提出了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主要措施,如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做好公路养护工作、规范农村公路运输秩序等。最后,在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充分发挥好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花.浅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 2011(3).

[2] 樊义.对中国农村改建公路的经济分析及问题反映[J].商品质量・学术观察,2011(3).

[3] 任玉岭.农村道路建设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要务[J].中国经济周刊,2006(30).

[4] 翁明杰.发展农村客运,推进新农村建设[J].交通世界, 2007(10).

[5] 滕堂伟.国际视野下新农村建设关键任务与可行路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6,

23(4).

[6] 段炼.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7] 狄艳玲.农村公路建设及其经济社会效益预测与提高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作者简介: